Fa Ju Piyu Jing (Dharmapada) 法句譬喻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句譬喻經卷第三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喻老耄品第十九
[0592b21]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食後為天人、帝王臣民、四輩弟子說甘露法。時有遠方長老婆羅門七人,來至佛所,稽首於地,叉手白佛言:「吾等遠人伏聞聖化,久當歸命而多諸礙,今乃得來覲覩聖顏,願為弟子得滅眾苦。」佛即受之悉為沙門,即令七人共止一房。然此七人覩見世尊,尋為得道不惟無常,共坐房中但思世事,小語大笑不計成敗,命日促盡不與人期,但共喜笑迷意三界。佛以三達智知命欲盡,佛哀愍之,起至其房而告之曰:「卿等為道當求度世,何為大笑也?一切眾生以五事自恃。何謂為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政,三者恃怙多力,四者恃怙財富,五者恃怙貴姓。卿等七人小語大笑,為何所恃?」
[0592c06]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何喜何笑? 念常熾然, 深蔽幽冥,
不如求定。 見身形範, 倚以為安,
多想致病, 豈知不真? 老則色衰,
病無光澤, 皮緩肌縮, 死命近促。
身死神從, 如御棄車,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0592c13] 佛說偈已,七比丘意解望止,即於佛前得阿羅漢道。
[0592c15] 昔佛在舍衛精舍,為諸天人帝王說法。時有婆羅門村,五百餘家中有五百年少婆羅門,修婆羅術,為人憍慢不敬長老,貢高自貴以此為常。五百梵志欻自議言:「沙門瞿曇自稱為佛,三達權智無敢共論者。吾等可共請求論議,事事詰問知為何如。」即辦供具往請佛來。佛與諸弟子往到梵志村中,坐畢行水食訖澡手。時有長老梵志夫婦二人,於此村中共行乞丐,佛知其本大富無數曾作大臣,佛即問諸年少梵志:「汝等識長老婆羅門不?」皆言:「曾識。」又問:「本為何似也?」曰:「本為大臣財富無數。」「今者何故復行乞丐?」皆言:「散用無道是以守貧。」佛告諸婆羅門:「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貧。何謂為四?一者年盛力壯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進不貪婬妷,三者有財珍寶常念布施,四者就師學問聽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謂之有常不計成敗,一旦離散,譬如老鵠守此空池,永無所獲。」
[0593a08]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晝夜慢惰,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為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踐, 不修梵行, 又不富財,
老如白鵠, 守斯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積財, 老羸氣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葉, 行穢鑑錄, 命疾脫至,
不容後悔。」
[0593a17] 佛告梵志:「世有四時,行道得福得度,可免眾苦。何謂為四?一者年少有力勢時,二者富貴有財物時,三者得遇三尊好福田時,四者當計萬物憂離散時。行此四事,所願皆獲,必得道跡。」
[0593a21] 於是世尊重說偈言:
「命欲日夜盡, 及時可勤力,
世間諦非常, 莫惑墮冥中。
當學然意燈, 自練求智慧,
離垢勿染污, 執燭觀道地。」
[0593a26] 佛說是時,放大光明照曜天地,五百年少梵志,因此心解衣毛為竪,起禮佛足白佛言:「歸命世尊,願為弟子。」佛言:「善來比丘!」即成沙門得羅漢道。村人大小皆得道迹,莫不歡欣。
法句譬喻經愛身品第二十
[0593b02] 昔有一國名多摩羅,去城七里有精舍,五百沙門常處其中,讀經行道。有一長老比丘名摩訶盧,為人闇塞,五百道人傳共教之,數年之中不得一偈,眾共輕之不將會同,常守精舍勅令掃除。後日國王請諸道人入宮供養,摩訶盧比丘自念言:「我生世間闇塞如此,不知一偈人所薄賤,用是活為?」即持繩至後園中大樹下,欲自絞死。佛以道眼遙見如是,化作樹神,半身人現而呵之曰:「咄咄比丘!何為作此?」摩訶盧即具陳辛苦。化神呵曰:「勿得作是,且聽我言。往迦葉佛時,卿作三藏沙門,有五百弟子,自以多智輕慢眾人,悋惜經義初不訓誨,是以世世所生諸根闇鈍。但當自責,何為自賊?」於是世尊現神光像,即說偈言:
「自愛身者, 慎護所守, 希望欲解,
學正不寐。 身為第一, 常自勉學,
利能誨人, 不惓則智。 學先自正,
然後正人, 調身入慧, 必遷為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調體正,
何願不至? 本我所造, 後我自受,
為惡自更, 如剛鑽珠。」
[0593b23] 摩訶盧比丘見佛現身光像,悲喜悚慄稽首佛足,思惟偈義即入定意,尋在佛前逮得羅漢道,自識宿命無數世事,三藏眾經即貫在心。佛語摩訶盧:「著衣持鉢就王宮食,在五百道人上坐,此諸道人是卿先世五百弟子,還為說法令得道迹,并使國王明信罪福。」即受佛教,徑入宮裏坐於上座。眾人心恚怪其所以,各護王意不敢呵譴,念其愚冥不曉達嚫,心為之疲。王便下食手自斟酌,摩訶盧即為達嚫,音如雷震清辭雨下,坐上道人驚怖自悔,皆得羅漢。為王說法莫不解釋,群臣百官皆得須陀洹道。
[0593c06] 昔佛在舍衛國有五百婆羅門,常求佛便欲誹謗之。佛三達之智普見人心,愍欲度之,其果未熟因緣未到,一切罪福欲來至時,自作因緣而迎罪福,此諸梵志宿有微福,應當得度,福德牽之自作方宜。五百梵志自共議言:「當使屠兒殺生,請佛及諸眾僧,佛必受請讚歎屠兒,吾等便前而共譏之。」於是屠兒為之請佛,佛即受請,告屠兒言:「果熟自墮,福熟自度。」屠兒還歸供設飯食。佛將諸弟子到屠兒村中,至檀越舍,梵志大小皆共歡喜。「今日乃得佛之便耳,若當讚檀越福德者,當以其前後殺生作罪持用譏之;佛若當說其由來之罪者,當以今日之福難之。二宜之中,今日乃得佛便耳。」佛到即坐,行水下食,於是世尊觀察眾心,應有度者即出舌覆面舐耳,放大光明照一城內,即以梵聲說偈呪願:
「如真人教, 以道活身, 愚者嫉之,
見而為惡。 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
彼不相代, 習善得善, 亦如種甜。」
[0593c27] 佛說偈已,五百梵志意自開解,即前禮佛五體投地叉手白佛言:「頑愚不及未達聖訓,唯願愍育得為沙門。」佛即聽受皆為沙門。村人大小見佛變化莫不歡欣,皆得道迹,稱之賢聖,無復屠兒之名。佛食畢訖即還精舍。
法句譬喻經世俗品第二十一
[0594a04] 昔有婆羅門國王名多味寫,其王奉事異道九十六種。王忽一日發於善心欲大布施,如婆羅門法,積七寶如山持用布施,有來乞者,聽令自取重一撮去,如是數日其積不減。佛知是王宿福應度,化作梵志往到其國。王出相見共相禮,問起居曰:「何所求索?莫自疑難。」梵志答言:「吾從遠來,欲乞珍寶持作舍宅。」王言:「大善!自取重一撮去。」梵志取一撮行七步,還著故處。王問:「何故不取?」梵志答曰:「此纔足作舍廬耳,復當娶婦,俱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更取三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復還著故處。王問梵志:「何以復爾?」答曰:「此足娶婦,復無田地奴婢牛馬,計復不足,是以息意也。」王言:「更取七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復還著故處。王言:「復何意故?」梵志答言:「若有男女當復嫁娶,吉凶用費計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盡以積寶持用相上。」梵志受而捨去。王甚怪之重問意故?梵志答曰:「本來乞丐欲用生活,諦念人命處世無幾,萬物無常旦夕難保,因緣遂重憂苦日深,積寶如山無益於己,貪欲規圖唐自艱苦,不如息意求無為道,是以不取。」王意開解願奉明教。於是梵志現佛光相,踊住空中,為說偈言:
「雖得積珍寶, 崇高至於天,
如是滿世間, 不如見道迹。
不善像如善, 愛如似不愛,
以苦為樂相, 狂夫為所厭。」
[0594b02] 於是國王見佛光相遍照天地,又聞此偈踊躍歡喜,王及群臣即受五戒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述佛品第二十二
[0594b05] 昔佛在摩竭提界善勝道場元吉樹下,德力降魔,坐自惟曰:「甘露法鼓聞於三千,昔父王遣五人,供養麻米執侍有勞,功報應敘。此五人者,在波羅奈國。」於是如來從樹下起,相好嚴儀明暉天地,威神震動,見者喜悅,至波羅奈國。未至中道,逢一梵志名曰憂呼,辭親離家求師學道,瞻覩尊妙驚喜交集。下在道側舉聲歎曰:「威靈感人儀雅挺特,本事何師乃得斯容?」
[0594b13] 佛為憂呼而作頌曰:
「八正覺自得, 無離無所染,
愛盡破欲網, 自然無師受。
我行無師保, 志獨無伴侶,
積一得作佛, 從是通聖道。」
[0594b18] 憂呼聞偈悵惘不解,即問世尊瞿曇如行?佛告梵志:「欲詣波羅奈國擊甘露法鼓轉無上法輪,三界眾聖未曾有轉法輪遷人入泥洹如我今者也。」憂呼大喜:「善哉善哉!如佛言者,願聞甘露如應說法。」梵志揖已即便過去,未到師所於道路宿,至其夜半卒便命終。佛以道眼見其已終,愍傷之曰:「世間愚癡謂命有常,見佛捨去而獨喪亡,法鼓震動而獨不聞,甘露滅苦而獨不甞,展轉五道生死彌長,經歷劫數何時得度?」
[0594b27] 佛以慈愍而說偈言:
「見諦淨無穢, 已度五道淵,
佛出照世間, 為除眾憂苦。
得生人道難, 生壽亦難得,
世間有佛難, 佛法難得聞。」
[0594c04] 佛說此偈時,空中五百天人,聞偈歡忻,皆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安寧品第二十三
[0594c07] 昔佛在羅閱祇。東南三百里,有山民村五百餘家,為人剛強難以導化,宿世福願應蒙開度。於是世尊化作沙門,至村分衛。分衛畢竟,出於村外樹下坐定入泥洹三昧,至于七日不喘不息不動不轉。村人見之謂為命終,共相謂曰:「沙門已死當共葬送。」各持束薪就往燒之,火然薪盡佛從坐起,現道神化,光明照曜感動十方,現變畢訖還坐樹下,容體靜安怡悅如故。村人大小莫不驚懼,稽首謝曰:「山民頑野不識神人,妄以薪火燒於未然,自惟獲罪重於太山,唯垂慈赦不見咎怨。不審神人得無傷病乎?將無愁慼乎?將無飢渴乎?將無熱惱乎?」
[0594c19] 於是世尊和顏含笑,而說偈言:
「我生已安, 不慍於怨, 眾人有怨,
我行無怨。 我生已安, 不病於病,
眾人有病, 我行無病。 我生已安,
不慼於憂, 眾人有憂, 我行無憂。
我生已安, 清淨無為, 以樂為食,
如光音天。 我生已安, 恬惔無事,
彌薪國火, 安能燒我?」
[0595a02] 爾時村中五百人聞說偈已,皆作沙門得羅漢道,村人大小皆信三尊。佛與五百人飛還竹園。
[0595a04] 賢者阿難見佛與得道者俱來,前白佛言:「此諸比丘,有何異德乃使世尊自往臨度?」佛告阿難:「我未下為佛時,世有辟支佛常處是山,去村不遠在一樹下欲般泥洹,現道神德便取滅度。村人持薪火就往燒之,斂取舍利著寶瓶中埋在山頂,各共求願:『願後得道,如是沙門滅度快樂也。』緣此福故應當得道,是故如來往度之耳。」
[0595a11] 佛說是時,天人無數皆得道迹。
[0595a13]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時有四比丘坐於樹下,共相問言:「一切世間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無過婬欲。」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瞋恚。」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飢渴。」一人言:「天下之苦莫過驚怖。」共諍苦義云云不止。佛知其言往到其所,問諸比丘:「屬論何事?」即起作禮具白所論。佛言:「比丘!汝等所論不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眾苦之本,患禍之元,勞心極慮憂畏萬端,三界蠕動更相殘賊,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於身。欲離世苦,當求寂滅,攝心守正怕然無想,可得泥洹,此為最樂。」
[0595a25]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熱無過婬, 毒無過怒, 苦無過身,
樂無過滅。 無樂小樂, 小辯小慧,
觀求大者, 乃獲大安。 我為世尊,
長解無憂, 正度三有, 獨降眾魔。」
[0595b01] 佛說偈已告諸比丘:「往昔久遠無數世,時有五通比丘名精進力,在山中樹下閑寂求道。時有四禽依附左右常得安隱:一者鴿,二者烏,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者,晝行求食暮則來還。四禽一夜自相問言:『世間之苦何者為重?』烏言:『飢渴最苦,飢渴之時身羸目冥神識不寧,投身羅網不顧鋒刃,我等喪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飢渴為苦。』鴿言:『婬欲最苦,色欲熾盛無所顧念,危身滅命莫不由之。』毒蛇言:『瞋恚最苦,毒意一起不避親踈,亦能殺人復能自殺。』鹿言:『驚怖最苦,我遊林野心恒怵惕,畏懼獵師及諸豺狼,髣髴有聲奔投坑岸,母子相捐肝膽悼悸,以此言之驚怖為苦。』比丘聞之即告之曰:『汝等所論是其末耳,不究苦本。天下之苦無過有身,身為苦器憂畏無量,吾以是故捨俗學道,滅意斷想不貪四大,欲斷苦原志存泥洹。泥洹道者寂滅無形,憂患永畢爾乃大安。』四禽聞之心即開解。」佛告比丘:「爾時五通比丘,則吾身是;時四禽者今,汝四人是也。前世已聞苦本之義,如何今日方復云爾?」比丘聞之慚愧自責,即於佛前得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好喜品第二十四
[0595b24] 昔佛在舍衛精舍。時有四新學比丘,相將至㮈樹下坐禪行道,㮈華榮茂色好且香,因相謂曰:「世間萬物何者可愛以快人情?」一人言:「仲春之月日木榮華,遊戲原野,此最為樂。」一人言:「宗親吉會,觴酌交錯音樂歌舞,此最為樂。」一人言:「多積財寶所欲即得,車馬服飾與眾有異,出入光顯行者矚目,此最為樂。」一人言:「妻妾端正綵服鮮明,香熏芬馥恣意縱情,此最為樂。」佛知四人應可化度,而走意六欲不惟無常,即呼四人而問之曰:「屬坐樹下共論何事?」四人以實具白所樂。佛告四人:「汝等所論,盡是憂畏危亡之道,非是永安最樂之法也。萬物春榮秋冬衰落,宗親歡娛皆當別離,財寶車馬五家之分,妻妾美色愛憎之主也。凡夫處世興招怨禍,危身滅族憂畏無量,三塗八難苦痛萬端,靡不由之矣。是以比丘捨世求道,志存無為不貪榮利,自致泥洹乃為最樂。」
[0595c12]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愛喜生憂, 愛喜生畏, 無所愛喜,
何憂何畏? 好樂生憂, 好樂生畏,
無所好樂, 何憂何畏? 貪欲生憂,
貪欲生畏, 解無貪欲, 何憂何畏?
貪法戒成, 至誠知慚, 行身近道,
為眾所愛。 欲態不出, 思正乃語,
心無貪愛, 必截流度。」
[0595c20] 佛告四比丘:「昔有國王名曰普安,與隣國四王共為親友,請此四王宴會一月,飲食娛樂極歡無比。臨別之日,普安王問四王曰:『人居世間以何為樂?』一王言:『遊戲為樂。』一王言:『宗親吉會音樂為樂。』一王言:『多積財寶所欲如意為樂。』一王言:『愛欲恣情此最為樂。』普安王言:『卿等所論,是苦惱之本、憂畏之原,前樂後苦憂悲萬端,皆由此興。不如寂靜,無求無欲淡泊守一,得道為樂。』四王聞之歡喜信解。」佛告四比丘:「爾時普安王者,我身是也;四王者,汝四人是也。前已說之今故不解,生死莚蔓何由休息?」時四比丘重聞此義,慚愧悔過心意開悟,滅意斷欲得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忿怒品第二十五
[0596a05]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調達與阿闍貰王共議毀佛及諸弟子,王勅國人不得奉佛,眾僧分衛不得施與。時舍利弗、目連、迦葉、須菩提等,及波和提比丘尼等,各將弟子去到他國,唯佛與五百羅漢住崛山中。調達往至阿闍貰所與王議言:「佛諸弟子今已迸散,尚有五百弟子在佛左右。願王明日請佛入城,吾當飲五百大象令醉,佛來入城驅使醉象令蹹殺之盡斷其種,吾當作佛教化世間。」阿闍貰王聞之歡喜,即到佛所稽首作禮,白佛言:「明日設薄施,願屈世尊及諸弟子於宮內食。」佛知其謀,答言:「大善!明旦當往。」王退而去,還語調達:「佛已受請,當念前計,飲象令醉伺候待之。」明日食時,佛與五百羅漢共入城門,五百醉象鳴鼻而前,搪揬牆壁樹木摧折,行人驚怖一城戰慄。五百羅漢飛在空中,獨有阿難在佛邊住,醉象齊頭徑前趣佛,佛因舉手,五指應時化為五百師子王,同聲俱吼震動天地,於是醉象屈膝伏地不敢舉頭,酒醉尋解垂淚悔過。王及臣民莫不驚肅。世尊徐前至王殿上,與諸羅漢食訖呪願。王白佛言:「稟性不明信彼讒言,興造逆惡圖為不軌,願垂大慈恕我迷愚。」於是世尊告阿闍貰及諸大眾:「世有八事興長誹謗,皆由名譽,又貪利養,以致大罪累劫不息。何等為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自古至今尠不為惑。」
[0596b02]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人相謗毀, 自古至今, 既毀多言,
又毀訥忍, 亦毀中和, 世無不毀,
欲意非聖, 不能折中, 一毀一譽,
但為名利。 明智所譽, 唯稱正賢,
慧人守戒, 無所譏謗。 如羅漢淨,
莫而誣謗, 諸天咨嗟, 梵釋所敬。」
[0596b09] 佛說偈已重告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