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放光般若經
Scroll 1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放光般若經卷第十七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教化眾生品第七十四
[0117b09]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薩云然念,從初發意不離薩云若念行尸波羅蜜,意初不墮婬怒癡,亦不念婬怒癡,亦不為所纏裹。諸不入道撿事,嫉妬惡戒恚意、懈怠亂意、愚癡項佷,自用著於吾我,及二地意悉無。何以故?皆知諸法相空,皆知諸法無所有、無所成,觀見諸法皆無轉還,皆解諸法相,度諸世事,處於無為,具足漚惒拘舍羅增益功德,為行尸波羅蜜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亦不於世受尸波羅蜜之報。至般若波羅蜜,但欲益於一切,教化眾生。
[0117b19] 「復次,須菩提!菩薩行四禪、四等、四無形禪。雖行諸禪,不受禪福。何以故?以漚惒拘舍羅,知諸禪相皆空,亦知動還者。
[0117b21] 「復次,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從初發意行漚惒拘舍羅,行觀行淨,亦不趣須陀洹、不取須陀洹果,至阿羅漢亦不取其果。何以故?知諸法相空,及知不轉還法,亦行三十七品過於二地。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無所從生法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行八惟無禪及九次第,亦不取須陀洹道。何以故?悉知諸法相空,知不動還。
[0117b29] 「復次,須菩提!菩薩行佛十力業及四無所畏、四無礙慧、佛十八法、大慈大悲,淨佛國土、教化眾生,然後乃逮薩云若。菩薩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
[0117c03]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其智甚廣大,乃行是深法,然不受其報。」
[0117c05]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所以者何?菩薩於所有處不動不轉。」
[0117c06] 「世尊!何等為於所有處不動不轉?」
[0117c07] 佛言:「於無所有而不動轉,於五陰所有不轉,於六波羅蜜所有不動,於諸禪、四等所有不轉,於三十七品所有不轉,於三脫門所有不轉,於大慈大悲所有不轉,於十力、十八法所有不轉。所以者何?是諸法所有皆無所有故。須菩提!不可以無所有逮覺所有。」
[0117c13] 須菩提言:「世尊!寧可持所有逮覺所有不?」
[0117c14] 佛言:「不也。」
[0117c14] 須菩提言:「世尊!寧可持無所有逮覺無所有不?」
[0117c15] 佛言:「不也。」
[0117c15] 「如是,世尊!將無所逮無所覺耶?」
[0117c16] 佛言:「有逮覺,不以是四句。」
[0117c17] 「世尊!是逮覺當云何?」
[0117c17] 佛言:「諸逮覺者,亦非所有、亦非無所有。逮覺者,亦非戲言、亦非不戲言。」
[0117c19]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戲言?」
[0117c20] 佛言:「言:『五陰有常無常』,是菩薩戲言。『五陰苦樂』者,是菩薩戲言。『五陰是我所非我所』,是菩薩戲言。『五陰淨不淨』者,是菩薩戲言。『分別知五陰』者,是菩薩戲言。『知四諦』者,是菩薩戲言。念『四禪、四等及四無形禪、三十七品、總三脫門、八惟無、九次第禪』,是菩薩戲言。『我得須陀洹道至阿羅漢、辟支佛道』,是菩薩戲言。『我具足菩薩十住』,是菩薩戲言。『我淨佛國土、教化眾生』,是菩薩戲言。『我具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慧、佛十八法』,是菩薩戲言。『我逮薩云若』,是菩薩戲言。『我盡諸習緒』,是菩薩戲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五陰有常無常,亦不戲亦不不戲,乃至薩云若有常無常,亦不戲亦不不戲。所以者何?於所有亦不戲所有,於無所有亦不戲無所有,於所有無所有中亦不戲無不戲。是故,須菩提!五陰及薩云若為非戲也。菩薩於般若波羅蜜,行亦不以戲。」
[0118a08] 須菩提言:「云何五陰不戲乃至薩云若不戲?」
[0118a09] 佛告須菩提:「五陰無所有乃至薩云若亦無所有,諸可無所有者皆非戲。以是故,五陰及薩云若皆無有戲。須菩提!菩薩作是學般若波羅蜜者,得上菩薩位。」
[0118a12] 須菩提言:「世尊!諸法所有尚不可得,云何得菩薩位?為用二地?為用佛道乎?持何等得位?」
[0118a14] 佛言:「菩薩亦不以二道,亦不以佛道也。遍學諸道,乃上菩薩位。如第八賢聖遍學諸道,雖在乎地,未受果證。菩薩亦如是,皆行諸道得菩薩位,未及薩云若,未得金剛三昧。得功德時,乃具足逮薩云若。」
[0118a19] 須菩提言:「世尊!若菩薩遍學諸道爾乃上位者,菩薩為復在第八地取須陀洹道耶?在斯陀含地得斯陀含道,在阿那含地得阿那含道,在阿羅漢地得阿羅漢道,在辟支佛地得辟支佛道,在佛地得佛道耶?此諸道各自異。世尊!云何菩薩皆當遍學諸道上菩薩位耶?若菩薩於是八地受八道者,是終不然。在菩薩位便逮薩云然者,亦復不然。若菩薩得聲聞、辟支佛道至薩云然者,亦復不然。世尊!我當云何知菩薩遍入諸道上菩薩位?」
[0118a28] 佛告須菩提:「如汝所言,菩薩終不於八地得須陀洹及羅漢、辟支佛道以逮薩云若。須菩提!菩薩從初發意常行六波羅蜜,以慧見八地。何等八?淨地、性地、四賢聖八地、觀地、薄地、無垢地、已辦地、辟支佛地。以慧觀過於八地,以道慧過菩薩位。過位已,以薩云若慧捨諸習緒。須菩提!第八地者是菩薩之忍。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慧及習緒除,亦是羅漢慧觀,亦是菩薩辟支佛慧,亦是菩薩忍。具足聲聞、辟支佛道,以道慧上菩薩位,以薩云若慧除諸習緒。以是故,須菩提!菩薩當遍具足諸道,爾乃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成阿惟三佛已,為眾生作道地。」
[0118b12]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道;何等為道慧之道?」
[0118b14] 佛言:「當起諸道淨於諸道,遍觀眾生及相貌像,盡覺盡知。皆遍知已,當教一切分流廣化,遍採音聲令得大聲,遍三千大千剎土,當如響相。以是故,菩薩當遍具足諸道。當知道慧,悉知眾生之意,亦當知泥犁,復知泥犁之趣,亦當知眾生罪報。當斷泥犁緣作罪之報,薜荔、畜生亦當知之。薜荔、畜生緣作報應,悉當斷之。當知真陀羅、摩睺勒、諸龍、閱叉,當知人之因緣、人道果報,亦當知天,從四天王上至三十三天,亦當知天人因緣、天人果報。當知三十七品法、三脫門法,亦當知十力,亦當知四禪、四等及四空定、大慈大悲、佛十八法。盡知是已,立諸眾生於三乘之道。須菩提!是為菩薩具足道慧。菩薩學是已,皆知眾生意之所願。已知所願,如應說法初不斷絕。所以者何?普知眾生根、生死之趣。菩薩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所可應行法,三十七品所行,二地所行,盡入般若波羅蜜中故。」
[0118c02]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法及三十七品及道法,是諸法亦不合亦不散,亦無有形,亦不見見,一相,一相者則無相。云何能致道?是法亦不見,亦無有形,一相,一相者則無相。云何能致道?世尊!譬如虛空,亦無所沒、亦無所致。」
[0118c07]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是空法亦無所致、亦無所趣,以眾生不知法相無所有故,佛為說三十七品,及諸法有所致、有所辦。雖爾,須菩提!所有五陰、六波羅蜜、內空、外空及有無空,三十七品、四禪、四等及四空定,四無礙慧、四無所畏、佛十力、十八不共、大慈大悲,至薩云若,於賢聖法律亦不合亦不散,亦無有形亦不可見,亦無有對,一相無相。如來以是故,欲度脫眾生,以世俗因緣而說是教,非第一最義。是故菩薩當遍學諸道,以慧觀隨習俗,於法中有應用者、不應用者。何等是菩薩應用?何等是菩薩所不應用?羅漢、辟支佛道以慧觀學而所不用,以薩云若慧當用諸法。菩薩如是於賢聖法律,當學般若波羅蜜。」
[0118c21]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說賢聖律,賢聖律者為何謂?」
[0118c23] 佛告須菩提:「聲聞、辟支佛、菩薩摩訶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不與婬怒癡合亦不不合,是我所非我所亦不合亦不散,亦不狐疑亦不不狐疑,於戒行亦不合亦不散,於欲、於色、於無色界亦不合亦不散,於不黠及頑佷亦不合非不合,凶暴亦不合非不合,於四禪、四等及四空定,三十七品、大慈大悲及有為無為性,亦不合亦不散。何以故?以諸法無有形、不可見、無有對,一相無相。無色不與無色合亦不散,不可見不與不可見合亦不散,無有對不與無對合亦不散,一相不與一相合亦不散,無相不與無相合亦不散。須菩提!是名為賢聖律。亦無形、不可得見,亦無對,一相無相,是菩薩無相度,菩薩當作是學。作是學已,當得諸法無相。」
[0119a08]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為不學色聲香味細滑識法相耶?不學地水火風空識相耶?不學六波羅蜜相耶?不學有無空相耶?不學四禪、四等及四空定,三十七品、三脫門相,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慧、佛十八法、大慈大悲、四諦相、賢聖相?不學逆順十二因緣相耶?不學有為無為性相耶?於是諸法無相亦不學,所作相亦不學,菩薩當云何過於二地上菩薩位?上菩薩位已,云何逮薩云若?逮薩云若已,云何轉法輪?轉法輪已,云何以三乘法度脫眾生?」
[0119a18] 佛告須菩提:「若諸法有相者,菩薩當學諸法相。諸法無形,亦不可見亦無有對,一相,一相者則無相,是故菩薩亦不學相亦不學無相。云何作是問?」
[0119a21] 佛言:「若前有相,後便有相;以前法無相故,後亦無相。是故菩薩亦不學相亦不學無相。所以者何?有佛無佛一相性常住如故。」
[0119a24]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非相非無相,云何為念般若波羅蜜?菩薩若不念般若波羅蜜者,不能過於二地。不過二地者,不能過菩薩位。不能過菩薩位者,不得無所從生。不得無所從生者,不得菩薩神通。不得神通者,不能淨佛土、教化眾生。不淨佛土、教化眾生者,不能逮薩云若。未逮薩云若者,不能轉法輪。不能轉法輪者,不能安立眾生於三乘法,亦不能安立眾生於三福地:一者、施,二者、戒,三者、念諸善法。」
[0119b04]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諸法亦非無相亦非一相。無相之法當云何念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者非菩薩之念,菩薩以無念是為般若波羅蜜相。」
[0119b08]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無念是般若波羅蜜相?」
[0119b09] 佛言:「於諸法無所念,是為般若波羅蜜相。」
[0119b10] 「云何於諸法無所念?」
[0119b10] 佛言:「不念五陰、六情,是為般若波羅蜜念。不念色聲香味細滑識法,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不淨,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四禪、四等及四空定,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三尊、不念三福,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滅盡、不念安般守意,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無常相、苦相、非我相,不念四顛倒、十二因緣,不念吾我、壽命及知見相,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三脫門,不念三十七品法,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八惟無、九次第禪,不念四禪,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十慧,不念六波羅蜜,不念內外空及有無空,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十力,不念四無所畏,四無礙慧,佛十八法,不念大慈大悲,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須陀洹及羅漢、辟支佛,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薩云若,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斷諸習緒,是般若波羅蜜念。」
[0119b26]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不念五陰,乃至斷諸習緒復不念,是般若波羅蜜念?」
[0119b28] 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念五陰無所有。何以故?須菩提!諸有相者,無有般若波羅蜜念。不念婬怒癡所有,不念無道之處所有。何以故?諸有想者,為無般若波羅蜜念。諸有相者,為無六波羅蜜。何以故?諸有貪者亦無有六波羅蜜,是名為著諸有。縛著者,無有度脫。須菩提!著有者,無有三十七道品念,亦無三脫門念,乃至薩云若亦無念。何以故?縛著於有故。」
[0119c08]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有?何等為無有?」
[0119c09] 佛言:「有二者為有。」
[0119c09] 「世尊!何等為二?」
[0119c09] 佛言:「五陰相者為二,十二衰相者為二,有佛相者為二,有道相、有為無為相者是則為二。須菩提!一切相乃至無有相,是皆為二。適有二,便有。已有,便有世間眾生,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勤苦。以是故,須菩提!當知有二者無有六波羅蜜,亦無有道,亦無所逮,亦無所覺,何況能捨五陰及薩云若者?」
[0119c16] 佛告須菩提:「尚無道念,那得須陀洹至羅漢、辟支佛道?那得離諸習緒?」
摩訶般若波羅蜜無堅要品第七十五
[0119c20]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有相者不得順忍、不得逮覺;若無相者當得順忍不?當及聲聞八地不?當及辟支佛地不?當及菩薩地不?可得度脫不?能得道念不?能令羅漢、辟支佛習緒除不?能使菩薩得上菩薩位不?上菩薩位已能得薩云若不?得薩云若已能滅諸習緒不?世尊!若無意,若不生意、不起是法相,可逮薩云若不?」
[0119c27]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無有相者亦無有順忍,亦不能除諸習緒。」
[0119c28] 復問:「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有相意耶?於五陰有相耶?乃至薩云若有相耶?有婬怒癡相、無有婬怒癡相耶?有六衰、有六衰盡相耶?有近、有近盡相耶?有覺、有覺盡相耶?有愛、有愛盡相耶?有受、有受盡相耶?有有、有有盡相耶?有生、有生盡相耶?有死、有死盡相耶?有憂悲勤苦?有憂悲勤苦盡相耶?有苦、有苦盡相耶?有四諦、有四諦盡相耶、有薩云若、有薩云若盡相耶?有習緒、有習緒盡相耶?」
[0120a08] 佛言:「不也。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無有相亦無無相。須菩提!菩薩順忍者則無相,是菩薩無有相則為念道。無有有相、無有無相,則是菩薩之果報。」
[0120a12] 佛言:「有相則是菩薩道,無相則逮覺。是故,須菩提!當知諸法所有皆無所有。」
[0120a13]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無所有,云何於無所有中得逮覺,而於諸法得自在?」
[0120a15] 佛告須菩提:「我本為菩薩行六波羅蜜,從第一禪至第四禪,觀禪性不念貢高,亦不倚禪、亦不味禪,於四禪事寂淨無所悕望。已安足於禪,便處於神通。天眼徹視,天耳徹聽,意知他人宿命所從來,自識宿命便飛行。雖爾,不以是神通貢高,不味不倚於六通,無所分別。須菩提!我以應一合相智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便覺四諦,具足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慧、佛十八法,處眾生於三乘。」
[0120a24]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云何於無所有中起四禪?六通無所有?眾生為無所有?如來云何安立眾生於三乘?」
[0120a27] 佛告須菩提:「若婬怒癡及餘諸非法之事,若有所有、無所有者,我為菩薩時不於有無中起四禪。是故,須菩提!亦不有所有、亦不無所有,是故我初發意行菩薩道時行四禪。」
[0120b01] 佛告須菩提:「若神通中當有所有、無所有者,我終不於神通中覺所有無所有而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以於神通知所有無所有故,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0120b05] 須菩提白佛言:「若菩薩於諸法所有無所有,於禪五通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云何菩薩於無所有法中,未曾所知能知、未曾所學得學,從是中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0120b09] 佛告須菩提:「菩薩已從過去諸佛所供養若干佛菩薩,所從諸佛聞無所有中無有佛、無有辟支佛,無所有中無有羅漢,無所有中無有眾賢聖,從無所有中無有毛髮許所有。菩薩作是念言:『無所有中亦無有須陀洹乃至佛,皆無所有。以諸法無所有故,我或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我或不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假令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者,諸可有行相眾生,我當立著無相地。』須菩提!諸有菩薩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者,欲度脫眾生故,便習未曾習者,未曾學者、未曾受者,便學、便受。於諸過去諸佛所學,先學六波羅蜜,勸人令行六波羅蜜,見人行者代其歡喜。以布施無貪垢故,便得大富。以布施故便守戒,便得天上、人中尊。以布施故便得三昧。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故,便得智慧品、解脫品、見解脫慧品。持是諸品及六波羅蜜,得過二地,上菩薩位。已上位已,便淨佛土、化眾生,便逮薩云若,轉法輪,以三乘度眾生。須菩提!菩薩以是先當從檀波羅蜜起,次得諸慧;是亦不可得。何以故?無有實故。
[0120c01] 「復次,須菩提!菩薩從初發意以來,自持戒勸人持戒,見人持戒代其歡喜,以持戒得天上、人中之豪。貧者以財施之,復以戒、三昧、智慧、解脫、見解脫慧而立之,以五品之德過出二地,上菩薩位,度脫眾生,便逮未曾所知所學所習,皆學知習之。何以故?欲習無所有故。
[0120c07] 「復次,須菩提!菩薩行忍,勸人使行,見人行忍代其歡喜。飽足眾生以財安立,或以五品之德過於二地,上菩薩位。何以故?所施與亦無有要故。
[0120c10] 「復次,須菩提!菩薩自行精進於善,勸人精進,見人精進代其歡喜。復以財物給足眾生,以戒、忍辱五品之德過出二地,上菩薩位。何以故?所施亦無有要故。
[0120c13] 「復次,須菩提!菩薩行四禪、四等、四無形定,勸人令行,見人行者代其歡喜。以位於禪布施窮乏,教令智慧、解脫見慧,過出二地,上菩薩位。何以故?所有者無有要故。
[0120c17] 「復次,須菩提!菩薩從發意以來,行般若波羅蜜,以財給足眾生,立以於戒、三昧、智慧、解脫見慧,自行六度,勸人令行,見人行者代其歡喜。以漚惒拘舍羅過於二地,上菩薩位,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何以故?無有形故。須菩提!菩薩從是便得本所不學、本所不知、本所不應,皆學皆知皆得所應。
[0120c24] 「復次,須菩提!菩薩學諸未曾學者,從初發意以來,常有薩云若念,解諸有無之事,便念三尊行:常念天行、戒念、施念。」
[0120c26] 佛問須菩提:「云何為念佛?念佛者不以色痛想行識念。何以故?五陰無有堅要故。無堅要者為無所有,佛念者為無念。
[0120c29] 「復次,須菩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不當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不當以金色光明念。何以故?佛形無有堅要故。無堅要者為無所有,念佛者為無念。
[0121a04] 「復次,須菩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不當戒性、智慧品、三昧品、解脫品、見解脫品。不當以是五品念如來。何以故?以是無有堅實故。無有堅者為無所有,念佛者為無念。
[0121a08] 「復次,須菩提!念如來不以十力念,不以四無所畏念,四等、大慈大悲、佛十八法、四無礙慧,不以是念如來。何以故?無有堅實故。不堅實者無所有,念佛者為無念。
[0121a11] 「復次,須菩提!念如來者不以十二因緣念。何以故?無有堅要。無堅要者為無所有。念佛者為無念。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當作佛念,以是故知次第學,未曾學者習,未曾應者具足,悉應順至諸道,應作是學,具足三十七品及三三昧,便具足薩云若慧,便應所有無所有。覺不堅固要,便得所有無所有處。
[0121a18] 「須菩提!云何為法念?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當念善惡法,亦不念當受莂不受莂,亦不當念俗法道法,亦不念有漏無漏法,亦不念賢法愚法,亦不念三界法,亦不念有為無為性法。何以故?諸法無有堅要。無有堅要者為無所有,念法為無所念。學法念以應所有無所有,便逮薩云若,便逮所有無所有處。須菩提!菩薩當念法念。
[0121a26] 「須菩提!菩薩當云何念僧?菩薩從初發意至薩云若,常念僧,為無念。如是,須菩提!菩薩當作僧念。
[0121a28] 「須菩提!菩薩云何念戒?行般若波羅蜜,從初發意以來不缺於戒,不差於戒,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