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otus Sutra (Miaofa Lianhua Jing) 妙法蓮華經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安樂行品第十四
[0037a10]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0037a14]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0037a16]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猪羊鷄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悕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悕求。
[0037b02]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0037b12]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0037b17]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悕望, 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婬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0037c29]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0038a07]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嬾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悕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0038b02]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謟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0038b15]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0038b20]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謟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0038c04]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0038c22]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罰。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車璩、馬腦、珊瑚、虎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0039a01]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0039a07]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0039a20]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烟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妙法蓮華經從地踊出品第十五
[0039c19]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於大眾中起立,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懃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0039c23]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0039c28]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踊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0040a12]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踊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0040a21]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0040a28]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惓。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0040b04]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供養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0040b11]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0040b15]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0040b16]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踊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0040b20]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恒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恒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將五萬恒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恒沙劫, 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踊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唯願決眾疑。」
[0041a04]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踊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
[0041a09]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以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0041a14]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0041a18]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0041a28]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踊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懃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0041b10]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眾憒閙,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懃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0041b29]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41c09] 「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殖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懃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