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ṃsakasūtra (Flower Garland Sūtra) 大方廣佛華嚴經
Scroll 2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0542a06]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殿上,與大菩薩眾俱,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從他方世界俱來集會。
[0542a08] 此諸菩薩,一切菩薩智慧行處悉得自在,諸佛如來智慧入處悉皆得入;善能教化一切世間,於念念中普能示現神通等事;具足一切菩薩所願,於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國土,常修一切諸菩薩行;具足菩薩福德智慧而無窮盡。能為一切而作饒益;能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彼岸;能令眾生背生死道向涅槃門;不斷一切菩薩所行;善遊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神通明慧,諸所施為善能示現。一切菩薩無作神足皆悉已得,於一念頃能至十方諸佛大會,勸發諮請受持法輪,常以大心供養諸佛,常能修習諸大菩薩所行事業;其身普現無量世界,其音遍聞無所不至,其心通達明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具足修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功德無量無邊,於無數劫說不可盡。其名曰: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德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日藏菩薩、月藏菩薩、淨月藏菩薩、照一切世間莊嚴藏菩薩、智慧照明藏菩薩、妙德藏菩薩、栴檀德藏菩薩、華德藏菩薩、優鉢羅華德藏菩薩、天德藏菩薩、福德藏菩薩、無礙清淨智德藏菩薩、功德藏菩薩、那羅延德藏菩薩、無垢藏菩薩、離垢藏菩薩、種種樂說莊嚴藏菩薩、大光明網藏菩薩、淨明威德王藏菩薩、大金山光明威德王藏菩薩、一切相莊嚴淨德藏菩薩、金剛焰德相莊嚴藏菩薩、焰熾藏菩薩、宿王光照藏菩薩、虛空無礙妙音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持一切世間願藏菩薩、海莊嚴藏菩薩、須彌德藏菩薩、淨一切功德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德藏菩薩、解脫月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稱說,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0542b13]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即時十方世界於一方過億佛土微塵數世界,有十億佛土微塵數佛皆現其身,名金剛藏;十方世界皆亦如是,同聲讚言:「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如是十方世界微塵數等諸佛皆同一號,加汝威神。所謂:盧舍那佛本願力故;本威神力故;汝有大智慧故;欲宣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故。所謂:入智慧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分別一切佛法故;廣法智故;決定說諸法故;無分別智善分別故;一切世間法不能染故;出世間善根清淨故;得不可思議智力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所謂: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故;菩薩安住十地故;分別說無漏法故;大智慧光明善分別以自莊嚴故;入具足智門故;隨所應住次第說故;得無礙樂說光明故;具足大無礙智地故;不忘失菩薩心故;教化成熟一切眾生界故;得至一切處決定智故。
[0542c03] 「金剛藏!汝當說此法門差別。所謂:諸佛神力故;汝能堪受如來智慧神力故;自善根清淨故;清淨法界故;饒益眾生故;入法身智身故;於一切佛得授記故;得一切世間高大身故;過一切世間道故;淨出世間善根故。」即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真實無上身,與無障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淨智慧,與善憶念不忘,與善決定慧,與至一切智處,與諸佛無壞力,與諸佛無所畏,與諸佛無礙智分別諸法善開法門,與一切諸佛上妙身、口、意業。
[0542c13] 何以故?以得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故,亦是菩薩本願力故,直心清淨故,智慧明白故,善集助道法故,善修本業故,念持無量法故,信解清淨光明法故,善得陀羅尼門不可壞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0542c18] 爾時,十方諸佛,皆申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金剛藏菩薩即從三昧起,告諸菩薩言:「諸佛子!是諸菩薩願決定,無有過,不可壞,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遍覆一切十方諸佛世界眾生,為救度一切世間,為一切諸佛神力所護。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入過去諸佛智地,亦入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0542c25] 「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智地?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為是地故,我如是說。何等為十?一曰歡喜,二曰離垢,三曰明,四曰焰,五曰難勝,六曰現前,七曰遠行,八曰不動,九曰善慧,十曰法雲。是十地者,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不見有諸佛國土不說是十地者。何以故?此十地是菩薩最上妙道,最上明淨法門;所謂:分別十地事。諸佛子!是事不可思議,所謂:菩薩隨順諸地智慧。」金剛藏菩薩說諸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時,一切菩薩聞說菩薩十地名已,咸皆渴仰,欲聞解釋,各作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說十地名已,默然而住?」
[0543a10] 時,大菩薩眾中,有菩薩名解脫月,知諸菩薩心之所念,以偈問曰:
「淨念智慧人, 何故說菩薩,
諸地名號已, 默然不解釋?
今諸大菩薩, 心皆懷猶豫,
何故說是名, 而不演其義?
大智諸菩薩, 咸皆欲聽聞,
如是諸地義, 願為分別說。
是諸菩薩眾, 清淨無瑕穢,
安住堅實中, 具足智功德。
皆以恭敬心, 瞻仰於仁者,
願欲聞所說, 如渴思甘露。」
[0543a22] 時,金剛藏菩薩聞說是已,欲令眾悅,以偈答曰:
「諸菩薩所行, 第一難思議,
分別是十地, 諸佛之根本。
微妙甚難見, 非心所能及,
從佛智慧出, 若聞則迷沒。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智慧,
以為第一妙, 心無有疑難。
遠離計我心, 及心所行地,
如是諸菩薩, 爾乃能聽聞。
寂滅無漏智, 分別說甚難,
如畫於虛空, 如執於疾風。
我念佛智慧, 第一難思議,
眾生少能信, 是故我默然。」
[0543b07] 解脫月菩薩聞說此已,語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是大菩薩眾直心清淨,善行菩薩道,善集助道法,善恭敬供養諸佛;於無量佛多種善根,成就無量深厚功德,離癡疑悔,無有貪著及諸結礙,深心信解,安住不動,於是法中不隨他教。是故,佛子!當承佛力敷演此義,是諸菩薩於是深法皆能證知。」
[0543b14] 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願說安隱法, 菩薩無上行,
分別於諸地, 令智慧清淨。
眾智淨無垢, 安住深信解,
於諸無量佛, 證知十地義。」
[0543b19]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是諸大眾雖皆清淨離癡疑悔,於是法中不隨他教;其餘樂小法者,聞是甚深難思議事,或生疑悔,是人長夜受諸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0543b22] 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是眾雖清淨, 深智離疑悔,
其心已決定, 不復隨他教。
無動如須彌, 不亂如大海,
其餘不久行, 智慧未明了。
隨識不隨智, 聞已生疑悔,
彼將墮惡道, 愍念故不說。」
[0543c01]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願承佛力,善分別此不可思議法,佛所護念事,令易信解;所以者何?善說十地義,十方諸佛法應護念;一切菩薩護是事故,勤行精進。何以故?是菩薩最上所行,得至一切諸佛法故。譬如一切文字,皆初章所攝,初章為本,無有一字不入初章者;如是,佛子!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薩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是故,佛子!願說此義,諸佛護念,加以神力,令人信受,不可破壞。」
[0543c10] 時,解脫月菩薩欲明顯此義,以偈頌曰:
「善哉智慧子, 清淨行具足,
願說十地行, 所入十地法,
具足於智慧, 得以成菩提。
所有十方佛, 最勝人中尊,
皆共護念汝, 說是十地義。
十地為根本, 是名智行處,
亦為究竟道, 佛無量法聚。
譬如諸文字, 皆攝在初章,
諸佛功德智, 十地為根本。」
[0543c21] 爾時,諸菩薩一時同聲以偈請金剛藏菩薩言:
「上妙智慧人, 樂說無有量,
德重如山王, 哀愍說十地。
戒念慧清淨, 說是十地義,
十力之根本, 無礙智本行。
戒定慧功德, 集在仁者心,
憍慢諸邪見, 皆悉已滅盡。
是眾無疑心, 唯願聞善說,
譬病思良醫, 如飢思美膳。
我等亦如是, 聞甘露法味,
是故曠大意, 願開初地門,
乃至第十地, 次第為我說。」
[0544a05]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白毫相,放菩薩力光明,百千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三惡道苦皆得休息;悉照十方諸佛大會說法之眾,顯現如來不思議力。是光明遍照十方諸佛大會諸菩薩身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臺;十方諸佛亦復如是,從眉間白毫俱放菩薩力光明,百千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普現如來不思議力,悉照一切諸佛大會,及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一切大眾,并金剛藏菩薩及師子座。照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臺。時,諸大光明雲臺中,諸佛神力故,而說頌曰:
「無等等諸佛, 功德如虛空,
十力無畏等, 最尊世間主。
於釋迦佛前, 而現此神力,
以佛力開現, 法王無畏藏。
說諸地所行, 諸地義差別,
承諸佛神力, 無有能壞者。
若人聞法寶, 則為諸佛護,
漸次具諸地, 得以成佛道。
若人堪任聞, 雖在於大海,
及劫盡火中, 必得聞此經,
若人癡疑悔, 終不能得聞。
是故今佛子, 說諸地智道,
入勢力觀法, 次第而修行。
得至於餘地, 各得所利益,
利一切世間, 願說勿令斷。」◎
[0544b03]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欲令大眾增益信敬,以偈頌曰:
「諸佛聖主道, 微妙甚難解,
非思量所得, 唯智者行處。
其性從本來, 寂然無生滅,
從本已來空, 滅除諸苦惱。
遠離於諸趣, 等同涅槃相,
無中亦無後, 非言辭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諸佛所行處, 清淨深寂滅。
言說所難及, 地行亦如是,
說之猶尚難, 何況以示人?
諸佛之智慧, 離諸心數道,
不可得思議, 非有陰界入。
但以智可知, 非識之所及,
如空迹難說, 何可示其相?
十地義如是, 非心意所行,
是事雖為難, 發願行慈悲。
漸次具諸地, 智者所能及,
如是諸地行, 微妙甚難見。
不可以心知, 當承佛力說,
汝等當恭敬, 咸共一心聽。
智慧所隨順, 諸地相入行,
於無量億劫, 說之不可盡。
今如實略說, 其義無有餘,
一心恭敬待, 今承佛力說,
大音唱因諭, 義名不相違。
佛神力無量, 今皆在我身,
我之所說者, 如大海一渧。」
[0544c03] 金剛藏菩薩說此偈已,告於大眾:「諸佛子!若眾生厚集善根,修諸善行,善集助道法,供養諸佛,集諸清白法,為善知識所護,入深廣心,信樂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如是眾生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得一切種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具足佛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心故,為向十方無餘無礙智故,為淨一切佛國令無餘故,為於一念中知三世事故,為自在轉大法輪廣示現佛神力故,菩薩摩訶薩生如是心。
[0544c14] 「諸佛子!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方便所護;直心、深心淳至量同佛力;善決定眾生力、佛力,趣向無礙智,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菩薩發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姓尊貴,無可譏嫌;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住菩薩法中,在諸菩薩數,等入三世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歡喜地,以不動法故。
[0544c23]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歡喜地,多喜、多信、多清淨、多踊悅、多調柔、多堪受、不好鬪諍、不好惱亂眾生、不好瞋恨。
[0544c26] 「諸佛子!諸菩薩住是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心;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摩訶薩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與眾殊勝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力不可壞故,生歡喜心;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念能為利益眾生故,生歡喜心;念一切佛、一切菩薩所入智慧方便門故,生歡喜心。菩薩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生歡喜心;入一切佛平等中,生歡喜心;遠離凡夫地,生歡喜心;近智慧地,生歡喜心;斷一切惡道,生歡喜心;與一切眾生作依止,生歡喜心;近見一切諸佛,生歡喜心;生諸佛境界,生歡喜心;入一切諸菩薩數,生歡喜心;離一切恐怖,生歡喜心。』所以者何?是菩薩得歡喜地,所有怖畏即皆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離如是等一切諸畏。何以故?是菩薩離我相故,尚不貪身,況所用物?是故菩薩無不活畏;心不希望恭敬供養,我應供養眾生,供給所須,是故菩薩無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我相故,無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必見諸佛菩薩,是故無有墮惡道畏;我所志樂,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如是菩薩永離一切諸恐怖事。
[0545a23] 「諸佛子!是菩薩以大悲為首,於一切眾生,心無嫌恨,直心堅固,自然清淨,轉復勤修一切善根。所謂:信心增上,多行淨心;解心清淨,多以信心分別;出生大悲,成就大慈,心不疲懈,以慚愧莊嚴,成就忍辱柔和,敬順諸佛教法,信重善知識;日夜常修一切善根,常愛樂法,求多聞無厭;如所聞法,正念觀察,心不貪著,不求名聞,不求利養資生之物,常生寶心,無有厭足;樂一切智地,欲得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求助諸波羅蜜法,離諸諂曲,如說能行;常行實語,不污諸佛家,不捨菩薩戒,生薩婆若心,不動如山王,不樂世間事,成就出世間善根,集善助菩提法,無有厭足,常求勝中勝道,菩薩成就如是淨地法,名為安住歡喜地。菩薩如是安住歡喜地,發諸大願,生如是定心。所謂:我當以清淨心供養一切諸佛,皆無有餘,一切供具隨意供養;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供養一切劫中所有諸佛,以大供養具無有休息。又一切諸佛所說經法皆悉受持,攝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諸佛所教化法,悉皆隨順,一切諸佛法,皆能守護,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皆守護一切劫中一切佛法無有休息。又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從兜率天下、入胎、處胎、初生、出家、成佛道時,勸請轉大法輪,示入大涅槃,我於爾時,盡往供養,攝法為首,三時轉故,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奉迎供養一切諸佛無有休息。
[0545b25] 「又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不可壞,無分別,諸波羅蜜所攝,諸地所淨,生諸助道法,總相、別相、有相、無相、有成、有壞,一切菩薩所行諸地道及諸波羅蜜本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中菩薩所行,以諸教化成熟眾生,無有休息。
[0545c03] 「又一切眾生若有色、若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所繫,入於六道一切生處,名色所攝;教化成熟斷一切世間道,令住佛法一切智慧,使無有餘;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教化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0545c10] 「又一切世界廣狹及中,無數無量,不可分別、不可壞、不可動、不可說、麁細、正住、倒住、平坦、方圓,隨入如是世界智,如因陀羅網差別,如是十方世界差別,皆現前知,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如是世界皆現前知,無有休息。
[0545c16] 「又一切佛土入一佛土,一佛土入一切佛土;一一佛土無量莊嚴,離諸垢穢具足清淨,智慧眾生悉滿其中,常有諸佛大神通力,隨眾生心而為示現;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淨如是國土,無有休息。
[0545c21] 「又一切菩薩同心同學,共集諸善,無有怨嫉,同一境界,等心和合,常不相離,隨其所應,能現佛身,自於心中,悉能解知諸佛境界,神通智力,常得隨意神通,悉能遊行一切國土,一切佛會,皆現身相,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有如是不可思議大智慧,具足菩薩行;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行如是大智慧道,無有休息。
[0545c29] 「又乘不退輪,行菩薩道,身、口、意業所作不空,眾生見者即必定佛法;聞我音聲,即得真實智慧;有見我者,心即歡喜,離諸煩惱;如藥樹王,為得如是,行菩薩道;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行不退道,所作不空,無有休息。
[0546a06] 「又於一切世界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一毛端,示現入胎、出家、坐道場、成佛道、轉法輪、度眾生、示大涅槃、現諸如來大神智力、隨一切眾生所應度者,念念中得佛道;知一切法如涅槃相,以一音聲,令一切眾生皆發歡喜;示大涅槃而不斷菩薩所行;示眾生大智地,使知一切法皆是假偽;以大智慧神通自在出生變化,充滿法界;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得佛道事,求大智慧、大神通等,無有休息。
[0546a17] 「諸佛子!菩薩住歡喜地,以十願為首,生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大願;以十不可盡法而生是願,為滿此願,勤行精進。何等為十?一、眾生不可盡;二、世界不可盡;三、虛空不可盡;四、法界不可盡;五、涅槃不可盡;六、佛出世不可盡;七、諸佛智慧不可盡;八、心所緣不可盡;九、起智不可盡;十、世間轉、法轉、智轉不可盡。若眾生盡,我願乃盡;若世界、虛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諸佛智慧、心所緣、起智、諸轉盡,我願乃盡;而眾生實不可盡,世界、虛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諸佛智慧、心所緣、起智、諸轉實不可盡,我諸願善根,亦不可盡。
[0546a29] 「諸佛子!菩薩決定發是大願,則得利安心、柔軟心、調順心、寂靜心、不放逸心、寂滅心、直心、和潤心、不恚心、不濁心。如是則成信者,樂以信分別功德:信諸佛本所行道,信行諸波羅蜜而得增長,信善入諸地得殊勝功德,信得成佛十力,信具足四無所畏,信不共法不可壞,信諸佛法不可思議,信諸佛自在神力無量無邊,信諸如來無量行門,信從因緣以成果報。舉要言之:信諸菩薩普行諸佛功德、智慧、威神力等。
[0546b09] 「諸佛子!菩薩作是念:『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離相、如是寂滅、如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作、如是無染、如是無量、如是廣大、如是難壞。而諸凡夫心墮邪見,無明癡冥,蔽其慧眼,常立憍慢幢,墮在渴愛網,隨順諂曲,常懷慳嫉,而作後身生處因緣;多集貪欲、瞋恚、愚癡,起諸重業,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有所施作,皆與顛倒相應;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相續起心、意、識,種於三界地,生苦惱芽,所謂:名色;名色和合增長六入;根塵相對生觸;觸故生受;貪樂受故生愛;愛增長故生取;取因緣故復起後有;有因緣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集諸苦聚,受諸苦惱;是中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受者、無知者,如草木、瓦石,又如影、響。凡夫可愍,不知不覺而受苦惱;菩薩於此,見諸眾生不免諸苦,即生大悲智慧,是諸眾生我應救護,令住畢竟佛道之樂,即生大慈智慧。』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慈悲法,以深妙心住在初地,於一切物,無所貪惜,尊重諸佛大妙智故,學行大施,即時所有盡能施與,金銀、摩尼、硨磲、碼碯、瑠璃、珊瑚、琥珀、珂貝、珍寶、瓔珞嚴身之具,及象馬、輦輿、人民、奴婢、國土、城邑、園林、遊觀、妻妾、男女,一切所愛,皆悉施與;頭、目、耳、鼻、肢節、手足,深重佛故而不貪惜;菩薩摩訶薩住於初地,能行大施。是菩薩以大悲心、大施心,救一切眾生故,勤求世間、出世間利益之事,心無疲懈,是故菩薩生無疲倦功德,於諸經書能自開解,是故生知經書功德;得如是知經書智慧,善能籌量應作不作,於上、中、下眾生隨宜利益,是故菩薩生世智功德;得世智功德,則知時、知量,慚愧莊嚴,修習自利利彼之道,是故則生慚愧功德;如是功德,精勤修行,心不懈退,是精進不退功德,即得堪受力;得堪受力已,勤行供養一切諸佛,隨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