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yānopadeśa (Bao Nu Suo Wen Jing) 寶女所問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寶女所問經卷第一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問慧品第一
[0452a25] 聞如是:
[0452a25] 一時,佛遊於如來寶淨高座,則為如來之所建立,積無極德已為莊嚴,所遊道場佛慧報應,蠲除所行升菩薩宮,講無量頌如來所歎,顯立威變聖導無礙,普有所入志存微妙,誘進權行等過去慧。於當來劫,弘大究竟其德無量,順平等覺善轉法輪,無限之首諦分別慧,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悉覩眾生心之諸根,度于彼岸曉了方便,斷除諸著邪業之行,為造佛事,莫不篤信化令寂定。與大比丘俱六百萬,其心調和,消除罣礙塵勞之欲,乃為如來法王之子。修深妙法興發道化,無有顛倒威儀顯曜,成就聖路為大眾祐,如來安詳獲善究竟。
[0452b08] 復與菩薩大聖眾俱,無量無限不可思惟,浩浩大會行無所拘,諸菩薩等斯須之間,尋能超越無量佛國,便設權宜供養奉事,十方如來有所諮啟,聽受經典不以厭倦。而常精勤勸化眾生,智慧善權以用超殊,至于彼岸得度無極,而以建立無礙脫門,便得超越一切眾想望報羅網,近一切智諸通之慧。
[0452b16] 其名曰:明天菩薩、選遊步菩薩、擇戰鬪菩薩、照明藏菩薩、蠲慢意菩薩、踊步菩薩、眼觀菩薩、雷音菩薩、離冥菩薩,如是等類諸菩薩眾,不可限量無邊無際不可引喻。
[0452b20] 爾時,世尊歎詠菩薩所生道場,其法名曰無陰蓋辭。一切菩薩徑路清淨,諸佛之法力無所畏,具足究竟聖慧之事,於諸法典而得自由總持之門,所入法印敢可遭遇決眾法門,聖通無極超入於慧,不退轉輪說不迴還,諸乘平等所導無二。遊無所壞一品法界,而分別說眾生心根。所入之慧獨步堅強決了諸法,滅除一切諸魔之場,已度眾患隨應順法,律化眾塵諸邪之見,入無限慧方便勸助,行無邊際諮嗟權慧,十方諸佛所共宣暢,達無希望行無罣礙無處之門,分流興隆一切諸法,決了如應而等普入,有想無想體解聖達,遊于深妙緣起之事,顯明道業無極德慧,佛身口意而以莊嚴。於此三事,心行所歸智慧無盡,越諸聖諦壞聲聞乘,身心澹泊開演明哲,教化緣覺致諸通慧,導利大乘入于道品,於一切法而得信忍,宣揚如來所因興德,講說分別誦讀宣現,智慧教授開示流布靡不周遍。
[0452c10] 爾時,世尊講說於斯善慧法典,宣弘普誦。時,眾會中有一女人,名曰寶女,即從坐起,右手執持妙珠瓔珞,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如我所言至誠不虛,設此眾會佛所說法、大士所講,吾能具足持斯經典,普於十方流布弘廣勸無量人,於此法寶建立無上正真之道。如是所誓不改易者,如來威神使斯貫珠顯示聖旨。」
[0452c17] 於時世尊因眾現變,令諸菩薩皆於其上,化成棚閣珠交露帳:「斯諸正士!然後來世成正覺時,如其佛土微妙嚴淨,佛道場樹當使於今現此瑞應,眾寶棚閣珠交露帳,令斯會者覩其嚴淨悉皆悅豫。」
[0452c21] 於時寶女前詣佛所則散珠瓔,散珠瓔已,佛之威神寶女之德誓願至誠,在於佛上及諸菩薩上虛空中,化成棚閣,珠交露帳,壁方弘廣。若干種變奇特殊妙,周匝平等莊嚴校飾,分布安處正無傾斜。
[0452c26] 時,諸菩薩各心念言:「如我等身,本往古時志所誓願,當令吾等佛土嚴淨,道場覺樹亦復如是!」斯諸菩薩如心所念,各各自見交露棚閣。適覩此已怪未曾有,前白佛言:「甚為難及,天中之天!其寶女者所建立力,能為我等顯現瑞應。無央數劫所發志願,今此寶女!一心念頃悉令現矣!」
[0453a03] 世尊告曰:「如是,正士!如汝所言。寶女發意如志所建,行道以來,於六十二百千億姟諸佛之所殖眾德本,乃致若茲至誠所建真實誓願。以是之故,今斯寶女如其所誓,被德之鎧,尋使成立諸正士等。
[0453a08] 「又寶女者,設欲志願,於斯三千大千世界普雨天華悉令周滿。則如所言,輒雨名香、擣香、澤香、雜香、衣服、膳饌。設復欲令幢蓋繒幡,自然莊飾周遍虛空,尋如意成。若復欲令天地水災自然興者、若復火災,則如所言便有水災、自然火災;設復欲令水災火災蠲除還復,如其所言悉能致之。設欲令此一切眾會,悉自然變形體被服如轉輪王,尋悉能成。為四天王形體被服,天帝形像、梵天顏貌、大神妙姿容之像,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色像顏貌,則如所言悉能成之。正使欲令變怪現化億百千魔,一一魔者手各執持百種刀杖,令此眾魔堅住不動不設刀杖,悉使化成若干品種諸珠瓔珞、須縵眾華、思夷之華,皆輒如言。若復欲令玄絕曠野,自然變有飲食衣被,為大城郭,十八億家遊居其中,如其所言皆能致之。三千世界所有形像,欲令顏貌皆成如來,尋輒如志。若復欲令一切眾會處在虛空,悉當如言。
[0453a26] 「諸族姓子!斯寶女身,欲令無量無限無有邊際佛之境界,諸佛世尊所說經典,於虛空中皆為通達,具足眾備普聞音聲,如佛所言無有缺減,十方佛辭亦女所說但能宣暢。」
[0453b01] 於是寶女立願之力神足變化,普示現之如此色像,則於佛前說是頌曰:
「以寶為業, 執妙聖珍; 演說豪尊,
無量道德。 則以蠲除, 塵欲瞋結;
乃布惠施, 七覺之寶。 以寶光明,
照眾窈冥; 若干品類, 明月珠曜。
尊上琦珍, 寶英最勝; 今以璝珠,
恭奉安住。 假使瑪瑙、 首藏明珠、
焰光之珠、 無垢藏珠、 日月之明,
所出光暉; 蒙尊所照, 而悉覆蔽。
觀能仁身, 無能限量; 所荷之祐,
致獲十力。 住立斯土, 極至上界;
觀察聖體, 轉顯加倍。 一切眾會,
各各見佛, 悉自念言: 尊在我前。
皆從方面, 悉見佛顏, 紫金縱容,
無比之貌。 正使坐時、 臥寐經行;
若復現在, 處眾會中。 言辭若嘿,
樂立禪定; 威儀無比, 聖智無限。
一一毛孔, 所演光暉; 則能普照,
一切十方。 身如蓮華, 最勝弘滿;
猶如志性, 令意寂然。 常立誠諦,
所云真實; 如口所言, 尊行相應。
曉了分別, 諸法之誼; 稽首道備,
得度彼岸。」
[0453b25] 爾時,寶女以此頌偈讚佛德已,白世尊曰:「我身今欲咨問如來,於斯經典章品之句志所趣向;設見聽者乃當自陳。」
[0453b27] 佛告女曰:「恣所欲問,吾當為汝分別說之令心悅豫。」
[0453b28] 於時,寶女見佛聽之,歡喜踊躍白世尊曰:「何謂菩薩常懷至誠?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說真實辭?何謂菩薩而應順法?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講說經典?何謂菩薩尋應威儀?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而說議趣?何謂菩薩奉順律教?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講決律事?」
[0453c06] 佛言:「善哉,善哉!寶女所問欲暢仁賢真要辯才,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0453c07]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於時寶女受教而聽。
[0453c08] 佛告寶女:「菩薩有三法常懷至誠。何謂為三?未曾欺佛、不自欺身、亦不欺誑一切眾生。何謂菩薩欺於諸佛,而欺己身及與眾生?假使菩薩興發無上正真道意,志慕聲聞、緣覺之地,而誓求願意甘樂之,是為菩薩欺佛、己身及與眾生。
[0453c13] 「何謂菩薩不欺諸佛、己身、眾生?假使菩薩發大道意,設令勤苦遭眾惱患,為諸眾魔所見嬈試,為諸外道所見逼迫,毀辱誹謗而戲弄之,百種罵詈撾捶危害,虛妄之事而以加己,志性寂然不起怨結不懷怯弱、不成迷誤不恐不畏、不以憂慼不以為恨,續秉一志志性堅強,平等之行不捨道意。但執惠心、珍寶之心,常懷道心,一切世間最尊第一。又復發心為諸眾生,救護歸命令得超度。所興之心而無等倫,無以為喻,不退不捨不在餘乘,常立一志樂於佛道,導御法輪,令諸群萌悉得面見。現於諸力興顯如是,行步舉動遵脩精進,終不破壞他人言教。是為菩薩不欺諸佛、不自欺身,亦不侵欺一切眾生。
[0453c27] 「假使菩薩不欺諸佛、不自欺己、不誑眾生,是為菩薩第一至誠。彼以四事不欺諸佛:順于堅固、而應威施、所為力強、精進慇懃。復以四事不自欺身:志性仁和、質直其心、無有諛諂、亦無虛訑。彼以四事不欺眾生:方便應病、慈心愍哀、加以四恩,是為菩薩第一至誠,不捨道心而不違失往古之願。」
[0454a05] 佛復告寶女曰:「菩薩至誠,謂口寂然護於言語,所說無缺口辭真諦。在於獨處若大眾中,言常至誠,不以國故而兩舌也;不以珍寶具足貨業而欺虛言;不以父母親族貪財惜費而兩舌也。」
[0454a09] 佛語寶女:「有三十二事口辭清淨。何謂三十二?羞慚(一)。造德(二)。常懷恥愧(三)。等修於善(四)。不為劣惡(五)。不索譏謗(六)。不為卒暴(七)。教化諸天(八)。不興恐懼(九)。燒諸惡趣(十)。開演善歸(一)。賢聖所命(二)。恭奉明智(三)。其內清淨(四)。善修於外(五)。而受言教(六)。分別言辭(七)。無[革*亢][革*卬]說(八)。口演柔軟(九)。言語殊特(十)。口暢香潔(一)。而隨教命(二)。無有欺詐(三)。無所熱惱(四)。造業可愛(五)。內無有失(六)。外亦無誤(七)。不為罪業(八)。造眾祐地(九)。樂於佛道(十)。傳語至誠(一)。言輒獲利(二)。是為三十二事也。」
[0454a21] 佛告寶女:「所謂至誠求願具足。所以者何?喜布施者為菩薩道,無慳貪故斯成志願,一切所有設能慧施,覩是以後此則至誠。清淨之誡為菩薩道,不為毀禁斯成所願,假使戒禁具足清淨,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建立忍力為菩薩道,志不懷結斯成誓願,其忍辱者此為柔和,覩是以後則為至誠。遵修精進為菩薩道,不為懈廢斯成所願,設能普行一切德本,覩是以後則為至誠。建立禪定為菩薩道,不為亂心斯成所願,設能懷來習一心者,覩是以後則為至誠。建立智慧為菩薩道,不為邪黠斯成所願,曉了聖慧,覩是以後則為至誠。四意止行為菩薩道,不為放逸斯成所願,意以寂定,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四意之斷為菩薩道,不興眾惡心若滅除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四神足行為菩薩道,無有不達已能飛行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五根之事為菩薩道,諸根寂然無有錯亂斯成所願,諸根澹泊,覩是以後此則至誠。五力之行為菩薩道,不為無勢具足十力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斯則至誠。七覺之意為菩薩道,無所不了已能覺達,諸情不起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八聖道行為菩薩道,無有邪徑設處聖路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四恩之行為菩薩道,不為無救攝諸危厄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修四梵行為菩薩道,不為天人慈悲喜護,救濟群黎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神通之慧、三達之智、正觀寂寞為菩薩道,無諸瑕穢,眾行普具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具足一切諸德法本為菩薩道,不為無度,蠲除一切諸不善法斯成所願,設能宣備仁賢之法,覩是以後此則至誠。」
[0454b24] 佛告寶女:「菩薩亦當翫習奉行,賢聖之諦:知於苦慧、斷於所習、曉了滅盡、修行聖路。彼所謂知於苦者,分別五陰無所起故。斷於習者,於五陰愛無所習故,究竟恩情無所習行,其為脫門,無所遊居不懷所施,其無所懷則於過去而無所至;設於過去無所至者,彼則正法無所蠲除;已於諸法無所除者,是為斷習。彼知滅盡,一切想著所興方便覩究竟盡。其滅盡者,為不復懷得於生死,等於所有終始均平,於一切法而無增減,已等觀者,斯為曉了滅盡之慧。彼察平等,於八正路則能等療,無所想念而無邪想,求諸塵勞無有吾我,以無吾我便無所受,則無所生、無造業者,悉能善修於一切法,是則名曰為聖路矣!假使於斯至誠之慧,曉了一切皆暢眾生,亦無有內亦無所證,是為菩薩之至誠也。」
[0454c11] 佛說是至誠教時,一萬菩薩具足聖慧,逮得法忍。
[0454c13] 佛告寶女:「何謂菩薩應順於法?御行如法則隨法教思惟於法,法為志性恭敬於法,遵修法行欲慕於法,樂於法樂多存於法,法為妙英法為刀杖,被法之鎧誓法自嚴,修法光明法之錠燎,常志法念以法為意,遊步於法分別經典,方便應法遊步法行,法為臥寐法為威儀,將護法事以法布施,法為財業法無有盡,普弘演法法為嚴辦,常修法身法為言辭,思惟法念而不放逸。如是比類,遵修法行具足成就,而順法主不為非法。」
[0454c22] 「彼為何謂順法主者?設使如斯至誠真諦,被佛法鎧以法為護,恭敬聖眾慇懃聽經,樂於道意積累眾善,不捨至真志性本淨,而無所著不違所應,見諸賢聖習眾善友,常行恭敬隨其示現,離於憍慢多所咨嗟,遊在法會至心聽經,慕求法典不以厭足,講說道義則不懈倦,而於經法無能為師,念報恩慈以有反復,所作成辦。處於閑居而無恐懼,賢聖之教無所犯負,不捨止足順從十善。咨嗟布施勸助佛道,奉於禁戒,忍辱為力,遵修精進而不怯弱,禪定寂然,遊入智慧。興隆道化顯揚善權,慈多所護,入於愍哀悅豫行喜,護離二事而順至誠,所可遭遇以善為業,興發神通導利正法,在所遊至以法惠施。於四意止不忘失志,四意斷者遵修平等,四神足者現在究竟,諸根明達修治諸力,曉了諸覺超越徑路,入于寂寞觀察所行,真諦之惠聖明解脫,頒宣暉曜順諸聲聞,隨其本地教化緣覺,咨嗟一切大乘之德,則以應誼而理緣起,便於空無無所恐畏,遊于無想則無所著,觀察無願五陰如幻,觀諸四種亦如虛空。又諸入者本淨悉空,七財之業遵修六念,及樂於六行度無極,而獲五眼第一之議。常自將護多所超度,善修道業等心一切眾生之類,歌頌一切無量諸佛功德之法。」
[0455a18] 佛言寶女:「順法菩薩不言有我、不計有人,亦不計命亦不念壽,不思斷絕、不覩有常、不見所有。若復不離之所覩者,不釋邊際不猗中間、不從朋友亦無諍訟、亦無不和亦無偏黨,不處顛倒不在邪見,越度狐疑蠲除陰蓋諸所罣礙,不違遠法亦不亂法、不誹謗經不輕慢道、不滅究竟一切諸法。順道菩薩志存諸法具足經典,所言至誠為順法矣!無所興舉,於諸異學順法言者,姦難邪行悉以滅矣!於一切世而順法言,菩薩順空行無所獲,則無邪想無瞋恚法,順無願教而於三界悉無所行,慇懃專精覩諸瑕穢。順法菩薩則無所起亦無所滅,則不受生本性清淨,義在寂寞。」
[0455b02] 佛告寶女:「所謂法者則不可獲,無有文字,而無言說亦無辭意,無色無見亦無所趣,無有言誨亦無所教,離心意識無有塵垢,以離瑕疵遠於貪欲,無有窈冥無所積聚,則無吾我而無所受,亦無所取離於所受,無有境界便無差特。於十方界而無所著則為澹泊,棄行身退亦不可覩,覺了玄曠亦無想念、亦無思行抑制聖賢,為明智者所蒙開化。亦無所遭亦無不遭,休息一切,所可遇者則如真諦,三世為空便無永沒,亦無終亡亦無退還、亦無所生無所成就亦無毀滅,亦無所有亦不不有,亦無所成亦不不成亦無所行,亦無所視亦無不見亦不離視,亦不成相亦無不相則為一相。亦復無相亦無所著,離於所著亦無有餘,無著無縛亦無所脫,不是我所亦無所屬,無所遵修亦無諸漏,則無等倫亦無平等,等無所等。亦無至誠亦不虛妄,不樂不苦,亦不精進亦無不勤、亦無所應亦不不應、亦不專精亦無不精、亦無名色亦無所起,不為堅固亦無不固,無所破壞亦無不壞,不為金剛亦不壞相,則為真諦不違至誠。而無別異亦無所遠,亦無有像類無有倫比,無有處所亦無有想、亦無有此亦無有彼亦無差特,亦無有內亦無有外亦無中間、亦無所樂不度彼岸,亦無所見亦無所聞、亦無所念亦無所教、亦無所知亦不無知、亦不有形亦不無形、亦不有作亦不無作,則離一切諸所有形,是謂為法。如是法者,則無音聲亦無不聲亦無合會,無言無說,是謂菩薩應順於法也。」
[0455c04] 佛告寶女:「具足一切諸所言辭,則為順法。其順法者未曾與人有所諍訟,其順法者不輕慢他,其順法者亦不輕易於未學者、亦不偏敬學成就者,其順法者不自稱譽亦不顯己,其順法者不亂經典,其順法者不以供養而說道義,其順法者不為他人順發狐疑,其順法者終不訟說他人之罪,其順法者不輕慢經,其順法者終不妨廢他人經道,其順法者終不覩見覺了諸法差特分數,其順法者不覩諸法離於空者。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