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 (Weimojie Suo Shuo Jing) 維摩詰所說經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0544a26]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0544a27]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0544b02]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0544b07]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毘耶離大城。
[0544b09]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0544b11]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0544b15]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0544b20]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0544b28]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0544b29]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0544c01] 又問:「以何為空?」
[0544c01] 答曰:「以空空。」
[0544c02] 又問:「空何用空?」
[0544c02]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0544c02] 又問:「空可分別耶?」
[0544c03] 答曰:「分別亦空。」
[0544c03] 又問:「空當於何求?」
[0544c04]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0544c04]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0544c05]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0544c06]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0544c06] 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0544c10]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
[0544c11]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0544c12]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0544c12]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0544c13]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
[0544c14]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0544c17]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0544c18]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0544c26]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0544c27]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0545a15]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0545a25] 「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0545b23]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降眾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0545c29]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第六
[0546a04]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
[0546a05]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
[0546a07] 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0546a08]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0546a26]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0546a28]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0546b01]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0546b05]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0546b11]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
[0546b16]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昇。」
[0546b17]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0546b20]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毘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0546b24]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鼈、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於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鍼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0547a03]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547a15]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車磲、馬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現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
[0547a29]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0547b01]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穀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烟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0547b13]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0547b14]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0547c04]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0547c04]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0547c05] 「何謂為喜?」
[0547c05]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0547c06] 「何謂為捨?」
[0547c06]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0547c07]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0547c08]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0547c09]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0547c10]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0547c11]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0547c12]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0547c13]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0547c13] 答曰:「當行正念。」
[0547c14]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0547c14]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0547c15]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0547c15]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0547c16]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0547c17] 答曰:「身為本。」
[0547c17] 又問:「身孰為本?」
[0547c17] 答曰:「欲貪為本。」
[0547c18] 又問:「欲貪孰為本?」
[0547c18] 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0547c19]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
[0547c19] 答曰:「顛倒想為本。」
[0547c20]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
[0547c20] 答曰:「無住為本。」
[0547c20] 又問:「無住孰為本?」
[0547c21] 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0547c23]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0547c27]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0547c28] 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