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Shuo Chao Ri Ming Sanmei Jing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卷下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
[0540c17] ◎離垢目復白佛言:「何謂超日明三昧?」
[0540c17] 佛言: 「其明無量不可譬喻過於日光。所以者何?日 之光明照現在事,人、物、蠕動、百穀藥木、諸天
龍神,皆因日成普得茂活。日不能照二鐵圍 間,亦不能照人心之本令開達也。但照有形 不照無形。超日明三昧所以勝者何?殊照十
方無邊無際,三界五道靡不徹暢。菩薩大乘 照于聲聞、緣覺之乘,九十六徑、六十二見邪 疑結冥,使心霍然皆發道意,業三乘者各
得成就,或得生天或得人身無不普蒙。如忉 利天處須彌頂,天帝釋宮紫紺寶殿炳然在 上,中四天王下四方域,諸天人民餓鬼厭鬼
諸神閱叉。超日明三昧亦復如是,心堅不動 如須彌山王,化五道天王帝釋,化生老病死 踰四天王,療諸不孝婬怒癡垢使發道意,釋
小乘志大乘,發意受決得忍受決未發意受 決,行六度無極,悉無妄想不覺受決。超日 明三昧甚深甚深!不可稱量無有崖底。譬
如虛空,假使有人欲量虛空,升合斗斛多少 之限,空尚可量盡知其斛數,超日明定慧不 可量也。譬如人度空,十里百里千里萬里億
里億萬里,無央數億百那術里,空尚可盡究 其邊際,超日明定慧殊於彼,無數億億倍而 復倍無能限量,造譬喻者所比道明,無遠無 近無廣無狹。」
[0541a13] 離垢目問世尊曰:「大聖嗟歎,當言極廣甚大 長遠,何謂無遠無近無廣無狹?」
[0541a14] 佛言:「有狹之 故因日有廣,有近之故因日言遠,無遠無近 無廣無狹,無可比方。假喻譬之,欲使人解無
有邊際,如空無際超出其外,微塵無色開入 其裏;無復計挍,引喻了義。至大道慧,無有 譬也,過諸聲聞緣覺菩薩,乃至無上正真之
道,為上為尊為無疇匹為無等倫,自然之 法無有作者亦無不造,無來無去虛無自然。 曉了一切本無,曉了一切本末,已了諸本,亦
無所倚亦無所不倚,自然之慧皆別了之。三 界自然,三界自然人物自然,人物自然生死 自然,生死自然本無自然,本無自然佛道自
然,解分別斯一切自然,乃能逮得超日明 定,普濟三世至無極慧,是為超日明三昧。」
[0541a27] 於 是有長者女名曰慧施,與五百女人俱來詣 佛所前,稽首足下却坐一面,聞佛說斯超日 明定,喜踊無量,前白佛言:「我今女身,願發無
上正真道意,欲轉女像疾成正覺度脫十方。」
[0541b02] 有一比丘名曰上度,謂慧施曰:「不可女身 得成佛道也。所以者何?女有三事隔、五事 礙。何謂三?少制父母;出嫁制夫,不得自由;
長大難子;是 為 三。何謂五礙?一曰、女人不 得作帝釋。所以者何?勇猛少欲乃得為男, 雜惡多態故為女人,不得作天帝釋。二曰、不
得作梵天。所以者何?奉清淨行無有垢穢, 修四等心,若遵四禪乃昇梵天;婬恣無節故 為女人,不得作梵天。三曰、不得作魔天。所以
者何?十善具足尊敬三寶,孝事二親謙順 長老,乃得魔天;輕慢不順毀疾正教故為 女人,不得作魔天。四曰、不得作轉輪聖王。所
以者何?行菩薩道慈愍群萌,奉養三尊先聖 師父,乃得轉輪王主四天下,教化人民普 行十善,遵崇道德為法王教;匿態有八十
四,無有清淨行故為女人,不得作聖帝。五曰、 女人不得作佛。所以者何?行菩薩心愍念一 切,大慈大悲被大乘鎧,消五陰化六衰,廣六
度,了深慧,行空無相願,越三脫門,解無我 人無壽無命,曉了本無不起法忍,分別一切 如幻如化、如夢如影芭蕉聚沫,野馬電 [火*僉]
水中之月,五處本無無三趣想,乃得成佛。而 著色欲淖情匿態,身口意異故為女人,不得 作佛。得此五事者皆有本末。」
[0541b26] 時,慧施女報 上度曰:「各殖諸本用獲果實,本有男女及報 應耶?本有五處釋梵魔王轉輪聖帝、大道 小道乎?」
[0541b29] 上度答曰:「無也。」
[0541b29] 慧施問曰:「設使本 無,何因而有?」
[0541c01] 答曰:「因行而成。」
[0541c01] 慧施報曰:「譬如 畫師治壁板素,和合彩具,因摸作像分賦 彩色,從意則成。五道如是!本無處所隨行而
成。譬如幻師化作日月、帝釋、梵天、轉輪聖王、 天龍鬼神、人民禽獸,隨意則現,恍惚之間 則不知處。生死如是!本無所有,從心所行,各
自得之。至於本無,無幻無化、無合無散亦 無處所,乃成佛耳!所以者何?五戒為人,十 善生天,慳墮餓鬼,抵突畜生,惡墮地獄;行
四等心,不解空行,生于梵天;倚空求度,散心 著空,生無想天;六度無極之想不離三界,畏 苦厭身,惡生死難志存泥洹,故墮羅漢;發菩
薩意欲度一切,不解本無著佛身相,欲疾得 佛,不得善師、不了善權,便中道止得緣覺道。 斯之所行、有合有散,則不得成無上正真道 也。一切無相,何有男女?」
[0541c16] 上度又問:「以何等 行而成正覺?」
[0541c17] 慧施報曰:「不生色行、不觀不空 行、不滅色行、不捨執行亦無造行。不生識行、 不觀不空行、不滅識行,不色生行、不識生行,
亦無歸行無來無去,永無處所無所住行。不 倚三界,不捨五陰不受五陰,不捨俗行不想 道行,是為道行得至正覺。不倚四等,不想
六度無極之行,不於三脫有所倚行,達空無 相無願之法,乃為菩薩應順法行不違正覺 平等之行。如是上度!行斯法者,寧有方面處 所三界男女乎?」
[0542a01] 答曰:「無也,尚無造者何所成 立?」
[0542a02] 「以是之故,吾取佛者有何難也?取無所 取成無所成、覺無所覺無取無捨,乃號為佛。 亦無名號,假為字耳!」
[0542a05] 佛言:「善哉善哉!慧施!誠如所云。一切無處隨 行而成,不合不散不興不衰,無見無聞、無念 無知、無言無說,乃成正覺。」
[0542a07] 於是慧施則轉 女像化成男子,踊在空中,從上來下稽首佛 足,得不起法忍。
[0542a09] 時,五百女忻然踊躍,以偈頌 曰:
「本每自觀察, 謂男有常種;
強弱各有品, 女固不得移。
今日蒙佛恩, 乃知無堅固;
五道如幻化, 隨行而各成。
三界為心迷, 不了本無諦;
自計有吾我, 縛著墮污泥。
譬如捕魚工, 以鈎釣取魚;
非是己所有, 自謂我應獲。
三界如寄居, 四大非我所;
解諸法如夢, 則無有取捨。
惟佛見加哀, 恩慈垂覆蓋;
令轉女人身, 值超日明定。
得佛成國土, 教化諸天人;
眾生皆度脫, 疾獲無上真。」
[0542a25] 佛告五百女:「當如所願疾獲爾志。」諸女欣然 即成男子。
[0542a26] 於是佛授慧施及五百女決:「却後 十劫皆當為佛,名曰慧見如來、至真、等正覺、 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
號佛世尊。世界曰除冥,劫曰光明。佛住百 億萬歲說法,恒沙菩薩得不起法忍,一生補 處亦復如是,諸阿羅漢不可稱計。爾時,人民
被服飲食,當如第二忉利天上。」
[0542b03] 時,諸眾會聞 佛授決,滿百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無數菩 薩得不起法忍,八萬比丘漏盡意解,十萬天
人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地即大動,空中 散花其墮如雨,箜篌樂器不鼓自鳴,億百諸 天於空中皆歎頌曰:
「甚哉深法! 難值難聞。 幸哉吾等!
宿有餘福, 今乃 值 聞, 何其快哉!」
[0542b11] 佛復告慧施:「人在世間生死之縛,但用不解 深法計吾我人,猶如猩猩誘誑以酒,知不 能釋為人所獲。世人若茲,綢繆五陰六衰之
患,恒計吾我,不知苦空無我非身,犯則有 殃不自抑制,而為三毒五蓋所縛,不得解脫 返真諦道。如木生火不覺自燒,不了空行
計吾我人,亦復如是,自誤墮冥入三惡道。譬 如劇賊劫抄寇害,自謂健快。俗人著色痛想 行識,沒溺垢穢罪蔽陰蓋,不解大法殊妙
深義,有癡恩愛則生為人。十二結縛六十二 見,疑網塵羅迷惑諸邪九十六徑。研精諸 法分別空無,如幻如化如夢芭蕉、野馬水月
呼聲之響,不計吾我。知色自然痛想自然, 痛想自然行識自然,行識自然四大自然,四 大自然三界自然,三界自然泥洹自然,泥洹
自然,乃能逮得無所從生法忍,不在生死不 處滅度,則應大乘深妙之慧。譬如有人體得 重疾欲自療治,當服順藥反飲毒藥,謂攻
身病害腹傷藏,不即更服除毒之散,尋能殺 人悔無所及。學道之士亦復如是!本發道意 為菩薩行,奉四等心慈悲喜護,遵行六度而
皆有想有所希望,便墮聲聞緣覺之乘;假 使適成不樂因出,得至大乘躊躇不了,便 住中者即墮小乘。譬如庶人之食,如是轉輪
聖王食之為毒藥也。譬如甘露上味具藥,多 所療治眾人之病。菩薩如是!以大乘法,多所 療治於一切人生老病死婬怒癡厄眾想之 患也。」
[0542c09] 佛說是時,千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 五百天子得不起法忍。
[0542c11] 於是有菩薩名曰慧英。問文殊師利:「何謂 菩薩博聞多知?」
[0542c12] 文殊師利答曰:「從無央數 恒沙等劫,積累功德不以為厭,聞四等心亦 不厭足,修四恩法亦不厭足,行六度無極亦
不厭足,空無相無願亦不厭足,大慈大悲亦 不厭足,進五神通亦不厭足,教化眾生亦不 厭足,為大乘教亦不厭足,現聲聞緣覺普化
一切亦不厭足,示現泥洹住泥洹中還生死 界亦不厭足,不去不來無所不至,譬如虛空 無所不至,不出不入無所不達無所不遍,是
者名曰博聞多知。不以過去為計數,不以 當來有限礙,不以現在有處所。無去來今三 世之限,於三塗等無三界想無泥洹念,無道
無俗不附不捨,是者乃謂博聞多知。於所聞 者亦無所聞,於所見者亦無所見,於所言 亦無所言,於所度亦無所度,是者乃謂博 聞多智。」
[0542c27] 慧英又問:「何謂行者?何謂成就?」
[0542c27] 答 曰:「發菩薩意行四等心,大慈大悲無極之慧, 布施攝人,戒忍精進一心智慧以救眾生,行 稍漸進,是謂行者;行過於空無相無願之
法,不見吾我不見三世,不見泥洹及與生死, 是謂成就。」
[0543a04] 大英菩薩又問佛言:「人生從何所來?去至何 所?老病死何所從來?去至何所?色痛想行 識從何所來?去至何所?地水火風空,眼耳鼻
口身心從何所來?去至何所?」
[0543a07] 佛言:「皆無所 從來去亦無所至,緣合則有緣離則滅,如幻 如化如畫如鼓、如雨如電皆從因緣。有緣有
生無緣無對,生死如是,等無有異也。」
[0543a10] 大英又 問:「何謂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因緣合成?」
[0543a11] 佛言: 「作人行者則得為人,作天行者則得為天,作 地獄行則入地獄,作畜生行則受畜生,作餓 鬼行則為餓鬼。無五行則無五道,無五道則
無出入,名曰人本。無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 界,無心意識故無三界,名之人本。未有人 物有色無見。何謂有色無見?地色水色火色
風色,定者謂地,清者謂水,明者謂火,攝者 謂風。天地未然未有三界,是四色者而常自 然,無有作者自然動起,唯道能名及至補
處能名。斯者無像之色亦曰心色。阿惟越致 見心心色,阿惟顏見四色心,如來見未有 四色心之本也。於三界中而不然者是為心
色,名心本,故曰非不然。於菩薩法故曰為然。 無心色志三界自然,自然如空乃名曰道。於 是諸法無合無散。所以者何?假使合者則人
本也,假使散者則生死也。見生死病、泥洹 之樂,則名聲聞。處在中間無益一切,名曰緣 覺。無合無散不處 泥 洹不惡生死,乃名之曰
法身。法身無形普入一切,亦無所入無所不 入。」
[0543b02] 說是經時,五千天人得無所從生法忍, 無央數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0543b04] 於是阿難問世尊曰:「欲發道意為菩薩者,當 以何為本?」
[0543b05] 佛言:「精進不懈分別空慧,欲度 一切,不見吾我及與壽命,是則為本。」
[0543b06] 又問 曰:「寧有遲疾?」
[0543b07] 佛言:「亦有亦無。」
[0543b07] 又問:「何謂 為有?何謂為無?」
[0543b08] 佛言:「有者從精進而不懈 怠,積殖功德,布施戒忍精進一心智慧善 權方便,慈悲喜護四恩空行,得無上正真之
道,不從懈怠得,斯謂有也。無者,道無處所 無形無名,譬如虛空,不從造作而可獲也。無 所造作無心意識,無內無外亦無中間,無取
無捨乃應入道,斯謂無也。所以者何?乃往 歷劫其數難計會,有轉輪王名曰自在。王 有千子勇猛傑異,國土七寶主四天下,治
以正法不加刑罰。爾時有佛,號曰寶妙如來、 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時,佛說法,初語
亦善、中語亦善、竟語亦善。分別其義微妙具 足,淨修梵行演法弘普。時,會菩薩無數億 眾,聲聞緣覺不可稱限。
[0543b22] 「時,轉輪王供養侍佛 積有年歲,千子寶臣大眾翼從,俱詣佛所,稽 首足下却一面坐,佛為廣說菩薩之行,多
所安隱多所救護,於一切人為第一尊。王及 諸子寶臣翼從之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夙 夜精進不敢倦息,供養如來一切所安。於是
千子悉於佛前自試功德,各各探策誰前作 佛,得上策者餘降不如次第作佛,懈怠薄德 最當在後。尋如所言各各探策。有一太子最
後得策,窮久下第乃得作佛。則時愁慼不能 自勝,便自投身如大山崩,吾身云何最後 作佛?
[0543c05] 「佛告之曰:『勿得憂 慼 ,道無有限亦無遠近,能 分別解空無之慧便在前耳!』於時,太子聞佛
所說即時踊躍,即發無上正真道意,得不 起法忍,行大慈悲,解一切法如幻影響、如 野馬、如夢芭蕉水中之月,千人之中第四
得佛,號曰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其餘諸 子次第得佛。最後當得作佛者名曰樓由。」
[0543c11] 佛 語阿難:「欲知爾時轉輪聖王者,定光如來是 也。失策太子,便解空無精進不懈,先得佛 者則吾身是也。其餘諸子,賢劫中千佛興
者是也。當知斯義,道無遠近,解空別妙知自 然法乃得佛疾。」
[0543c16] 爾時,諸會莫不欣然,普發道 意為菩薩行,五千菩薩逮得法忍,萬人得 柔順法忍。
[0543c18] 於是日天王與無央數百千天人, 來詣佛所稽首足下却住一面,前白佛言:「以 何等行,為日天王行照四天下?何緣為月,照 夜除冥?」
[0543c21] 佛告日王:「有四事法得為日王。何 謂為四?常憙布施,修身慎行奉戒不犯,又志 然燈於佛寺廟,若於父母沙門道人殖光明
德;是為四。」佛時頌曰:
「常樂興布施, 奉戒不犯禁;
然燈於佛寺, 若於父母前。
好憙佛正典, 不誹謗經法;
敬沙門道士, 因斯得為日。
身出千光明, 普照四天下;
諸窈冥之處, 莫不蒙暉曜。」
[0544a06] 佛告日王:「又有十事,為日天王。何謂十?身 不殺、盜、婬,口不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不恚、 嫉、癡;是為十。」佛時頌曰:
「恭己自攝護, 而不殺盜婬;
不兩舌惡口, 妄言及綺語;
心不懷嫉妬, 無瞋恚諸毒;
離六十二見, 日光照四方。」
[0544a13] 佛告日王:「又有四事,得為月王。何謂為四? 布施貧匱,奉持五戒,遵敬三寶,冥設錠光 君父師寺;是為四。」佛時頌曰:
「布施諸貧匱, 常奉持五戒;
然燈於佛寺, 恭敬侍三寶。
心存念諸善, 蠲却世眾惡;
自護身口意, 得月光照冥。」
[0544a20] 於時日王白佛言:「唯願大聖,枉屈尊神到 宮小食,令諸導御虛空神天皆蒙大恩,聞深 妙法悉發道意所度無量。」
[0544a22] 時,佛默然已受其 請。日王見佛已許就請,繞佛三匝忽然還宮, 辦百種食若干甘美,床榻坐具挍飾鮮潔,為
佛敷座高四千里。於是日王立於宮殿,遙重 請佛傾側竦息,以偈讚曰:
「布施於一切, 所有無所悋;
亦不望相報, 得佛度十方。
智慧如虛空, 所化無罣礙;
一切皆蒙恩, 時到惟屈尊。
慈心加眾生, 未曾有危害;
悲哀未度者, 施誨以法寶。
威神照群黎, 救脫貧匱者;
惠以七大財, 時到唯屈尊。
覩眾生迷惑, 五道之勤苦;
常以加大恩, 慰勉諸恐懼。
開化以法教, 示導諸不及;
種至空無慧, 時到惟屈尊。
其光踰日月, 威德超須彌;
智慧越虛空, 雙比不可喻。
日月照眾冥, 但能成萬物;
佛照五道人, 悉令獲五眼。
虛空尚可度, 海水知幾渧;
須彌十方地, 亦可知斤兩。
如來智慧聖, 功祚弘巍巍;
無限普超彼, 時到惟屈尊。」
[0544b18] 爾時世尊告大眾會:「時到悉嚴,就日王請。」 則皆受教。佛與大眾踊在虛空,至日王宮 坐師子之床。眾會坐畢,王后太子諸天眷屬
稽首于地,即以至心供養世尊,手自斟酌百 種之鐥,飯訖澡畢更取卑床,自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