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cha Zhu Fa Xing Jing 觀察諸法行經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觀察諸法行經卷第四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授記品第三之二
[0741c26] 於中世尊又告喜王菩薩摩訶薩言:「喜王!若復菩薩依我眾生,恒伽河沙等劫施與、護戒、念忍、發進、入定、修智;若復菩薩信解諸法無我,此過多彼福德聚生及速證覺無上正覺。
[0742a01] 「何以故?喜王!昔過去世不可數劫、復過無數廣不可量、無量不可思,彼迦羅彼三摩耶有名寶光威輪王如來出世、應、正遍知、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教師、佛、婆伽婆,世界名有寶,劫名應往。
[0742a05] 「又,喜王!彼迦羅彼三摩耶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有寶世界,富滿豐足,甚可憙樂,多人雜閙。平如手掌,無有瓦礫,多饒金銀,如觸迦真隣泥迦衣,八道交連。純青鞞琉璃夜及有閻浮那多金體蓮華,大地分中自然出生,量如車輪香色妙好。
[0742a11] 「彼世界寬廣有六十四俱致百千洲,一一四洲中有六十四俱致百千城。彼諸大城普廣三十二踰闍那,皆有七寶垣牆,有多俱致那由多百千眾生所住。一一大城有十二千村戍、坊邑圍繞,彼諸大城一一有五百受用園,種種諸華、果香、寶樹圍繞莊嚴。
[0742a16] 「彼諸園中一一有三十二華池,八分具足水普滿其中,金沙布散,寶欄圍繞,鞞琉璃夜別以間錯,及有寶體優波羅、波頭摩、究牟陀、奔茶利華而生其中。彼優波羅、波頭摩、究牟陀、奔茶利中,鵝、鴈、鵁、鶄、孔雀、鴛鴦、迦羅、類迦、命命鳥眾住已,各各出音。
[0742a22] 「喜王!彼迦羅、彼三摩耶、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有園名愛見,彼中世尊所遊、王所治處名為有月,依止而住共七十二俱致聲聞、八十四俱致菩薩——皆不退轉。
[0742a26] 「喜王!有月王所治處有七十二俱致眾生所住,彼諸處中八道相通。
[0742a27] 「又,喜王!有月王所治處廣六十四踰闍那,七重垣牆,七寶欄楯,種種諸寶門柱及行列多羅樹普掛鈴網。
[0742a29] 「又,喜王!彼迦羅彼三摩耶彼中有月王所治處有王名寶月,於四千洲中轉輪自在,為法行法王。
[0742b03] 「又,喜王!彼寶月王於彼有月王所治處造立宮舍——七寶所成——普廣四踰闍那,七重垣牆,乃至七寶鈴網懸掛圍繞及摩尼網以覆其上。彼宮舍中四方有四大園:一名、雜畫車,二名、常開華,三名、憙見,四名、正行樂。
[0742b07] 「彼大園中有種種樹生——彼謂寶樹、華樹、香樹、果樹、瓔珞樹、衣樹、音樂樹、富沙樹、月上樹、日上炎樹。
[0742b10] 「彼大園中一一有四大華池,栴檀那水普滿其中,寶欄周匝,閻浮那多金沙布散諸寶,優波羅、波頭摩、究牟陀、奔茶利華以覆其上,鴛鴦和鳴。
[0742b13] 「又,喜王!彼寶月王有四十二千婦女,類如諸天童女,於中有一最大天婦謂名有福,其色明顯過於諸天。
[0742b15] 「又,喜王!彼寶月王有十二千子,形色勝妙,見者信愛,最上淨色圓滿具足,有二十八大丈夫相普莊嚴身。
[0742b18] 「喜王!時寶月王出詣意喜見園中遊戲行樂,最大天婦名有福者,懷中忽有小兒化生,加趺而住,形色勝妙,見者信愛,有二十八大丈夫相具足。
[0742b21] 「彼於生時如是說言:『諸行無常、無住、無有安止,顛倒向法,彼順相續。』說此伽他:
「『諸行無常、無安止、 無住、無牢、倒向法,
凡小念此為常安, 以欲放逸無正念。
諸天及人隨有欲, 皆是無常盡法體,
於欲未曾有厭足, 無牢欲苦是苦根。
有名寶光人中上, 彼說無垢、無為法,
諸根於中寂無餘, 及菩提樂聖無漏。
尊今聽我此言語, 如來出生好難得,
宜共往詣善逝邊, 天勝於天光明行。』
[0742c03] 「喜王!爾時,寶月王向彼童子復說伽他:
「『汝是天、龍、夜叉神? 童子!為我說此義。
汝生即說如是語, 於佛法所讚歎言。
汝何處死此間來? 汝名何等向我說。
光明皆遍此園中, 勝德威神汝顯照。』
[0742c08] 「童子報言:
「『東方有於丈夫上, 修迷留聚導師名,
我於彼死此間來, 欲見法王寶光者。
我名法上如是知, 我今發行勝佛智,
尊若復欲聽聞法, 宜共往詣善逝邊。』
[0742c13] 「喜王!爾時,寶月王共法上童子并諸婦女,與諸王子及餘大多人眾圍繞在前詣愛見園,向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應、正遍知所。到已,頂禮佛足,三匝右繞,一邊退住。彼大多人眾亦頂禮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應、正遍知足已,一邊退住。
[0742c18] 「法上童子禮彼世尊足已,口嗚其足,說如此言:『世尊!修迷留聚如來致問: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氣力樂觸行不?』
[0742c21] 「法上童子說已,於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前住已,向彼世尊而說伽他:
「『思議應供無上尊! 最勝演說無諍行,
度脫無量多眾生, 人主在座我今禮。
此三千界作教王, 世尊能以法寶施,
為他廣說法藏寶, 破摩羅王羅剎軍。
眾中如月光普照, 廣說行渡彼岸道,
教師五根及五力, 五眼善逝!我歸命。
教師離諸煩惱盡, 行此地中轉輪王,
除却三垢猶如眼, 世間離垢眼普淨。
摩睺羅伽、眾生人, 無有不向人上者,
最勝無高亦無下, 我今敬禮諸世親。
得與不得平等行, 諸相華開丈夫月,
不染世法如蓮華, 世親能令愛枝斷。
具足善調心已伏, 施戒平等心無瞋;
難伏眾生多已調, 伏心善逝人中月。
言語軟美善順意, 說時能動於三千,
天、龍、修羅及人等, 彼各念:「此為我說。」
無眾生性此是空、 無有於相、願亦離,
尊說此中無處去、 亦無有來及無死。
法界不動無住處, 前際、後際皆不著,
於其中間如虛空, 尊說此法無思念。
世尊常說於實際, 此中諸世迷亂轉,
如盲煩惱瞋恚滿, 彼等作念:「我及人。」
此法似如幻與雲, 眼所見者空不動,
若有得此勝妙忍, 彼等教師常隨逐。
猶如種種畫虛空, 無處無有一處住,
如是處住覺自然, 故彼無有一處似。
諸聲聽時無有實, 亦不可見無住處,
若聞、若說亦復然, 彼等本性空不動。
勝者法體相亦無, 當見如幻所示現;
若見如體無分別, 當見善逝亦如是。
諸土平等土非土, 諸佛平等佛功德,
諸法平等法空寂, 諸眾生等無眾生。
不盡盡沒於盡中, 不盡盡沒無盡中,
其盡、不盡盡不盡, 此忍如是常隨順;
分別分別起分別, 諸法亦復無處起,
若所起者常不起, 此忍如是常隨順;
見見常無有見體, 若見不如如是觀,
若其此等法空虛, 此忍如是常隨順。
未曾有能知前際, 實際最勝以不知,
若知於際常無際, 彼之前際則隨斷。
於邊、無邊中不依, 此岸、彼岸常不住,
若三有中無住處, 彼則住於實際中;
若其住於實際中, 彼三有中無住處,
若三有中無住處, 彼則常住實際中;
若色似如水聚沫, 知受亦如浮漚等,
想念猶如於陽焰, 若知則住實際中。
諸聚非固是有為, 若知似於芭蕉等,
知意與彼幻相似, 彼聚殺者則已滅。
若於慈悲善修念, 於自及他無依止,
修念最上清淨行, 彼當作佛如淨天;
若離普廣諸煩惱, 彼則未曾有取著,
捨諸所有無不捨, 彼施善逝所讚歎;
若身似如水中月、 知語言道如山響、
知心亦如空中電, 彼戒殊勝三有中;
若於忍調到彼岸, 彼意外事不能損,
能知六根如空村, 彼忍善逝所讚歎;
若樂閑獨無所畏, 明智數行境界所,
身心寂靜純直行, 彼進殊勝三有中;
若人煩惱本性滅, 空無分別寂智者,
若三有中想不轉, 彼定善逝所讚歎;
若知此中無有人, 彼於上智則當得,
應離戲論而寂靜, 彼智殊勝三有中;
若於有中無疲倦, 俱致劫中行時苦,
未曾羨慕下劣乘, 彼摩羅眾皆恐怖。
如於海中取滴水, 我說最勝爾許德,
佛法寬廣無有邊, 未曾得於彼邊際。』
[0743c02] 「喜王!爾時,法上童子於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前說此伽他時,遍諸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百千俱致那由多音樂同時鼓作,及雨諸香、華鬘、塗香、末香,八千菩薩皆於無生法中忍生,其王寶月與諸婦女及諸童子并彼大眾皆發無上正覺之心。
[0743c07] 「喜王!爾時,法上童子向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如是白言:『世尊!何等三摩地令菩薩摩訶薩當得攝取諸法故、當得攝取佛土功德莊嚴故、當得滿足聲聞菩薩眾故、當得無上受用資財故、當得超諸魔羅諸煩惱惡故、當得滿足正念正意正趣慚愧住持智慧故、當得攝受諸所聞故、當得滿足五通勝智故、當得無著樂說總持故、當得滿足辯才故、當得滿足六波羅蜜故、當得滿足生家種姓形色受用故、當得悅意言音作業故、當得滿足諸功德故、當得善知入起諸定解脫三摩地故、當得滿足諸種功德智故、未得普智恒作佛事為眾生故而住其前?』
[0743c20] 「如是語已,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向彼法上童子如是告言:『童子!善聽善聽,善作意念,當為演說。若三摩地具足,菩薩摩訶薩當得此,及其餘無量無數不可量勝功德,亦當速疾向菩提場。童子!有三摩地名說決定觀察諸法行,若得三摩地已,菩薩摩訶薩超諸魔羅境界,當速證覺無上正覺。』
[0743c27] 「時彼如來為彼童子以伽他音廣說此三摩地:
「『如言如所作, 作已不妄說,
身、口、意清淨, 利益有慈心。
於悲不忘失, 及厭諸欲行,
為法常樂求, 誓智亦不捨。
善巧言辭中, 下入眾生智,
不惜於身業, 身中亦不貪。
當離麁惡語, 於心不戲論,
給濟苦眾生, 常覺放逸者。
勤者教相應、 悔者令散出,
不住眾生想, (偈文梵本元少一句)
事想不分別, 遠離於舉取,
諸相亦當滅, 不動所受中。
常當求智慧, 遠離世事語;
當求於出世, 正念不忘失。
順念於諸法, 如是當善巧,
所作行具足、 及順世間行。
應當信業報, 遠離不信心;
應當信諸佛, 彼等宜順念。
常應說罪過, 福聚當隨喜,
及勸請諸佛, 禮拜復迴向。
常降伏憍慢, 作善無厭足;
亦常勤相應, 數作莫放捨。
成就正修行, 當知所作因,
莫逐施設名, 被訶勿起恚。
莫著於言語, 勿念此為實,
不求住欲界、 色、無色諸種。
如業所受報, 應當信彼果,
分施所用物, 於教不毀傷。
等心於眾生, 一人亦不害,
勤懈並勿瞋, 莫妬他所得。
當滿心所欲, 如法護誓願,
於戒莫捨離、 憍慢當滅除。
背轉瞋恚過、 愚癡亦拔斷、
貪欲不發行, 隨得便知足。
捨離諸親知, 無利心不下,
得利亦不高, 唯喜得法利。
常作平等分, 當離於藏積,
所聞惡言辭, 忍故能含受。
常護於言語, 當說菩提乘;
常勸勤相應, 恒近精勤者;
常應問智者, 增修細正定。
莫捨空閑宿, 住少欲頭多,
應當信解空, 於事無觸著,
聚中不依止, 界中亦不貪。
不見得內我、 不愛著境界,
滅諸顛倒意, 於心常住持。
應當生智慧, 常行正行業,
其心不怯小, 當念淨福田。
諸行當放捨, 施已無求望、
亦不念持戒、 於忍莫分別、
不發起精進、 定中亦不依、
不忘失諸法、 常應覺智慧。
應當入諸波羅蜜, 自功德中未曾念,
聞他功德不瞋惡, 有為、無為心平等。
恒時攀緣於涅槃, 常於有為當遠離,
解脫安隱恒時知, 聚中想似於殺者。
於涅槃處常生愛, 恒時住於和忍中,
笑面莫為嚬蹙顏, 見於他人先問訊。
於老宿中慈尊重, 及心智慧常善續,
於他亦未曾謫罰, 諸有鬪諍令寂靜。
於寂靜所常談讚, 等和眾生常教合,
愛、不愛中心常等, 常當求於總持門。
如母愛於諸眾生、 如父愛於諸聖眾,
愛所尊重如近誦, 愛於菩薩如佛陀。
愛法亦如愛自身, 及求所聞無厭足,
既聞法已正修行, 亦常供養於如來。
於勝上法當信解, 無羞怯心、無懈怠,
常當供養於三寶, 常當堪忍不正言。
常不愛戀於自身, 壽命亦復不貪惜,
清淨活命常乞食, 不捨頭多常次第。
宿住空閑未曾離, 當捨徒眾遠復遠,
莫樂共住在家者、 莫作雜亂出家人。
莫愛、莫詐、先善言, 教化多人入佛智,
說法時心無怯小, 方便善入觀知他。
於佛數數作意念、 及常思法不放逸、
亦於僧所常尊重, 及於智者常供養。
亦常親近巧便智, 常作無諍於定者、
於精勤者助好心, 亦念修法信福事。
教化眾生令作善, 信者當愛心無曲,
若觸苦事能開散, 常依時行捨非時。
常行恐畏及羞恥, 彼罪惡中生慚怖,
諸不正行遠離已, 得正行者常親承。
守護於戒為解脫, 亦復當求於聖行;
常當念修四念處, 亦常親近四正斷;
及當成就如意足, 亦當出生於諸根;
應當求力亦如定, 於七覺分常觀察;
常當修行八分道, 亦求聚集舍摩他;
毘撥舍那常生諦, 心所隨喜而觀察。
法中歡喜復生喜, 亦當超越諸攀緣,
聞無住處不驚怖, 不可得處莫放逸。
常當求望菩提行, 佛行當作信稱量,
應當厭棄境界行, 先作行中亦當捨。
自業清淨莫說他, 律行不破恒時作,
善學禁戒別解脫, 常依時行捨非時。
巧能籌量應來去, 好物知量自禁止,
及於聖種皆知足, 亦復求入勝智通。
三摩地中當攀緣, 及於定行數知入,
當入眾生心所欲, 隨如導師所說言。
亦應攝取無我說, 若勤合者令歡喜,
如最勝體所念修, 常當念此三摩地;
聲聞正行聞已信, 於獨覺道當順學,
諸佛種性破魔羅, 常當求此三摩地。
發行勝覺由於施, 不退轉者佛所行,
多俱致劫智者行, 是聞海者法行處。
此境界法尊重者, 若當信解是實財,
此示現佛所住處, 於此法藏求寶者。
於此田中彼求果, 煩惱熱者憙園中,
樂持法者此為苑, 彼愛見者三摩地。
欲求白法此母生, 有所欲得無依者,
勝妙諸相當繫取, 隨相諸好亦布置。
國土莊嚴此安住, 此亦當得諸聞持,
種種所出此順覺, 清淨言說實聲語。
亦能超越魔羅境, 攝取久遠著鎧甲,
殺害煩惱調伏依, 此亦摧破諸不善。
欲得諸善令熾盛, 欲得求願作莊嚴,
眾多魔羅不破斯, 此於說時亦無盡。
此求與等諸世間, 外道論師不正說,
此能超過聲聞法, 獨覺勝者此為緣。
一切智智此住持、 眾生所趣亦此住,
此能如實教誨他, 此選時中善友語。
無垢根者此天眼、 及於法眼普欲求,
求說法者此然炬、 求真誓者此誠諦、
求財施者此為捨、 求脫見者此勤合、
求憙定者此淨信、 欲聞法海此正行、
求迷留定此為力、 欲求法道彼等主。
為欲淨妙莊嚴者, 自心調依彼是梵,
方便求法此喜心, 及不退者此所行。
此是言說行所趣, 常念智慧利根者,
此是初業方便事, 丈夫牛王彼智幢。
欲求勝者彼等弓、 求無我者那羅夜、
若向普智此為路、 求善脫者戒平等。
此為天等常禮拜、 此為龍等常散花、
及為人等作供養、 夜叉希有作讚美、
百數羅漢亦作禮、 菩提勝天亦稱歎、
若如來等自所念。 欲護根者彼等城、
如法住者合方便、 依止定者彼等得。
諸有疑者令破散、 有迷惑者悉令斷、
高慢煩惱令滅除、 欲渡彼岸能令渡、
病纏逼者此良藥、 其有病者此實治,
煩惱毒箭能拔出、 欲合理者作思念。
眾中無畏師子吼, 於善逝所求聞法、
及為涅槃常此道, 能斷所有諸惡趣。
於三界所等超越, 求功德土此莊嚴,
金剛喻定彼於此, 及最後生師子座,
所求福德此不失, 諸所欲求此攝受。
常疲乏者令渴仰、 未有精進此發欲、
依攀緣者令安立、 別異發行遮令住。
有平等體此成就, 依物憍逸此棄除,
倒取取物此放捨, 普知諸種周遍智。
求智慧者此出生、 求福設會此不失、
依三有者令斷願, 常無有相求菩提。
三世空諸法, 知已而不捨,
方便智時時, 為諸世間作。
嗟慨佛種性, 佛智是所由,
莫求於錯失, 於彼說法者;
亦復莫欺陵, 所見於未學;
勿瞋說法者, 當尊重近住;
實聞當知實, 莫毀謗智者。
法施莫求物, 說法亦勿慳,
聞法共尊重, 心意莫散亂。
盡心為說法, 若見樂欲者,
莫斷法施說, 勿緣於餘事,
堪忍純直問, 若問為解說。
若惡心見者, 彼中忍當作,
悔及於疑惑, 彼皆汝為斷。
若見未得道, 以道為彼說,
思惟此定時, 易得於佛智。
諸所作諸供, 於說法者邊,
求八分勝道, 勿緣於餘事。
若諍競惡心, 難伏常令伏;
無依彼等足, 神足若欲求,
念慧及行處; 彼等求法者,
發起彼等說; 若發行菩提,
示現俱致佛、 俱彼國土住;
說化諸眾生, 若彼說法者,
此味是最美; 若彼蘭拏行、
及求遊戲通, 而作師子吼;
彼等智者行, 為讚於寂滅,
斷熱有清涼, 此是不墮句。
脫縛利益說, 喜樂發於身,
其心亦驚喜, 智者遊戲智。
彼求周遍智, 淨信是等法,
住不退佛智, 決定為菩提。
白法順薰習, 諸惡皆當捨,
殺害於黑助, 白法即自來。
彼等學戒者, 若欲求福德,
彼等此成就, 若求則相應。
彼等於此得, 身中端嚴相,
此行佛順知, 諸聖親近已。
明照智智中, 佛智普智得,
住此已當見, 俱致端嚴土。
此中彼大力, 智者問於疑,
除斷此諸疑, 諸惑皆捨滅。
此中生佛法, 勝人所讚歎,
捨離諸惡世, 所有煩惱染。
不失諸福德, 於福若欲求,
彼等智者緣, 愛法為最上。
及喜此法眼, 親近猛健人,
辯藏法泉流, 欲求巧言語。
已說彼等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