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a Yingluo Jing 菩薩瓔珞經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菩薩瓔珞經卷第六(一名現在報)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無量逕品第十八
[0049a06] 佛 言 :「善男子、善女人,奉持修習三禪行者,便 獲具足諸善功德,遊諸佛國供養承事諸佛 世尊。」
[0049a08]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便說斯偈:
「過去恒沙佛, 皆由三禪法,
無相不願法, 乃應聖律行。
三禪根本法, 自致得泥洹,
正使無量誦, 未能盡其法。
若使一士夫, 住壽無量劫,
於中欲宣說, 不盡三禪本。
自觀過去識, 非意所能宣。
未來識亦然, 非有非無識,
無形不可見, 然種生死病,
思惟九地法, 後乃得覺 寣 。
梵行清淨法, 擁護如來教,
欲一一分別, 未暢如來身。
三世無等尊, 破有諸欲網,
牽連諸縛著, 永盡而無餘。
觀世諸有變, 生生不常停,
況欲知識本, 現身六窠窟。
本我不造有, 染有乃生垢,
皆由三禪法, 乃坐道樹下。
若有族姓子, 施心欲量計,
分別如來身, 來悉如毫毛。
過去諸法界, 一一不思議,
斯由此三禪, 乃得稱名號。
若欲計識本, 分別非有法,
所趣無數變, 乃應三禪行。
我生既自安, 亦能安眾人,
然人思想多, 我導引使知。
我從本等定, 行觀覺三禪,
非有地識想, 超越過去行。
生本從我人, 流轉趣五道,
能盡一生垢, 乃謂應三禪。
究竟有三法, 審鑒本染要,
二為現在慧, 道觀是謂三。
能盡此義趣, 三禪無量行,
此亦不可思, 究盡三法行。
又知恩愛本, 漸漸轉入定,
既自從師受, 後乃成道覺。
或現三千世, 如人掌觀珠,
一一入淨觀, 洗浴諸塵勞。
若人圖度空, 欲以斗斛量,
雖可建此心, 豈當有此理?
心念無邊涯, 生生無有息,
如水趣于海, 不見有增減。
況人欲得量, 心之本根原,
欲尋心所念, 豈當有此理?
聖人所以降, 示現出於世,
故欲量度空, 令知斛斗量。
分別念生生, 前後及中間,
一一悉能知, 斷種生死本。
人心非一類, 造行若干種,
自墜墮本際, 遂自陷於淵。
過去諸恒沙, 諸法悉同等,
皆由三禪行, 得成無上道。
將來諸如來, 亦當執此行,
安處諸眾生, 俱同成道覺。
如我今成佛, 王此諸世界,
亦由三世慧, 得成無上道。」
[0049c07]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告善男子、善女人:「過 去無數恒沙劫中有佛出現,名曰見無如來、
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 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亦於此處成佛。時有 國王名曰吉滿,於此治化,人民熾盛、五穀豐
熟,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珠寶、輪寶、玉女寶、 馬寶、象寶、典藏寶、典兵寶。復有千子,多伎勇 捍六藝備具。爾時,吉滿大王年既衰末,欲
捨王位,從彼如來、至真、等正覺淨修梵行,即 授王位與第一太子,便詣見無佛所,求修梵 行,追尋彼佛十二年中修此三禪,時猶未解一
句之義。復從彼佛去世已來,中間二十大劫 無佛,後有佛出,復詣彼佛修於梵行,如是經 歷十二億那術諸佛,一一諸佛所淨修梵行。
復從彼來供養無數諸佛,久久後乃遇光明 如來、至真、等正覺,從彼受三禪慧,至今方乃 得之。」
[0049c23] 佛告諸來會者:「爾時,吉滿國王者豈 異人乎?莫造斯觀。何以故?爾時吉滿國王, 今我釋迦文佛、如來、至真、等正覺是。從彼已
來,今乃獲此三禪本行,自致成佛坐于道場。」
[0049c27] 爾時,世尊復說頌曰:
「念我積功德, 經歷無數佛,
遭遇諸塵勞, 未能自拔濟。
其間復供養, 恒沙無數佛,
妻子國財施, 未獲此三法。
後遇光明尊, 始得此尊慧,
其間修淨行, 始寤三禪法。
澹然無憂畏, 無生無染污,
眾相自嚴飾, 故號人中尊。
由我平等慧, 不起眾想著,
化此天世人, 典領三界尊。」
[0050a09]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時座上百千億眾生皆 發無上正真道意。復有諸天、世人隨所念道 各自成就。
[0050a11] 爾時,有菩薩名曰淨,白佛言:「夫 轉輪聖王典四天下,便能具足七寶,然後乃 名為轉輪聖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有七法度
無極,然後乃名為至真、等正覺。今問如來!七 法為有形?為無形?」
[0050a15] 佛言:「止止!族姓子!吾今 解汝機辯。如族姓子所問,如來七法則無 有形。何以故?此法甚深不可窮盡,但為眾
生故現有窮盡,然此七法無有窮盡。」
[0050a18] 爾時,淨 菩薩白佛言:「轉輪七寶復有形耶?無有形耶?」
[0050a20] 佛言:「亦有形有情,亦有形亦無情。云何有 形有情?玉女寶、象寶、馬寶、典藏寶、典兵寶,是 為有形有情。云何有形無情?輪寶、珠寶,是
為有形無情。」
[0050a23] 爾時,淨菩薩白佛言:「世尊!如 轉輪聖王在天之坐,意有所念尋念即至,爾 時有形有情王念便至,為有情而至?無情而 至?」
[0050a26] 佛言:「此雖有情王念便至,非彼知王意 至。」
[0050a27] 淨菩薩白佛言:「彼雖有情,何異輪寶、珠寶 乎?」
[0050a28] 佛言:「云何?族姓子!輪寶、珠寶亦由念至, 然此二者,有音響言教不乎?」
[0050a29] 淨菩薩言:「無 有言教。」
[0050b01] 佛言:「如是,族姓子!雖有情以念故 則至,不取言教。」
[0050b02] 淨菩薩復白佛言:「云何?世尊! 若轉輪聖王心念便至,欲使輪寶、珠寶有言 教者得不乎?」
[0050b04] 佛言:「得。何以故?轉輪王威力 使然,便有言教。」
[0050b05] 淨菩薩言:「轉輪聖王非通非 感,云何使無情而有言教?」
[0050b06] 佛言:「轉輪聖王 得世俗通,能使世物如念所應,但未能使有 情之物令至無情。」
[0050b08] 淨菩薩復言:「云何使有情 之物令至無情?」
[0050b09] 佛言:「族姓子!今當為汝一 一分別,有情之物令至無情,無情之物令至 有情。善思念之,今當為汝說。如轉輪聖王觀
彼有形有情眾生,愛而樂者未能捨離,欲 使永存終無變易。自念己身受王聖位,但覩 其福不覩磨滅,是謂無形之物欲使有情。如
善男子、善女人已成道迹,恒自思惟:『我今 捨故不復愛樂,欲滅此形無染於識。』是謂 有形而滅於情。」
[0050b17] 佛言:「族姓子!如四法界,一 法界增、諸界有損,諸界悉增、一界有損,此由 有情而增,不由無情而增。」
[0050b19] 淨菩薩復白佛言: 「如世尊言,我今當說有情至無情,無情至有 情;今如來但說有情至無情,不聞如來說無 情至有情。」
[0050b22] 佛言:「善哉,善哉!族姓子!今發汝 問者皆佛威神。我今反問汝,當一一報我。 云何?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在學地
成就學法七無漏觀,是時復有凡夫過去當 來現在心不乎?」
[0050b26] 答曰:「無也。世尊!」
[0050b26] 佛言:「如是 如是。族姓子!是謂無情於有情。」
[0050b27] 佛復問淨 菩薩:「云何?族姓子!如今無學修九清淨道,爾 時復有七無漏觀不乎?」
[0050b29] 答曰:「無也。世尊!」
[0050b29] 佛 復言:「族姓子!不退轉菩薩得虛空觀修十六 聖行,爾時無學修九清淨道不乎?」
[0050c02] 答曰:「不也。 世尊!」
[0050c03] 佛言:「如是如是。族姓子!是謂無情於有 情。」
[0050c04] 佛復問:「云何?族姓子!如今八住菩薩得佛 形相、獲三十二聖諦,爾時復有九清淨道不 乎?」
[0050c06] 答曰:「無也。世尊!」
[0050c06] 佛言:「如是如是。族姓子! 是謂無情於有情。」
[0050c07] 佛復問淨菩薩曰:「云何?族 姓子!九地菩薩,爾時復有三十二聖諦不乎?」
[0050c09] 答曰:「無也。世尊!」
[0050c09] 佛言:「如是如是。族姓子!是謂 無情於有情。」
[0050c10] 佛復問淨菩薩曰:「云何?族姓子! 如今如來、至真、等正覺,最後降伏十四諸塵 垢,爾時復有三禪行不乎?」
[0050c12] 答曰:「無也。世尊!」
[0050c12] 佛 言:「如是如是。族姓子!是謂無情於有情。」
[0050c13] 佛復 告淨菩薩:「今已為汝說有情於無情、無情於 有情,便能具足如來道教,上菩薩位進趣道 場,猶如月光眾星中明,普曜一切莫不蒙照。
菩薩摩訶薩具此有情於無情、無情於有情 者,便能具足如來聖行,身黃金色眾德巍巍, 猶紫磨金山,眾智自在。」
[0050c19] 爾時,淨菩薩白佛言: 「世尊!今日如來、至真、等正覺,有情於無情耶? 無情於有情耶?」
[0050c21] 爾時,世尊聞淨菩薩問此義 已,便放身支節光明,普照無量諸佛剎土,盡 令金色。還攝光明,便告淨菩薩曰:「善哉,善哉!
族姓子!今以無相之法而問如來此義。如 來、至真、等正覺已過九地故,有情於無情至 成得佛乃至道場,是謂無情於有情。何以故? 皆由眾生有想著故。」
[0050c27] 爾時,淨菩薩復白佛言: 「如世尊所說,以眾生故無情於有情,如來今 日未離耶?」
[0050c29] 佛言:「已離,雖處亦不染。」
[0050c29] 又問:「云 何?世尊!如來別情乃使無情於有情,唯有無 情於有情耶?」
[0051a02] 佛言:「族姓子!如來無復別情, 更有無情於有情;但以第一義故,無情於有 情。」
[0051a04] 淨菩薩復問:「云何於無情?云何於有情?」
[0051a04] 佛 言:「族姓子!我無辟支佛阿羅漢心,然有慈 悲喜護,是謂無情於有情。」
[0051a06] 淨菩薩言:「如來 今日無情於有情,頗有無情於無情乎?」
[0051a07] 佛言: 「有。」
[0051a08] 淨菩薩問曰:「何者是?」
[0051a08] 佛言:「我今心滅託 在無為,是謂無情於無情。」
[0051a09] 淨菩薩問曰:「無 為亦有情,無情亦有情,名假號耶?云何?世尊 言我今心滅託在無為?」
[0051a11] 佛言:「族姓子!如是 如是。如汝所言,一切諸法皆悉假號,是亦 有情於無情,無情於有情。」
[0051a13] 淨菩薩復白佛言: 「如世尊所說,諸法亂、諸法不定、諸法無常。云 何於假號法中,復說無情於有情,有情於無 情?」
[0051a16] 佛言:「云何?族姓子!我今當以第一義問 汝,汝當以一一報我。汝今有情耶?無情耶?」
[0051a17] 答 曰:「有情。」
[0051a18] 佛言:「汝情何所立?」
[0051a18] 答曰:「立於無 情。」
[0051a19] 佛言:「汝今有情,云何立於無情?」
[0051a19] 答曰:「捨 有趣無,故立於無情。」
[0051a20] 佛言:「無情既無,為何所 立?」
[0051a21] 答曰:「立無所立。」
[0051a21] 佛言:「汝今用何等法立 無所立?」
[0051a22] 答曰:「我今不見有情、不見無情,故 立無所立。」
[0051a23] 佛言:「族姓子!汝言一切諸法假 號。云何於假號法中,說有情於無情,說無 情於有情?若當爾者,諸法亂、諸法不定、諸法
無常;汝今復說,亦不有情亦不無情,故立無 所立。」
[0051a27] 爾時,淨菩薩默然不報。佛言:「族姓子! 汝觀何等義默然不報?」
[0051a28] 淨菩薩言:「我觀第一 義中無言無說,故默然耳。」
[0051a29] 佛言:「如是如是。族 姓子!一切諸法皆悉假號,於假號法中非真 非有,以染污心故眾生不達,各自稱說此是
泥洹、此是生死;以第一義清淨觀者,亦無泥 洹亦無生死。」
[0051b04]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一切諸法界, 本無無所有,
生死不達觀, 謂為法自爾。
經歷三世俗, 進求菩薩道,
退轉如恒沙, 豈有達本無?
十力哀現世, 愍念群品等,
為演假號法, 令知至道明。
解脫無等侶, 速疾演法音,
無量眾生類, 充以法甘露。
大道無形像, 非有情無情,
但生染污心, 不獲三禪本。
若欲修習本, 清淨七無漏,
宣暢九淨地, 是謂趣道門。
初欲趣道場, 繫著十四心,
得佛乃當滅, 然後成道果。
十六諸聖諦, 菩薩諸法印,
授莂甘露慧, 因號為如來。
三十二法本, 菩薩神通慧,
消滅三世患, 漸至於泥洹。
夫欲求佛道, 莊嚴 諸 剎土,
聲遍十方世, 修禪乃得獲。
無漏三禪行, 諸佛深奧藏,
為眾生立誓, 為說無死法。
行盡不造行, 果亦無果報,
道從平等慧, 心一無邪念。
四信如來寶, 六種為世塵,
七覺清淨鬘, 八道具乃成。
世俗五通道, 如鳥逝虛空,
係命在地大, 不免生死難。
六通大乘道, 遊戲虛空淵,
至竟不退轉, 斯安非有餘。
慧觀達清淨, 悉照闇冥中,
無著亦不染, 故號為天尊。
道生不自生, 因緣乃有道,
法法不自知, 虛寂何為道?
人本處生死, 流浪不自覺,
精進不懈怠, 漸漸應聖律。
心珠素自明, 不假外光明,
日月有五翳, 何能有所照?
佛本行清淨, 心慧無瑕塵,
自濟復濟彼, 所至無罣礙。
能斷諸悕望, 蠲除諸縛著,
照以諸法光, 莫知愚冥闇。
泥洹性清淨, 不見有往還,
深微不可覩, 澹然不變易。
入禪一定意, 感動諸十方,
神足道力強, 八等不虧損。
所以發弘誓, 雨淚愍眾生,
咸念代受苦, 此為實奇特。
人不計無常, 貪著三界榮,
如風吹落葉, 流轉隨所趣。
虛空無邊際, 道行亦無邊,
空報以音響, 虛寂無根本。
人本出母胎, 隨行染五趣,
善惡追人形, 如影隨其身。
若能滅五陰, 神識還歸空,
不復生老死, 是處實快樂。
若知諸佛藏, 深奧不可覩,
越界超三世, 顧眄生死岸。
本我為愚惑, 入此然熾鑊,
今得離此災, 遊戲清淨淵。
我今雖免苦, 自離彼不離,
獨善非弘誓, 何必取滅度?
復來還現生, 權化處塵勞,
曠濟無有涯, 不厭劫數期。
日度如恒沙, 如己無等侶,
不計如毫釐, 宣暢自功勳,
不念度者近, 未度者為遠,
心識澹然一, 至竟無罣礙。
色相是身具, 容好無雙比,
諸根遂純熟, 乃至為大憙。
利根具足行, 覺寤猶復漸,
會值愚癡者, 此乃甚為難。
菩薩入定意, 不念有無想,
獨步無所畏, 德過諸山岳。
行者有五品, 進退中間法,
立志如安明, 心堅不可動。
六度大神慧, 神足通往來,
法界無三念, 故能轉法輪。
本積無量善, 自致仁中聖,
道等無三本, 心計內外淨。
性行有若干, 行法無有異,
但為世辯者, 分別有差品。
過行有累劫, 未曾起想念,
故遊心無疆, 虛空無有滯。
地為至誠本, 能忍穢不穢,
慧心所含容, 不見度不度。
聖人行甚奇, 能忍此眾苦,
億劫行功德, 乃成一法本。
三定空無相, 無願行諸法,
眾智十力慧, 超越無生處。
本修音響慧, 八聲甚淨妙,
分別五陰行, 蠲除思想貪。
沈湮生死本, 不求出要路,
三本不捨本, 乃出於道要。
自識宿命通, 法身不思議,
壞有成無等, 是力不可沮。
虛空無量界, 非一非二三,
隨行本誓願, 淨修眾妙道。
生死滓濁法, 愚士所貪樂,
慧觀無染著, 永除愚惑法。
菩薩樂寂靜, 思惟無量法,
現在不生滅, 非有非不有。
自識宿命智, 觀本生死根,
如人臨江海, 爾乃戰慄懼。
弘誓度無極, 平正道地行,
坐臥入深藏, 常離穢污行。
地水火風空, 神識猗著住,
欲求禪窟處, 不知神識趣。
人亦信復然, 因緣共合會,
識離四大空, 不知各所趣。
法海無有涯, 受入內外塵,
本性自清淨, 不識別污染。
大道本無法, 觀法內外淨,
不念去來今, 世智無等雙。
曉眾一切音, 有量無量法,
劫數磨滅法, 豈有常存者?
能斷眾生厄, 永離四魔地,
貪嫉本無性, 爾乃應淨觀。
本坐樹王下, 初夜中亦然,
一心一意止, 定意無復亂。
七日體不傾, 咸察三世法,
滅一無復一, 從是乃覺寤。
今既得成佛, 愍念未度者,
興轉無上法, 在於鹿野苑。
先說四明慧, 苦習盡道慧,
為未覺寤者, 三說乃成就。
一切無量眾, 初聞甘露法,
皆得無生心, 無復有生滅。
雖現於此生, 神遊無量界,
在在轉法輪, 處處現變化。
於此現作佛, 十月處母胎,
聖人無塵垢, 不耽在五欲。
是故精進學, 念離有無識,
體性行自然, 不毀於法界。
過者不可量, 來者亦無盡,
現在復變易, 神識為所在。
識為生死本, 流浪無窮已,
欲至無為岸, 三禪為第一。
願得無色法, 染以無形服,
於無自娛樂, 不願處三有。
念我本牢誓, 為本際眾生,
故復隨俗人, 不闕弘誓心。
菩薩行三本, 互有勝負心,
我今乃自達, 為精進中最。
如來所現變, 無有能思量,
或處巖石間, 寂默無言說。
分別內六塵, 無我無人想,
外法亦當爾, 常想非常想。
吾從初發意, 立行不為己,
今雖得先寤, 豈不為餘者?
所以力勤學, 恐負本所願,
故度未度者, 是謂如來誓。
佛本初發願, 不念劫數難,
雖處於塵欲, 此苦亦不久。
正法本無一, 差品有三號,
道如日月照, 無有高下心。
一智及一慧, 本從一願成,
我今不捨一, 故號第一尊。
二觀從一法, 從念過三苦,
本無苦境界, 法身自分別。
菩薩執權慧, 教人無法想,
真人意常淨, 不念起無起。
恒以大慈心, 不念眾生闕,
由是自瓔珞, 法義具足慧。
道本自無我, 此出眾生口,
不可為眾生, 說本自無我。
今當說有行, 漸令見道迹,
令知無常想, 久當自覺寤。
在世修聖行, 終不失義本,
不以文字故, 顯現於世人。
從諸佛受教, 遊戲諸定意,
人中神龍步, 獲四無所畏。
如來別有諦, 一一不思議,
無猗無所染, 故號人中尊。
凡人學世典, 齊可至無想,
不如一句義, 不與生死處。」
[0053b07]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云何?族姓子!審解此義 有情無情不乎?」
[0053b08] 答曰:「如是。世尊!實無等倫。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諷誦受持有情於無情、 無情於有情義者,便能具足一切諸法。何以
故?諸佛世尊一切賢聖皆由此義而得成佛。 自今已後,我等善男子、善女人,皆當擁護是 善男子、善女人,受 持 諷誦有情於無情、無情
於有情者。何以故?如我所觀如來所說,過 去當來今現在佛,皆由此義而得成就,我等 亦當逮此法義。」
[0053b16] 爾時,有菩薩名曰無觀,即從 座起,偏露右臂叉手長跪,白佛言:「世尊!我 等八人於此賢劫中,當擁護是善男子、善女
人受持諷誦是句義者,便當獲十功德福。云 何為十?一者、得無形相法;二者、深入法藏;三 者辯才第一;四者、得無量法;五者、獲捷疾智;
六者、不捨弘誓心;七者、定意自在;八者、逆知 眾生念;九者、立無生心;十者、行本自然。若善 男子、善女人受持諷誦此句義者,便當獲十
功德。若使三千大千剎土滿中善男子、善女 人,皆令成就得菩薩道,故不如是善男子、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