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vṛttakasūtra (Benshi Jing) 本事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本事經卷第三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二法品第二之一
[0673a27]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苾芻成 就二分,於現法中多諸憂苦,無喜樂住,有災 有患、有惱有燒、有罪有責,為諸有情同梵行
者之所訶毀,身壞命終生諸惡趣。云何為二? 一、於根門不能守護;二、於飲食不善知量。諸 有苾芻成就此二,於現法中多諸憂苦,無喜
樂住,有災有患、有惱有燒、有罪有責,為諸有 智同梵行者之所訶毀,身壞命終生諸惡趣。」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不能守護, 眼等六根門,
飲食不知量, 成不信懈怠。
彼於現法中, 身心多受苦,
及有災有患, 有惱有燒然;
行住與坐臥, 若覺若夢中,
由彼二因緣, 恒有罪有責。
居聚落空閑, 眾中及靜處,
有智常訶責, 當生惡趣中。」
[0673b15]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苾芻成 就二分,於現法中多諸喜樂,無憂苦住,無災 無患、無惱無燒、無罪無責,為諸有智同梵行
者之所稱讚,身壞命終生諸善趣。云何為二? 一、於根門能自守護;二、於飲食能善知量。諸 有苾芻成就此二,於現法中多諸喜樂,無憂
苦住,無災無患、無惱無燒、無罪無責,為諸有 智同梵行者之所稱讚,身壞命終生諸善趣。」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自能守護, 眼等六根門,
飲食善知量, 成就信精進。
彼於現法中, 身心多受樂,
及無災無患, 無惱無燒然;
行住與坐臥, 若覺若夢中,
由彼二因緣, 恒無罪無責。
居聚落空閑, 眾中及靜處,
有智常稱讚, 當生善趣中。」
[0673c03]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有二種法能 生焦惱。云何為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唯 造眾惡、唯作凶狂、唯起雜穢,不修眾善、不習
調柔、不救怖畏,彼於後時身嬰重疾,遍體發 生增上猛利嚴切苦受,楚毒垂終不可醫 療。受此苦時呻吟怨歎,作是念言:『我從昔
來唯造眾惡、唯作凶狂、唯起雜穢, 不 修眾善、 不習調柔、不救怖畏。若諸有情唯造眾惡、唯 作凶狂、唯起雜穢,不修眾善、不習調柔、不
救怖畏,彼之所趣,我定當往。』彼由唯造眾惡 等故,心生焦惱,及以不修眾善等故,心生焦 惱。如是名為有二種法能生焦惱。」爾時,世尊 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有二法能生, 愚者心焦惱,
謂唯作罪業, 及不修福因。
後遭病苦時, 呻吟而怨歎,
恨有罪無福, 心悔惱焦然。
有罪無福人, 所生諸惡趣,
我亦當隨往, 決定無有疑。」
[0673c22]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有二種法,心 不焦惱。云何為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唯修 眾善、唯習調柔、唯救怖畏,不造眾惡、不作凶
狂、不起雜穢,彼於後時身嬰重疾,遍體發生 增上猛利嚴切苦受,楚毒垂終不可醫療。受 此苦時,雖有呻吟而無怨歎,作是念言:『我
從昔來唯修眾善、唯習調柔、唯救怖畏,不造 眾惡、不作凶狂、不起雜穢。若諸有情唯修眾 善、唯習調柔、唯救怖畏,不造眾惡、不作凶
狂、不起雜穢,彼之所趣,我定當往。』彼由唯修 眾善等故,心不焦惱,及以不造眾惡等故,心 不焦惱。如是名為有二種法,心不焦惱。」爾時,
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有二法能生, 智者心歡喜,
謂唯修福業, 及不作罪因。
後遭病苦時, 呻吟無怨歎,
慶有福無罪, 不悔惱焦然。
有福無罪人, 所生諸善趣,
我亦當隨往, 決定無有疑。」
[0674a12]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為汝略說二 速通行。云何為二?一者樂行;二者苦行。謂由 樂行證彼速通,及由苦行證彼速通。所修加
行無澁難故,所得諸根皆猛利故,是則名為 樂速通行。所修加行有澁難故,所得諸根皆 猛利故,是則名為苦速通行。是名略說二速
通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今為汝略說, 二種速通行,
謂樂行、苦行, 因斯證速通。
無澁難加行, 有猛利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樂速通行。
有澁難加行, 有猛利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速通行。」
[0674a25]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為汝略說二 遲通行。云何為二?一者樂行;二者苦行。謂由 樂行證彼遲通,及由苦行證彼遲通。所修加
行無澁難故,所得諸根皆羸鈍故,是則名為 樂遲通行。所修加行有澁難故,所得諸根皆 羸鈍故,是則名為苦遲通行。是名略說二遲
通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今為汝略說, 二種遲通行,
謂樂行、苦行, 因此證遲通。
無澁難加行, 有羸鈍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樂遲通行。
有澁難加行, 有羸鈍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遲通行。」
[0674b09]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一類補 特伽羅,成就二法,不能發生白淨善法;設已 發生,不能決定;設已決定,不能圓滿。彼於如
是白淨善法能為障礙、能作衰損、能生憂悔, 身壞命終,如棄重擔,墮於地獄受諸劇苦。 云何為二?一者惡戒;二者惡見。諸有一類補
特伽羅,成就如是所說二法,定不能生白淨 善法;設復已生,不能決定,廣說乃至身壞 命終,如棄重擔,墮於地獄受諸劇苦。」爾時, 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成就二法, 謂惡戒、惡見,
彼人終不能, 生白淨善法。
雖生而不定, 設定不圓滿,
於白淨善法, 能衰損障礙。
彼臨命終時, 有憂悔悲惱,
如棄捨重擔, 定生地獄中。」
[0674b25]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一類補 特伽羅,成就二法,定能發生白淨善法;若先 已生,能令決定;若先已定,能令圓滿。彼於如
是白淨善法不為障礙、不作衰損、不生憂悔, 身壞命終,如棄重擔,生天趣中受諸快樂。云 何為二?一者善戒;二者善見。諸有一類補特
伽羅,成就如是所說二法,決定能生白淨善 法;若先已生,能令決定,廣說乃至身壞命 終,如棄重擔,生天趣中受諸快樂。」爾時,世 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成就二法, 謂善戒、善見,
彼人終定能, 生白淨善法。
若生而決定, 決定必圓滿,
於白淨善法, 不衰損障礙。
彼臨命終時, 無憂悔悲惱,
如棄捨重擔, 定生天趣中。」
[0674c12]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一類補 特伽羅,成就二法,臨命終時能生憂悔,身壞 命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云何為二?謂作、不
作。云何為作?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是 名為作。云何不作?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 行,是名不作。諸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如
是所說二法,臨命終時能生憂悔,身壞命終, 墮諸惡趣,生地獄中。」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 說頌曰:
「諸有愚癡人, 作三種惡行,
不作三妙行, 引餘過令生。
彼臨命終時, 決定有憂悔,
死墮諸惡趣, 生於地獄中。」
[0674c25]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一類補 特伽羅,成就二法,臨命終時不生憂悔,身壞 命終,昇於善趣,生天界中。云何為二?謂作、不
作。云何為作?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是 名為作。云何不作?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 行,是名不作。諸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如是
所說二法,臨命終時不生憂悔,身壞命終,昇 於善趣,生天界中。」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 頌曰:
「諸有智慧人, 作三種妙行,
不作三惡行, 引餘德令生。
彼臨命終時, 決定無憂悔,
死昇諸善趣, 生於天界中。」
[0675a09]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有二妙智, 應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 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理、能獲甘露、能
證涅槃。云何為二?一者法智;二者類智。法智 生時,便能無倒,遍知有為。於有為法既遍知 已,便能令彼感後有因,不得生起增長廣大。
類智生時,便能如實斷滅無明;滅無明故, 便無戲論;無戲論故,便無尋伺;無尋伺故,便 無樂欲;無樂欲故,便無愛憎;無愛憎故,便無
慳嫉;無慳嫉故,便無種種執持刀杖違害 鬪諍、互相罵辱、不真實語、相離間語、諸雜 穢語及餘無量惡不善法;無彼諸惡不善法
故,感後有業,便不增長;感後有業不增長 故,諸業滅盡;業滅盡故,眾苦滅盡;苦滅盡 故,生死路絕。此路絕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名為 有二妙智,應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 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理、能
獲甘露、能證涅槃。」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 頌曰:
「有二種妙智, 應修習令生,
能得未得等, 謂法智、類智。
若法智生時, 遍知有為法,
便能令後有, 因不生不增。
若類智生時, 無明便斷滅,
由此展轉法, 絕生死輪迴。
自知我生盡, 及梵行已立,
所作皆已辦, 更不受後有。」
[0675b08]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有二妙智,應 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能得未得、能觸 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
理、能獲甘露、能證涅槃。云何為二?謂世間 智及出世智。
[0675b12] 「世間智者,謂於色蘊能正了 知此為色蘊;於受、想、行及識蘊中亦復如 是。於其地界能正了知此為地界;於水、火、風
及空識界亦復如是。於其眼界能正了知此 為眼界,於其色界及眼識界亦復如是;於其 耳界能正了知此為耳界,於其聲界及耳識 界亦復如是;於其鼻界能正了知此為鼻
界,於其香界及鼻識界亦復如是;於其舌 界能正了知此為舌界,於其味界及舌識 界亦復如是;於其身界能正了知此為身界, 於其觸界及身識界亦復如是;於其意界能
正了知此為意界,於其法界及意識界亦 復如是。於如此等世俗法中,如是如是,如實 了知,智見通慧,現觀等覺,周遍照了,名世間 智。
[0675b26] 「諸聖弟子,於此所說世間智中,應正尋思, 應善稱量,應審觀察:此世間智正修習時,為 能令生生法有情永脫生不?為能令彼老法
有情永脫老不?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 苦法、不安隱法,亦復如是。既審察已,能正了 知:此世間智正修習時,不能令彼生法有
情永脫於生,不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於老, 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 復如是。所以者何?此世間智非賢聖法,非能
永出、非趣涅槃、非能永厭、非能永離、非能永 滅、非能永寂,非真通慧、非正等覺,不證涅 槃;是感生法,是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歎
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彼於如是尋思稱 量審觀察時,於世間法住怖畏想,於出世 法住安靜想。以於世間生怖畏故,都無執
受;無執受故,不生渴愛;不渴愛故,便自內證 究竟涅槃。證涅槃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於此世
間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
[0675c15] 「出世 智者,謂於一切蘊界處中能正了知,如是 諸法是無常性、苦性、病性、癰性、箭性、惱性、害
性、怖性、熱性、壞性、滅性、災性、橫性、有疫癘 性、虛性、偽性、空性、妄性、無實我性、難保信 性。於如是等諸法性中如實了知,智見通
慧,現觀等覺,周遍照了,名出世智。諸聖弟 子,於此所說出世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 量、應審觀察:此出世智正修習時,為能令
彼生法有情永脫生不?為能令彼老法有情 永脫老不?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 不安隱法,亦復如是。既審察已,能正了知:此
出世智正修習時,定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脫 於生,定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於老,病法、 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復
如是。所以者何?此出世智是賢聖法,是能永 出、是趣涅槃、是能永厭、是能永離、是能永 滅、是能永寂,是真通慧、是正等覺、能證涅
槃;非感生法,非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歎 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彼於如是尋思稱量 審觀察時,於出世法生珍寶想;於世間法
生下賤想。以於出世生珍寶故,便生歡喜;生 歡喜故,其心安適;心安適故,身得輕安;身輕 安故,便受悅樂;受悅樂故,心得寂定;心寂定
故,能實知見;實知見故,能深厭背;深厭背 故,能正離欲;正離欲故,能得解脫。得解脫 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
辦,不受後有。是名於此出世智中,應正尋 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如是名為有二妙智, 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能得未得、能
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 正理、能獲甘露、能證涅槃。」爾時,世尊重攝此 義而說頌曰:
「有二種妙智, 知者應尋思,
謂世出、世間, 能正盡眾苦。
應觀世間智, 發生怖畏想,
都無有執受, 展轉證涅槃;
應觀出世智, 發生珍寶想,
由此生歡喜, 便得身輕安。
輕安故悅樂, 悅樂故心定,
由心得定故, 便能生覺支;
覺支觀聖諦, 永斷諸疑網,
無疑無所取, 永脫眾苦邊。」
[0676a29] 重攝前經嗢柁南曰:
二根、二焦惱 二行、二戒見
二作及不作 二智有二種
[0676b03]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苾芻為 欲矯誑諸眾生故、為求名譽遠所聞故、為求 利養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實於如來
所修行梵行。若有苾芻為通達故、為遍知 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 行。所以者何?是諸苾芻為通達故、為遍知 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實通所通達、知所遍
知。既能如實通所通達、知所遍知,便能如 實斷所應斷、修所應修、證所應證。既能如 實斷、修、證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若有為通達故、為 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 梵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為矯誑名譽, 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虛妄出家。
為通達遍知, 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 非虛妄出家。」
[0676b20]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苾芻為 欲矯誑諸眾生故、為求名譽遠所聞故、為求 利養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實於如
來所修行梵行。若有苾芻為律儀故、為正斷 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 行。所以者何?是諸苾芻為律儀故、為正斷
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實守護六根、不虧禁戒, 及能速證最上正斷。既能如實守護六根、 不虧禁戒,及能速證最上正斷,便能如實斷
所應斷、修所應修、證所應證。既能如實斷、修、 證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 辦,不受後有。如是若有為律儀故、為正斷故
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爾 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為矯誑名譽、 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虛妄出家。
為正斷律儀, 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 非虛妄出家。」
[0676c09]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苾芻為 欲矯誑諸眾生故、為求名譽遠所聞故、為求 利養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實於如來
所修行梵行。若有苾芻為求厭背、為求離 欲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 行。所以者何?是諸苾芻為厭背故、為離欲
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實厭背離欲。既離欲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