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saṅghikavinaya (Mohesengzhi Lu) 摩訶僧祇律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摩訶僧祇律卷第八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 共法顯譯
明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法之初
[0291a17] 佛在毘舍離大林重閣精舍,廣說如上。爾時 長老難陀、優波難陀遊諸聚落,多得衣物滿 車載來。爾時世尊晨朝時聞重車聲,知而故
問諸比丘:「何等車聲?」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 長老難陀、優波難陀,遊諸聚落多得衣物滿 車載來,是彼車聲。」世尊即時便作是念:「我諸
弟子乃爾多求衣物。」後於一時冬中八夜大 寒雨雪,時世尊初夜著一衣,在有覺有觀三 昧。至中夜時,覺身小冷,復著第二衣。至後夜
時,復覺身冷,著第三衣,便作是念:「我諸弟子 齊是三衣,足遮大寒大熱、防諸蚊虻,覆障慚 愧、不壞聖種。若性不堪寒者,聽弊故衣,隨
意重納。」於是世尊夜過晨朝,詣眾多比丘 所,敷尼師檀坐。語諸比丘:「我一時晨朝聞 重車聲,問諸比丘:『何等車聲?』諸比丘言:『長老
難陀、優波難陀,遊諸聚落多得衣物,是彼車 聲。』我作是念:『我諸弟子多求衣物,廣生樂著。』 我復一時冬中八夜,乃至重著三衣,便作是
念:『我諸弟子齊此三衣,足止大寒大熱、防諸 蚊虻,覆障慚愧、不壞聖種。』我從今日聽諸比 丘齊畜三衣。若得新者,兩重作僧伽梨,一重
作欝多羅僧,一重作安陀會。若性不堪寒 者,聽弊故衣,隨意重納。」
[0291b11] 復次佛住毘舍離,廣說如上。時一聚落中有 三摩訶羅比丘共住。一摩訶羅死,有多衣物, 而不知分。一比丘言:「我須僧伽梨。」第二復言:
「我亦須之。」如是一一物皆競欲得,不能斷當。 爾時優波難陀遊諸聚落,過彼住處,是摩訶 羅等遙見彼來,便作是念:「是釋種子端正姝
好,佛種出家,當為我等止此諍事。」即便白言: 「我此住處有諸衣物,各競欲取不能得分。尊 者今日為我止此諍事,得分衣物。」優波難陀
答言:「我今為汝分物,多起怨嫌。」摩訶羅言: 「不為我分者,誰當分之?我等寧可詣諸外道 求分物耶?」優波難陀復言:「當先作要,隨我語
者我當為分。」答言:「從教。」語言:「盡出物來。」即 便出之,隨為分作三分。時摩訶羅作是念: 「我正有二人而作三分,彼故當欲取一分耶?
寧使取一分,且止我諍。」分為三分已,復問摩 訶羅言:「物盡出來,莫使後復致諍。有不欲出 者,第二人復持來出。」答言:「已盡。」時優波難陀
在二分中間立,二摩訶羅中間著一分。作是 言:「汝等聽我說羯磨。」答言:「爾。」便作是言:「是 二分并我,如是我有三;汝二共一,如是汝有
三。是三彼三,二三平等不?」是摩訶羅已先作 要,又復畏難釋種子故,不敢復言。是二摩 訶羅共得一分,故不知分。復白言:「長老!我今
此分當云何分?」爾時優波難陀即與分作二 分,摩訶羅便各持去。
[0291c07] 爾時諸比丘以是因緣, 往白佛言:「云何,世尊!是優波難陀欺彼摩訶 羅比丘?」佛語諸比丘:「是優波難陀不但今日
欺彼比丘,過去世時已曾欺彼。」諸比丘白佛 言:「已曾爾耶?」答言:「曾爾!過去世時,南方國土 有無垢河,河中有二水獺:一者能入深,二者
入淺。時入深水者,捕得一鯉魚,如《生經》中 廣說。」
[0291c15] 復次佛在毘舍離,廣說如上。有五事利益 故,如來五日一行諸比丘房。爾時世尊遍行 諸房,至難陀房中,見其房內多畜衣物。有
桁曬衣物者、有縫衣者、染衣者、打衣者、作 淨者。難陀如是分處,喻如欲作大會布施一 切僧物。時世尊知而故問難陀:「是誰衣物?」答
言:「我許。」佛言:「比丘!此衣太多。」難陀白佛言: 「世尊!先聽兩重僧伽梨:一重欝多羅僧、一重 安陀會。」佛言:「此衣故多。」答言:「世尊!我有共
行弟子、依止弟子等衣物,各作兩重僧伽梨: 一重欝多羅僧、一重安多會,及作沙彌等 衣。」佛言:「此衣猶多。」又白世尊:「我出家人臨
時難得,是故此諸衣物浣染作竟,舉著器 中。若衣壞時,當取易代。」佛告難陀:「此是惡 事,汝出家人云何計常貪著?汝常不聞世尊
呵責多求多欲難滿,讚歎少欲知足耶?汝今 多欲難滿,廣求衣物積畜餘長,此非法、非律、 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云何畜長衣
受用?從今已去,若有長衣,聽一宿。」
[0292a04] 諸比丘 白佛言:「世尊!云何是難陀多畜諸衣不知厭 足?」佛告諸比丘:「是難陀不但今日多畜諸衣
不知厭足,過去世時已曾多畜不知厭足,如 《鳥生經》中廣說。」
[0292a09] 復次佛住俱舍彌,為諸天世人恭敬供養。世 尊時到著入聚落衣,持鉢入俱舍彌城,次行 乞食。爾時國王夫人名舍彌,以千五百張 [疊*毛]
奉上世尊。佛告阿難:「持是 [疊*毛] 衣與諸比丘。」 長老阿難即持與諸比丘。諸比丘不受,語阿 難言:「用劫貝為?浣染未竟,已不如法。」時阿
難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告阿難:「從今已去 若得長衣,聽至十日。」有諸比丘,長衣滿十日, 持是諸衣往白世尊:「此衣滿十日,今當云何?」
佛告比丘:「若知識比丘邊,作淨施法。若復 捨故受新,十日一易。」復次佛在毘舍離,毘舍 離人年年飯僧食已布施衣物,諸比丘不受。
諸檀越詣佛所,禮足已白佛言:「頗有方便,聽 諸比丘取衣受用,令施者得福,受者得利不?」 佛言:「得。」如上廣說。
[0292a24]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依止毘舍離比丘皆悉 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 當重聞。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捨,若得
長衣,得至十日畜。過十日者,尼薩耆波夜提。」
[0292a28] 衣已竟者,比丘三衣已成,是名衣竟。不受迦 絺那衣亦名衣竟;已捨迦絺那衣亦名衣竟; 浣染衣訖亦名衣竟。
[0292b01] 衣者,欽婆羅衣、劫貝衣、 芻摩衣、俱舍耶衣、舍那衣、麻衣、軀牟提衣。 復有衣名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會、尼師
檀、雨浴衣、覆瘡衣、納衣、居士衣、糞掃衣、若 作、若不作、如法衣、不如法衣、知識衣、迦絺那 衣。
[0292b06] 已捨者,捨迦絺那衣有十事捨:受衣捨、 衣竟捨、時竟捨、聞捨、出去捨、失去捨、壞捨、 送衣捨、時過捨、究竟捨。
[0292b08] 齊十日者,數極至 十日也。
[0292b09] 長衣者,除所受持衣,餘衣是,過十 日,尼薩耆波夜提。
[0292b10]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長衣 應僧中捨,波夜提罪懺悔。不捨而悔者,越 比尼罪。
[0292b12] 波夜提者,能墮惡道,開罪、現罪、舉 罪,施設罪名也。
[0292b13] 若比丘一日得十領衣,乃至 十日不作淨,過十日,一切尼薩耆波夜提。若 比丘一日得十領衣,半作淨、半不作淨。若作
淨者,是應淨法。半不作淨者,過十日,尼薩耆 波夜提。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作淨;二日復 得衣、三日作淨;三日復得衣、四日復作
淨;四日復得衣、五日作淨;五日復得衣、六日 作淨;六日復得衣、七日作淨;七日復得衣、八 日作淨;八日復得衣、九日作淨;九日復得衣、
十日作淨;十日復得衣,至十一日,一切盡尼薩 耆波夜提,以相續不斷故。若比丘一日得衣, 即日作淨,乃至十日得衣、十日作淨;十一日得
衣,十一日作淨,犯越比尼罪,以無間故。間 者,比丘一日得衣,更停九日。二日得衣,更 停八日。三日得衣,更停七日。四日得衣,更
停六日。五日得衣,更停五日。六日得衣,更 停四日。七日得衣,更停三日。八日得衣,更 停二日。九日得衣,更停一日。十日得衣,即
十日作淨。十一日得衣不應受,是名間。若 比丘前得衣多、後得衣少,以前衣力故,得尼 薩耆波夜提。若比丘前得衣少、後得衣多,以
前衣力故,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前衣有、中 間無,若有者,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前衣無、 中間有,若有者,尼薩耆波夜提。
[0292c07] 比丘不受迦 絺那衣謂受想、捨迦絺那衣不捨想、不受衣 謂受想、不作淨謂淨想、不與謂與衣想、不記 識謂記識想、愚、內心、非處作淨。
[0292c10] 不受迦絺那 衣謂受想者,比丘不受迦絺那衣,自謂已受, 長衣過十日,尼薩耆波夜提。
[0292c12] 捨迦絺那衣不 捨想者,比丘已捨迦絺那衣,而自謂未捨,長 衣過十日,犯尼薩耆波夜提。
[0292c14] 不受衣謂受想 者,若比丘三衣自不受,便謂已受想,不作淨 過十日,尼薩耆波夜提。
[0292c16] 不作淨謂淨想者,比 丘畜長衣不作淨施,而謂已作淨施,過十日, 尼薩耆波夜提。
[0292c18] 不與謂與想者,是衣不與塔、 不與僧、不與人,而謂呼與,過十日,尼薩耆波 夜提。
[0292c20] 不記識謂記識想者,若比丘不記識, 言:「此是尼師檀、此是覆瘡衣、此是雨浴衣。」 而謂記識,不作淨,過十日,尼薩耆波夜提。
[0292c22] 愚 者,若比丘得衣,愚闇故不作淨,過十日,尼薩 耆波夜提。
[0292c24] 內心者,內心說淨,而口不言,是名 非法淨,犯越比尼罪。若口說者,無罪。
[0292c25] 非處者, 若俗人、若畜生、若無心邊作淨,是不名作淨。 過十日,尼薩耆波夜提。
[0292c27]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 比丘長衣應作淨,何等人邊作淨?」佛告優波 離:「當於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
邊作淨。」又問:「相離近遠,得從彼作淨?」佛言: 「齊三由旬,知其存亡。」優波離白佛言:「世尊!長 衣沙彌邊作淨,是沙彌受具足,當云何?」佛言:
「稱無歲比丘名作淨。」優波離復問:「是無歲比 丘若死者云何?」佛言:「得停十日,於餘知識邊 作淨。」復問:「齊幾許應作淨?幾許不作淨?」佛
言:「廣一肘、長二肘,應作淨。」
[0293a07] 若比丘二人共物, 未分不犯;若分得已應作淨,若不作淨,過十 日者,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婆羅門舍請僧
食并施衣物。有病比丘,囑人取衣分,是比丘 持衣分來,雖久未與,不犯,若得已,應作淨。 不作淨者,過十日,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聞
若師、若弟子送衣與,未得,雖久不犯;若得已 應作淨,若不作淨,過十日,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令織師織衣,衣竟雖久,未與,比丘不
犯;得衣已應作淨,若不作淨,過十日,尼薩耆 波夜提。若比丘買衣,雖價決了,未得,不犯;得 已應作淨,若不作淨,過十日,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為佛為僧供養故,求衣物集在一處, 雖久未用,不犯。若比丘於佛生處、得道處、轉 法輪處、阿難設會處、羅云設會處、五歲會
處,大得布施諸衣物,是物入僧末分者,雖 久不犯;是物已分,多人共得一分,中有善毘 尼人,能為眾人同意作淨者,無罪;若不作淨
者,過十日,犯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道路行 恐畏處,藏衣而去,過十日取者,尼薩耆波夜 提。若有人取是衣物,持來與比丘者,亦尼薩
耆波夜提。若比丘為賊所逐,遂便捨衣走,過 十日已有人得衣,來還比丘者,無罪。不失失 想、失不失想、若失失想,皆不犯,過十日無
罪。不失不失想,過十日,尼薩耆波夜提。
[0293b02] 若 比丘長衣過十日,欲捨衣者,當求持律比 丘、能羯磨人,請諸知識比丘,出界外。若無界
場,應結小界,羯磨者應作是說:「大德僧聽!若 僧時到,僧於此地,齊僧坐處外一尋以內, 於其中作羯磨。諸大德聽!於此處齊僧坐
處外一尋已內,於其中作羯磨。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不羯磨地者,不得作僧事,若作 者得越比尼罪。律師應語是比丘言:「汝捨此 衣。」是比丘應
[跍*月] 跪合掌作如是言:「大德僧憶 念!我某甲比丘是長衣過十日,犯尼薩耆, 我今於僧中捨。」持律復問:「汝是衣曾受用不?」
若言:「受用。」應語:「汝得波夜提罪,受用不淨衣 故,隨用得越比尼罪。」若言:「不受用」者,語言:「汝 得波夜提罪。」是比丘於持律前 [跍*月]
跪合掌白 言:「長老憶念!我某甲長衣過十日,已於僧 中捨。此中犯波夜提罪,今於長老前悔過,不 敢覆藏。」持律問言:「汝自見罪不?」答言:「見。」應教:
「更莫復作。」答言:「爾。」如是第二、第三說。若受用 者:「長老憶念!我某甲比丘長衣過十日,已 於僧中捨。此中犯波夜提罪,及受用不淨
衣隨用,得越比尼罪。是一切罪,今向長老誠 心悔過,不敢覆藏。」持律問言:「汝自見罪不?」答 言:「見。」「汝更莫作。」答言:「頂戴持。」如是第二、第
三說。律師問:「此眾中誰是汝知識?」答言:「某 甲。」即語隨次坐。應說羯磨:「大德僧聽!某甲比 丘長衣過十日,已於僧中捨,已如法作。若僧
時到,僧持此衣,與某甲知識比丘,如是白。」「大 德僧聽!是某甲比丘長衣過十日,已於僧中 捨,已如法作。僧今持此衣與某甲知識比丘,
諸大德忍持此依與某甲知識比丘者默 然,若不忍者便說,是初羯磨。」如是第二、第 三說。「僧已忍,持此衣與某甲知識比丘竟,
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知識比丘應即 日、若明日還彼衣,亦不得於眾僧前還,亦 不得停久過半月還也。是比丘得衣已,若受
持、若作淨、若不知受持及不知作淨者,當教 言:「我某甲,此僧伽梨、此欝多羅僧、此安多會, 盡受不離宿受持。」如是三說。若作淨者,應教
言:「我某甲比丘,是長衣淨施與某甲,某甲於 我邊不計意若浣染縫,有因緣事當隨意用。」 如是三說。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捨,
長衣齊十日,畜過十日者,尼薩耆波夜提,是 故說。
[0293c17]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有一婆羅門請眾僧 經宿供養,并施衣物。諸比丘聞彼請僧,各 作是念:「今時和適不寒不熱,我等但著上下
衣往,若彼得施衣,當作三衣受持。」即便著上 下衣去。
[0293c22] 爾時世尊以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諸比丘 房,開一房戶見架上多衣。世尊知而故問: 「架上多衣者為是誰許?」有病比丘白世尊言:
「有婆羅門,請諸比丘經宿供養布施衣物,是 諸比丘以天時暖,留此諸衣,著上下衣去。 若彼得施衣,當受作三衣。」佛告諸比丘:「當知
如來應供第一樂人,出家離第一樂,而隨所 住處,常三衣俱持鉢乞食。譬如鳥之兩翼,恒 與身俱。汝等比丘!云何捨本族姓以信出家?
應當如是,所至到處法衣隨身,不應離宿。」
[0294a02] 復 次佛在舍衛城,安居訖詣王舍城。時有一比 丘,王舍城中以信出家,於餘聚落安居訖。聞 世尊安居訖詣王舍城:「我今當往問訊世尊!
并從佛去過看親里,天時不寒不熱,我當留 一衣,但著上下衣去。」乃至世尊種種呵責 比丘之法,法衣應器常與身俱,譬如鳥飛毛 羽自隨,不應離宿。
[0294a09] 復次佛住王舍城迦蘭陀 竹園精舍,長老舍利弗作是念:「我今當為饒 益親里故,往詣那羅聚落安居,意復不欲遠
離世尊。以恭敬故,難往白佛。」諸比丘聞已,即 以是事廣白世尊。佛告諸比丘:「從今日聽王 舍城竹園精舍、僧那羅聚落僧共作一布薩
界,令舍利弗安樂住。」羯磨者應作是說:「大德 僧聽!從今日王舍城竹園精舍、那羅聚落 作一布薩界。若僧時到,僧今從王舍城竹
園精舍、那羅聚落共作一布薩界,如是白。」 白一羯磨,乃至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294a19] 爾 時尊者舍利弗於那羅聚落結安居,日日詣 竹園精舍,禮世尊足。值天七日連雨,便作是 念:「我今體羸,是僧伽梨重,正欲持去,被雨遂
重;若不持去,脫不得還,便應捨墮。且住待雨 晴已,往詣世尊。」道逢諸外道,即共論議,如《沙 門果經》中說。然後往詣世尊!禮拜問訊。佛知
而故問:「舍利弗!何以多日不現?」即向世尊 廣說上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從今日後 王舍城竹園精舍、那羅聚落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