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saṅghikavinaya (Mohesengzhi Lu) 摩訶僧祇律
Scroll 3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摩訶僧祇律卷第三十四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 共法顯譯
明威儀法之一 (上坐法)
[0499a25] 佛住舍衛城,爾時比丘僧集欲作布薩,比丘 盡集。時難陀為僧上座不來。有檀越持物來,
待僧和合已欲布施,問:「僧集未?」答言:「未集。」復 問:「誰不來?」答言:「僧上座不來。」檀越嫌言:「我待 僧集欲有所施,而上座不來。」待良久便布施
而去。上座逼暮方來,竟不行舍羅,復不唱: 「不來諸比丘說欲清淨?」直略說四事而去。年 少比丘問言:「上座來未?」答言:「上座來已還去。」
年少比丘嫌言:「云何上座來亦不使人知,去 亦不使人知?」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 言:「呼難陀來。」來已,佛問難陀:「汝實爾不?」
答言:「實爾。」佛言:「從今日後僧上座應如是 知。云何如是知?上座法應知。今十四日、若十 五日布薩,中間布薩若晝、若夜,當知處所,若
溫室、講堂、若林中,應廣誦五篇戒,下至四事 及偈,餘者僧常聞。」若城邑聚落中有比丘者, 上座應令人唱:「今僧十四日、若十五日,若食
前食後,爾許人影在某處布薩。」應先使人掃 地泥治、散眾花已,誰應呪願、誦戒、行舍羅?上 座應知。說戒時僧未集,有檀越來者,上座應
為說法共相勞問。若不能者,應請第二上 座。若法師為說法、布薩時至者,應問:「檀越欲 去住。」若言:「去。」者,應與呪願發遣令去。住者,應
遣出已作布薩。有者應香湯洗舍羅已行。若 坐希者,應一人行一人收,不得覆頭覆肩行 籌,應脫革屣偏袒右肩行籌,受籌人亦如是。
先行受具足人籌,然後行沙彌籌。行已應白: 「爾許受具足人,爾許沙彌,合有爾許人。」僧上 座應誦戒。若不能者,次第二上座誦。若復
不能,乃至能誦者應誦。誦時若逼暮、天陰、 風雨、有老病人不堪久坐、住處遠、有王難、賊 難,爾時得略誦。若日早無上諸難者應廣誦,
若上座自誦、若餘人誦,若和合竟夜說法、論 議、問答、呪願。上座布薩法應如是。若不爾 者,越威儀法。
[0499c02] 佛住舍衛城,爾時比丘僧集欲作布薩,第一 上座來,第二上座不來。時檀越持物來欲布
施,問:「僧集未?」答言:「未集。」問:「誰不來?」答言:「第 二上座不來。」檀越嫌言:「我欲少有所施,第 二上座不來。」待良久不來,便布施而去。第二
上座逼暮方來,上座嫌言:「世尊獨制我,第二 上座便不問耶?」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 佛言:「呼是比丘來。」來已,佛問比丘:「汝實爾不?」
答言:「實爾。」佛言:「從今日後布薩時,第二上座 亦應如是知。云何如是知?一切如上座中廣 說。但以第二上座為異耳。若僧上座不能者,
第二上座應知。若不如是者,越威儀法。」
[0499c14] 佛住舍衛城,爾時比丘僧集欲作布薩,上座、 第二上座來,餘人彷徉不時來集。上座、第二 上座嫌言:「世尊獨制我,不制餘人耶?」諸比丘
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呼是諸比丘來。」來 已,佛問:「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言:「從 今日後布薩事,一切僧應如是知。云何如是
應知?月一日、二日乃至十四日、十五日,布薩 中間、布薩日處所應知。若人問:『今是幾日?』不 得逆問:『昨日是幾日?』要當知。若恐忘者,應作
籌繩穿懸講堂前、若食厨前,直月知事人日 過一籌。布薩日廣誦五篇戒,乃至四事及偈, 餘者僧常聞。一切如上座中廣說,但一切為
異。若上座、第二上座復不能者,餘一切盡應 知。若不如是,越威儀法。」
[0499c28] 佛住舍衛城,爾時祇洹精舍檀越設供飯比 丘僧,第一上座不來,羹飯已冷。檀越言:「比丘
僧集未?」答言:「未集。」「誰不來?」答言:「第一上座 不來。」檀越嫌言:「我捨家業來欲飯僧,而比 丘不集。」上座時至方來,亦不歎食呪願,狼狽
食已便去。年少問言:「上座來未?」答言:「已來 食竟便去。」年少嫌言:「上座來亦不令人知,去 亦不令人知。」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
言:「呼難陀來。」來已,佛問:「汝實爾不?」答言:「實爾。」 佛言:「從今日後僧上座食應如是知。云何 如是知?今日誰施食?為二部眾、為一部眾?為
別房、請聚落中?若精舍中應知。若有人請明 日飯僧,僧上座不得即受,應知前請人姓名 客舊巷陌處所,恐有人試弄比丘故,不應即
受。若有人識彼請人男女,得受請。受請已不 得便隨去,至明旦應遣直月、若園民、若沙彌 往看之,或遭縣官、水火、盜賊產生死亡不能得
辦。若有此難,僧應自辦食,若無者語令乞食。 使往問:『請主食辦未?』若言:『是何人?是何食?』當 知彼誑。若僧伽藍有食應辦常食,若無應
唱言:『比丘僧被誑,各自乞食。』若請主言:『尊者! 正爾辦。』是時上座應知時。若冬時應一切集 已共去,若春夏時應前後去。若到彼請家日
早,食未辦欲餘行,應白比丘:『我欲至某甲 家,若食辦者莫待我。』去已應早還。入檀越家 時,上座應知坐左右。若檀越作吉祥會,右敷
座者應坐。若為餓鬼會,左敷座者亦應坐。若 敷長淨坐具,急者應以手按令緩,徐徐坐不 得使裂。若不急者不得頓身坐,或下有器物、
眠小兒,先應一手按座。不得持膩鉢及餅果 著上,不得用拭手。上座當知誰看房?誰病應 語與食。若檀越惜者,應語言:『長壽!法應與,
不得不與。』若日早者應著行取,若日晚者應 先取發遣令去。僧上座應知前人為何等施? 當為應時呪願。若檀越行食時,多與上座者,
上座應問:『一切僧盡得爾許不?』答言:『止上座 得耳。』應語言:『一切平等與。』若言:『盡得者應受。』
若須,少取少下者,應語:『多與。』若乳酪、餅肉、酥 如是比好食,盡應語:『平等與。』僧上座法不得 隨下便食,應待行遍唱等供已然後得食。上
座法當徐徐食,不得速食竟住看,令年少狼 狽食不飽。應相望看,不得食竟便在前出去, 應待行淨水,隨順呪願已然後乃出。若為亡 人施福者,不應作是吉祥歎:
「『賢善已無常, 今是吉祥日,
種種設餚饍, 供養良福田。』
[0500b16] 「應作如是呪願:
「『一切眾生類, 有命皆歸死,
隨彼善惡行, 自受其果報。
行惡入地獄, 為善者生天,
若能修行道, 漏盡得泥洹。』
[0500b21] 「若生子設福者,不應作如是說:
「『僮子棄塚間, [口*束] 指七日活,
不遭蚊虻害, 僮子功德力。』
[0500b24] 「應如是呪願:
「『僮子歸依佛, 如來毘婆施,
尸棄毘葉婆, 拘樓拘那鋡,
迦葉及釋迦, 七世大聖尊,
譬如人父母, 慈念於其子,
舉世之樂具, 皆悉欲令得。
令子受諸福, 復倍勝於彼,
室家諸眷屬, 受樂亦無極。』
[0500c03] 「若入新舍設供者,不得作是說:
「『若火燒屋時, 得出中所有,
必為己財寶, 不為火所焚。』
[0500c06] 「應作如是呪願:
「『屋舍覆蔭施, 所欲隨意得,
吉祥賢聖眾, 處中而受用。
世有黠慧人, 乃知於此處,
請持戒梵行, 修福設飲食。
僧口呪願故, 宅神常歡喜,
善心生守護, 長夜於中住。
若入於聚落, 及以曠野處,
若晝若於夜, 天神常隨護。』
[0500c15] 「若估客欲行設福者,不應作是說
「『一切諸方面, 賊難不可行,
今正是其時, 出家修梵行。』
[0500c18] 「應作如是說:
「『諸方皆安隱, 諸天吉祥應,
聞已心歡喜, 所欲皆悉得。
兩足者安隱, 四足者亦安,
去時得安隱, 來時亦安隱。
夜安晝亦安, 諸天常護助,
諸伴皆賢善, 一切悉安隱。
康健賢善好, 手足皆無病,
舉體諸身分, 無有疾苦處。
若有所欲者, 去得心所願。』
[0500c28] 「東方有七星,常護世間令得如願:一名吉利 帝,二名路呵尼,三名僧陀那,四名分婆 [口*束] ,五
名弗施,六名婆羅那,七名阿舍利,是名七星 在東方常護世間,今當護汝令得安隱得利 早還,一切星宿皆當護汝。復次東方有八天
女:一名賴車摩提,二名尸沙摩提,三名名稱, 四名耶輸陀羅,五名好覺,六名婆羅濕摩,七 名婆羅浮陀,八名阿毘呵羅,是名八天女,
在東方常護世間。有天王名提頭賴吒、揵闥 婆王及一切諸天常護汝等,普令安隱得利 早還。東方有支提名弓杖,常出光明,諸天恭
敬供養,是一切供養天當護汝,令得財利安 隱早還。
[0501a11] 「南方有七星,常護世間:一名摩伽,二、 三同名頗求尼,四名容帝,五名質多羅,六 名私婆帝,七名毘舍佉,是名七星,在南方常
護世間。今當護汝令安隱得利早還,一切星 宿皆當護汝。南方有八天女:一名賴車魔帝, 二名施師魔帝,三名名稱,四名名稱持,五名
好覺,六名好家,七名好力,八名非斷,常護 世間。有天王名毘留荼俱魔荼鬼神王,共護 汝等得利早還。南方有支提名阿毘鉢施,常
放光明,諸天恭敬供養。一切供養支提諸 天,常護汝等安隱得利早還。
[0501a21] 「西方有七星,常 護世間:一名不滅,二名逝吒,三名牟邏,四 名堅強精進,五、六同名阿沙荼,七名阿毘闍
摩,是名七星。常護世間,當護汝等得利早還, 一切星宿皆當護汝。西方有八天女:一名阿 藍浮婆,二名雜髮,三名阿利吒,四名好光,五
名伊迦提舍,六名那婆私迦,七名既色尼,八 名沙陀羅,是名八天女。有天王名毘留博 叉,常護世間,有龍王名婆留尼,及一切諸
龍當護汝等得利早還。西方有山名饒益,日 月居中,若有所求得心所願。
[0501b02] 「北方有七星常 護世間:一名檀尼吒,二、三同名世陀帝,四名 不魯具陀尼,五名離婆帝,六名阿濕尼,七名
婆羅尼,是名七星,常護世間,當護汝等得利 早還,一切星宿皆當護汝。北方有八天女:一 名尼羅提毘,二名修羅提毘,三名俱吒毘,四
名波頭摩,五名呵尼,六名波利,七名遮 邏尼,八名迦摩,是名八天女。有天王名婆 留那,常護世間,當護汝等得利早還。北方有
山名枳羅蘇,鬼神常居中,一切諸鬼神當護 汝等得利早還。二十八宿并日月三十二天 女,并四大天王治世有名稱,東方提頭羅吒
王、西方毘留博叉王、南方毘留荼王、北 方婆留那王。八沙門、八婆羅門、八大國剎利、 八帝釋女等,當護汝等得利早還。
[0501b16] 「若取婦施 者,不應作是說:
「『枯河無有水, 國空王無護,
女有兄弟十, 亦名無覆護。』
[0501b20] 「應作是呪願:
「『女人信持戒, 夫主亦復然,
由有信心故, 能行修布施。
二人俱持戒, 修習正見行,
歡喜共作福。 諸天常隨喜,
此業之果報, 如行不齎糧。』
[0501b26] 「若出家人布施者,不得作是說:
「『使子孫繁熾, 奴婢及錢財,
牛羊諸六畜, 一切皆滋多。』
[0501b29] 「應作是呪願:
「『持鉢家家乞, 值瞋或遇喜,
將適護其意, 出家布施難。』
[0501c03] 「僧上座應如是知,若不如是者越威儀法。」
[0501c04] 佛住舍衛城,時檀越飯僧,難陀為上座先坐, 優波難陀及餘比丘不時集,上座嫌言:「世尊 獨制我,不制餘人耶?」乃至佛言:「從今日後
應一切齊集食。上座應如上說,此中但以第 二上座,及一切為異,乃至當留比坐坐處。 若行食人過者,不得默然而看比坐,應語:『與
是。』不得得食便先食,要待遍已然後食。若時 逼者,隨下隨食無罪。上座應呪願,若不能者, 第二上座呪願。若復不能者下過,乃至能者
應呪願。如是一切食上座應知。若不如是知 者越威儀法。」
[0501c14] 佛住舍衛城,時優波難陀度人 出家受具足,受具足已不教誡,如天牛、天羊 威儀不具足,不知承事和上、阿闍梨、長老比
丘法,又不知入聚落阿練若法,入眾著衣 持鉢法。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呼 優波難陀來。」來已,佛問比丘:「汝實爾不?」答言:
「實爾。」佛言:「從今日後和上應如是教共行弟 子。云何教?受具足已應教誦二部比尼;若 不能者教誦一部;復不能者教廣誦五篇戒;
復不能者教誦四、三、二下至四事。日三教,晨 起、日中、向冥。教法者,若阿毘曇、若比尼。阿 毘曇者,九部經。比尼者,波羅提木叉略廣。
若不能者,應教知罪輕重、知線經義、知比 尼義、知陰界入義、知因緣義,教威儀、非威 儀應遮,受經時、共誦時、坐禪時,即名教。若不
受經、共誦、坐禪者,下至應教莫放逸。和上不 如是教共行弟子者,越威儀法。」
[0502a02] 復次佛住舍衛城,時優波難陀共行弟子,不 數至和上所,優波難陀嫌言:「世尊獨制我、不 制弟子。弟子來我當教,不來我教誰?」諸比
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來。」來 已,佛問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從今 日後共行弟子應如是事和上。云何事?共行
弟子法應晨起先右脚入和上戶,入已頭面 禮足問:『安眠不?』若受經、若問事已應出。小行 器唾壺著常處,先以水灑地然後掃,巨摩塗
地。洗手已授水、齒木竟,持鉢與迎粥食。粥 已洗器舉著常處。若有請處者應往迎食。欲 入村時授入聚落衣,卷疊院中衣著常處。入
聚落時應從師後行。若欲乞食時當白和上, 和上應語:『如法莫放逸。』若先還者應與和上 敷坐床,取淨水、辦草葉待和上。和上還已應授
與院中衣,取入聚落衣抖擻疊著常處。若熱 時應與水洗浴,寒時應然爐火。 己 若得好食 者應授與和上,和上看已應問:『汝何處得是
好食?』若言:『某甲婬女家、寡婦家、大童女家、不能 男家、惡名比丘尼邊、惡名沙彌尼邊得。』和上 應語:『此非行處,不應取彼食。』若言:『為說法故
得。』應語:『不得邪命取人食。』食時應授水洗手 授食,若是熱時與冷水、以扇扇之,食已收鉢 取草葉洗鉢舉著常處。和上若欲入林坐禪
時,應取尼師檀著肩,上持澡罐隨後。到已 若受經問義,得已應在一處修習。若欲共他 並誦時白和上,和上應問:『與誰共誦?』答言:『與
某甲共誦。』和上觀前人,持律緩者應語:『莫去, 此人不可與作往反。』若持律好者應語:『誦。』 還時應取尼師檀著肩上、持澡罐隨還。和
上欲禮塔時,應與水洗手授華。禮塔已與敷 坐床、與洗脚、與油塗足。欲眠時應拂拭床褥 安枕,應與然燈,內唾壺小行器。和上安隱
已,然後受經問義。分房當次得時,先問和上 然後取。二人共得房者,和上應問:『汝共誰得 房舍?』答言:『共某甲。』應觀前人,持戒緩者應語:
『莫取,生人過患。』若賢善者語:『取。』後更有上座 來,出去時亦當白。若共行弟子,於和上所應 如是作,若不作者越威儀法。」若弟子眾多,下
至一拂拭床,是名事。
[0502b13] 佛住舍衛城,時難陀、優波難陀受人依止不 教誡,如天牛、天羊,一一如上和上中廣說, 但以阿闍梨為異耳。
[0502b16] 佛住舍衛城,爾時難陀、優波難陀受人依止, 弟子不來,師嫌言:「世尊獨制我、不制弟子。 弟子不來,我當教誰?」如上共行弟子中廣說,
但此中以依止弟子為異耳。
上座布薩事、 第二一切然、
上座食上法、 第二一切然、
和上所教示、 共行應隨順、
依止順法教、 弟子應奉行。
[0502b24] 初跋渠竟。
[0502b25] 佛住舍衛城祇洹精舍,如來五日一行諸比 丘房,見床處處側地,風飄日曝雨露其上,蟲 食烏鳥糞上。佛知而故問:「比丘!此是誰床?處
處側地烏鳥糞上。」乃至佛告諸比丘:「從今日 床褥應如是知。云何知?不得見床處處側地, 蟲噉、日曝、雨露、風飄、烏鳥糞上而置。若處處
者應收檢著一處,側者當正,日曝、風雨飄者 應著房內,蟲噉者當支脚,烏鳥糞上當抖擻 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