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guputakavinaya (Si Fen Lu) 四分律
Scroll 3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分律卷第三十四 (二分之十三)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共竺佛念等譯
受戒揵度之四
[0803a27] 時諸新受戒比丘,和尚命終,無人教授。以 不被教授故,不按威儀,著衣不齊整、乞 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或受不淨鉢食、
在大食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 法無異。時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 已去聽有阿闍梨、聽有弟子。阿闍梨於 弟子當如兒想,弟子於阿闍梨如父想,
展轉相教、展轉相奉事,如是於佛法中倍 增益廣流布。當作是請阿闍梨,偏露右臂、 脫革屣、右膝著地、合掌作是言:『大德一心
念!我某甲,今求大德為依止,願大德與我 依止,我依止大德住。』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彼當言:『可爾!與汝依止,汝等莫放逸!』」時
諸比丘聞世尊制戒聽作依止,彼新受戒 比丘與他依止,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 不案威儀,著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 受不淨食、受不淨鉢食、在大食小食上高
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時諸比丘聞,其 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 呵責彼比丘言:「世尊制戒聽受人依止,而
汝等新受戒比丘,云何受他依止而不知 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著衣不齊 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鉢
食、在大食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 法。」呵責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
比丘僧,呵責彼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 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 云何比丘,世尊制戒聽受人依止,汝等新
受戒比丘受他依止,不知教授。以不教 授故,不按威儀著,衣不齊整、乞食不如 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鉢食、在大小 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時世尊
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 聽十歲比丘與人依止。」彼諸比丘聞世尊 制戒聽十歲比丘與人依止,彼十歲比丘 愚癡無智慧,便與人依止,不知教授。以
不教授故,不按威儀、著衣不齊整、乞食 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鉢食、在 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時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 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云何世尊制戒, 聽十歲比丘與人依止,而汝等雖十歲,愚
癡,與人依止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不 按威儀,著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 不淨食、受不淨鉢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
喚,如婆羅門聚會法?」呵責已往白世尊。世 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言: 「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
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我制戒,聽十歲比丘 受人依止。汝等雖十歲,愚癡,受人依止,不 知教授。以不教授故,著衣不齊整,乃至
如婆羅門聚會法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 呵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聽十歲智慧比 丘與人依止。」時諸比丘聞世尊制戒聽十
歲智慧比丘與人依止,彼自稱言:「我十歲 有智慧。」便與人依止。然彼與依止已,不 教授。以不教授故,著衣不齊整、乞食
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鉢食、在 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時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
戒、知慚愧者,呵責彼比丘:「云何世尊制戒 聽十歲有智慧比丘應與人依止,而汝輒 自言:『我有智慧。』便與人依止,既與已而不
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著衣不 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 鉢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
會法?」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 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 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汝所為非,非
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 為。云何我制戒聽十歲有智慧比丘與人 依止,而汝自言:『有智慧。』與人依止。既與依
止,而不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 著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 受不淨鉢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 婆羅門聚會法?」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
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當制阿闍梨法, 使行阿闍梨法。阿闍梨於弟子所,當作 如是法,應如是行。」 (阿闍梨於弟子所行阿闍梨法,一一如上和尚於弟
子所行和尚法。弟子於阿闍梨所行弟子法,一一亦如上弟子於和尚所一一行弟子法,文同不異, 故不出耳)
[0804a22] 爾時諸弟子,不承事恭敬和尚,亦不順弟 子法。時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 當與作呵責。」彼不知云何呵責,佛言:「聽以
五事呵責,和尚當作如是語:『我今呵責汝, 汝去!汝莫入我房,汝莫為我作使,汝亦莫 至我所,不與汝語。』是謂和尚呵責弟子
五事。阿闍梨呵責弟子,亦有五事,語言:『我 今呵責汝,汝去!汝莫入我房,莫為我作 使,汝莫依止我住,不與汝語。』是謂阿闍梨
呵責弟子五事。」世尊既聽呵責,不知當 以何事呵責。諸比丘往白佛,佛言:「弟子有 五事,和尚阿闍梨應與作呵責:無慚、無愧、
不受教、作非威儀、不恭敬。弟子有如是 五事,和尚阿闍梨應與作呵責。復有五 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
婬女家。復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 人為友、好往婦女家。復有五事:無慚、無愧、 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大童女家。復
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 好往黃門家。復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 與惡人為友、好往比丘尼精舍。復有五事:
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式叉 摩那沙彌尼精舍。復有五事:無慚、無愧、難 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看捕龜鼈。弟子
有如是五事,和尚阿闍梨應與作呵責。」世 尊既聽呵責弟子,彼盡形壽呵責,佛言:「不 應盡形壽呵責。」彼竟安居呵責,佛言:「不應
爾。」彼呵責病者,和尚阿闍梨不看,餘比 丘亦不看,病者困篤,佛言:「不得呵責病者。」 彼不在前呵責,餘比丘語言:「汝已被呵責。」
彼言:「我不被呵責。」佛言:「不應不現前呵責。」 彼不與出過而呵責,時諸弟子言:「我犯何 過而見呵責耶?」佛言:「不應不出其過而
呵責。當出其過言:『汝犯如是如是罪!』」彼 既被呵責已便供給作使,佛言:「不應爾。」彼 與作呵責已,便受供給作使,佛言:「不應爾。」
彼被呵責已故依止,佛言:「不應爾。」彼與 作呵責已與依止,佛言:「不應爾。」彼被呵 責已不懺悔,和尚阿闍梨便去,佛言:「不應
爾。」彼被呵責已,便於餘比丘邊住,不與 和尚阿闍梨執事,亦復不與餘比丘執事, 佛言:「不應爾。」彼被呵責已,無人為將順、
或遠行、或休道、或不樂佛法,佛言:「聽餘人 作如是意受,為其和尚阿闍梨,欲令懺悔 和合故受。」爾時六群比丘,誘將他弟子去,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應誘將他弟子去, 若將去應如法治。」彼和尚阿闍梨,或破戒、 破見、破威儀、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於
沙門法無利益時,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聽 作如是意:『所以誘進將去,欲令其長益沙 門法故。』」彼被呵責已,不向和尚阿闍梨懺
悔,佛言:「被呵責已,應向和尚阿闍梨懺 悔。當如是懺悔,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著 地合掌,作如是語:『大德!我今懺悔,更不復
作。』若聽懺悔者善;若不聽者,當更日三時 懺悔,早起日中日暮。若聽懺悔者善;若不 聽者,當下意隨順,求方便解其所犯。若彼
下意隨順無有違逆求解過,師當受,若 不受當如法治。」
[0804c22] 時有新受戒樂靜比丘,當 須依止。彼觀看房舍,見阿蘭若處有窟,彼 作是念:「我若得依止,當於此處住。」語諸
比丘,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新受 戒比丘,樂閑靜須依止者,聽餘處依止即 日得往還。若不得,新受戒比丘樂靜處者,
聽無依止而住。」爾時新受戒舊住比丘須 依止,彼作是念:「世尊有制,不得無依止 而住。」彼輒捨所住處去,住處壞。時諸比丘,
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新受戒 舊住比丘須依止,聽無依止住,為護住 處故。」時有比丘,決意出界外去,不作還
意。而彼出界外,即其日還。諸比丘白佛言: 「此失依止不?」佛言:「此失依止。」彼和尚阿闍 梨決意出界外去,作不還意而出界外,即
其日還。諸比丘白佛言:「此失依止不?」佛言: 「失依止。」時有比丘白和尚阿闍梨,暫出界 外,出界外,即日還。諸比丘白佛言:「為失
依止不?」佛言:「不失依止。」時和尚阿闍梨 念言:「暫出界外。」出界外即其日還。諸比丘 白佛言:「為失依止不?」佛言:「不失依止。」
[0805a13] 爾 時諸比丘,將受戒人出界外,喚六群比丘 來授戒。彼六群比丘不來,不得受戒。時諸 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若
作波利婆沙、本日治、摩那埵、阿浮呵那、作 羯磨。若立制、若受戒、若眾差人、若有所解, 如此眾事,喚應赴。不赴,當如法治。」爾時
諸比丘,將欲受戒者出界外,語上座言: 「作白羯磨。」報言:「我不誦。」復語中座下座言: 「作白。」亦言:「不誦。」便留難不得受戒。諸比丘
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五歲比 丘當誦白羯磨,若不者當如法治。」時有比 丘,將受戒者出界外,語上座言:「作白。」上
座報言:「我曾誦,今不利。」復語中下座言:「作 白。」亦言:「我曾誦,今不利。」便不得受戒。時 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
五歲比丘當誦白羯磨使利,不者當如法 治。」爾時有比丘將受戒者出界外,聞有 賊來皆恐怖,從坐起去不得受戒。諸比丘 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八難
事及餘因緣,二人、三人聽一時作羯磨,不 得過。所謂難處者,一王、二賊、三火、四水、五病、 六人、七非人、八失梨 [沙/虫] 虫。所謂餘因緣者,有
大眾集坐具少、若多病人,聽二人三人一時 作羯磨。若有大眾集房舍少,若天雨漏,聽 二人三人一時作羯磨。」爾時尊者優波離即
從坐起,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著地,合掌 白佛言:「若有諸重事,得過二人、三人一 時作羯磨不?」佛言:「不得過。」彼遣使受依
止,佛言:「不應爾。」彼遣使與依止,佛言:「不應 爾。」時和尚阿闍梨出界外行,弟子念言: 「和尚阿闍梨行不久當還,我即依止而住。」便
無依止而住。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 言:「自今已去聽和尚阿闍梨出界外行日, 即日應受依止。若不受當如法治。」彼諸弟
子出界外遠行,彼自念言:「我等行不久還, 即以此依止和尚阿闍梨住。」便無依止而 住。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
已去,聽新受戒客比丘須依止者,不得 先洗足、不得先飲水,先當受依止。」爾時客 新受戒比丘須依止,彼作是念:「世尊制言:
『新受戒客比丘須依止,不得先洗足、不得 先飲水,當先受依止。』」當受依止時迷悶倒 地便得病。爾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
佛言:「自今已去,聽客新受戒比丘須依止, 先洗足、先飲水、小停息已受依止。」彼不選 擇人受依止,而師破戒、破見、破威儀、若作
呵責、作依止、作擯、若作遮不至白衣家、 若被舉,無有長益沙門行,佛言:「自今已去, 不得不選擇師受依止。」彼不選擇與依
止,而弟子或破戒、破見、破威儀、若被作呵 責、若擯作依止、作遮不至白衣家作舉。 佛言:「不得不選擇與依止。」爾時新受戒比
丘病,須依止,彼作是念:「世尊制言:『不依止 不得住。』」即日捨住處去,病增劇。時諸比丘 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新受戒比丘
病,須依止,聽無依止得住。」時瞻視新受戒 病比丘者須依止,彼作是念:「世尊制言:『無 依止不得住。』」彼捨病人去,病者命終。諸比
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聽瞻視新 受戒病比丘者,無依止得住。」彼諸比丘和 尚阿闍梨,眾僧與作羯磨,與作呵責、作擯、
作依止,作遮不至白衣家、作舉。諸比丘念 言:「為失依止不?」佛言:「不失依止。」彼諸弟 子眾,僧與作羯磨,作呵責乃至遮不至白
衣家、作舉羯磨。諸比丘念言:「為失依止不?」 佛言:「不失依止。」彼和尚阿闍梨,眾僧為作 滅擯羯磨,諸比丘念言:「為失依止不?」佛言:
「失依止。」彼諸弟子,眾僧為作滅擯羯磨,諸 比丘念言:「為失依止不?」佛言:「失依止。」
[0805c24] 爾時 世尊遊羅閱城。時欝毘羅迦葉將諸徒眾 捨家學道,刪若弟子將二百五十弟子捨 家學道,羅閱城中有大富豪貴家子亦出家
學道,如此大眾等住羅閱城。時諸大臣自相 謂言:「今諸外道出家學道,春秋冬夏人間遊 行;此沙門釋子,聚住此間不餘處遊行,將
由此處為最勝故。」爾時諸比丘聞已,以此 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告阿難:「汝往房 房勅諸比丘言:『世尊今欲至南方人間遊
行,若有欲侍從者各隨意。』」阿難受教,往 房房語諸比丘言:「世尊今欲往南方遊行, 諸比丘若有欲侍從者各隨意。」時有信
樂新受戒比丘,白阿難言:「若我等和尚阿 闍梨去我當去,若不去我等不去。何以故? 我等新受戒比丘,若去須依止,還此復當
受依止,人當謂我輕躁無志。」爾時世尊,將 少比丘遊行南方,後還王舍城。時世尊觀 南方遊行比丘眾少,知而故問阿難:「諸比丘
何以故少?」阿難具以上事白世尊。世尊爾 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聽 五歲有智慧比丘,十歲有智慧比丘。五歲
比丘應從十歲比丘受依止。若愚癡無智 慧者,盡形壽依止。有五法失依止:一師 呵責、二去、三休道、四不與依止、五入戒場上。
復有五事:一者死、二者去、三休道、四不與 依止、五若五歲若過五歲。復有五事:若死、 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見本和尚。復
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 若和尚阿闍梨休道。復有五法:若死、若去、 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弟子休道。復有五
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和尚阿 闍梨命終。復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 與依止、若弟子命終。復有五事:若死、若去、
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還在和尚目下住。 是為五事失依止。有五法不成就,不得 授人具足戒:戒不成就、定不成就、智慧不
成就、解脫不成就、解脫知見不成就,此五 法不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若成就五法 者,得授人具足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成就,
不得授人具足戒:自身戒不成就、不能 教人堅住於戒、自身定智慧解脫解脫知 見不成就、不能教人堅住於定智慧解脫 解脫知見,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 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無信、無慚、無愧、 嬾墮、多忘,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有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 (即反上句是) 。復 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破增上戒、 破增上見、破增上威儀、少聞、無智慧,成就
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有五法成就,得 授人具足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成就,不 得授人具足戒:不能瞻視病弟子、不能
使人瞻視乃至差若命終、若弟子不樂住 處方便當移異處、若有生疑事不能開 解其意如法如律如佛所教如法除之、不 能教使捨惡見住善見、若減十歲,成就
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有五法成就,得 授人具足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成就,不 得授人具足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
若輕若重、減十歲,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授 人具足戒。若成就五法,得授人具足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
不知教授弟子、增上威儀、增上淨行、增上 波羅提木叉、白羯磨,成就此五法者,不得 授人具足戒。成就五法,得授人具足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 不知增戒、增心、增智慧、不知白、不知羯 磨,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成就五 法,得授人具足戒:知增戒、增心、增智
慧、知白羯磨,成就此五法者,得授人具足 戒。」如是不得與依止、得與依止,不得畜 沙彌、得畜沙彌,盡如上。
[0806c10] 爾時佛在羅閱城。時城中有裸形外道,名 布薩,善能論議,常自稱說言:「此間若有沙門 釋子,能與我論者來。」時舍利弗言:「我堪與
汝論。」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論 有四種:或有論者,義盡文不盡、或有文盡 義不盡、或有文義俱盡、或有文義俱不盡。
有四辯:法辯、義辯、了了辯、辭辯。若論師有 此四辯者,而言文義俱盡,無有是處。今舍 利弗成就此四辯,而言文義俱盡,無有是
處。」彼裸形即難問舍利弗義,舍利弗即還 答遣。時彼裸形以五百迫難難舍利弗,舍 利弗即稱彼五百迫難,而更以深義難問, 而彼裸形得難問不解。時彼裸形即生念
言:「甚奇!甚特!沙門釋子極為智慧聰明,我今 寧可從彼出家學道耶?」即往僧伽藍中,遙 見跋難陀釋子生此念:「沙門釋子少知識
者,猶智慧乃爾,況多知識者,豈得不多耶?」 前至跋難陀釋子所白言:「我欲出家學道。」 時跋難陀即度為弟子,授具足戒。後於異
時,問跋難陀義,而不能答。時彼裸形復生 此念:「沙門釋子愚闇無所知,我今宜可休 道。」即著袈裟入外道眾中。時諸比丘,以此
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與外道眾 僧中四月共住白二羯磨,當作如是與。先 剃髮已,著袈裟脫革屣,右膝著地合掌,教
作如是言:『大德僧聽!我某甲外道,歸依佛 歸依法歸依僧,我於世尊所求出家為 道,世尊即是我如來、至真、等正覺。』如是第二、
第三說。『我某甲外道,歸依佛法僧已,從如 來出家學道,如來是我至真等正覺。』如是第 二、第三說。當教受戒,『盡形壽不殺生是沙
彌戒,乃至盡形壽不畜金銀寶物是沙彌 戒,此是沙彌十戒,盡形壽不得犯。』彼外道 應先至眾僧中,偏露右臂脫革屣禮僧 足已,右膝著地合掌教作如是說:『大德僧
聽!我某甲外道,從眾僧乞四月共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