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guputakavinaya (Si Fen Lu) 四分律
Scroll 5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分律卷第五十九 (第四分之十)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共竺佛念等譯
毘尼增一之三
[1001c21] 爾時世尊在波羅 㮈 ,世尊知而故問阿難: 「我於穀貴時,慈愍諸比丘故,放捨四事:內
宿、內煮、自煮、自取食。今諸比丘故食耶?」阿難 白佛言:「故食。」佛言阿難:「不應食,若食如法 治。」佛告阿難:「我以穀貴時,愍諸比丘故聽
此法,朝受小食從彼持來,若胡桃菓等及水 中可食物,如是等故食耶?」阿難答言:「爾。」佛 言:「不應食,若食如法治。」
[1001c28] 「有四法作呵責羯 磨,非法非毘尼羯磨不成不得處所。何等 四?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是為四
法。有四法作呵責羯磨,如法如毘尼羯磨 成就得處所 (即反上句是) 。
[1002a03] 「有四大賊,何等四?或 有大賊,生如是意:『若得百人千人,破某甲 城邑。』於異時得百人千人,破彼城邑。如是
惡比丘作是念:『我何處當得百人眾千人 眾,於某甲城邑遊行。』彼於異時,得百人若 千人,遊行彼城邑。是為第一大賊。復次有大
賊,非淨行自言是淨行,是為第二大賊。復 次有大賊,以口腹故,不真實、非己有,於 大眾中故作妄語,自稱得上人法。是為第
三大賊。復有大賊,以僧華葉菓蓏以自活 命,是為第四大賊。
[1002a13] 「有四信法:若比丘於城 廓村落,作多不淨行非沙門法,是中應隨 順教授居士令信。彼比丘語此比丘言:『汝
於某甲城邑村落,多作不淨行非沙門法,汝 當還教化彼居士令信。若汝不能隨順教 化居士令信者,汝不得在此住。若能隨順 教化居士者,聽汝在此住。若復不能隨順
教化居士令信者,諸比丘不與汝同羯磨 說戒自恣共住同一坐,於小食大食上不以 次坐,亦無迎逆執手禮拜問訊。若汝能隨順 教化彼居士令信者,當與汝同羯磨乃至
禮拜問訊。』是為四信法。若居士居士兒亦如 是。
[1002a25] 「有四非聖法: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 觸言觸、不知言知,是為四非聖法。有四 聖法 (即反上句是) 。有四非聖法:見言不見、聞言
不聞、觸言不觸、知言不知,是為四非聖 法。有四聖法 (即反上句是) 。
[1002a29] 「有四語捨戒:捨佛、捨 法、捨僧、捨和尚,是為四語捨戒。如是捨 佛法僧為首,乃至非沙門釋子。四四為句 亦如是。
[1002b03] 「以四利義故,如來出世,為諸比 丘制戒,攝取於僧乃至正法久住,四四為 句亦如是。有四利義故,如來出世,為諸
比丘制呵責羯磨,攝取於僧乃至正法久 住 (四四為句亦如是) 。乃至七滅諍亦如是。」
[1002b08]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告諸比丘:「有五法不 應授人大戒:若無戒、無定、無慧、無解脫 慧、無見解脫慧。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
戒。復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 法不應授人大戒:自無戒、無定、無慧、無 解脫慧、無見解脫慧,亦不能教人令住戒
定慧乃至見解脫慧。有是五法不應授人 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 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信、無慚、無愧、懈怠、
多忘。有如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 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 人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學、不知白、不
知羯磨,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 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 人大戒:不知威儀戒、不知增淨行、不知
波羅提木叉戒、不知白、不知羯磨。有是五 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犯、
不知犯已懺悔、不知犯已懺悔清淨、不知 白、不知羯磨。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
應授人大戒:不知有難法、不知無難法、不 知白、不知羯磨、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 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人增戒 學、增心學、增慧學,不能作瞻病人亦不能 與瞻病人若差若乃至死,若不滿十歲,有 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
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 能教弟子增威儀戒、增淨行、增波羅提木叉 戒、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方便教令捨惡見
住善見、若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 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 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不犯、
不知輕、不知重、不廣誦二部毘尼。有是 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 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
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 毘尼、阿毘曇,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 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
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 叉戒,不能教弟子毘尼、阿毘曇,若弟子有 惡見不能教令捨惡見住善見,有是五 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 弟子毘尼、阿毘曇,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 令捨惡見住善見、若弟子不樂所住處不
能移至樂處、若弟子有疑悔心生不能 如佛法開解。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
應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毘尼、阿毘曇,若 弟子有惡見不能教捨惡見令住善見、 若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若不滿 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
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 大戒:不知波羅提木叉戒、亦不能說、不 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不滿十歲。有是
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 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善 知犯、不善知犯懺悔、不善入定、不善出
定、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 應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
不知重、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 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 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
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學、不能瞻病 不能與瞻病人若差乃至死、不廣誦二部 毘尼。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 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 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 教弟子增戒學、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弟 子捨惡見令住善見、不善誦毘尼。有是
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 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 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
增戒學、若弟子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 處、不堅住毘尼。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 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
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二百五十戒、 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學、弟子有疑不 能如佛法解釋、不能決斷諍事。有是五 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如是增心學、增慧學、增威儀學、增 淨行學、增波羅提木叉學 (如是五五為句如上) 。若比丘調 順無畏堪能語言、自有此事亦能教弟子,
如是人應授人大戒、應與他依止、應畜 沙彌、應授差教授比丘尼、若已差應教授。
[1003b09] 「有五種人不得受大戒:自言犯邊罪、犯比 丘尼、若賊心受戒、破內外道、黃門。有是五 法是人不應受大戒。復有五種人不應
受大戒: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 出佛身血。有是五法不應受大戒。有五種 黃門:生黃門、形殘黃門、妬黃門、變黃門、半月
黃門,是為五種黃門。有五種病人不應受 大戒:癩、若癰疽、白癩、乾枯、癲狂。如是五種 病人不應受大戒。有五種清淨無難應
受大戒:是丈夫、不負債、非奴、年滿二十、父 母聽。如是五清淨無難應受大戒。有五法 與人依止:若言能、若言可、若言是、若言善
自修行、若言不放逸。是為五種與依止法。 有五種與人依止法:若言善哉、若言好、若 言起、若言去、若言與依止。是為五種與依
止。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無戒、無定、 無慧、無解脫慧、無見解脫慧。有是五法不 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若無 戒又不能自勤修學戒,無定、無慧、無解 脫慧、無見解脫慧,又不能自勤修戒定慧、 解脫慧、見解脫慧。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
而住。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 (即反上句是) 。復有 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具持二百五十 戒、不多聞,不能自學毘尼、阿毘曇,若惡見
心生不能開解習善見。有是五法不應 無依止而住。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 (即反 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具
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能學毘尼、阿毘 曇,不滿五歲。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 住。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
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學毘尼、阿 毘曇,惡見生不能捨住善見、若不樂所住 處不能移至樂處、有疑悔心生不能如 法開解。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
五法得無依止而住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 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勤修增戒、增心、增 慧學,有病不能自將養亦不能令他為己
瞻病、年不滿五歲。有是五法不應無依 止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 (即反上句是) 。復 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勤修
威儀戒,不能增淨行、增波羅提木叉戒,有 惡見不能捨而住善見、年不滿五歲。有 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得無 依止而住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無依 止而住:不知諍、不知諍起、不知諍滅、不 知向滅諍、年不滿五歲。有是五法不應 無依止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 (即反 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知 犯、不知懺悔、不善入定、不善出定、年不 滿五歲,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 五法得無依止而住 (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不 應無依止而住: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 輕、不知重、不廣誦二部毘尼。有是五法不 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 (即反上句是) 。
[1004a06] 「復有五法失依止:若驅出、若去、若休 道、若休不與依止、若至戒場上。有是五法 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
道、若休不與依止、若五歲若過五歲。有是 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 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見本和尚。有是
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 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闍梨命過。 有是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
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闍梨 休道。有是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 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還 隨本和尚。有是五法失依止。
[1004a18] 「有五法驅 遣弟子:若和尚語弟子言:『今驅汝去、汝不 應入我房、汝不應復營勞我、莫復至我
所、不共語。』是為和尚五法驅遣弟子。阿闍 梨有五法驅遣弟子,語言:『今驅汝去、汝勿 復入我房、不應復營勞我、不應依止我
住、不共語。』是為阿闍梨五法遣弟子。
[1004a24] 「弟 子有五法為和尚阿闍梨驅遣:無慚、無愧、 不可教呵、非威儀、不恭敬。弟子有是五 法,為和尚阿闍梨所驅遣。復有五法:無慚、
無愧、不可教呵、親惡知識、數往婬女家。有 是五法為和尚阿闍梨所遣 (如是憙往婦女家、大童女家、
黃門家、若比丘尼間、若式叉摩那間、若沙彌尼間、捕龜鼈人間。如是等足上四事,五五為句,如婬女句) 。
[1004b02] 「有五種與欲:一言與欲、二為我故說欲、三 現身相、四口語、五現身相口語。是為五種 與欲。有五種失欲:若受欲比丘死、若休道、
若至外道、若往別部僧中、若至戒場上明 相出。有是五種失與欲。有五種與清淨 與自恣 (亦如是,若失亦如是) 。
[1004b07] 「如來出世,見諸比丘有過 失故,以五種利義,制護臥具法,不令風 飄、雨漬、日曝、塵坌、不令鳥污,是為五。
[1004b09] 「和 尚有五非法,弟子應懺悔而去,應語和尚 言:『我如法和尚不知、我不如法亦不知、 若我犯戒捨不教呵、若犯亦不知、若犯而
懺悔亦不知。』和尚有如是五法,弟子應懺 悔而去。
[1004b14] 「毘尼有五事答:一序、二制、三重制、 四修多羅、五隨順修多羅,是為五。
[1004b15] 「有五法 名為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廣誦二 部戒,是為五。復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
輕、知重、廣誦毘尼,是為五。復有五法:知 犯、知不犯、知輕、知重、住毗尼而不動,是 為五。復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
諍事起善能除滅,是為五。有五種持律:誦 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廣誦三十事,是初 持律;若誦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三十事、
廣誦九十事,是第二持律;若廣誦戒毘尼, 是第三持律;若廣誦二部戒毘尼,是為第四 持律;若都誦毘尼,是第五持律。是中春秋冬
應依上四種持律,若不依住突吉羅。夏安 居應依第五持律,若不依住者波逸提。
[1004b28] 「持 律人有五功德:戒品堅牢、善勝諸冤、於眾 中決斷無畏、若有疑悔能開解、善持毘尼 令正法久住,是為五。
[1004c02] 「有五種賊心:黑闇心、 邪心、曲戾心、不善心、常有盜他物心,是為 五。復有五種賊:決定取、恐怯取、寄物取、見
便取、倚託取,是為五。復有五種與罪人 同業:若教授人作賊、若復為賊先看知 財物處所還示處、若為賊守物、若為賊 邏道,是為五。
[1004c08] 「復有五種犯:波羅夷、僧伽婆 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為五, 亦名五種制戒,亦名五犯聚。若不知不見
五犯者,我說此人愚癡。波羅夷、僧伽婆尸沙、 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為五種犯; 五種制戒亦如是,五犯聚亦如是。若不知
不見五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 提提舍尼、突吉羅者,僧應與作呵責羯磨;五 種制戒亦如是,五犯聚亦如是。復有五種
犯:或有犯自心念懺悔、或有犯小罪從他 懺悔、或有犯中罪亦從他懺悔、或有犯重 罪從他懺悔、或有罪不可懺悔。
[1004c19] 「有五法僧 應與作呵責羯磨:破戒、破見、破威儀、若毀佛 及法,是為五。復有五法:破戒、破見、破威儀、
毀佛及僧,是為五。復有五:破戒、破見、破威 儀、毀法及僧,是為五法,應與作呵責羯磨; 如是擯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若舉羯磨 亦如是。
[1004c25] 「有五法作呵責羯磨,非法非毘 尼,羯磨不成不得處所。何等五?不作舉、 不作憶念、不作自言、非法、別眾,是為五。
復有五法:若不犯、犯不可懺、若犯已懺、非法、 別眾,是為五法羯磨不成不得處所。復有 五如法:羯磨成就得處所 (即反上句是) 。
[1005a01] 「被呵責 羯磨人有五事不應作 (如呵責揵度中說) 。被舉人 有五法不應為解:若罵謗比丘、方便為比
丘作損減無利作無住處、若在界內界 外受善比丘禮拜供養、在無比丘處住, 有是五法不應為解舉羯磨。復有五法應 為解舉羯磨 (即反上句是) 。
[1005a07] 「若比丘被不見罪舉羯 磨者,應以五事自觀察:若我不見罪,諸 比丘不共我羯磨說戒自恣同一房宿、不共
同一坐小食大食上、不隨大小次第、不執 手禮拜恭敬問訊,是為被不見罪舉羯磨者 以此五事自觀察。被不懺悔羯磨惡見不捨 舉羯磨 (亦如是)
。為他作不見罪舉羯磨者,亦 應以此五事自觀察:不懺悔。不捨惡見舉羯 磨 (亦如是) 。
[1005a15] 「比丘有五法,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