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guputakavinaya (Si Fen Lu) 四分律
Scroll 6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分律卷第六十 (第四分之十一)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共竺佛念等譯
毘尼增一之四
[1008b10] 爾時佛告諸比丘:「若我所聽,波陀舍、阿 㝹 波 陀舍,便闍那、阿 㝹 便闍那,惡叉羅、阿 㝹
惡叉 羅,應如是作。如我所不聽,波陀舍、阿 㝹 波 陀舍,便闍那、阿 㝹 便闍那,惡叉羅、阿 㝹 惡叉
羅,應呵不應隨順,應如是作。如我所遮, 波陀舍、阿 㝹 波陀舍,便闍那、阿 㝹 便闍那,惡 叉羅、阿 㝹
惡叉羅,不應作。如我所不遮,波 陀舍、阿 㝹 波陀舍,便闍那、阿 㝹 便闍那,惡叉 羅、阿 㝹
惡叉羅,應隨順不應呵。」
[1008b18] 爾時舍利 弗,與五百比丘俱;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 與五百比丘尼俱;阿難分坻,與五百優婆 塞俱;毘舍佉母,與五百優婆私俱,如拘睒
彌揵度中說。爾時佛告諸比丘:「比丘至僧 中,先有五法:應以慈心、應自卑下如拭 塵巾、應善知坐起、若見上座不應安坐、 若見下座不應起立。彼至僧中,不為雜
說論世俗事,若自說法、若請人說法。若見 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應作默然。何以 故?恐僧別異故。比丘應先有此五法然後
至僧中。舍利弗!有此五法,比丘在僧中不 應語。復有五法,在僧中應語。此中有六 法,如上為自損減中說。舉他罪有五法:具
持二百五十戒、多聞、善於語言、有憶念、有 智慧,是為五。有五法應舉他罪:有慈悲 心、有欲利益、令增長、令懺悔、清淨,有是五
法應舉他罪。欲舉他罪者應有五法,如 上遮揵度中說。有五非法舉:非時不以時、 不實不以實、損減無利益、麁獷不柔和、 瞋恚不以慈心,是為五。有五如法舉
(反上句是) 。 不善、善,非毘尼、是毘尼,世間、出世間,作損減、 利益亦如是說。有五句語,無第三句:時與 非時,此句無第三;實與不實,此句無第三;
損減有利益,此句無第三;麁獷柔和,此句 無第三;瞋恚慈心,此句無第三。是為五句 無第三。說五語捨戒:捨佛、捨法、捨僧、捨
和上、捨同和上,如是五五為句,乃至非 沙門釋子!如來出世,見有過失故,以五利 義,為諸比丘制戒:攝取於僧、令僧歡喜、
令僧安樂、令不信者信、信者增長,是為五。 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如來出世,見諸比丘 有過失故,以五利義,為諸比丘制呵責羯
磨:攝取於僧、令僧歡喜、令僧安樂、令不信 者信、信者增長,是為五。乃至正法久住,五 五為句亦如是。乃至七滅諍亦如是。
[1008c24] 「有六 非法遮說戒:遮無根、破戒,作不作。破見、破威 儀亦如是,是為六。有六如法遮說戒 (反上句是)
。有六法應差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 五十戒、多聞、廣誦二部戒毘尼、善能語言辯 說義句了了、不為佛故出家而犯重罪、若 二十臘若過二十,有是六法應差教授比
丘尼。比丘為比丘作疑有六法:若以所生 年、若以臘數、若以受大戒、若以羯磨、若 犯、若以法,是為六。有六犯所起處:或有犯
由身起非心口、或有犯起於口不以身 心、或有犯從身口起不以心、或有犯從 身心起非口、或有犯起口心非身、或有 犯從身口心起,是為六。鬪諍有六根本,
如《中阿含》說。有六處盜犯波羅夷:若自取、若 指授、若遣使、若重物、以盜心、移離本處,是為 六。復有六非:己有想、不暫取想、非親厚想、
若重物、以盜心、移離本處,是為六。
[1009a12] 「有七 非法遮說戒:遮無根波羅夷乃至無根惡說, 是為七。有七犯聚:波羅夷乃至惡說,是為 七。有七種精:青色乃至酪漿色,是為七。有
七滅諍:如上戒文中說。有七法名為持律: 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知有餘、知無餘、 廣誦二部戒毘尼,是為七。復有七,六句同
前,第七句以廣誦毘尼為一句,是為七。復 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住毘尼不移不 動為一句,是為七。復有七,六句同前,第
七句以善能滅諍事為一句,是為七。復有 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自識宿命種種所 使為一句,是為七。復有七,六句同前,第 七句以天眼見眾生死此生彼為一句,是
為七。復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漏盡得 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世得果證,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終不還,此為一句,是為
七。有七不恭敬:不敬佛、法、僧、戒、定、父母、善 法,是為七。有七恭敬 (反上句是) 。有七語捨戒: 捨佛、法、僧、捨和尚、捨同和尚、捨阿闍梨、
捨同阿闍梨,是為七,乃至非沙門釋子亦 如是。以七義故,如來出世為諸比丘制戒: 攝取於僧、令僧歡喜、令僧安樂、令不信者
信、信者增長、難調令調、慚愧者得安樂,是 為七。如是七七為句,乃至正法久住亦如 是。以七義故,如來出世為諸比丘制呵
責羯磨:從攝取於僧,七七為句,乃至正法 久住亦如是。乃至七滅諍亦如是,如呵責 羯磨為句。
[1009b11] 「有八非法遮說戒:遮無根破戒 作、不作;破見作、不作;破威儀作、不作;破正命 作、不作,是為八。有八如法遮說戒 (反上句是)
。有 八法應差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五十戒、 多聞、誦二部戒毘尼、善能言語辯義句字了 了、大姓出家剎利婆羅門居士、若形顏端
政、不為佛故出家而犯重罪、若二十臘若 過二十臘,是為八。有八不可過法,如比丘 尼犍度中說。白衣有八法應與作覆鉢:
罵謗比丘、作損減、無利益、作無住處、鬪 亂比丘、在比丘前毀佛法僧,是為八。比丘 有八法令白衣不信:罵謗白衣、作損減、
無利益、作無住處、鬪亂白衣、在白衣前 毀佛、法、僧,是為八。比丘有是八法,應與作 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如上說。有八法應差
作使伴:能聞、能說、自解令他解、能受、能持、 無失、知好惡、說義趣,是為八。」
[1009b28] 爾時世尊在瞻婆城伽伽池邊,白月十五日 說戒時,於露地坐,與眾僧俱前後圍遶。時 有比丘,舉彼比丘見聞疑罪。當舉罪時,彼
比丘乃作餘語答,便起瞋恚。佛告諸比丘: 「應審定問彼人,彼人於佛法中無所任、 無所增長。譬如農夫田苗稊稗參生,苗葉
相類不別而為妨害,乃至莠實,方知非穀 之異。既知非穀即耘除根本。何以故?恐害 善苗故。比丘亦復如是,有惡比丘,行來坐
起攝持衣鉢,如善比丘不別,乃至不出 罪。時既出其罪,方知比丘中稊稗之異。既 知其異,應和合為作滅擯除之。何以故?恐
妨善比丘故。譬如農夫治穀當風簁揚,好 穀留聚,其下秕 [卄/告] 隨風除之。何以故?恐 污好穀故。如是惡比丘行來入出,如善比
丘不別,乃至不出罪。時既出其罪,方知 比丘中秕 [卄/告] 穢惡。既知已,應和合為作 滅擯除之。譬如有人須木作井欄,從城
中出,手捉利斧往彼林中遍扣諸樹。若是 實中者其聲貞實,若是空中者其聲虛而 [斯/瓦] 。而彼空樹根莖枝葉,如貞實者不異。
至於扣時方知內空。既知內空,即便斬伐 截落枝葉先去麁朴,然後釿剗細治內外 俱淨,以作井欄。如是惡比丘,行來出入攝
持衣鉢,威儀如善比丘不異,乃至不出罪。 時既出其罪,方知沙門中垢穢稊稗空樹,若 知已即應和合作滅擯。何以故?恐妨害善 比丘故。」而說偈言:
「同住知性行, 嫉妬憙瞋恚;
人中說善語, 屏處造非法。
方便作妄語, 明者能覺知;
稊稗應除棄, 及以空中樹。
自說是沙門, 虛空應滅擯;
已作滅擯竟, 行惡非法者。
清淨者共住, 當知是光顯;
和合共滅擯, 和合盡苦際。」
[1010a06]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1010a07] 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今為汝等說八種惡 馬及八種惡人。汝曹諦聽!何等八?或有惡 馬授勒與鞭欲令其去,而更觝躓不去;或
有惡馬授勒與鞭欲令其去,而反倚傍兩 轅而不前進;或有惡馬授勒與鞭欲令 其去而顛蹶倒地,既傷其膝又折轅槅; 或有惡馬授勒與鞭欲令其去,而更却行
不進;或有惡馬授勒與鞭欲令其去,而 更趣非道破輪折軸;或有惡馬授勒與 鞭欲令其去,不畏御者亦不畏鞭,方便 嚙銜 [馬*奔]
突不可禁制;或有惡馬授勒與 鞭欲令其去,而雙脚人立吐沫;或有惡馬 授勒與鞭欲令其去,或蹲或臥。是為八。何 等是八種惡人?或有比丘舉彼見聞疑罪,
而彼比丘便言:『我不憶!我不憶!』猶如惡馬 授勒與鞭欲令其去而更觝躓不去,我說 此人亦復如是。或有比丘舉彼見聞疑罪,
而彼比丘不言犯、不言不犯默然而住,猶 如惡馬授勒與鞭欲令其去,倚傍兩轅而 不前進,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或有比丘 舉彼見聞疑罪,彼作是言:『長老亦自犯是
罪,云何能除他罪?』猶如惡馬授勒與鞭欲 令其去,而更顛蹶倒地既傷其膝又折轅 槅,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或有比丘舉彼見
聞疑罪,彼比丘作是言:『長老自癡!猶須人 教而欲教我。』猶如惡馬授勒與鞭欲令 其去而更却行,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或有 比丘舉彼見聞疑罪,而彼便說餘事答反
生瞋恚,猶如惡馬授勒與鞭欲令其去,而 趣非道折軸破輪,我說此人亦復如是。 或有比丘舉彼見聞疑罪,而彼比丘不畏 眾僧亦不畏犯,而不受舉罪者語,便捉坐
具置肩而去不可呵制,猶如惡馬授勒 與鞭欲令其去,而不畏御者亦不畏鞭 嚙銜 [馬*奔] 突不可禁制,我說此人亦復如
是。或有比丘舉彼見聞疑罪,而彼比丘左 抄欝多羅僧,在僧中舉手大語:『乃令汝等 教授我耶?』猶如惡馬授勒與鞭欲令其 去,而更雙脚人立吐沫,我說此人亦復如
是。或有比丘舉彼見聞疑罪,彼比丘言:『長 老亦不與我衣鉢臥具醫藥,何故教我?』彼 即捨戒取於下道,至諸比丘所作是言:『大
德!我已休道,於意快耶?』猶如惡馬授勒與 鞭欲令其去而更蹲臥,我說此人亦復如 是。是為八種惡人。我已說八種惡馬、八種
惡人,世尊所應慈愍諸弟子,我已具說,汝 今當住在空處樹下修習禪定,莫為放逸 後致悔恨,此是我教誡。」佛說如是,諸比丘 聞,歡喜信樂受持。
[1010b27] 爾時世尊在拘薩羅國,與千二百五十比丘 俱人間遊行,於中道見有大聚火熾然,見 已即下道,在一樹下敷座而坐,告諸比丘:
「汝等見彼大聚火熾然不?若使有人捉彼 火捫摸嗚之,即燒其皮肉筋骨消盡。若復 有人,捉剎利女、婆羅門女、毘舍女、首陀羅
女捫摸嗚之,如是二事何者為善?」諸比丘 白佛:「大德!若捉彼剎利等女捫摸嗚之,此 事為善。何以故?若捉火即燒爛皮肉筋骨
消盡,得大苦痛不可堪耐。」佛告諸比丘:「我 今告汝!寧捉此火捫摸嗚之,燒其皮肉筋 骨消盡,此事為善。何以故?不以此因墮三
惡道。若非沙門自言是沙門,非淨行自言 是淨行,破戒行惡,都無持戒威儀,邪見覆 處作罪,內空腐爛外現完淨,食人信施,以
不消信施故,墮三惡道長夜受苦。是故 應當持淨戒食人信施,飲食衣服臥具醫 藥一切所須,能令施主得大果報,所為出家 作沙門亦得成就。
[1010c16] 「汝等比丘!寧以熱戟 刺脚,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接足作禮 耶?如是二事何者為善?」諸比丘白佛言:「寧
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接足作禮。何以故?熱 戟刺脚受大苦痛故。」佛告諸比丘:「我今告 汝寧以熱戟刺脚。何以故?不以此因墮
三惡道。若非沙門自言是沙門,非淨行自 言是淨行。破戒行惡,都無持戒威儀,邪見 覆處作罪,內空腐爛外現完淨,食人信施,
以不消信施故,墮三惡道長夜受苦。是 故當持淨戒食人信施,乃至一切所須如 上說,令施者得大果報,所為出家作沙門 亦得成就。
[1010c28] 「汝等比丘,寧以熱斧自斬其身 首,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手捫摸身耶?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諸比丘白佛言:「大德!
寧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手捫摸身。何以故? 熱斧斬身首受大苦痛故。」「我今告汝!寧 以熱斧自斬其身首,此事為善。何以故? 不以此因墮三惡道,餘如上句說。
[1011a05] 「比丘汝 等,寧以熱鐵為衣燒爛身盡,當受著信 樂善男子善女人種種好衣。如是二事何者 為善?」諸比丘白佛言:「大德寧受彼種種好
衣。何以故?熱鐵衣燒身受大苦痛故。」佛告 諸比丘:「我今語汝!寧以熱鐵為衣燒身。何 以故?不以此因墮三惡道,餘如上句說。
[1011a11] 「比 丘汝等,寧吞熱鐵丸燒爛五藏從下而 出,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飲食供養耶?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諸比丘言:「寧受彼飲
食供養。何以故?吞熱鐵丸受大苦痛故。」 佛告諸比丘:「我今告汝,寧吞熱鐵丸。何以 故?不以此因墮三惡道,餘如上句說。受 種種粥亦如是。
[1011a18] 「汝等比丘,寧在熱鐵床上 坐自燒身燋爛,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種 種好床臥具在上耶?如是二事何者為善?」
諸比丘白佛言:「寧受彼種種好床臥具。何以 故?熱鐵床上自燒身燋爛受大苦痛故。」佛 告諸比丘:「我今語汝,寧受熱鐵床上坐臥
燒身。何以故?不以此因墮三惡道,餘如 上句說。
[1011a25] 「汝等比丘,寧在熱鐵屋中住燒身, 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房舍在中止宿 耶?如是二事何者為善?」諸比丘白佛:「寧受
彼房舍止宿。何以故?在彼熱鐵房中受大 苦痛故。」「我今告汝!寧在彼熱鐵房中燒身 爛盡。何以故?不以此因緣墮三惡道,餘如
上句說。」爾時世尊說此語時、六十比丘沸血 從面孔出、六十比丘捨戒休道、六十比丘 得無漏心解脫。有眾多比丘,遠塵離垢得 法眼淨。
[1011b05] 「白衣家有九法,未作檀越不應作, 若至其家不應坐。何等九?見比丘不憙 起立、不憙作禮、不憙請比丘坐、不憙比
丘坐、設有所說而不受、若有衣服飲食所 須之具輕慢比丘而不與、若多有而少與、 若有精細而與麁惡、或不恭敬與,是為九 法不應往白衣家。復有九法未作檀越
應為檀越,已作應往坐 (反上句是) 。
[1011b12] 「有九不如法 遮說戒:遮無根破戒作遮、不作遮、作、不作, 破見破威儀亦如是,是為九。有九如法遮 說戒 (反上句是) 。
[1011b15] 「有九語捨戒:捨佛、捨法、捨僧、捨 和尚、捨同和尚、捨阿闍梨、捨同阿闍梨、 捨諸梵行、捨戒,是為九。如是九九為句,
乃至非沙門釋種子亦如是。
[1011b18] 「如來出世,見 有過失故,以九利義,為諸比丘制戒:攝 取於僧,乃至斷未來有漏,是為九。如來出
世,見有過失故,以九利義,為諸比丘制 呵責羯磨:從攝取於僧,乃至斷未來有漏, 是為九,乃至九滅諍亦如是。
[1011b23] 「有十種衣:拘 奢衣、劫貝衣、欽跋羅衣、芻摩衣、叉摩衣、舍 㝹 衣、 麻衣、翅夷羅衣、拘遮羅衣、差羅波尼衣,是十
種衣,應染作袈裟色。
[1011b26] 「衣持有十種:糞掃衣、 牛嚼衣、鼠嚙衣、燒衣、月水衣、初產衣、神廟衣、 塚間衣、願衣、立王衣、往還衣,是為十。
[1011b28] 「有十非 法遮說戒:非波羅夷、不入波羅夷說中、非 捨戒、不入捨戒說中、隨如法僧要、如法僧 要不呵、不隨如法僧要呵說中、不見不聞不
疑破戒、不見不聞不疑破見、不見不聞不疑 破威儀,是為十。有十如法遮說戒 (反上句是) 。復 有十非法遮說戒:不犯邊罪、不入邊罪說
中、不犯比丘尼、不入犯比丘尼說中、不賊 心受戒、不入賊心受戒說中、不破二道、不 入破二道說中、非黃門、不入黃門說中,是 為十。有十如法遮說戒
(反上句是) 。
[1011c09] 「有十法應差 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五十戒、多聞、廣誦 二部戒毘尼、善巧語言辯說了了、大姓出家
剎利婆羅門居士、形貌端政、比丘尼恭敬、 堪任為比丘尼說法令得歡喜、不為佛故 出家著袈裟而犯重罪、若二十臘若過二 十臘,是為十。」
[1011c15] 爾時佛告優波離:「汝等莫數 舉他比丘罪。何以故?若身威儀不清淨,舉 他比丘罪,即生彼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