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vāstivādavinayavibhāṣā (Sapoduopinipiposha)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二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七種得戒法
[0510b18] 問曰:「佛在世幾年便聽白四羯磨受戒?」
[0510b18] 答曰: 「有言:佛初得道一年後聽白四羯磨受具足 戒。有言:四年後。有言:八年後。以義而推,八 年者是正義也。佛以二月八日弗星現時
初成等正覺,亦以二月八日弗星出時生, 以八月八日弗星出時轉法輪,以八月八日 弗星出時取般涅槃。佛初得道,於七七日中
遊諸法門及觀眾生。初七日八喜法門,第二 七日入樂法門,第三七日入諸解脫,第四七 日遊入大捨,第五七日入逆順觀十二因緣,
第六七日重復遊歷前諸法門,第七七日觀 諸眾生應受化者。」
[0510b29] 問曰:「佛三阿僧祇劫習菩 薩行,為成佛道度諸眾生。何故四十九日遊 諸法門而不度耶?」
[0510c02] 答曰:「佛先自安身而後度 彼,是故遊諸法門以自娛樂,令身心調適後 度眾生。又為憍陳如五人根未熟故、又為佛
法尊重故。詳而後說。又為滿梵天王本願故。 梵天王本願,成佛道時要先請佛轉於法輪。 是故待梵天王請而後說法。過七七日佛即
生念,令梵天王知。爾時梵王如屈伸臂頃 於色界沒來至佛所,請轉法輪。佛受彼請已, 然後觀諸眾生誰應度者。譬如大龍從大海
出,令密雲彌布欲注大雨,觀閻浮提何處國 土應可雨者。佛亦如是,從無量大法海出, 布慈悲雲無所不遍。欲雨法雨,觀諸眾生
誰可度者。先念阿蘭迦蘭待接有禮,及欝 頭藍弗等異道諸師。諸人已先命終。佛即 言曰:『彼為長衰。甘露當開,汝何不聞?生死往 來何緣得息?』」
[0510c17] 問曰:「若彼諸人必應入道,不 應命終而得聞法。若不應聞不入道者,佛何 故生念欲度彼人?」
[0510c19] 答曰:「佛欲令眾生不忘恩 德。此諸人等先有小恩,佛憶欲度,而況大 恩而可忘者!又此異道諸師,時人所宗,咸謂
得道。欲滅一切邪憶想故、明九十六種無出 要法故,痛彼長衰生死不息。唯先五人應食 甘露,是故詣彼鹿園欲度五人。佛與五人
安居一時。或三人乞食、二人聽法,或二 人乞食、三人聽法。」
[0510c26] 問曰:「何以故二人三 人各異?等侶去住不同耶?」
[0510c27] 答曰:「三人是佛父 親,而愛多;二人是佛母親,而見多。是故二人 三人各為等侶。所以二人三人去住不同者,
若二人乞食、三人聽法,若三人乞食、二人聽 法。即得食還,佛及五人共食此食。食既得辦, 聽法不空。是故五人去住不俱。爾時五人雖
未得戒,而剃髮著袈裟與佛相似。六年樹下 給侍菩薩時,儀式已爾不適今日。安居九十 日常為說法,施戒生天及陰界入種種異法
以調伏之。爾時佛與五人前三月安居,過安 居已至八月八日,得入見諦成須陀洹。爾時 始名轉於法輪授於前人。佛及五人,始有六
聖人在世間。次度寶稱等五人,皆是善來。 次度五十人,亦是善來。如是次第度人轉 多。佛勅諸比丘令遊行世間,欲令法處處
流布。爾時世人棄俗入道詣諸比丘,或三語 受戒、或三歸受戒,以眾生宿業力故。若應 三語得戒者,三語則止。若應三歸得戒者,三
歸便止。以業力故,自然使爾。牛呞比丘先將 七萬人詣諸比丘,諸比丘各盡與三語受戒。 次大迦葉來詣佛所言:『佛是我師,我是弟子。
世尊修伽陀是我師,我是弟子。』是名自誓受 戒。次後優樓頻螺迦葉兄弟門徒千人,舍利 弗、目連等門徒二百五十人,合千二百五十
人,盡是善來。所以常偏稱千二百五十人 者,以是諸人同是婆羅門中出家故、又以門 徒師眾大故、又俱是善來故、又以皆是阿羅
漢故。佛遣阿難與大愛道八法受戒。十四 年後聽白四羯磨受戒。凡七種受戒:一者見 諦受戒、二者善來得戒、三者三語得戒、四者
三歸受戒、五者自誓受戒、六者八法受戒、七 者白四羯磨受戒。於七種中,見諦得戒唯 五人得,餘更無得者。善來得戒、三語、三歸,佛
在世得,滅後不得。自誓,唯大迦葉一人得, 更無得者。八法受戒,唯大愛道一人得,更 無得者。白四羯磨戒,佛在世得,滅後亦得。」
[0511b05] 問曰:「佛與辟支佛云何得戒?」
[0511b05] 答曰:「無師得 戒。」
[0511b06] 問曰:「從教得戒、不從教得耶?」
[0511b06] 答曰:「不從 教得。有言:從教得,如佛在樹下結跏趺坐 言:『我要不解此坐而得漏盡。』即身教成就、
口教成就,後得漏盡,戒亦俱得,是謂身教得 戒。辟支佛亦爾。若有百劫積行辟支佛,無 佛法時於中出世,正得有一、不得有二。譬如
犀有一角無第二角。離俗出家獨處閑靜,而 自說偈:『遠離惡法,當得善法。善惡俱滅,然後 得道。』爾時亦身口教二俱成就,後得漏盡戒
亦俱得。是名從教得戒。若須陀洹、斯陀含、 阿那 含 此三道人,佛法滅後若得漏盡,是 鈍根辟支佛。佛法滅後,此鈍根辟支佛出,
不限多少,或一或二乃至眾多。佛與百劫積 行辟支佛,一坐漏盡無有階差,見諦得戒。 或言:從教得戒。或言:不從教得。言從教得者,
安居一時乞食聽法,身口二教亦俱成就,然 後見諦戒亦俱得,是名從教得戒。佛與辟支 佛及見諦得戒,是三種戒有同有異。佛與辟
支佛、見諦得戒,同是具戒、同障身口七惡、 同無漏心中得,是名為同。云何為異?佛與辟 支佛此二戒是無師得,見諦戒是從佛得。
又此二戒,大盡智現在前得;見諦戒,道未知 智現在前得。又此二戒無學人得,見諦戒是 學人得。是名為異。」
[0511b29] 問曰:「此三戒十智中,何 智現前得?」
[0511c01] 答曰:「佛與辟支佛戒,大盡智現 在前得。」
[0511c02] 問曰:「無漏心中云何得有漏戒?」
[0511c02] 答曰: 「法應有爾。以業力故,無漏心中得有漏、無漏 二種戒。見諦戒道未知智現在前得。無漏心
中得有漏、無漏二種戒,亦如前說。見諦得戒, 五人中憍陳如為上座,以先見諦故;善來中 寶稱為上座,以先來故。如是善來比丘次第
為上座。三語、三歸亦以先至為上座。見諦得 戒、善來比丘、自誓得戒,此三種得戒必從佛 得。」
[0511c10] 問:「得稱佛作和上阿闍梨不?」
[0511c10] 答曰:「於 弟子有和上阿耆利義;佛不為人作和上阿 耆利,是故不得稱也。」
[0511c12] 「從諸比丘三語、三歸受 戒,得稱和上阿耆利不?」
[0511c13] 答曰:「不稱和上,得 稱阿耆利。大愛道八法受戒,亦得稱阿難作 阿耆利,不得作和上也。」
[0511c16] 問曰:「佛何以不為人作和上、阿耆利?」
[0511c16] 答曰:「為 平等故。佛等心一切令盡,事以無偏,不與彼 作和上、不與此作和上。又止鬪諍故,若作和
上、阿耆利則有親有踈,既有親踈則有鬪諍。 又為止誹謗故,若作和上,外道當言:『沙門瞿 曇自言慈等一切,與一作和上、不與一作和
上,與凡人無異。』又為成三歸故,若佛作和上 則墮僧數。如受具戒,三師七僧十眾受戒, 若作和上則入十眾,若入十眾即墮僧數,無
有佛寶。若無佛寶,不成三歸。又為成四不壞 淨故,若作和上則無佛不壞淨。又為成六念 故,若作和上則無念佛。復次若作和上,弟子
有病,應當看視飲食醫藥種種所須,豈是自 在法王所應為耶?復次若作和上,弟子有病 及諸苦難,則應營理供給,所乏則滅前人所
有功德。如昔一時有一比丘應得羅漢,而有 轉輪王業障不得漏盡。佛欲除其障故,即為 比丘一正富羅,轉輪王福一時滅盡,即得無
著。以是因緣故,若作和上有損無益。復次佛 法流布有近有遠,若作和上,設有弟子若欲 受戒,不問近遠一切盡來,則令眾生多受苦
惱。若不作和上、阿耆利,則令諸弟子無有如 是諸苦難也。復次若作和上,佛在世時理則 可爾;若佛滅後,誰作和上?以是種種因緣,佛
不為弟子作和上、阿耆利也。」
[0512a11] 問曰:「七種受戒, 幾從佛得?幾不從佛得?」
[0512a12] 答曰:「大而言之,七 種受戒盡從佛得,以佛出世有是戒故。以義 而推,三種戒從佛而得:一者見諦得戒、二
者善來得戒、三者自誓得戒,是從佛得。餘四 種受戒從弟子得:一者三語、二者三歸、三者 八法受戒、四者白四羯磨,此四種戒從弟子 得。」
[0512a18] 「七種受戒,幾從他得?幾從自得?」
[0512a18] 答曰:「六 從他得,一須分別。見諦得戒以根本而言, 以佛說法故得證聖諦,名從他得。以義而推,
自以忍智明照真諦而得具戒,則名自得。」
[0512a22] 問曰:「七種戒,幾白得?幾不白得?」
[0512a22] 答曰:「六 種戒不由白得,正有白四羯磨戒由白而得。」
[0512a24] 問曰:「七種受戒,幾是業?幾非是業耶?」
[0512a24] 答曰: 「七種戒盡是業也。」
[0512a25] 問曰:「七種戒,幾是比丘,不 共比丘尼?」
[0512a26] 答曰:「五是比丘,不共比丘尼:一者 見諦戒、二者善來、三者三語、四者三歸、五者 自誓。」
[0512a28] 問曰:「七種受戒,幾是比丘尼,不共比 丘?」
[0512a29] 答曰:「一是比丘尼,不共比丘,所謂八法受 戒。」
[0512b01] 問曰:「七種受戒,幾是比丘比丘尼共?」
[0512b01] 答 曰:「一是比丘比丘尼共,所謂白四羯磨戒也。」
[0512b03] 問曰:「七種戒,幾通三天下?幾不通三天下?」
[0512b04] 答曰:「一種戒通三天下,所謂白四羯磨戒也。 餘六種戒,但在閻浮提,不通三天下。」
[0512b05] 問曰: 「七種戒,幾戒羸?幾戒不羸?幾戒捨?幾戒不 捨?幾根變?幾根不變?幾斷善根?幾不斷善 根?」
[0512b08] 答曰:「一戒羸,六戒不羸。一戒捨,六戒不 捨。一根變,六根不變。一斷善根,六不斷善 根。一戒者,所謂白四羯磨戒也,以眾生福
德淺薄感得此戒,致使不能牢固,有諸災患 也。六種戒者,所謂見諦戒乃至八法受戒, 以眾生福德深厚致得此戒,始終堅固,無災 患也。」
[0512b14] 問曰:「七種戒,幾是增上尊重?幾不尊重?」
[0512b15] 答曰:「大而言之,七種戒盡是尊重,以義分別 則有差別也。六種得戒,眾生功德力重致 得此戒,則名為勝。然不能大唯持正法,是
以不勝。如見諦得戒、自誓得戒、八法得戒,此 三種戒,正有一得無有重得。如善來得戒, 極至須跋,後更無得也。三語得戒、三歸得戒,
佛成道已八年中得,八年後更無得者。白四 羯磨戒,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時得。佛法 始終以白四羯磨戒為宗本,能繼續三寶作
無邊利益,莫上於白四羯磨戒,是故於七種 戒中最勝最妙最為尊重。」
[0512b25] 問曰:「於七眾中, 幾從佛得受?幾不從佛得受耶?」
[0512b26] 答曰:「大而 言之,七眾盡從佛得受,以佛出世故有此七 種。以事而言,七眾中比丘、優婆塞、優婆夷三
眾從佛得受;沙彌中正有二沙彌從佛得 受:一者難提、二者耶奢;餘三眾比丘尼、式叉 摩尼、沙彌尼,佛不受也,為止誹謗故。佛若
自受三眾,外道當言:『瞿曇沙門本在王宮在 婇女中,今雖出家,自度女人以自娛樂。』以是 因緣佛不度也。復次佛為法王,與一切眾生
作大師,導引眾生背俗入道,先令眾生信 向無疑,然後道教得化流天人。是故如來捨 近取遠,自不度也。」
結婬戒因緣第一
[0512c10] 除却鬚髮著袈裟。
[0512c10] 問曰:「不除鬚髮,得戒不?」
[0512c10] 答 曰:「得戒,但非威儀。」
[0512c11] 「若無衣鉢,得戒不?」
[0512c11] 答言: 「得戒。」
[0512c12] 問曰:「若無衣鉢必得受戒者,何故必須 衣鉢?」
[0512c13] 答曰:「一為威儀故;二為生前人信敬篤 心故,如獵師著袈裟,鹿以服善故則無怖心; 三以表異相故,內德既異、外相亦異。」
[0512c15] 生信心 者,信三寶生人天中、信邪墮三惡道。信知 苦斷習證滅修道。不信者,不信善惡四 諦。
[0512c18] 信家非家,家者,父母兄弟妻子眷屬。非 家者,無常變壞不可久保故、多增貪欲瞋恚 鬪訟諍亂種種惡法故,非是功德善法之家。
[0512c21] 遠離鄉土者,夫出家者為滅垢累,家者是煩 惱因緣,是故宜應極遠離也。
[0512c22] 施食者,得五 功德:一者得色、二者端政、三者得力、四者得 辯、五者得壽。
[0512c24] 次第乞食者,一、日到一家,得食 則食,不足即止;次第到七家,得食則食,不 得亦止。又云:次第從家至家,食足則止,不限
多少。後日乞食,還從先次從家至家,是名次 第乞食法。何故受乞食法?凡在家者多諸 惱害,以眾法因緣故。二、以鞭打僧祇人民
共相瞋惱,多諸非法因緣,食不清淨。三、以觀 他意色心不安泰。四、以少欲知足修聖種故。 若受檀越請者亦有過失,以請因緣故,若食
先麁更令精細,若少勅作令多,若受惡味 教增眾饌。又既受請心有希望,則非少欲聖 種之法。五、稱檀上四依之教。又若受請者,
常懷彼我得失之心。若乞食者,肅然無繫意 無增減。六、以眾食有盡乞食無窮,但天下有 人要必有食,是以乞食無盡。佛教弟子修無 盡法。
[0513a10] 佛法難成者,如人入海採寶多沒少還, 入佛法海多壞少成。如以利刀自割身體,能 不自傷甚為難也。受佛禁戒修淨法身,內
懷煩惱惡法利刀,不毀法身甚是難有。
[0513a13] 未 結此者,唯說一切惡莫作,而未結五篇罪 相輕重,故言未結戒也。
[0513a16] 行婬欲者,一、久習煩惱故。二、以須父母交會, 有福德子應受生故。三、以餘報婬不盡。如人 從生至長,不行婬欲便得漏盡,有人要經婬
欲而得漏盡,以宿世婬欲因緣有盡不盡故。 四、為結戒因緣故,若不爾者無由結戒。
[0513a20] 如是 再三者,為懷妊故。其母三反三問,得子便 止。
[0513a22] 續種者,凡世立字各有因緣:一、以宿命名 字即以為名;二、以星宿立字;三、因緣立字,如 須提那,以無子因緣故字為續種;四、因德立
字,如律師,因以知律名為律師,如阿毘曇師、 如三藏師,是因德立字。
[0513a26] 欲想者,身口不動, 但心想女人。
[0513a27] 欲覺者,心既瞢醉身體 [夢-夕+登] 瞢。
[0513a27] 欲 熱者,二身交會。
[0513a28] 集僧者,佛現不自專輒。二、佛 不集眾共籌量輕重而後結戒,但共眾和合 令罪者心伏。三、以如國王持國雖得自在,
凡有國事與諸臣議之,國得久住。佛法王 亦爾,雖於法自在,為持佛法故,凡有法事集 眾共和,法得久住。四、以為肅現在將來弟子,
凡是僧事不問有力無力,要問眾詳議不得 專獨。五、諸佛法爾,不獨一佛。
[0513b06] 僧者,凡有五種: 一者群羊僧、二者無慚愧僧、三者別眾僧、 四者清淨僧、五者第一義諦僧。群羊僧者,
不知布薩行籌說戒自恣羯磨,一切僧事盡皆 不知,猶如群羊,故名群羊僧。無慚愧僧者, 舉眾共行非法,如行婬飲酒過中食,凡是犯
戒非法一切同住,名無慚愧僧。別眾僧者, 如羯磨死比丘物以貪穢心,設客比丘來 不同羯磨。凡是隨心別眾羯磨,名為別眾僧。
清淨僧者,一切凡夫僧持戒清淨、眾無非法, 名清淨僧。第一義諦僧者,四得四向名第 一義諦僧。
[0513b17] 問曰:「集僧者,五種僧中集何等僧?」
[0513b18] 答曰:「集二種僧。有言:三種僧雖皆非法,俱是 佛弟子,云何獨集二種僧?義應盡集五種僧。」
[0513b20] 知而故問者,一以諸佛常法。二以佛無事不 知,欲令前人伏罪,順自言治法。三以為安 眾生故。佛無事不知無事不見,若不問前人,
自以知見說其罪過,則眾生常壞怖懼不能 自安,非是集眾安眾生法。四以若逆察人心, 非大人聖主儀體。
[0513b25] 知時問者,要在比丘眾 中問,沙彌白衣前不問。二以今是結戒時 故問。
[0513b27] 有益問者,須提那常懷憂悔,今佛既問, 知先作無罪得除憂悔。二以因之結戒,滅將 來非法。三以佛既結戒,知罪輕重、有殘無殘、
可懺不可懺,決將來疑網。四以有十利功德 故。
[0513c02] 有因緣問者,以結戒因緣故。
[0513c02] 是愚癡人 者,佛大慈大悲兼無惡口,云何言愚癡人? 答曰:佛是稱實之語、非是惡口。此具縛煩惱
眾生具足愚癡故。二慈悲心故,呵責折伏, 如今和上阿耆利教誡弟子故,稱言癡人, 非是惡口。
[0513c07] 開諸漏門者,須提那於劫初來, 未有男女作婬欲事,而此人於彼最初行婬, 作惡法根本。今佛法清淨未有非法,而須
提那最初為惡,作將來非法罪過之始,故言 開諸漏門。
[0513c11] 寧以身分內毒蛇口中。蛇有三事 害人:有見而害人、有觸而害人、有吞齧害 人。女人亦爾,有三種賊,害人善法。若見女人
心發欲想,滅人善法;若觸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