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ayavastu (Genben Shuo Yiqie You Bu Pi Nai Ye Po Seng Shi)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卷第四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0115a26] 「爾時菩薩,在於宮內嬉戲之處,私自念言:『我 今有三夫人及六萬婇女,若不與其為俗樂 者,恐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我今當與耶輸
陀羅共為娛樂。』其耶輸陀羅因即有娠,既懷 娠已生思念曰:『我於明旦報菩薩知。』爾時菩 薩,於其夜中約緣生理,而說頌曰:
「『所共婦人同居宿, 此是末後同宿時;
我今從此更不然, 永離女人同眠宿。』
[0115b05] 「當此之夜,婇女倡伎悉皆疲倦、昏悶眠睡, 或頭髮披亂、或口流涕唾、或復讇語、或半 身露。菩薩見此,雖在深宮猶如塚間見諸死
人,即自思惟,而說頌曰:
「『如風吹倒池蓮花, 手脚撩亂縱橫臥;
頭髮蓬亂身形露, 所有愛心皆捨離。
我今見此諸女眠, 猶如死人身形變;
何故我不早覺知, 在此無智有情境?
欲同彼泥箭毒火, 如夢及飲鹹水等;
當如龍王捨難捨, 諸苦怨讎因此生。』
[0115b15] 「菩薩說此頌已便即眠睡。爾時大世主夫人, 於其夜中見四種夢:一者見月被蝕、二者見 東方日出便即却沒、三者見多有人頂禮夫
人、四者見其自身或笑或哭。爾時耶輸陀 羅復於此夜見八種夢:一者見其母家種族 皆悉破散、二者見與菩薩同坐之床皆自摧
毀、三者見其兩臂忽然皆折、四者見其牙齒 皆悉墮落、五者見其髮鬢悉皆墮落、六者見 吉祥神出其宅外、七者見月被蝕、八者見日
初出東方便即却沒。菩薩於夜中見五種夢: 一者見其身臥大地,頭枕須彌山,左手入東 海,右手入西海,雙足入南海;二者見其心
上生吉祥草高出空際;三者見諸白鳥頭皆 黑色,頂禮菩薩所欲騰空,不過菩薩膝下;四 者見於四方雜色諸鳥,至菩薩前皆同一色;
五者見雜穢山菩薩在上經行來去。見是夢 已,即從臥起歡喜思念:『我今此相,不久之間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之智。』爾時
耶輸陀羅即從睡覺,便為菩薩說其八夢。菩 薩爾時恐耶輸陀羅情生憂惱,方便為解此 夢,令得歡悅:『見汝母家種族皆悉破壞者,今
皆見在何為破壞?見汝與我同坐之床皆自 摧毀者,床今見好云何摧毀?見汝兩臂忽然 皆折者,今皆無損。見汝牙齒悉皆墮落者,今
亦見好。見汝鬢髮亦自墮落者,今見如故。見 吉祥神出汝宅者,婦人吉神所謂夫婿,我今 見在。見月被蝕者,汝可觀之,今見圓滿。汝見
日出東方復遂沒者,今見夜半日猶未出,何 為遂沒?』時耶輸陀羅聞是解已,默然而住。菩 薩爾時思惟是夢:『如耶輸陀羅所見之相,我
於今夜即合出家。』又作思念:『我應方便令耶 輸陀羅略知覺我。』作是念已告耶輸陀羅曰: 『我願出家。』耶輸陀羅曰:『大天!汝欲往者可將
我去。』菩薩思念:『得涅槃時即將汝去。』報耶輸 陀羅曰:『我有去處便將汝去。』爾時耶輸陀羅 聞是語已,歡喜而寢。
[0115c22] 「爾時菩薩發心欲出,大梵天王及帝釋等知 菩薩念,應時而至,合掌恭敬而說頌曰:
「『心如未調馬, 亦如躁獼猴;
能捨五欲樂, 速證涅槃明。
大慈者起起, 捨此大地尊;
當得一切智, 度脫諸眾生。』
[0115c28] 「菩薩報曰:『天帝釋!汝不見耶?』即說頌曰:
「『如師子王在鐵檻, 猛將弓刀守其傍;
象馬人眾甚繁鬧, 圍繞此城若為出。
父王猶如猛師子, 四兵鐵甲皆全具;
城塹樓閣及廊屋, 種種兵仗皆充滿。
見彼宮門及閤門, 乃至城門亦如是;
安諸鳴鈴普周遍, 關拒甚難不可越。
種種螺鼓圍遶我, 喧聒鳴聲未曾息;
宮外多諸象馬兵, 勤加防衛不令出。』
[0116a08] 「爾時釋提桓因即說頌曰:
「『昔有誓願今應思, 然燈如來先授記;
眾生多拘苦惱中, 應速捨家求正道。
我今亦能作如是, 及彼梵王諸天等;
當令汝得無障礙, 詣樹林中修正覺。』
[0116a13] 「菩薩聞是頌已,其心歡喜答諸天曰:『善時!』天 帝釋即以昏蓋覆諸兵眾及淨飯王倡伎婇 女,所有一切防衛守護劫比羅城者,皆令睡
眠,心無覺悟。命夜叉大將散支迦持取踏梯, 便令菩薩從梯而下至車匿所。見車匿方睡, 菩薩以手推覺,良久方悟。菩薩爾時即說頌 曰:
「『起起汝車匿, 速被乾陟來;
過去勝者林, 我往彼寂默。』
[0116a22] 「爾時車匿若睡、若覺,以頌報曰:
「『今非遊觀時, 汝先無怨敵;
既無怨賊來, 云何夜索馬?』
[0116a25] 「菩薩以頌告曰:
「『車匿汝昔來, 不違我言教;
勿於末後時, 方欲違我命。』
[0116a28] 「車匿報曰:『今夜半時,我懷恐怖不能取馬。』菩 薩爾時聞是語已,便自思念:『我若與此車匿 言酬未已,恐傍人聞廢我前去,不如自被馬
王乾陟。』即趨馬坊至乾陟所。時彼乾陟見菩 薩來,即懷嗔怒如大猛火,跳踉來去未便受 捉。菩薩手中先有百寶輪相,一切怖畏眾生
見菩薩者,菩薩即以百寶手撫慰安隱。菩薩 爾時便以輪手撫其馬頭,即說頌曰:
「『我今末後時乘汝, 速當至彼不久留;
我當不久證菩提, 當以法雨潤眾生。』
[0116b09] 「復次一切眾生有常法,有人教者即能習學。 乾陟馬王聞此頌已,即便安住,菩薩歡喜便 被牽出。梵王帝釋令四天子共扶乾陟擁衛
菩薩。四天子者:一名彼岸、二名近岸、三名 香葉、四名勝香葉,皆有威力,詣菩薩所侍立 左右。菩薩問曰:『誰能將我騰空而出?』四天
子曰:『我等皆能。』菩薩又曰:『汝等有何神力?』彼 岸報曰:『太子當知!盡大地土我猶擎得,亦復 將行。』近岸復曰:『四大海水及諸江河,我今
亦能荷負將行。』香葉又曰:『一切山石我能擔 負將行。』勝香葉又曰:『一切林樹及諸叢草,能 負將行。』菩薩聞已以脚案地,令四天子盡力
擎之。時四天子,即皆盡力共相動挽,乃至疲 乏猶動不得。時四天子盡皆驚愕,白菩薩曰: 『不知菩薩有大威力,我等若知有是力者,不
敢擎之。』爾時車匿,聞其菩薩與四天子遞相 言說,即便趨行至菩薩所。菩薩爾時即乘乾 陟,時四天子各扶馬足,爾時車匿一手攀鞦、
一手執刀。菩薩諸天威力感故,即騰虛空。宮 中善神既見是已,悉皆號哭,淚下如雨。車匿 見之白菩薩曰:『此是雨不?』菩薩報曰:『此不是
雨,是宮中神見我今去,淚下如此。』車匿爾時 聞菩薩此言,哽咽歔欷,默然不語。菩薩爾時, 如象旋顧望其宮中,便自思念:『是我末後與
諸女人共居一處,今一時別之,不復更爾。』復 重思念:『我若不從東門與父王別,恐生嫌恨, 責諸兵士不加防守。』即詣東門,見其父王睡
眠極重。菩薩爾時遶父王三匝跪禮父足, 作是言曰:『我今去者非不孝敬,但為生老病 死磨滅有情。由是義故,我欲出家證菩提道 救濟斯苦。』作是語已即騰虛空。
[0116c10] 「時釋迦大名 將軍,巡行觀察至城東門,忽見菩薩騰在虛 空,發聲啼哭白菩薩曰:『欲何所作?欲何所
作?』菩薩報曰:『大將當知!我欲出家。』大名將曰: 『此是非法。』菩薩報曰:『我已曾於三阿僧祇劫 常行苦行求無上菩提,於一切眾生拔諸苦
難;我今豈得在於宮中?今當一心為法而去。』 大名釋迦聞是語已即復啼哭:『哀哉!哀哉!淨 飯大王及諸釋種。苦哉!苦哉!』雖發大願欲留
太子,徒加愛念,此事便發,釋迦大將即說 頌曰:
「『今日淨飯王, 為子生憂惱;
舉手叫蒼天, 悲恨大號哭。
耶輸陀羅等, 及諸大宮人;
今別悉達已, 常為苦所逼。』
[0116c25] 「大名釋迦說此頌已,悲淚懊惱,速至耶輸陀 羅所,以手推耶輸陀羅,即說頌曰:
「『悉達夫欲去, 應可生留戀;
勿當後時憂, 為憶夫愁故。
今去極難見, 最後相見時;
苦哉無人聞, 覺去勿罪我。』
[0117a02] 「大名釋迦頻於內宮遍告眾人,了無覺者, 悲惱忙懼。復速往彼淨飯王所,覺淨飯王,即 說頌曰:
「『悉達今欲去, 王當速制之;
勿於彼後時, 為子常憂惱。』
[0117a07] 「大名釋迦再三覺之,王猶眠睡曾不暫覺。時 釋梵天等與無量百千諸天眷屬來詣菩薩, 至菩薩所便即圍遶。大梵天王及色界諸天,
儼然無聲在菩薩右,釋提桓因及欲界天在 菩薩左,或有執持幡蓋并奏音樂,或於空中 散諸香花供養菩薩,所謂優鉢羅花、波頭摩
花、分陀利花、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栴檀、 沈水香、粖香和香,以散菩薩。復以種種上妙 衣服散於空中;復於空中擊鼓吹螺作諸倡 伎,而作頌曰:
「『諸天在空中, 悉皆大踊躍;
抃舞菩薩前, 歌讚於菩薩。
無邊諸天眾, 揶揄彼魔軍;
或有作音樂, 或有引前者。
或復開諸門, 或以花來散;
或有扶馬足, 瞻仰隨從行。
或復左旋繞, 或復居左右;
多聞及梵釋, 先引菩薩路。
一切威德天, 無不隨從者;
如月在星中, 往彼聖者林。』
[0117a27] 「是時菩薩出劫比羅城已,梵釋天等皆大歡 喜,白菩薩曰:『善哉仁者!汝昔長夜如是希求 言:「我何時獲無障礙在閑林中?」汝昔有願,今
悉圓滿。汝若證得無上道時,攝受我等。』菩薩 曰:『如汝所願。』爾時菩薩如象王右顧觀諸天 等,作是頌曰:
「『不證無上道, 了知諸佛法;
不復重來歸, 入此劫比城。』
[0117b06] 「是時菩薩,以二更中行十二踰膳那,從馬 而下,即解瓔珞告車匿曰:『汝可將馬及我瓔 飾從此迴去。』即說頌曰:
「『此馬及瓔飾, 可付我親屬;
我今捨貪愛, 從此被法服。』
[0117b11] 「爾時車匿聞此語已,發聲號哭悲感懊惱,淚 下如雨,而說頌曰:
「『獅子虎成群, 蕀林惡獸跡;
獨住無眷屬, 聖者如何住?』
[0117b15] 「菩薩爾時以頌報曰:
「『生者獨自生, 死者亦自死;
苦者還自受, 生死無有伴。』
[0117b18] 「爾時車匿復說頌曰:
「『汝昔常乘諸象馬, 手足柔軟未經苦;
攢搓刃石滿斯地, 如何於此堪行住?』
[0117b21] 「菩薩以頌報曰:
「『假令少小憍養育, 賢善及與諸孤獨;
勇猛無畏人恭敬, 如斯等類咸歸死。
生老病死相紛鬪, 速來逼迫一切人;
縱有餘願不少寬, 能令須臾盡磨滅。』
[0117b26] 「車匿報曰:『太子!淨飯大王若不見汝,必大 懊惱便當至死。』菩薩雖聞是已,為得菩提資 糧久圓滿故,於車匿言曾不在念。爾時菩薩
即於車匿手中取其所執之刀,其刀輕利,青 光湛色如青蓮花葉。既拔其刀,即自割髮擲 虛空中。釋提桓因於虛空中即便捧接,將往
三十三天。每至此日,集三十三大眾旋繞供 養。其割髮之地,信心長者婆羅門等營一寶 塔,名曰割髮地塔,苾芻俗人常應供養。菩薩
當割髮已告車匿曰:『汝見我不?形容已毀心 復堅固,如斯之人豈有更還在人間耶?』車匿 曰:『不也。』車匿即自思念:『今此太子是剎帝利
種,情多高慢,我雖苦言終不移改。』作是念已 禮菩薩足,乾陟馬王亦禮菩薩,便吐其舌舐 菩薩足,菩薩即以百寶輪手撫其馬背,而作
是言:『汝乾陟去,我證菩提常念汝恩。』告車匿 曰:『汝必不應將我乾陟入於宮內。』車匿悲泣 不勝哽咽,所視迷悶歸還路時顧菩薩前。以
菩薩神德力故,於二更中便至於彼,及車匿 還路,經七日方至本國。
[0117c16] 「既到城門,車匿念言: 『我若與馬同入城者,當為眾人之所尤怨,我 之身命或可不存。』是時車匿入苑林中,且先
遣馬却入城內。是時乾陟既入城內,即便悲 嘶。時城中人及宮人等,聞此馬聲咸皆忙遽, 不見菩薩,抱乾陟項悲號懊惱。然畜生有
常法,於世間情無不解了,況此馬王。爾時乾 陟見諸人等號慟傷感,其氣迷絕便至於殞。 然此乾陟從昔已來,於具六種勤事婆羅門
家,受其胎形。若菩薩得無上道時,當言:『汝惡 性馬。』便得宿念,超於生死畏途中,登究竟涅 槃岸。
[0117c27] 「時菩薩須袈裟,於無比城中有一居士, 財寶富盛倉庫盈溢多諸眷屬,如薜室羅末 拏天王。時彼居士,於其同類種族中取女為
妻,既得為婦共相娛樂,俗禮和合因生一子, 如是乃至生於十子,皆悉出家證辟支佛道。 爾時其母,與此十子疎布衣服。時彼十子共
白母曰:『我今便入涅槃不須此物。』爾時十辟 支佛白母言:『淨飯王子釋迦牟尼,當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母將此衣服可施與彼,
必當獲得無量果報。』作是語已,即於宮中現 十八變,火化而滅入無餘涅槃。其母年老困 疾將死,持其衣服囑付於女,具說前事。時女
後時染患將卒,復持此衣置樹空中,告樹神 曰:『今此衣服為我守護,待淨飯王子出家之 日,當持與之。』時天帝釋觀其下界,乃見此衣
在樹空中,便往取之身自被著,作老獵師形 狀,執持弓箭與菩薩相近。菩薩告曰:『此是 出家人衣,我衣貴妙是俗人服,今欲相換可
得以不?』獵師報曰:『我不相與。何以故?我若取 汝好服行於人間,或有見者便言:「我殺於汝 取汝此衣。」』菩薩報曰:『汝獵師當知!一切世間
所有人眾,咸知我有勇猛智慧無能殺者,誰 有將此能殺我者?汝不須懼。』時天帝釋即 跪持衣奉與菩薩。爾時菩薩得此衣已便即
著之,衣窄身大不遍覆體,作是念言:『此出 家服小,不堪受用。若有威力,願自寬大今覆 我體。』菩薩及天力之威故,其衣即大。菩薩
爾時復自念云:『我今既被此衣具出家相, 當應救濟諸苦惱者。』即以先著細妙之衣將 與帝釋。天帝得已,將還三十三天恭敬供養。
換衣之所,諸婆羅門居士長者共於此地造 一制底,名為受出家衣塔。
[0118a29] 「爾時菩薩既剃頭 被袈裟已,於林野中處處遊行,至婆伽婆仙 人所,見其仙人以掌支頰思惟而住。菩薩問
曰:『大仙!何故作此思惟?』仙人報曰:『我之住處 有多羅樹,於先之時生金花金菓,忽於今時 花菓自落,我於今時思念此事。』菩薩報曰:『此
花菓主,懼諸生老病死之所逼切出家修道, 所以花菓自落。若花菓主不出家者,當為園 苑。』時此仙人聞是語已,即便舉目熟視菩薩,
見菩薩儀容端正,便自思念告菩薩曰:『出家 人者,豈汝是耶?』答曰:『我是。』爾時仙人即大驚 悅,明目直視觀覩菩薩,便屈今坐,以諸花菓
恭敬供養。菩薩坐須臾間,問仙人曰:『今此之 地至劫比羅城可有幾里?』仙人報曰:『有十二 踰膳那。』菩薩念曰:『此處甚近城國,諸釋種子
其數不少,恐相煩亂,我當渡弶伽河。』作是 念已即渡弶伽河,漸次遊行至王舍城。
[0118b16] 「菩薩 有善巧之力,具一切智,取迦囉毘囉拘那一 十葉,綴作一鉢,威儀寂靜入城乞食。時頻毘 娑羅王在樓觀望,遙見菩薩行步端正、被如
法僧伽胝衣、捧持一鉢,如法瞻視威儀庠序次 第乞食,見是事已私自念言:『我王舍城中諸 出家人,未有若此之者。』而說頌曰:
「『我今讚出家, 如是賢善者;
思惟生死故, 彼人要出家。
在家諸苦逼, 糞穢來煎迫;
出家味禪悅, 智者樂出家。
身心俱出家, 諸惡皆捨離;
口業亦清淨, 正命以自活。
聖遊摩竭國, 漸至王舍城;
攝心在禪念, 次第行乞食。』
國主在高樓, 遙見此聖者;
即發歡喜心, 告諸近臣曰:
『汝等當觀彼, 勝相皆具足;
形容甚端嚴, 視地如法行;
智者不遙視, 此非賤種生。』
即令使者觀, 彼住在何處?
使者奉王命, 即隨彼人行;
觀此出家人, 當於何處住?
彼次第乞食, 歷門至六家,
鉢中食既滿, 如法捧其鉢。
菩薩乞食已, 默然出城外;
往彼般茶林, 清淨自安止。
使者知處已, 即遣一人守;
一報速還城, 報彼國王曰:
『天王彼苾芻, 今在般茶山;
坐如猛虎兒, 處山如師子。』
王聞說是言, 即登諸寶輅;
群臣共圍繞, 速詣彼所居。
至彼般茶山, 王從車輅下;
步行前往詣, 便即覩菩薩。
恭敬相問訊, 王即相對坐;
見彼寂靜住, 便作是言曰:
『汝少年苾芻, 今是盛壯時;
端嚴多技藝, 如何自乞食?
汝生何族姓? 我與汝園宅;
并給諸婇女, 種種令具足。』
菩薩聞是言, 以頌而答曰:
『大王有一國, 住在雪山傍,
財食甚豐足, 名曰嬌薩羅。
甘蔗曰喬答, 彼中住釋迦;
我是剎利種, 不樂世間欲。
若人御大地, 山林及海濱;
具有諸珍寶, 貪心猶未足。
以薪投猛火, 貪欲亦如是;
怖畏嶮途中, 御者常憂懼。
諸苦欲為根, 能覆於善法;
我昔出家時, 諸欲皆棄捨。
譬如大雪山, 風吹尚能動;
我心依解脫, 諸欲不能牽。
世間欲驅馳, 生死輪常轉;
國主唯我能, 解脫諸怖畏。
我知欲愆過, 見涅槃寂靜;
我今當捨棄, 往詣清淨樂。』
[0119a16] 「爾時頻毘娑羅王聞是語已,問菩薩曰:『汝出 家士,作此苦行欲有何願?』菩薩報曰:『願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王曰:『汝若得道者應
當念我。』報曰:『依汝所願。』說此語已,菩薩即往 耆闍崛山傍仙人林下。既到彼已,隨彼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