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kṣudrakavastu (Genben Shuo Yiqie You Bu Pi Nai Ye Za Shi)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卷第九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二門第四子攝頌勝鬘之餘
[0240c23] 爾時惡生告苦母言:「劫比羅國諸釋種子勇 健難當,今閉城門上城防護,我等何能得為 殺害?今且歸還。」苦母答曰:「大王!諸有大城,以
巧方便皆當破滅。我昔曾聞古仙所言:『有其 五事決勝於他。云何為五?頌云:
「『「和好行財賄, 矯詐為毒術;
後當以兵力, 是智人所為。」』
[0241a01] 「准斯道理,應設方便先為矯詐,遣使詣彼持 王教命而告之曰:『今我於仁有愛戀心實無 惡意,緣有少事要欲入城,幸為開門暫見容
納,即還速出不敢停留。』」依計至彼傳如上說, 城內諸人共集議論:「為當放入?為不許耶?」或 言:「放入。」或言:「不可。」或言:「總集一處可共行籌,
若籌多者應隨其語。」眾然其說,即共行籌。是 時罪惡魔王作如是念:「我常隨逐沙門喬答 摩,覓其瑕隙不能得便。我今宜可害彼眷屬,
正是其時。」即便變身作老釋子,居其上座先 受取籌,以次諸人見彼受籌,咸云:「老宿既受, 我何不取?」于時眾內多人受籌,既見籌多遂
即開門令王軍入。王曰:「我已棄捨劫比羅城, 諸釋迦子任情誅殺。」眾聞教已,便縱四兵, 旗鼓震天,囂聲聒地,隨處誅戮無悲愍心。時
釋種大名見此事已,於諸眷屬起極悲憐,頭 髮蓬亂即疾往詣惡生之所白言:「大王當與 我願。」王曰:「欲須何願?」白言:「於諸釋種幸施無
畏。」王曰:「諸餘釋種我不能捨,汝之家屬隨意 當出。」答曰:「我今入池自沈水底,乃至我身未 出已來,眷屬皆放。」王聞是語目視諸臣,諸臣
白王:「此大名者是先王親友,允其所願。」王言: 「若爾少時令出。」是時大名既蒙許已,悲愍眷 屬憂惱纏心,疾往赴池自沈水底,即以頭髮
繫著樹根,因茲而死。時諸釋種,於過去時不 同業者出城而去,或往末羅國、或往泥波羅、 或往其餘聚落城邑。若於昔時同惡業者,雖
出東門,南門還入;南門出,西門入;西門出,北 門入;北門出,東門入。諸臣見已而白王曰:「今 時釋種皆自燒煮。以何得知?諸門出者悉皆
還入。」王曰:「速看大名,入水何久?」遣使觀之。 見其已死,還白:「王知,彼已命過。」王加瞋怒即 告臣曰:「可設高座,我昇其上躬自瞻望。若我
不見人血橫流騰波街巷者,我終不能身離 此座。」即登座遙望。諸勇健人被殺之時,法爾 血少,諸臣議曰:「仁等應知,今此惡王作大
罪業,自為要契望血橫流。何處得有如斯之 事?宜取紫礦煮令色赤,盛滿千瓨當街傾 瀉,觀其流去與血不殊。」如計便作,報言:「血至。」
惡生遙見謂其是血,便作是念:「我今望足,宜 可歸還。」
[0241b12] 時惡生愚人,抂殺釋種七萬七千,此 諸人內多是見聖諦者,殺戮如是諸賢善已, 遂將釋種五百童男及五百童女,行至一園
是外道住處,苦母白言:「此等千人皆是怨家, 何不總殺?」王曰:「云何當殺?」答曰:「令群象脚 踏。」是時五百釋子有大勇力,撲象令倒手擎
棄之。苦母見已白惡生曰:「大王!見此勇健人 不?」王曰:「我見。」答曰:「若捨此徒,當與大王作無 利益。」王言:「有實。若為殺之?」答曰:「掘地作坑埋
令頭出,上以鐵栿磨之令碎。」時有二童子走 至佛所,爾時世尊欲令知業感報不虛,即以 神力化鉢令大合二童子,即於鉢下爛熟而
終。殺釋種時佛極頭痛,即告阿難陀曰:「盛 水滿鉢持來我所。」時阿難陀即授鉢水,是時 世尊以額上汗兩三渧許置水鉢中,即便
烟出震吒作聲,如以熱鐵投之於水。是時惡 生告一人曰:「汝當住此,佛若於我有所記者 可速來報。」即將五百釋女還歸本國。
[0241b29] 時諸苾 芻見此事已咸有疑心,請世尊曰:「大德!因何 業故令佛頭痛?劫比羅城諸釋種等,復作何
業,由彼為緣,實無罪犯,被愚癡惡生輒見誅 戮?」世尊告阿難陀曰:「汝今可去告諸苾芻:『咸 應集在外道園中。』我當為說愚癡惡生殺諸
釋種先業因緣。」尊者受教即往白眾。爾時世 尊與諸苾芻行詣彼園,時有婆羅門於其中 路,遙見世尊作如是語:「喬答摩!愚癡惡生多
造惡業,釋種無罪枉見殺害。」佛告婆羅門: 「如是,如是!愚癡惡生造作無量尤重惡業,釋 種無罪枉為屠害。」佛至園中見彼被磨童
男童女尚有殘命,彼見佛時悉皆號泣。世尊 即便在其一面,於所敷座就之而坐,告諸苾 芻曰:「劫比羅城諸釋種子,已經三度被他屠
殺出大叫聲。昔為漁人殺諸魚類,復於聚落 傷害諸人,今於此時被惡生所殺,尚有殘命 出大叫聲,與昔無異。汝等苾芻頗曾聞見諸
有獵師屠膾之類,以其自業活命之事,能得 象馬車步威嚴熾盛不?」諸苾芻言:「未曾聞見 如此之事。」佛言:「善哉苾芻!我亦未曾聞見斯
事,獵射之徒得有如是熾盛兵眾。何以故? 由彼屠人有罪惡心伺求物命,緣斯惡業,不 能獲得象馬車步熾盛威嚴多有財貨。何以
故?由彼羊等禽獸之類被殺之時,以其惡心 視彼人故,由斯不獲象馬車步及諸財物。汝 等苾芻!彼畜生趣所有眾生惡眼看時,尚能
令彼不得四兵及諸財寶,何況惡生愚癡垢 重,殺彼學人具大威德持淨戒者,而能增盛 象馬車步及諸財物,得安樂住不遭損滅,無
有是處。汝等當知憍薩羅城,譬如毒龍所顧 視處悉當滅壞,此城亦爾。七日之後,愚癡惡 生及與苦母,被火所燒揚聲號叫,墮於無間
大地獄中受極苦惱。是故汝等應如是知,於 諸枯木尚息惡心,豈況其餘含識之類。」
[0242a06] 時諸苾芻見是事已,咸皆有疑,請世尊曰:「此 五百釋子曾作何業,由彼業力現無愆犯,被 愚人惡生枉見誅戮?又因何業,誅戮之時令
佛頭痛?」佛告諸苾芻:「彼諸釋子及我前生所 作之業,汝等善聽!彼所作業,因緣合會成熟 之時,如瀑流水不能止遏,無代受者,廣如 上說。乃至果報各還自受。
[0242a13] 「汝等苾芻!乃往古昔,於一河邊有五百漁人 依止而住,時有二大魚從海入河泝流而上。 彼見二魚情生喜悅,共張大網捕得其魚,見其
極大共相議曰:『今欲如何?魚既極大,若頓殺 者肉便壞爛,何所用為?』或云:『且殺一魚、一繫 在水。』或云:『二魚皆大。若殺一者其肉亦壞,可
繫於柱安在水中,勿令命斷,須肉之時生取 而賣。』咸言:『可爾。』即共分割,魚受楚苦發大 叫聲。是時漁人之中有一童子,見如斯事生
歡喜心。時二大魚而作是念:『我實無辜,橫加 劇苦。當來之世此等生處我亦生彼,雖無罪 犯,我苦殺之。』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彼二魚者
即惡生、苦母是,五百漁人者即五百釋子是。 由彼五百漁人令其二魚受劇苦故,今被惡 生、苦母掘地埋身扢以鐵栿,令諸釋子受大
苦惱,諸餘釋種皆是當時隨喜之類。其漁人 中一童子者即我身是,由見殺魚心生歡喜 遂成其業。由彼業故,我雖證得無上菩提,然
猶受此頭痛之苦;我若不獲如此福聚無邊 功德者,亦同彼等受其誅戮。
[0242b04] 「復次汝等苾芻!應更諦聽劫比羅城諸釋種 子,過去世時所作之業。有五百群賊至一 村中劫奪財物,有二長者閣上而住,賊喚令
下,長者不下。賊又語云:『若不下者,令汝總失。』 長者報言:『我寧受死,終不能下。』賊便積柴放 火燒閣。熾火上騰受焚燒苦,長者作念:『我無
愆犯,令我受苦。於未來世隨汝生處我亦同 生,報汝斯苦。』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彼二長者 即惡生、苦母是,五百賊者即五百釋子是。由
彼賊徒殺二長者,今此二人亦還殺彼。是故 苾芻!作黑業得黑報,白業得白報,雜業得雜 報。是故汝等應捨黑雜二業,勤修白業。當如 是學。」
[0242b16] 時惡生王殺釋子已,往室羅伐城。欲入 城時,逝多太子於高樓上,與諸婇女奏妙音 聲受五欲樂,惡生聞已問曰:「是誰?」諸臣答曰:
「逝多太子。」王曰:「喚來。」即承命至,責曰:「我討怨 家非常疲苦,汝何於此受欲樂耶?」太子答曰: 「不審大王誰是怨家?」王曰:「劫比羅釋子即是
我怨。」太子曰:「若釋子是怨者,誰為善友?」王 聞是語便大瞋怒,告諸臣曰:「此亦與諸釋子 為黨,急可誅戮。」諸臣即殺。命終之後,得生三
十三天,人間勝報尚猶未盡,天中妙樂隣次 受之。爾時世尊欲宣此義,而說頌言:
「今生若喜來世喜, 由其作福二俱喜;
自知此喜由先業, 更復轉生於善趣。
今生若樂來世樂, 由其作福二俱樂;
自知此樂由先業, 更復受樂於餘趣。」
[0242c02] 爾時具壽阿難陀聞佛說已,白佛言:「大德!我 今不解如斯頌義。」佛言:「阿難陀!其逝多太子 無有愆犯,被愚人惡生枉見誅戮,人間勝報
尚猶未盡,天中妙樂隣次受之。我緣此事故 說斯頌。」時阿難陀默然信受。
[0242c06] 後於異時,愚人 惡生與諸婇女在宮殿中,便自誇讚:「如我大 力勇健難當所為究竟,於此世間有相似不?」
于時惡生所將五百釋女,聞其語已共說 頌曰:
「彼是佛家子, 為戒所拘束;
汝今盡誅戮, 自讚欲何為?」
[0242c13] 王聞釋迦女說是頌已發大瞋怒,亦即以頌 告諸臣曰:
「誅龍留龍女, 於我生瞋毒;
速宜截手足, 急遣隨親去。」
[0242c17] 時諸臣等即將五百釋女,於波吒羅池邊截 其手足,因此號為截手足池。諸經首云「佛在 室羅伐城截手足池邊」,此是其事。是時五百
釋女被截手足受大痛苦,不能裁忍便作是 念:「我等今時諸苦逼身痛切難堪,世尊大慈 寧不垂愍?」諸佛常法無有一事而不覺了,于
時世尊起大悲心,遂到其處見諸釋女露形 而坐,世尊見已起世間智。諸佛常法若起世 俗心,乃至蜫蟻皆知佛意;若起出世心,乃至
聲聞獨覺不知佛意,況餘含識而能得知。佛 作是念:「善哉!若得舍支天女持衣及水來至 此者,極為要事。」佛作念已,舍支天女即知佛
意,作如是念:「何故如來起世間念?我知世尊 欲為五百釋女宣說妙法,須衣及水。」即持五 百天衣往無熱池處,以瓶取水來至佛所,頂
禮佛足而白佛言:「大德!五百天衣及妙香水, 今並持來。」佛言:「汝往慰問諸釋迦女,與洗 身體皆令著衣。」于時舍支如佛所教次第皆 作。
[0243a07] 爾時如來以神通力,令彼五百釋女苦痛皆 除,告言:「汝等善女人,自作斯業今時成熟, 必當自受無人肯代。」爾時世尊說此語已,捨
之而去。彼諸釋女於世尊處,發淨信心即便 命過,生四天王宮。若男、若女生天上者即起 三念:「我於何處死?今在何處生?由作何業?」
便憶前身於人趣死,今生四天王宮,於世尊 處極生尊重發淨信心。時彼五百釋女便作 是念:「我若不往禮世尊者,是不恭敬、是非所
宜。」于時五百天女作斯念已,即各嚴身具諸 瓔珞光明姝妙,便以天衣盛妙天花,所謂嗢 鉢羅花、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曼陀
羅花,過初夜分來詣佛所,天花供養禮雙足 已,在一面坐聽受妙法。時諸天女光明赫奕, 周遍照曜逝多園林。爾時世尊隨諸天女意
樂根性為說妙法,令彼得悟四聖諦理。時諸 天女以金剛智杵摧破二十薩迦耶見山,得 預流果。既見諦已,三白世尊言:「大德!由佛
世尊令我證得解脫之果,此非父母、人王、天 眾、沙門、婆羅門、親友、眷屬之所能作。我遇世 尊善知識故,於地獄、傍生、餓鬼趣中拔濟令
出,安置人天勝妙之處,當盡生死得涅槃路, 乾竭血海超越骨山。無始積集薩迦耶見,以 金剛智杵而摧碎之,得預流果。我今歸依佛
法僧寶受五學處,始從今日乃至命終,不殺 生乃至不飲酒。唯願世尊證知我是鄔波斯 迦。」即於佛前合掌恭敬而說頌曰:
「我由佛力故, 永閉三惡道;
得生勝妙天, 長歸涅槃路。
我依世尊故, 今得清淨眼;
證見真諦理, 當盡苦海際。
超出於人天, 離生老死患;
有海中難遇, 我逢今得越。
我以莊嚴身, 淨心禮佛足;
右繞除怨者, 今往赴天宮。」
[0243b13] 時彼五百天女既稱所願,猶如商主多獲財 利,亦如農夫廣收田實,如勇健者降伏諸怨, 如重患人除去眾病,生大歡喜辭佛而去,俱 往天宮。
[0243b16] 時諸苾芻聞是說已,咸皆有疑,請 世尊曰:「此五百釋女曾作何業?由彼業力,於 此生中無有愆犯,愚人惡生枉截手足。又因
何業得生天上,聞佛正法證真諦理?」佛告諸 苾芻:「彼諸釋女所作之業成熟之時,因緣合 會廣如上說,所有果報各還自受。汝等苾芻!
乃往過去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世 尊名迦葉波,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 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
現於世。此五百釋女,於彼佛法中出家為 苾芻尼,常於學無學苾芻尼邊作截手截足 之言而為罵詈。由此業力,於無量歲中墮在
地獄受燒然苦。復此餘業,五百生中常截手 足,乃至今生亦受此苦。由於我所起淨信故, 得生天上。復由昔日作苾芻尼,受持讀誦正
法教故,值我聞法證見諦理。汝等苾芻!此皆 由業,廣如上說。」
[0243c03] 是時惡生所留之人,聽佛記 已還惡生處,彼便問曰:「世尊於我有何言記?」 彼言:「大王!如來說言:『憍薩羅國悉當破滅。更
經七日,惡生苦母被猛火燒身,墮在無間大 地獄中。』」是時惡生聞彼所說,極懷煩惱掌 頰而住。苦母見已問言:「大王!何故懷憂?」王
言:「苦母!我今云何得不憂惱?世尊有言,記我 及汝於七日後猛火焚燒墮在無間大地獄 中。」苦母對曰:「大王!如乞索婆羅門入舍乞求,
不得物時欲令其家生百千種不吉祥事。何 況沙門喬答摩,所有親族被王誅盡,寧無深 重怨恨之言,隨其惡心而為呪咀。王若懼者,
於後園中池水之內造一柱樓。王應詣彼七 日居住,日滿之後方可入城。」王言:「如是。」即令 造樓,將諸宮人及苦母等昇樓而住。過一夜
已苦母白言:「大王!一夜已過餘六夜在,當共 入城。」如是二三乃至七日,苦母言:「今日安隱 共入城中。」于時四面忽然雲起,女人常事樂
觀瓔珞,諸宮人等共相謂曰:「莊嚴結束可往 城中。」即整衣服。時有一女以日光珠,置偃枕 上而自嚴飾,雲去天晴,日光忽現照觸寶珠,
便即火出燒其偃枕,猛焰上騰,即焚樓閣。 諸宮人等四散馳走,惡生苦母皆被火燒,便 欲走出。時有非人關閉其戶不能得出,于時
惡生被火燒害。極苦纏心告苦母曰:「禍哉!我 今已受燒害之苦。」苦母曰:「大王!我亦同此。」 大火燒然身皆爛熟俱大號叫,便墮無間大
地獄中,受諸極苦。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今生若燒來世燒, 由其作罪二俱燒;
自知此燒由惡業, 更復轉生於惡趣。
今生若苦來世苦, 由其作罪二俱苦;
自知此苦由惡業, 更復受苦於餘趣。」
[0244a06] 爾時具壽阿難陀聞佛說已,白言:「大德!我今 不解如斯頌義。」佛言:「阿難陀!愚人惡生及以 苦母,被火焚燒墮阿毘止大地獄中,我因斯
事密說此頌,廣如上說。」
[0244a10] 時惡生王既誅釋種,於彼城中有餘瓔珞環 玔嚴身之具,諸釋女等見即啼泣,心懷憂惱 即自念云:「彼諸人等生存之日,敬重眾僧,宜
將此物為彼追福奉施眾僧。」即持布施。時六 眾苾芻得此物已便自嚴身,入劫比羅城次 行乞食。釋女見之如前啼泣,白言:「聖者!我等
不欲覩見斯物,故施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