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ūlasarvāstivādanidānamātṛkā (Genben Shuo Yiqie You Bu Nituona Mu De Jia)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三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0423b26] 第三子攝頌曰:
有張有不張, 有出有不出,
若在於界外, 聞生隨喜心。
[0423b29]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 「頗有苾芻僧伽共張羯恥那衣,在於眾中而非 張衣耶?」佛言:「有!若苾芻共張衣時,不與他欲
而便昏睡或時入定,此人雖復處在眾中,不 得名為共張衣也。然而大眾名善張衣。」「頗有 苾芻僧伽共張羯恥那時而不領受成張衣不?」
佛言:「有!若苾芻僧伽共張衣時,與他欲已,或 時入定或復睡眠,雖不覺知亦成張衣。」「頗有 苾芻僧伽共出羯恥那時雖在眾中不名出衣
耶?」佛言:「有!若苾芻僧伽出衣之時,不與他欲, 而便入定或復睡眠,此人不名出衣,然而僧 伽得名出衣。」「頗有苾芻僧伽共出衣時身在
眾中心不領受名出衣耶?」佛言:「有!若苾芻僧 伽出衣,與他欲已或入定睡眠,然而僧伽成 共出衣。若有苾芻出於界外,聞眾已出羯恥
那衣,生隨喜心亦名出衣。」
[0423c16] 第四子攝頌曰:
授學等不秉, 作法不成訶,
十二人成訶, 不淨犯根本。
[0423c19] 緣處同前。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授學之人 得秉一切羯磨法不?」佛言:「不得。」「若半宅迦
等諸有難人得不?」佛言:「不得。」「其授學之人合 行籌不?」佛言:「不得。」「犯四重人得行籌不?」佛 言:「不得。」「如世尊說:『如為彼人作如法羯磨,彼
人訶不成訶。』者,若為彼人作非法羯磨,其人 訶成訶不?」佛言:「此即成訶。」「若十二種人眾差 遣時作如是語:『不須差我。』此等諸人訶成訶
不?」佛言:「此得成訶。然此等人據其兩事,我 密意說訶不成訶,謂不清淨人。」「大德!如世尊 說:『不清淨人訶不成訶。』者,云何名不清淨?」佛
言:「四他勝中隨犯一事,斯即名為不清淨人。」 (言據兩事者:一、為作如法羯磨,二、是不清淨人)
[0424a03] 第五子攝頌曰:
更應重作法, 勿使求寂行,
守護善用心, 見處離聞處。
[0424a06] 緣處同前。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授學人 為他作法,秉羯磨已作法成不?」佛言:「不成,應 須更作。犯四重人亦皆如是。」
[0424a08] 時有求寂欲受 近圓,彼親教師為辦衣鉢,二師及證皆為喚 來,為有他緣使令出界。彼之親族聞欲近圓,
來覓求寂見便將去,妨廢勝業障礙近圓。時 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如轉輪王最大長子 已受灌頂將登位時,晝夜令人防護看守;此
之求寂亦復如是,將近圓時極須防護。凡有 求寂欲受近圓,汝等不應使令出外;置在見 處離於聞處,向眾虔誠合掌而住。」
[0424a17] 第六子攝頌曰:
收攝於界內, 於眾心降伏,
截柱及門框, 尼等同驅擯。
[0424a20] 緣處同前。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若為 其人已作令怖羯磨,後於眾中求乞收攝為 解羯磨。』具足幾法應收攝耶?」佛言:「具其五
法方為收攝:一者心有踊悅、二者於眾順伏、 三者於罪請除、四者表申禮敬、五者於其鬪 緣皆悉捨棄。」「大德!在何處所為作解法?」佛言:
「可於界內。」「如世尊說:『鬪諍苾芻應可為作令 怖羯磨。』正秉法時現不相伏者,此欲如何?」 佛言:「為擎衣鉢驅令出界;不肯出去,抱門柱
者,所抱門柱咸可截却,若抱門框亦須斬截。」 「所損柱門誰合料理?」佛言:「大眾或可教化共 俗修營。」「若苾芻尼為合鬪者,此欲如何?」佛言:
「作法驅擯一准苾芻。二眾求寂及正學女,若 眾為作驅擯羯磨,不肯去者並可同前。」「大 德!若苾芻、若苾芻尼行污家時,亦應為作驅
擯法耶?」佛言:「應作。二眾求寂及正學女,皆同 如是。」
[0424b08] 第七子攝頌曰:
破戒應驅逐, 伏處亦皆除,
惱俗願收謝, 餘眾咸同此。
[0424b11] 緣處同前。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破戒 苾芻應驅擯。』者,誰當作擯?」佛言:「僧伽若不伏
時,為持衣物驅之令出,抱柱門框並悉同前。」 「大德!如世尊說:『若有苾芻與諸居士共相輕 毀,應可為作求謝羯磨。』若與苾芻共相輕毀,
亦應與作求謝法不?」佛言:「應作。」「大德!若於尼 處及下三眾為輕毀者,亦應與作求謝法不?」 佛言:「亦作。尼及下眾若更互相惱,亦皆如是
為作羯磨及驅擯法。」
[0424b20] 第八子攝頌曰:
與求寂令怖, 為受成近圓,
五法成就時, 五夏離依去。
[0424b23]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若大眾為求寂作令 怖法,後時大眾授彼近圓,得成受不?」佛言:「成
受近圓,授者得罪;應先為其人作解羯磨。」「如 世尊說:『五法成就年滿五夏得離依止隨處 遊行,乃至十夏所到之處仍須依止。』者,如其
四夏五法成就,得離依止隨處遊不?」佛言:「不 得,令滿五夏故。」「已滿五夏五法仍虧,得離依 止不?」佛言:「不得,五法虧故。」「年至三夏善通三
藏,具證三明除盡三垢,此人亦須依止師不?」 佛言:「此亦須依,制教定故。」「若滿五夏五法成 就許往人間隨情遊履,如其到處,得齊幾日
無依止師?」佛言:「得至五夜,此據有心。若無 心求,一夜不得,於僧受用飲食之類,皆不合 受。」
[0424c08] 第九子攝頌曰:
同分非同分, 有齊限及無,
有覆無覆殊, 名一種便異。
[0424c11]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大德說:『有同分罪、 非同分罪。』何者是耶?」佛言:「同分罪者,謂波
羅市伽望波羅市迦,名為同分;若望餘部,名 非同分。下之四部同分亦然。」「如世尊說:『有齊 限罪、無齊限罪。』何者是耶?」佛言:「若有苾芻,不
能記憶罪及夜數,名無齊限。若有能憶知罪 及夜,名有齊限。」「如佛所說:『有覆藏罪、無覆藏 罪。』何者是耶?」佛言:「覆有二種:一者覆夜、二
者覆心。若有苾芻,雖覆其夜不名為覆,若覆 其心便名為覆。」「世尊於諸罪處說有名種,何 者是名?何者是種?」佛言:「波羅市迦謂之為名,
此所作事謂之為種,下之四部名種亦然。」
[0424c23] 第十子攝頌曰:
不牆上行法, 非於一、二、三,
不對破戒人, 不取授學欲。
[0424c26]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若有苾芻,欲行波利婆 娑及摩那 [卑*也] 者應可與法。」時六眾苾芻棄彼
界處,於垣牆上而行其法。諸苾芻問六眾言: 「仁何所為?」六眾答曰:「我行波利婆娑。」諸苾芻 曰:「斯乃覆藏,何成行法?」時諸苾芻以緣白
佛,佛言:「汝等不應於垣牆上而行其法,亦復 不應於一苾芻及二、三苾芻處而行其法。宜 於四苾芻中,或時過此行治罰法。」時六眾苾
芻行其復本波利婆娑,於四授學人處取法 而行,佛言:「不應於彼授學人處行復本法,亦 不應於四波利婆娑人處作其行法,不應於
四波羅市迦人令其秉法受其行法。非三犯 重人加一清淨人,亦非加二加三。如為一人 作行覆藏法時,諸大眾並悉清淨復須同見,
乃至六夜出罪咸須清淨。」鄔波離白佛言:「授 學之人得與其欲不?」佛言:「不得。」「得受此人欲 不?」佛言:「得,由是苾芻故。」
[0425a14] 尼陀那別門第三總攝頌曰:
圓壇求寂墮, 一衣煙藥器,
鐵椎髮及門, 不應隨鐵作。
[0425a17] 第一子攝頌曰:
圓檀及天廟, 兩驛半依止,
無鉢不度人, 鉢等不書字。
[0425a20]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諸苾芻隨處洗鉢及 以濯足,遂令其地多諸蠅蟻。時婆羅門及諸 居士問苾芻曰:「此是聖者便利處耶?」苾芻答
言:「非是便利,是我洗鉢濯足之所。」居士聞已 遂生譏嫌,作如是語:「但諸苾芻咸不淨潔,洗 鉢濯足不擇處所。」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
「不應隨處洗鉢濯足。汝等當知!若洗鉢處應 可塗拭作小水壇。」時諸苾芻作圓曼荼羅,居 士見已咸作是言:「諸釋迦子供養於日。」世尊
告曰:「不應圓作。」時諸苾芻作曼荼羅形如半 月,居士復言:「苾芻事月。」佛言:「壇有二種:一 如矟刃,二如瓮形。或可隨彼水流勢作。若作
日月形曼荼羅者,得惡作罪。若為三寶,隨何 形勢悉皆無犯。」
[0425b05] 爾時世尊為摩揭陀國大臣婆羅門名曰行 雨略宣法要,說伽他曰:
「若正信丈夫, 供養諸天眾,
能順大師教, 諸佛所稱揚。」
[0425b09] 時六眾苾芻即便供養羯吒布呾那、摩登伽瞿 利迦天。時婆羅門及諸居士咸作是言:「聖者! 既於善說法律之中而為出家,寧容反更敬
事天神。」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為俗人 密意而說,非是汝等苾芻所為。是故汝等,於 諸天神勿為敬事。」時有苾芻於天神處便生
輕賤,彼天神曰:「我等於仁有何過失而見欺 倰?」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從今於天 神處,不應供養亦勿欺倰。」時有苾芻,後於餘
處見羯吒布呾那,及摩登伽瞿利伽像即便 打破。時諸居士作如是言:「此天神像無有心 識,聖者何故輒毀破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
佛言:「汝等苾芻!於天神像不應毀壞。」有諸苾 芻隨處遊行,時彼路便右繞天廟,佛言:「苾芻 不應右繞天廟。」遂即避路,便為棘刺之所傷
損,佛言:「應取舊路。若因道便而右繞者,誦聖 伽他謦欬彈指令其警覺。」
[0425b25] 具壽鄔波離白佛 言:「世尊!如說大界極兩驛半,令諸弟子於親 教師軌範師處每日三時請教白事,是佛親
制。彼諸弟子去親教師及軌範師有兩驛半, 路遙時促,未審如何?」佛言:「應半月就禮。若去 師五俱盧舍,應七八日一去禮拜。若一俱盧
舍,每日一去。若更相近乃至同處,應每日三 時而為禮敬。若異此者得越法罪。」
[0425c03] 時鄔波難 陀無鉢度人,時諸苾芻各洗鉢已安置龕中, 請白二師旋遶制底。鄔波難陀所度弟子有 緣須鉢,便往尊者憍陳如鉢邊欲取其鉢,尊
者告曰:「此是我鉢,汝不須觸。」時彼復往餘人 鉢處,同前欲取,還復見遮。時諸苾芻問曰:「誰 是汝師?」彼便答言:「鄔波難陀。」時諸苾芻以緣
白佛,佛言:「不應無鉢度他出家及與近圓,得 惡作罪。汝諸苾芻!凡欲度人出家為求寂者, 應與鉢及小鉢并以銅椀,無令廢闕。」時阿尼
盧馱有一弟子為師掌鉢,師與弟子鉢形相 似,彼不能識,遂生疑曰:「為是師鉢、為我鉢耶?」 時彼即便於其鉢底,各書名字。有一長者,奉
請世尊及苾芻眾,就家受食。長者先與婬女 有私通事,遂遣使人報婬女曰:「我於今日請 佛及僧,明日就家謹設供養,汝可來此手自
奉食。」是時婬女遇有他緣,不及親往。佛及僧 伽至時赴請,餅食已訖,說施伽他從座而 去。時彼長者是阿尼盧馱弟子知識,佛僧去
已,唯彼弟子未出其舍,是時長者白言:「大德! 願以此鉢暫時相借,以所餘食欲寄與人。」苾 芻即以師鉢與之。長者以鉢盛滿香饌寄與
婬女,并附言曰:「賢首!我請三寶奉獻斯食,佛 及僧伽並已食竟,汝可隨喜。」是時婬女既得 鉢食,置餘器中,便於鉢底見尊者字,知是聖
者阿尼盧馱所用之鉢,便作是念:「阿遮利耶 乃見人天之所供養,我今有幸得見彼鉢,若 我空然而送還者失大福利,事不應爾。」即取
其鉢周遍揩拭,復用香湯再三淨洗,塗以香 泥置妙座上,右膝著地持妙花鬘虔誠供養, 燒香普熏發願而住。時有婆羅門,亦於婬女
先有相知,來至其所見女供養,問言:「賢首!汝 何所為?」答曰:「此鉢乃是尊者阿尼盧馱所受 用器,即是人天所共尊重。我於此鉢略申供
養。」婆羅門曰:「汝以婬染總攝諸人,沙門釋子 亦不見放。」時諸苾芻聞是事已,以緣白佛,佛 言:「凡諸苾芻,於己物上書名字者,有如是過,
是故不應書己名字。」時諸苾芻不知何物是 不應書?佛言:「有五種物皆不應書:謂別解脫 戒經、別解脫廣釋、及諸事等、與律教相應之
義,并私己物,於己物上不應書字,可作私記 憶持。」具壽鄔波離白佛言:「世尊!若律教等皆 不合書者,於當來世諸苾芻等,心無持力咸
多忘念,於諸緣起尚不能憶,如斯等事當復 云何?」佛言:「若如是者,應書紙葉而受持之。」
[0426a19] 第二子攝頌曰:
求寂墮鉢破, 開餘存念者,
作二種重籠, 并隨所須物。
[0426a22]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有一苾芻畜一求寂,常 令持鉢。後於異時手脫損鉢,令師廢闕。時諸 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令彼求寂洗鉢。」時
舍利子有一求寂名曰准陀,常令持鉢,來請 師曰:「鄔波馱耶!願見與鉢,我當洗之。」舍利子 言:「佛為損鉢已制學處。」彼便白言:「我豈當作
如斯過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知求 寂能存護者,聽其洗鉢。」
[0426b01] 時有苾芻守持鐵鉢,垢生損壞多有孔隙,以 緣白佛,佛言:「凡畜鐵鉢應可熟燒。」時諸苾芻 多積柴薪而燒其鉢,即便損破,佛言:「不應如
是火燒其鉢,可於籠內安置燒之。」彼便不知 云何作籠?佛言:「籠有二種:一者匠作,二者自 為。言匠作者,謂是陶師。言自作者,或時以
瓮,或可用瓨截破用之。」彼安在地打著便碎, 佛言:「盛灰令滿使人擎持,然後以釘徐徐疎 孔鑿為兩段。」時彼於外不以泥塗,佛言:「應以 草 [麥*弋]
作泥遍塗。」彼不以物塗拭於內,佛言:「應 以麻滓作泥塗拭待乾。」然所燒鉢猶未受色, 佛言:「內安稻 [麥*弋] 以籠合之口邊泥塗。」彼便以
鉢置地而熏,佛言:「應用物支,於上重安事亦 同此。」彼物薄小鉢便相著,佛言:「應可高支勿 令相近。」仍不受色,佛言:「應數數洗然後更燒。」
籠內煙出,佛言:「應灰擁口。」彼以牛糞積為大 聚燒便損鉢,佛言:「應壘牛糞從上放火。」不知 欲遣何人看火?佛言:「苾芻應自看守,若有別
緣囑餘苾芻看,然後應去。」地上燒鉢多損諸 蟲,佛言:「應淨灑掃。是故我今聽諸苾芻畜熏 鉢籠,及隨此籠所須之物用皆無犯。」
[0426b22] 第三子攝頌曰:
一衣不互作, 澡浴可遮人,
於褥不剃頭, 病人隨服食。
[0426b25]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有施主造立浴室奉 施僧伽,六眾苾芻各著一裙互揩身體。俗人 入見作如是語:「此等諸人是何外道?」時敬信
者答言:「是釋迦子。」居士聞已便起譏嫌:「彼 之大師常有慚愧,云何此等無羞恥耶?」時諸 苾芻聞以緣白佛,佛言:「不應一裙互相揩
洗。若有犯者得惡作罪。」時諸苾芻在浴室內 令俗人入,見苾芻等以手揩足復更摩頭,俗 人譏曰:「沙門釋子作斯鄙法,是不淨潔,既揩
足已復用摩頭。」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入 浴室時,無信敬人不應令入亦勿令作。若教 作者得惡作罪。」時諸苾芻在浴室內無人守
護,有諸居士來入其室,見苾芻等以手揩足 復將洗面,便譏嫌曰:「沙門釋子實為鄙惡,以 手揩足,復將洗面。」佛言:「若洗浴時,無令俗
人入浴室內,應差苾芻為守護者。」時給孤獨 長者,與一無敬信婆羅門往逝多林,苾芻見 已報長者曰:「勿使此人入浴室內。」婆羅門曰:
「我有何過而見遮止?」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 言:「若知彼人有淨信者應許入室。」時有婆羅 門入既被遮,見餘不障,婆羅門曰:「彼諸俗人
皆許入室,何故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