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yasangraha (Genben Sapoduo Bu Lu She)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二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與欲已更遮學處第五十三
[0591b23]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 難陀,大眾為作捨置羯磨。難陀知已向餘苾 芻作如是言:「我先與欲是不善與。」由與欲
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0591b27] 「若復苾芻,與他欲已後便悔,言:『還我欲來不 與汝。』者,波逸底迦。」
[0591b29] 言與欲已者,謂僧伽有如法事,先情許已。後 便悔者,謂先與欲後起悔心。言還我來者, 此出遮詞:「誰知汝等取我欲去,反於我等作
不饒益。」此戒與前毀破學處有差別者,前望 羯磨事已先知;此據不知,但遮其欲。此中犯 者,已與他欲後生悔恨,煩惱既生心無慚恥,
於所對境作苾芻想,言告彼時,便得墮罪。
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學處第五十四
[0591c08]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如世尊說:「常以月 八日十五日,大眾同集,共聽經法。」便至夜 半,有老苾芻然明而臥,夢見故二,遂共交
通,讇言外聞遂生譏謗。因制不應與未近圓 人同一室宿,亦復不得然明而臥;日月光者 無犯。又因尊者羅怙羅及病苾芻,開經二夜,
至第三夜令未近圓人出宿。出宿之時不應 驅遣使出寺外及離簷前,但可離其房門勢 分。若恐惡苾芻為破戒緣者,至第三夜,宜
令求寂向善友房。此若無者,應共驅出罪惡 苾芻、或自將求寂餘處而臥。若自安居已不 得往餘處者,應生心念為防護故,於三月中
與求寂同宿者無犯。為於行路至出宿時,有 虎豹等恐驚怖者,至第三夜,當須警覺。若 其不能通夜覺者,極至明相出時,必不應睡;
若猶困乏者聽睡無犯。難時聽許者,無難不 應行。路有驚恐,應遣在前自居其後。若行困 極,當與小食。
[0591c25] 時鄔波難陀有二求寂:一名 利刺、二名長大。過二夜共宿,并與俗人同處。 由眠臥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0591c28] 「若復苾芻,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者,波 逸底迦。」
[0592a01] 言未近圓人者,除苾芻、苾芻尼,諸餘人類,咸 犯斯學。如是應知,至第三夜共女宿時,便犯 兩墮。過二夜者,謂經二夜至第三夜,始從初
臥即得惡作。明相出時,便得墮罪。言同室者, 有四種室:一、總覆總障,如諸房舍及客堂樓 觀等,上總遍覆四壁皆遮。二、總覆多障,於其
四壁少安窓戶。三、多覆總障,即四面舍於四 邊安壁中間,豎柱四簷內入、或低或平。四、多 覆多障,謂三面舍。此於四面舍無其一邊,
若半覆半障、或多覆少障、或簷際等,並皆無 犯。若過二夜淨宿之時,與扇侘半擇迦等, 經明相者,得惡作罪。於未近圓作未圓想等
六句,四犯、二非犯。若崖坎下、或空樹中者無 犯。若與授學人同室者,亦應淨宿。此授學 人與未近圓人亦淨其宿。凡眠臥時,若
有難緣無餘床席,應疊嗢呾羅僧伽為四重 而臥其上。以僧伽胝疊安頭下、或用覆身安 呾婆娑,以充內服。凡臥息時右脇著床,兩足
重壘,身不動搖,作光明想,安住正念情無 嬈惱,衣服不亂,於睡知量,念當早起,初夜後 夜恒修善品,此是沙門眠息之法。若無病苦
晝不應臥。若眠息時,有人相惱者,應向餘 處。
不捨惡見違諫學處第五十五
[0592a25]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無相苾芻生罪 惡見,欲令捨故,作白四羯磨,眾開諫時猶 尚不捨。由不善觀事邪智煩惱,制斯學處。
[0592a28] 「若復苾芻,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 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應語彼苾
芻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 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 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
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 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 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 波逸底迦。」
[0592b08] 作如是語者,謂引世尊所說,雖有妻室獲得 沙門果,遂生惡見。世尊所說法者,一、世尊 說;二、弟子說。由大聖力法興於世,雖弟子說,
亦名佛說。障礙法者,謂五部罪。非障礙者, 謂不能障沙門聖果。此中犯者,若苾芻心生 惡見謂為正見,云:「我所解最為殊勝。」實不從
佛聞如是語,但出自意說其文義。不生慚恥, 邪說誑他。餘苾芻見時應為屏諫。若不捨 者,得惡作罪。次羯磨諫作初白竟,乃至第二
羯磨竟,若不捨者,一一皆得惡作之罪;第三 竟時,便得墮罪。應於大眾中說悔其罪。
隨捨置人學處第五十六
[0592b20]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無相苾芻僧伽 與作捨置羯磨,時鄔波難陀與其同住。事惱 同前,制斯學處。
[0592b23] 「若復苾芻,知如是語人未為隨法、不捨惡見, 共為言說、共住受用、同室而宿者,波逸底迦。」
[0592b25] 言未為隨法不捨惡見者,雖得眾法不欲隨 順,所陳惡見無改悔心。設未順眾,若捨惡見 者,雖與同住,無其墮罪。共為言說者,謂評
論善惡受白事等。共住者,與作依止師。受用 者,謂受供給。同室宿者,於前四種室中作如 上事,宿經明相,皆得墮罪,方便得輕。若不知
是被眾捨棄、或身有病苦、或欲捨惡見,並無 犯。
攝受惡見求寂學處第五十七
[0592c05]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有二求寂:一名利 刺、二名長大,作諸惡行心無羞恥。見昔朋友 得羅漢果,作是念言:「彼與我等舊行非法,而
今獲得勝增上果,故知犯罪非障聖果。」此惡 見人眾應開諫,安在見處令離聞處,大眾和 合秉白四法,令捨惡見。若作白已,應往告知,
乃至羯磨一一皆爾。第三法竟,若不捨者,即 應驅擯,不得同住。而鄔波難陀遂便攝養, 與共同住。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92c14] 「若復苾芻,見有求寂,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 法,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
應語彼求寂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 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 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
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 見。』諸苾芻語彼求寂時,捨此事者善。若不捨 者,乃至二三隨正應諫,隨正應教,令捨是事。
捨者善。若不捨者,諸苾芻應語彼求寂言:『汝 從今已去不應說言:「如來、應、正等覺是我大 師。」若有尊宿及同梵行者,不應隨行。如餘求
寂得與苾芻二夜同宿,汝今無是事。汝愚癡 人,可速滅去。』若苾芻知是被擯求寂而攝受 饒益,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0592c28] 言攝受者,謂與依止。為饒益者,給彼衣鉢、或 教學業亦名饒益。與同室宿,經初二日各一 墮罪,至第三日得二墮罪。若與依止及教讀
誦,皆得墮罪。凡不見罪等被捨置人,共為受 用,皆得惡作,餘如前說。
◎
著不壞色衣學處第五十八
[0593a05] 佛在王舍城竹林園中,時祇利跋寠山大節 會日,遠近城邑士女咸萃,歌管音樂並皆雲 集。是時樂者作如是議:「我之管曲人皆見聞,
未是殊妙,宜須改異,更作新奇。」時有樂人取 六眾苾芻形像,變入管絃。既是新異人皆競 集,自餘鼓樂無往看者,遂多得珍財。時六眾
苾芻聞斯事已,自相告曰:「無識倡優摸我形 狀,將為舞樂,尚獲多財;豈若自為而不得物!」 既足衣鉢無假乞求,遂於大會眾聚之時,著
俗衣裳自為歌樂。諸有看人咸集於此,自外 管絃並皆息唱。是時樂人自相告曰:「前為形 狀多獲珍財,今彼自為我無所得。可將珍貨
密贈六人,彼見哀憐必隨我欲。」時六眾苾芻 既受貨已,住彼作樂。苾芻不應習學歌舞 及往觀聽。此由染衣事不寂靜煩惱,制斯 學處。
[0593a21] 「若復苾芻,得新衣,當作三種染壞色:若青、若 泥、若赤,隨一而壞,若不作三種壞色而受用 者,波逸底迦。」
[0593a24] 言新衣者,謂是體新,非是新得,名為新衣。衣 有七種,具如上說。言青者,取訶梨勒,或研或 擣和水成泥,塗鐵器中停經一宿,和以煖水
染物成青,非深青色。若泥者,謂是泥染。文 云:「赤石是也。」若赤者,謂是樹皮、根莖、枝葉、花 果。堪染衣者,皆得壞色。言受用者,謂是披
著,初擐體時,即得墮罪。此之方便皆得惡 作。下至拭鉢巾拂足巾鉢帒濾羅腰絛等,咸 須壞色點淨而畜。若其衣體、或經、或緯,是
不淨物,不壞而披,皆得惡作。先壞色衣王賊 奪去,後時重得舊淨已成。若不壞色為不壞 色想,六句如上。若重大衣帔是僧祇物,聽留 縷 繢
而受用之,亦不須染,不應露著出外遊 行。若要出時,表裏皆須赤衣通覆,勿令外 現。若縷 繢 尚露出者,應截去之。若是別人物,
皆須作委寄法而為受用,應對苾芻作如是 說:「具壽存念!此重大衣以某甲施主為委付 者,我為彼想而受用之。」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捉寶學處第五十九
[0593b14] 佛在王舍城鷲峯山,爾時世尊於日初分執 持衣鉢,將尊者阿難陀以為侍者,從鷲峯山 詣王舍城乞食。遇天大雨水蕩崖崩,見劫
初人所安伏藏,光色晃曜。世尊告曰:「阿難陀! 汝應觀此是大害毒。」阿難陀答言:「大德世尊! 實是可畏毒。」去斯不遠,有一採根果人,聞之
生念:「我於先來但見齧毒,至於害毒實未曾 見,勿令於夜蜇害於我。試往觀之,識其形狀。」 既其至已見是伏藏,光彩外發。竊生是念:「願
此害蛇恒蜇於我父母、妻子所有眷屬,亦不 辭痛。」遂將葉蓋細細持歸,共諸親族隨意受 用。時未生怨王見其富盛,遣使往察,徐而問
之:「汝於何處得王伏藏?」彼人報曰:「我實不得 王家伏藏。」捉以送王。王自問曰:「汝可實說得 吾伏藏耶?」彼人答言:「我實不得。」王問諸臣:「違
王教勅罪合如何?」答云:「合死。」王言:「此違我 命,宜當准法,所有眷屬皆繫獄中。」即將向殺 處,彼人悲泣隨屠者行,高聲大喚:「阿難陀!此
是害毒!此是害毒!」將刑有言,法須返奏。使 持此語返報於王,王曰:「言不相當,必有其義。 汝可喚來,我自親問。」彼人具以昔緣而答。王
於三寶初始生信,聞說此言不覺流淚,告彼 人曰:「汝緣世尊獲斯珍寶,罪雖合死我今釋 放,并汝眷屬,應將此物供養佛僧。」既蒙釋免,
遂辦上供奉請佛僧就其住宅,佛為說法踊 躍歡喜,便獲初果。緣斯不聽苾芻捉寶。又鄔 波難陀往教射處,復往樂坊,怖其博士,令輸
餅直,賣盡弓矢戲具之屬,終致貧窮,此是寶 類。又鄔波難陀於薜舍離取他童子瓔珞,云 是藥叉神物。因受不淨財,事過限廢闕煩 惱,制斯學處。
[0593c16] 「若復苾芻,寶及寶類,若自捉、教人捉,除在寺 內及白衣舍,波逸底迦。若在寺內及白衣舍 見寶及寶類,應作是念,然後當取:『若有認者
我當與之。』此是時。」
[0593c20] 言寶者,謂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虎魄、 商佉右旋,及牟薩羅帝青大青,日月光等。 言寶類者,謂鬪戰具,所有兵刃、或管樂所
須戲具雜物。自捉者,謂自身觸。遣他者,謂教 他觸。寺內者,謂苾芻住處,因鹿子母遂開舉 捉。白衣舍者,謂俗人舍。捉他金囊欲為藏舉
者,無犯。此中行法者,凡得遺物,主若來索,應 反問之。若記識同即宜還彼,若差互者此 不應還。若於寺外見他物時,以葉草等蓋覆
令密,不得於此為輕棄心,無主來索收歸住 處,私自舉掌經七八日,無人索者收貯僧 庫,經五六月又無索者,應供僧伽,買牢器具。
若後主索,應勸喻彼令施僧伽;若不肯施,當 酬本直。若索利者,宜告之曰:「由佛制戒還爾 本物,更索其利是所不應。」若寶裝瓔珞、若臂
釧等嚴身之具、若張弦樂器、若堪吹 蠡 角 弓施弦 [弓*替] 箭有鏃頭、若像身中有佛舍利, 如斯等類自觸教他,皆得波逸底迦;方便之
罪准果應知。若嚴身具不以寶裝,及諸假寶 弓無弦、箭無鏃,未張樂器, 蠡 不堪吹,乃至 結草為瓔珞具,無舍利像及龍象額珠,自觸
教他及作書等,或坐寶座,咸惡作罪。若向 天上觸時無犯。若先是兵刃,打壞無堪者無 犯。亦不應著諸瓔珞具。必須執捉有舍利
像及無舍利像,作大師想然後方捉,由是佛 寶故。若不守持心,觸得本罪。若月光珠及日 光珠,為出水火觸亦無犯。知是賊徒不應指
示,若須水火應與。若觸輪王七寶,隨其所應 得輕重罪,一得眾教、二得墮罪,餘四無犯 (觸女成殘, 珠輪墮罪, 二惡象馬, 無犯應知) 。
非時浴學處第六十
[0594a22] 佛在王舍城竹林園中,時六眾苾芻在溫泉 所,作諸調弄惱影勝王,由此為緣遂遮洗 浴。身形臭氣時俗譏嫌,因更開聽半月中洗,
復聽在時無過。由隨自樂事過限煩惱,制 斯學處。
[0594a27] 「若復苾芻,半月應洗浴,故違而浴者,除餘時, 波逸底迦。餘時者,熱時、病時、作時、行時,風 時、雨時、風雨時,此是時。」
[0594b01] 言故違者,謂違限齊而浴。熱時者,謂春時餘 有一月半當作安居,即是四月初至五月十 五日,及夏初一月,即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
五日,此兩月半名極熱時。病時者,若不洗浴 身心不安。作時等者,義如上說。風時者,謂 有微風吹動衣角。雨時者,乃至天雨有二、三
渧墮其身上。風雨時者,謂風雨俱有。初開 半月浴,因大熱時後聽隨意,更開病等,皆非 是犯。此中犯者,若灌頂、若入河池、若冷水、若
煖湯,於斯等處不作時心守持而浴者,從上 澆水流至于臍,若入河池水過臍上,得波 逸底迦。若有要緣須渡河 澗 、若繞灘磧、若過
橋隄脚跌墮水、或時悶絕他以水澆、若在河 池為學浮故,若遇天雨,並皆無犯。若在時內 須數洗者,應守持心方為沐浴。苾芻住處咸
須淨掃,處若寬大修治難遍者,當於要用處 而掃拭之。若至八日、十五日,應鳴健稚合 眾共掃,眾集之時應說法語、或聖默然,事訖
應浴,禮制底已共相慰問,隨意而去。苾芻見 地若淨灑掃、或牛糞塗,欲履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