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yasangraha (Genben Sapoduo Bu Lu She)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Scroll 1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四部四波底羅提舍尼法
[0604b25] 攝頌曰:
非親尼自受, 舍中處分食,
不請向學家, 受食於寺外。
從非親尼受食學處第一
[0604b29] 佛在王舍城竹林園中,時蓮花色苾芻尼自 發願言:「我乞食時得初滿鉢奉施僧伽,得第 二鉢自供而食。」後因行乞見飢苾芻,復持第
二鉢以用布施,緣斯斷食。明日又乞初鉢施 僧,得第二鉢方欲自食,時鄔波難陀從彼乞 求,便持施與,身體虛羸於大巷中悶絕倒地。
諸居士見咸生譏議:「沙門釋子無悲愍意。」由 苾芻尼乞食,事過分廢闕待緣,譏嫌煩惱,制 斯學處。
[0604c09] 「若復苾芻,於村路中從非親苾芻尼自手受食 食,是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 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
說悔。』是名對說法。」
[0604c13] 言非親者,若是親尼受食非犯。苾芻尼者,謂 已近圓是清淨行。於村路中者,若尼住處受 取、若苾芻尼自為施主,食非乞得苾芻受取,
悉皆無犯。自手者,謂是自受、若他為受。若尼 遣人送者,無犯。言食者,謂五珂但尼、五蒱膳 尼,受得便犯重。言食者,說本意也。是苾芻者,
簡苾芻尼。應還村外住處者,往本住處說悔 其罪,設村路中有苾芻者亦不應說。詣諸苾 芻者,謂清淨人。我犯惡法者,謂是如來所遮
之事。是不應為者,言非苾芻所應作事。是名 對說者,各各對人說罪名字。問:「自餘諸罪皆 對他說,云何於此得對說名?」答:「謂於住處現
有苾芻,皆須一一別對陳說,不同餘罪故受 別名。又犯罪已,即須陳說不得停息,復異餘 罪。」實非親尼作非親想疑得根本罪,親非親
想疑得惡作罪,於親非親而作親想無犯。
受尼指授食學處第二
[0605a01]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語窣 吐羅難陀苾芻尼曰:「若有施主請僧食處,汝 可就宅教彼施主多以好食與我。」爾時彼尼
既受教已,於他請處多持好食偏與六眾。由 此食少不得周遍,令諸苾芻空腹而去,事惱 同前,制斯學處。
[0605a07] 「若復眾多苾芻於白衣家食,有苾芻尼指授 此苾芻,應可多與美好飲食。諸苾芻應語是 苾芻尼言:『姊妹!且止少時,待諸苾芻食竟。』若
無一人作是語者,是諸苾芻應還村外住處, 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 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0605a12] 言眾多苾 芻者,二人已上乃至大眾。白衣家者,謂有門 戶巷陌之處;若在寺中者,無犯。食者如上說。
此與多好等者,顯勝顯多。姊妹!且止少時 者,謂據食竟以為少時,是故云待諸苾芻食 竟。若無一苾芻作是語者,若一人遮合眾無
犯。若在門外食者,應問:「門內無苾芻尼指授 食不?」若不問者,得惡作罪。若見有尼或出或 入,亦應問之。若不問者,亦得惡作。若尼親族
家、若由彼尼而設供食指授者,無犯。
學家受食學處第三
[0605a23] 佛在廣嚴城,僧訶將軍已見諦理,心生正信 常行惠施,所有庫藏遂致空竭。世尊知時教 作白二羯磨,於彼舍內不應受食,若有床座
應為受之。時尊者舍利子、目乾連,先受彼請 於舍內食。六眾見已作是念:「此人初見諦時 亦請我食。」又因食竟,見彼家中有小男女求
食而泣。由乞食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0605b01] 「若復苾芻,知是學家僧與作學家羯磨,苾芻 先不受請,便詣彼家自手受食食。是苾芻應 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
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 法。」
[0605b05] 言學家者,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唯此 學人處在居家,非無學位。學家羯磨者,謂眾 共許作法成就。先不受請者,雖得羯磨受請
非犯。若非二五羹菜等類,自手受取及得解 法,並皆無犯。言解法者,謂彼貲財還復如 故,應作白二捨前遮法。境想六句如上應知。
阿蘭若住處外受食學處第四
[0605b12] 佛在劫比羅伐窣覩城多根樹園,時六眾苾 芻在阿蘭若住,時彼林野多諸賊寇,有信心 者持供食來,欲就林中興設福會。是時六眾
預往迎食,見彼女人被賊剝脫身無衣服隱 在草中。六眾見已強令授食。家人後至問知 非法,斷絕信心因生譏謗。事惱同前,制斯 學處。
[0605b19] 「若復苾芻,在阿蘭若恐怖處住,先無觀察險 難之人,於住處外受食食者,是苾芻應還住 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
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0605b23] 阿蘭若者,去村一拘盧舍有僧住處,此據緣 起故作是說;若更遠處亦同此制。凡是住處 若有惡魔不信天眾,可畏藥叉及諸猛獸,並
不應住。若險難處無看守人者,應差苾芻具 五法者令往看守。既被差已,彼應晨朝詣險 難處用心觀察,若見賊時應放火烟、或道中
布葉、或竪高幡令人遠見。若有施主送供食 來,見此標時令其警備、或遣人迎接。其觀察 人,聽在中前食五正食。若看守人在道受供
者無犯。住處外者,謂離住處也。應還住處者, 前三學處過由家起故云向村外;此一學處 過在空林,故云應還住處。實無看守作無看
守想疑,得根本罪,次二輕,後二無犯。在阿蘭 若所居方地,星辰道路咸應善知。行人來往 隨力供給。乾 麨 及水量時貯畜。若見客至應
唱善來,含笑先言不應嚬蹙。若女人。來隨其 年幾作母女姊妹等想,餘文可知。
◎
第五部眾學法
[0605c12] 總攝頌曰:
衣食形齊整, 俗舍善容儀,
護鉢除眾病, 草水過人樹。
[0605c15] 眾學法者,謂於廣釋及十七事中,所有眾多 惡作惡說,咸悉攝在眾學法中。如諸苾芻不 應鼓樂,若供養時不得告云:「汝可作樂。」應語
言:「汝可供養大師。」不應三指點灰於自額上 畫為三道,亦不以鏡及水為好觀。而觀蟲之 時,見面無犯。若看面瘡痕、若看頭白面皺、觀
知前後容顏改變生厭離想,此皆無犯。不應 以梳理髮,於諸善品不應懶惰。若為大眾種 植諸樹,未花未果不應捨而遠行,若囑別人看
守者無犯。出入門戶咸須用心,開閉之時 不應造次。若經行時勿緩勿急。應畜洗足器, 若見瓶空應即添水。不應以杙釘於制底。不
應登上。若無求寂及以餘人者,應香湯洗足 為供養事上亦無犯。若作大師形像,除脚釧 耳璫,餘莊嚴具隨意應作。若菩薩像者聽。佛
陀大會旋繞村城行道之時,五眾咸應隨從 圍繞,其最老上座應受吉祥水,有力少年應 助擎像,如是等於律所說,不依行者咸得惡
作。又於苾芻尼學處,苾芻所不應為者,亦皆 得罪,是故通言眾多學法。此等皆由法式事 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0606a07]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過去諸佛云何教聲聞 眾著衣服耶?」是時諸天前白佛言:「如淨居天 所著衣服。」世尊即以天眼觀知,如天所說無
有異也,因制苾芻披著衣法。言齊整者,離不 齊整著衣之過。應當學者,是應學事。不太高 者,不過膝上。此中犯者,若苾芻不依佛教,不
顧羞耻欲為非法者,捉衣開張得責心惡作; 若披著身得對說惡作。若苾芻有順奉心,而 著衣不如法、或時忘念、或是無知非法著者,
唯犯責心惡作。如是於餘學處准此應知。不 太下者,語不下垂至地。齊何是著裙量?謂齊 踝上四指。不象鼻者,不放裙邊,當臍內擪下
垂於地,由如象鼻。不蛇頭者,謂反出衣角, 屈擪腰間,頭若龍蛇。不多羅葉者,謂捉裾邊 細疊成襵,腰邊總擪,形若多羅葉,上聚下散。
不豆團形者,總捉上裙傍內腰裹,同俗婦女 著裙作豆團形。齊整披三衣者,亦是離不齊 整著衣過。不太高者,謂不過膝上。不太下者,
不垂過裙緣。好正披者,不張手足現撩亂相。 好正覆者,應好覆蓋不偏露形。少語言者,不 應同俗多作言說,不大叫呼如童兒類,設有
須喚他不聞時,應請俗人為其大喚。不高視 者,舉目視前一踰伽地是為視量,踰伽量者 長四肘也。不應傍視亦不迴顧,端形直視徐
行而進,牛馬犬等應預觀察,不應逼近恐有 傷損。不覆頭者,不以衣物覆頭如新嫁女。上 下衣服不得偏抄一邊露現形體。雙抄者,總襵
兩邊置於肩上。凡是行步非大人相者,皆應 遠離。不搖身者,如衒色女搖身而行。不掉臂 者,猶如小兒及瘨狂類。不搖頭者,猶如象子
搖動其頭。不肩排者,不以肩髆排觸於他。不 連手者,不應連手在路並行。
[0606b09] 未請坐不應坐 者,在室羅伐悉底城,由鄔波難陀在婆羅門 舍,制斯學處。不善觀察者,亦在室羅伐悉底
城,由鄔陀夷不觀床座坐殺小兒。放身者,緣 在劫比羅伐窣覩城,由鄔陀夷習學菩薩昔 在宮時生戲弄心放身而坐,床座摧破招譏
故制。不壘足者,不以一脚重於脚上壘之而 坐。不重內踝者,謂不正身重踝而坐。不重外 踝者,准事應知。恭敬受食者,凡受食時極須
存念,不應寬慢致令鉢破。不得滿鉢受飯者, 受食之時應觀其鉢勿令流溢,所有羹菜不 應多請,後安飯時恐溢出故。行食未至不應
遙喚,隨到受之勿生貪想。若預申鉢表有貪 心,鉢臨食上是醜惡相。言恭敬者,不多言說 相同婬女。應善用心 摶 者,謂以手把飯非多 非少可口而內,非是
摶 令相著,張口待食現 饕餮相。食在口中不應言說,同白衣法。羹飯 不得互掩覆者,意欲多求長貪心故,應於飲 食生厭離想,是為出家所應作事,隨得隨食
少欲為念。不彈舌食者,施主設食其食過甜, 故為彈舌詐現醋相。不 [口*((甫-、)/寸)] [口*集] 食者,其食實醋 故
[口*((甫-、)/寸)] [口*集] 脣作聲而現甜相。言呵氣食者,其食 過熱戲現冷相呵之使熱。吹氣食者,其食過
冷戲現熱相吹之使冷,此等皆是調弄施主 致招譏過。不手散食者,不如雞爬食。不齧半 者,半在口中半墮鉢中。不舒舌者,長舒其舌 舐掠兩脣。窣覩波形者,下置
麨 團倣其塔狀, 上置蘿菔作相輪形,是地獄中脯爛拏塔,為 其調戲致俗譏嫌。舐手者,手有餘食不應舌 舐,手有食水不振餘人,繫心而食充軀長道,
不得觀他生嫌賤心。
[0606c10] 污手捉淨水者,謂食所 霑及不淨所污。凡欲食噉,皆須土屑澡豆等 淨洗手已,方捉食器飲器及淨水瓶。有諸俗
人從苾芻乞鉢中水,為吉祥故、為除病故。時 鄔波難陀以所食鉢水和殘飯持與,令生嫌 賤,是故聖制授鉢水法,應先三遍淨洗鉢已,
盛滿清水誦聖伽他,可兩三遍方授與人。地 上無替不應安鉢者,若以樹葉等為替者無 犯。不立洗鉢者,恐墮破故,及危險等處皆恐 損故。
[0606c19] 聽法之人先應虔敬,若懷憍慢法水不 停,是故恭勤方能受道,離憍傲相及諸兵刃 方為說法,若有病者無犯。
[0606c21] 若青草上好樹下, 及花果樹人所停息者,不應大小便。若棘刺 叢處者無犯。若大林中行枝葉交茂,應離
人行處,若涉生草田間無空處,應持乾葉布 上便利。若無可得者無犯。應於寺東北角安 置圊廁,其廁四邊應栽棘刺,大小行廁並須
別作,各安門扇皆著傍扂,其便利處應在隱 屏。凡欲入廁應脫上衣,在於上風淨處安置, 向洗手處於甎版石上,先置灰土用為洗淨,
其置土物長一肘、闊一磔手餘,用灰及土列 作兩行。行別七聚,更安一聚總十五聚,土須 細末聚若半排,貯土之器應用木槽,預收備
擬無令闕乏。將入廁時持土三塊,事訖可用 餘物隨時去穢。一用洗身,二塊遍洗左手。其 籌片等不應棄於廁內,應穿小孔向外棄之。
下濕之鄉別為洗處,水流外出不應停溢。若 懸絕臨崖者隨事籌量。初入廁時作聲謦欬、 或時蹋地、或復彈指,應掩門扇閉以傍扂。便
轉既竟,左腋抱瓶右手開門,至洗淨處蹲在 一邊土近右手,瓶安左髀左臂牢 [(序-予+猒)/手] ,或安三 叉木上。注水向身,然後右手撥取七土但洗
左手,後之七土兩手俱洗。餘有一土用洗君 持,其水隨洗隨流勿令停住。次向餘處別洗 雙足,披衣持瓶,既到房已安置觸瓶,以乾牛
糞揩手,取淨瓶水如法再三洗漱,方名為淨, 得作餘事。此由身子作斯洗淨,伏彼外道婆 羅門故。世尊因此制諸苾芻,若不依行咸得
惡作。若小便時,但一土洗身一土洗身,如廣 文說。撿挍寺人數觀廁處,見有不淨即應掃 拭塗治、或水洗令淨。其小行處有不淨時,應
用草揩或破布拭以水灌洗,有泥決通無令 臭穢。若有病人不能起動者,應穿床席作孔 以破衣替,身恐生瘡損除棄不淨,應畜兩盆
更互淨洗、或將油拭。大小行時不應披三衣, 但著僧脚崎及裙,亦不應用好者,善須詳審 勿衣觸地。若苾芻大小行訖,乃至未將淨水
漱口,不受他禮亦不禮他,不坐床座及噉飲 食,違者皆得惡作。若飲藥湯無水可求者無 犯。若服瀉藥若患苦痢,乃至未止不應數洗,
須將籌等權時且用。若瀉痢竟依法而洗。鞋 履霑污即應洗除。病人坐處及洗淨處勿令 勞倦。若便利未至不應預去,時至不應久留。
若泄下氣勿使作聲。旋溺事了,不應久住其 處。於廁屋內若上座前、若在淨地,及對食者 皆不洟唾。凡洟唾時勿作大聲,亦不應數。若
多唾者應向屏處,若有病緣聽安承器、若沙、 若石、及草土等,安在器中勿使灒溢,應數洗 之無令臭氣。不得水中者,若水闊應於木上,
若無可得同上草田。不上過人樹者,恐日時 過望取食人,若有虎豹聽上高樹,但有難緣 並皆無犯。
[0607b14] 此眾學法總為八例:一、著衣服事;二、入村事; 三、坐起事;四、食噉事;五、護鉢事;六、說法事;七、 便利事;八、觀望事。餘如廣文。
七滅諍法
[0607b18] 攝頌曰:
現前并憶念, 不癡與求罪,
多人語自言, 草掩除眾諍。
應與現前毘柰耶, 當與現前毘柰耶。
應與憶念毘柰耶, 當與憶念毘柰耶。
應與不癡毘柰耶, 當與不癡毘柰耶。
應與求罪自性毘柰耶,
當與求罪自性毘柰耶。
應與多人語毘柰耶, 當與多人語毘柰耶。
應與自言毘柰耶, 當與自言毘柰耶。
應與草掩毘柰耶, 當與草掩毘奈耶。
[0607b29] 若有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