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 Ershi Er Mingliao Lun 律二十二明了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律二十二明了論一卷正量部弗陀多羅多法師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0665b17] 如本二十二明了論,能分別解釋律所立名。 我今當說。
[0665b18] 偈曰:毘尼毘曇文所顯,與戒 及護相應人。
[0665b19] 釋曰:由對治上心惑,應說 諸護數量。三界上心惑有二百九十四,是彼 所起非護亦有二百九十四。為對治彼,有善
及無覆無記諸護,合有五百八十八,是人與 此對治護相應。復有別釋:欲界上心惑有 一百三十七,從此隨一上心惑,能染污眼根
地,於第四心及初至心,此眼根不護有一百 三十七。如眼根,耳根亦爾,鼻舌身根不護 各有二十五。如眼耳根,意根不護亦爾,有一
百三十七。為對治彼應知,二品護合有九百 七十二。色界上心惑有八十六,從此隨一上 心惑,能染污眼根地,所生不護有八十六。為
對治彼二品,護各有八十六。耳根意根不護、 二護亦爾。色界身根不護有十四,能對治 彼二品護各有十四。無色界上心惑有七十
一,從此隨一上心惑能染污心地,所生不護 有七十一。為對治此二品護各有七十一。三 界護合有一千六百五十八,是人與此對治 護明相應。
[0665c08] 偈曰:諸佛所讚修三學,不 看他面我當說。
[0665c09] 釋曰:若人與如此等護 相應,此人能歡喜如來;由二功德相應故,是 故諸佛讚歎此人。修三學者,於諸佛正法,
正學有三,謂依戒學、依心學、依慧學。此三學 生起位在忍名相、世第一、見地、修地中。或依 三業道立三學、或依道分立三學、或依三藏
立三學、或依三法身立三學。由此義,是人於 名句字義及正行,心明了無疑,是故自在不 繫屬他,故說不看他面。略釋如此。因前所說
護,約正業、正語、正命更釋此人功德。
[0665c18] 偈 曰:明八戒護九十六,分別差別義相應。
[0665c20] 釋曰:云何八?明了戒約道三分,分別為九十 六。戒本有二種,謂身業、口業。云何分別此為 八?此中身業有四種:一離殺生、二離偷盜、三
離邪婬、四離非攝。口業有四種:一離妄語、 二離破語、三離惡語、四離非應語。此八種業, 由身、由口、由心。若自受有二十四;若教他受
亦有二十四;若見他受行生隨喜心,亦有二 十四;若自行先所受,亦有二十四。此四二十 四,合成九十六。復次身四種邪業,若由無瞋
無癡善根所離成八,說名正業。口四種邪業, 若由無瞋無癡所離成八,說名正語。身口八 邪業,若由無貪所離成八,說名正命。若自受、
令他受、見他受行生隨喜、自行先所受,各二 十四。約聖道分判此八,明了戒合九十六,是 人與如此等戒相應。
[0666a05] 偈曰:倍二十一千 福河,流善法水洗除污。
[0666a06] 釋曰:云何倍二 十一千福河?成四萬二千福河。律中如來所 立戒有四百二十:於婆藪斗律有二百戒,
於優波提舍律有一百二十一戒,於比丘尼 律有九十九戒。此四百二十戒中,隨一一戒 各能生攝僧等十種功德,一一功德能生十
種正法,謂信等五根、無貪等三善根及身口 二護,合成四萬二千福河。由此福河,恒能 洗浣破戒垢污。餘義在波羅提木叉論中應 知。
[0666a15] 偈曰:解戒五相九毘尼。
[0666a15] 釋曰:如諸 佛所立戒,於一一戒中應了別五相:一緣 起、二起緣起人、三立戒、四分別所立戒、五
決判是非。此中初波羅夷緣起者,於鞞舍離 國,由飢餓難事為緣起。起緣起人者,是須陳 那比丘。立戒者,若比丘共餘比丘,於學處至
得同命,未捨戒不顯自身羸弱,更行婬欲法, 乃至於雌畜生,犯波羅夷無共住。分別所立 戒者,此中何者為比丘性?謂依圓得至得,乃
至由犯此罪不得共住。決判是非者,此中比 丘於三處犯波羅夷,乃至說戒究竟。於一一 戒應知皆有五相,若人能如理了別此五相
義,此人必定能解九毘尼義。何者為九?一、比 丘毘尼;二、比丘尼毘尼;三、二部毘尼;四、罪毘 尼;五、惑毘尼;六、有願毘尼;七、無願毘尼;八、一
處毘尼;九、一切處毘尼。比丘毘尼者,如故意 出不淨,如此等相罪,但屬比丘毘尼。比丘尼 毘尼者,如獨行,如此等相罪,但屬比丘尼毘
尼。二部毘尼者,是二部所學處。如初波羅夷, 如此等相罪,屬二部毘尼。罪毘尼者,八緣起 所生諸罪,如法對治除滅。惑毘尼者,三界五
部或九永斷智及滅。有願毘尼者,是十種學 處。無願毘尼者,是正羯磨竟時,四萬二千學 處並起。一處毘尼者,如受戒洗浴等事。一切
處毘尼者,謂一切時應共學處。若人能如理 了別此九毘尼義,此人必定能解五部等義。
[0666b12] 偈曰:解罪五部八緣起。
[0666b12] 釋曰:律中說 罪有五部:第一波羅夷部,有十六罪。第二 僧伽胝施沙部,有五十二罪。第三波羅逸 (羊逆反)
尼柯部,有三百六十罪。第四波胝提 舍尼部,有十二罪。非四部所攝,所餘諸罪共 學對及婆藪斗律所說罪,一切皆是第五獨
柯多部攝。若人能如理了別五部罪,此人必 定能解八緣起所生罪。罪生起因有八種:一、 有罪從身生不從口意生,如不閉戶共非大
戒眠等。二、有從口生不從身意生,如善心為 女人說法過五六語等。三、有從意生不從身 口生。如心地諸罪。四、有從身口生不從意生,
如善心為男女行婬使等。五、有從身意生不 從口生,如故心出不淨等。六、有從口意生不 從身生,如染污心對女人說顯示婬欲語等。
七、有從身口意生,如有染污心為男女行婬 使等。八、有不從身口意生,如先對人說大 妾語,彼人不解。此人已對治三方便,後時
彼人若追解其語,此人即得波羅夷罪。若人 能如理了別八緣起所生罪義,此人必定能 解七罪聚等義。
[0666c03] 偈曰:解七罪聚五布薩。
[0666c04] 釋曰:律中說罪聚有七:一、波羅夷聚,謂 四波羅夷。二、僧伽胝施沙聚,謂十三僧伽胝 施沙。三、偷蘭遮耶聚,謂一切三聚不具分
所生偷蘭遮耶。四、尼薩耆波羅逸尼柯聚,謂 三十尼薩耆波羅逸尼柯。五、波羅逸尼柯聚, 謂九十波羅逸尼柯。六、波胝提舍尼聚,謂四
波胝提舍尼。七、非六聚所攝罪及六聚不具 分所生罪及學對,如此一切入過毘尼聚攝。 若人能如理了別七罪聚義,此人必定能解
誦波羅提木叉布沙他。布沙他時說波羅提 木叉有五種:一、誦波羅提木叉緣起;二、誦至 四波羅夷;三、誦至十三僧伽胝施沙;四、誦至
二不定法;五、廣誦乃至戒盡。若人如理能了 別五布沙他義,此人必定能解四失四得義。
[0666c18] 偈曰:解四種失及四得。
[0666c18] 釋曰:於佛正 法中有四種失:一戒失、二行失、三見失、四命 失。此四失勝相云何?是破戒處破戒人,於佛
正法中為修見諦行,是人不可拔濟。譬如樹 葉已萎黃不得久住。是名戒失行見命失相, 應知亦爾。四得者,謂戒行見命極清淨。彼清
淨以五根為體,能感三根,是彼極清淨如前 所說。如此等處,若人能如理了別,此人於律 則明了,不看他面。
[0666c26] 偈曰:能善簡擇罪三 角。
[0666c27] 釋曰:此二或名三角、或名三道。此二 是二不定,名諸罪三角。三道故不定者,於此 中諸罪不定。譬如不定聚能通一切罪中,故
說不定。譬如第四定,是不定諸罪因故,故名 不定。何以故?一切罪部聚,說緣起所生,於中 皆具足。有餘師說:此二不定似律本義,律餘
文句皆為釋此。若人於二不定中能攝應律 義,從此二所生罪於律中能顯,是名能善簡 擇罪三角。若人能如理了別罪三角義,此人 必定能解想真實義。
[0667a07] 偈曰:解想真實立 學處。
[0667a08] 釋曰:律中說學處有二種:一想學 處、二真實學處,復有想真實學處。此中若人 犯一戒,觀察彼意後,方分別此罪從想生起、
此罪從真實生起、此罪從二生起。此中如於 初波羅夷,有想、有真實,若人至癡狂法故不 覺觸、或由正思惟,不噉觸味。於非道起道想、
於道起非道想,噉觸味。此中約想判罪。於女 男、黃門人、非人畜生、下門女根及口中,起顛 倒想。此中約真實判罪。由此道理,於二判罪
亦爾。於我所立波羅提木叉論中,從一切學 處,想罪及真實罪悉攝顯在此義中,為離繁 文是故略說。
[0667a19] 偈曰:自性立制所有戒,如 理分別能解說。
[0667a20] 釋曰:是前所說想罪、真 實罪。由此罪門,佛所立學處有三種:一、性罪; 二、制罪;三、二罪。此中性罪者,若是身口意惡
業所攝,或由隨惑及惑等流故犯,復於此過 犯中故意所攝,有染污業增長,與此俱有罪 相續流,是名性罪。異此三因所犯,或由不了
別戒、或由失念、或由不故意過犯,此中若無 惑及惑等流,又無念念增長,是名制罪。若 具二相,是名制性二罪。若人能如理了別此
學處義,此人於律則明了,不看他面。
[0667a29] 偈曰: 了別二部所作業。
[0667b01] 釋曰:律中說羯磨有 三種:一、唯比丘羯磨非比丘尼;二、唯比丘 尼羯磨非比丘;三、二部共羯磨。一切處與大
戒羯磨,唯是比丘羯磨。和合許受大戒羯磨, 唯是比丘尼羯磨。宿住摩捺 (乃達反) 多、阿悔也 那等羯磨,所有餘白四等羯磨,於自部他部,
是比丘羯磨。此等羯磨,若比丘尼於自部作 亦得成。若人能如理了別此三羯磨義,此人 必定能解破僧因緣等義。
[0667b09] 偈曰:解破非 破類及時。
[0667b10] 釋曰:律中佛說有十四能破 僧和合因緣,如律所說次第。此中非法者,五 邪道分;法者,五正道分。非毘尼者,三邪道
分;毘尼者,三正道分。罪者,違如來所立制; 非罪者,隨順如來所立制。重者有二種:一由 罪、二由制。輕亦爾。各各學處應知輕重。有殘
者,僧伽胝施沙等。無殘者,四波羅夷。不可治 者,四波羅夷、十三中隨一,若已犯二邊,不可 知僧所立最惡滅諍羯磨,如此等。翻此名可
治。麁者,有二種:有由犯意、有由罪。翻此名 非麁。非如來說、非如來教,彼說是如來說、是 如來教;是如來說、是如來教,彼說非如來說、
非如來教;是如來所作及所習,彼說非如來 所作及所習;非如來所作及所習,彼說是如 來所作及所習。如此等十四能破因緣,律中
十四、阿毘達磨中十四,廣說在律中及阿毘 達磨中應知,異此名非破因緣。時者,有二 種:一問難時、二僧和合時。
[0667b27] 偈曰:解小隨 小非小戒。
[0667b28] 釋曰:佛世尊立戒有三品:一 小戒、二隨小戒、三非小戒。小戒者,僧伽胝施 沙等;隨小戒者,是彼不具分罪;非小戒者,四
波羅夷。復次小戒者,諸戒中自性罪;隨小戒 者,諸戒中所有制罪;非小戒者,四波羅夷等。
[0667c04] 偈曰:了別入家正行方。
[0667c04] 釋曰:家者,依 世間所立,人民聚名家。若比丘有因緣欲入 家,先簡擇此事後方得入,謂白同戒、觀察
正行,律中威儀,結腰繩、結僧伽胝紐。佛所立 入聚落戒,皆應觀察。為行於死人處觀過失、 為和合僧、為不相破、為受依止、為簡擇言說、
為有食請,如此等事必定應憶持。此中天廟、 店肆、婬女處、出家女外道等處、應觀察遠離。
[0667c12] 偈曰:善解從罪三上起。
[0667c12] 釋曰:律中說,若 墮犯罪處,有三種更上起法:一提舍那、二 淺薄羯磨、三壞一切罪方法。約遮相續及生
對治護,立三種上起。提舍那者,了別罪因及 緣起體相過失等,已於可親信人邊如實顯 示、如理求受對治護。親信人云:「汝見知罪不?」
答:「見知。」「於未來莫更犯。」答:「善哉。」「汝必應更受 持對治護。」答:「善哉。」是名提舍那。淺薄羯磨者, 或自緣此罪起厭惡心,及起受對治護心,或
於此罪不憶時數,或對人或對僧,如前具說, 是名淺薄羯磨。壞一切罪方法者,正思惟簡 擇無常因等境界,由此或得離欲、或得聖道
果,是名壞一切罪方法。如阿毘達磨藏中廣 說應知。
[0667c25] 偈曰:及三顯示說罪方。
[0667c25] 釋 曰:若人能如理了別三種上起法,此人必定能 解三種顯示說罪方。顯示方者,自心不覆藏、 於他說可解語。顯示此罪,此有三處:一於大
眾所、二於可親信人邊、三由自心正思分別。 如上起有三,顯示亦有三。
[0668a01] 偈曰:立戒緣 起減長等,依文善能分別廣。
[0668a02] 釋曰:律中 由依緣起及制戒,有三差別,有制戒長依止、 有等依止、有減依止;有依止長制戒、有等制 戒、有減制戒。此義如律廣說應知。
[0668a05] 偈曰: 罪及非罪佛所記,如律毘曇之所判,善解 一一罪非罪。
[0668a07] 釋曰:律中判罪非罪,各有 二種。罪二者,或有記、或無記。非罪亦爾,有記、 無記。此人如理能解此二。復次由別義,應了
別罪非罪。如阿毘達磨中說,由了別性、由界、 由滅次第等差別,如文言罪為善惡無記、或 惡或有覆無記、或自性無記?為欲界、色界、無
色界攝?欲界攝,為有流、無流、有流,為心法、 非心法?非心法,為與心相應、不相應?不相 應,為隨心、不隨心?有隨、不隨。若觀心生,生
是隨心,餘非隨心。與心俱起亦爾,為有色、無 色、非色非無色?為有教、無教、或有教或無教? 有緣緣、無緣緣?無緣緣,為業、非業?業,與業相
應、不相應?不相應,隨業。與業俱起亦爾,為先 業果報、非先業果報?非先業果報,應修、不應 修?不應修,應知、不應知?應知,可證、不可證?
可證,可由智不可由身。可滅、不可滅?可滅,由 見及修。如判罪,判非罪亦爾,由了別性、界、 滅次第。
[0668a24] 偈曰:及上起罪五種方。
[0668a24] 釋 曰:五方者,如人犯僧伽胝施沙罪,求得出離。 若人欲為彼作提舍那羯磨,此人必定應先憶 持五種上起方法,後作羯磨。一觀僧伽胝施
沙罪相;二為簡擇人知藏罪不藏罪相;三觀 業聚學處,為簡擇四部等眾;四觀業相應學 處,為行白四等羯磨;五觀於十三僧伽胝施
沙中一日夜等藏不藏,為顯有藏無藏等、地 立宿住摩捺多等。此中僧伽胝施沙罪相者, 於故意出不淨罪中根本相,若人已受大比
丘戒、若如來已制此戒、若人不至癡法、若人 有欲心求出不淨,若方便已顯,於男根邊若 不淨已出、若惑熱已息、若出觸樂已生,此
人則犯僧伽胝施沙罪。於餘略說相亦如此 應知。具相如波羅提木叉論說。覆藏相者,若 人於僧伽胝施沙罪中,起僧伽胝施沙罪見,
不欲從彼上起由,無發露心藏一夜,於此人 此罪已被藏;若人不知不憶或疑惑,起非罪 見,故藏此罪,不被藏羯磨聚。羯磨相應宿住
等地,如律本文廣說應知,此中為離繁文是 故略說。
[0668b15] 偈曰:善解棄捨四種類。
[0668b15] 釋曰: 律中佛聽許比丘四種棄捨:一由未作棄捨 未作、二由未作棄捨已作、三由已作棄捨未 作、四由已作棄捨已作。
[0668b18] 偈曰:善解三衣 六憐愍。
[0668b19] 釋曰:律中佛許六種不離三衣利 益:一、僧和合同許羯磨所作,此有二種,一約 迦絺那衣僧和合所作、二為行路人及有病
人僧和合所作。二衣地所作,如布薩相應 學處中說。三、不離所作,如於皮闍延多樓及 剡浮提等所。四、垣牆所作,謂僧伽藍摩及寺
舍中如轉車方便所顯。五、約露地所作,如比 丘行路四十九弓,所度處相對覆地,直身申 臂斜衣各捉一角,若相及,許不離衣。六、住處
時節所作,於安居學處中廣說應知。復次小 便等所逼事中,由他加行難所作,是名於三 衣處憐愍。此義由轉車戒中廣說應知。
[0668c02] 偈曰:分別律中四種罪。
[0668c02] 釋曰:律中說罪 有四種,一切罪皆入此中攝:有罪由緣起同 不由罪同;有罪由罪同不由緣起同;有罪由
罪同亦由緣起同;有罪不由罪同亦不由緣 起同。此義於罪緣起學處中廣說應知。
[0668c07] 偈曰:於六戒解四親應。
[0668c07] 釋曰:於三十 學處中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