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2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八背捨義 第三十四 (卷二十一)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15a07] 八背捨者,內有色,外亦觀色,是初背捨。內 無色,外觀色,是第二背捨。淨背捨,身作證,第 三背捨。四無色定及滅受想定,是五。合為八
背捨。
[0215a10] 背是淨潔五欲,離是著心,故名「背 捨」。
[0215a11] 不壞內、外色,不內外滅色相,以是不淨 心觀色,是名初背捨。
[0215a12] 壞內色,滅內色相; 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以是不淨心觀外 色,是第二背捨。
[0215a14] 是二皆觀不淨:一者觀內、觀 外,二者不見內,但見外。何以故?眾生有二 分行:愛行、見行。愛多者著樂,多縛在外諸
結使行。見多者,多著身見等行,為內結 使縛。以是故,愛多者觀外色不淨,見多者 觀自身不淨壞敗故。
[0215a19] 復次,行者初心未細 攝,繫心一處難,故內外觀;漸習調柔,能內 壞色相,但觀外。
[0215a21] 問曰:
[0215a21] 若無內色相,誰當觀 外?
[0215a22] 答曰:
[0215a22] 是為得解道,非實道。行者念未來 死及火燒、虫噉,埋著土中,皆磨滅。若現在 觀,亦分別是身乃至微塵皆無,是名「內無色 相外觀色」。
[0215a25] 問曰:
[0215a25] 二勝處見內外色,六勝處但 見外色;一背捨見內外色,二背捨但見外 色,何以故但內有壞色相,外色不能壞?
[0215a27] 答 曰:
[0215a28] 行者眼見是身有死相,取是未來死相 以況今身;外四大不見滅相故,難可觀 無,故不說外色壞。
[0215b01] 復次,離色界時,是時亦 不見外色。
[0215b02] 「淨背捨身作證」者,不淨中淨觀, 如八勝處說。前八一切處觀清淨:地、水、火、風 及青、黃、赤、白。觀青色如青蓮華,如金精山,
如優摩伽華,如真青婆羅捺衣。觀黃、赤、白, 各隨色亦復如是,總名「淨背捨」。
[0215b06] 問曰:
[0215b06] 若總 是淨背捨,不應說一切處!
[0215b07] 答曰:
[0215b07] 背捨是初 行者,勝處是中行,一切處是久行。
[0215b08] 不淨觀 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
[0215b09] 不淨觀中:二背捨、 四勝處。淨觀中:一背捨、四勝處、八一切處。
[0215b10] 問 曰:
[0215b11] 行者以不淨為淨,名為顛倒;淨背捨觀 云何不顛倒?
[0215b12] 答曰:
[0215b12] 女色不淨,妄見為淨,是 名顛倒。淨背捨觀一切實青色廣大,故不顛 倒。
[0215b14] 復次,為調心故淨觀,以久習不淨觀,心 厭,以是故習淨觀,非顛倒,亦是中不著 故。
[0215b16] 復次,行者先觀身不淨,隨身法所有內外 不淨,繫心觀中,是時生厭,婬、恚、癡薄,即自驚 悟:「我為無目,此身如是,云何生著?」攝心實
觀,無令復錯。心既調柔,想身皮、肉、血、髓不淨, 除却,唯有白骨;繫心骨人,若外馳散,攝之 令還。深攝心故,見白骨流光,如珂、如貝,能
照內外諸物,是為淨背捨初門。然後觀骨 人散滅,但見骨光,取外淨潔色相。
[0215b23] 復次,若 金剛、真珠、金銀寶物,若清淨地,若淨水,如無 煙、無薪淨潔火,若清風無塵;諸青色,如金精
山;諸黃色,如瞻蔔花;諸赤色,如赤蓮華;諸 白色,如白雪等。取是相,繫心淨觀,隨是諸 色,各有清淨光曜。是時行者得受喜樂,遍 滿身中,是名淨背捨。
[0215b29] 緣淨故,名為「淨背捨」。 遍身受樂,故名為「身證」。得是心樂,背捨五 欲,不復喜樂,是名「背捨」。
[0215c02] 未漏盡故,中間或 結使心生,隨著淨色。復懃精進,斷此著故, 如是淨觀從心想生。譬如幻主觀所幻物,
知從己出,心不生著,能不隨所緣。是時「背 捨」變名「勝處」。
[0215c06] 於淨觀雖勝,未能廣大,是時 行者還取淨相;用背捨力及勝處力故,取 是淨地相,漸漸遍滿十方虛空;水、火、風亦爾。
取青相,漸令廣大,亦遍十方虛空;黃、赤、白 亦如是。是時「勝處」復變為「一切處」。
[0215c10] 是三事一 義,轉變有三名。
[0215c11] 問曰:
[0215c11] 是三背捨、八勝處、十一 切處是實觀?是得解觀?
[0215c12] 若實觀,身有皮肉, 何以但見白骨?又三十六物合為身法,何 以分別散觀?四大各自有相,何以滅三大、
但觀一地大?四色非盡是青,何以都作青 觀?
[0215c16] 答曰:
[0215c16] 有實觀,亦有得解觀。身相實是不 淨,是為實觀。外法中有淨相,種種色相,是 為實淨。觀淨、不淨,是為實觀。以此少許淨,
廣觀一切皆是淨;取是一水,遍觀一切皆 是水;取是少許青相,遍一切皆是青。如是 等,是為得解觀,非實。
[0215c21] 四無色背捨,如四無色 定中觀。欲得背捨,先入無色定,無色定是 背捨之初門。背捨色,緣無量虛空處。
[0215c23] 問曰:
[0215c24] 無色定亦爾,有何等異?
[0215c24] 答曰:
[0215c24] 凡夫人得是無 色定,是為無色;聖人深心得無色定,一向 不迴,是名背捨。
[0215c26] 餘殘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 非無想處,亦如是。
[0215c27] 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 名滅受想背捨。
[0215c28] 問曰:
[0215c28] 無想定何以不名背 捨?
[0215c29] 答曰:
[0215c29] 邪見者,不審諸法過失,直入定中, 謂是涅槃;從定起時,還生悔心,墮在邪見, 是故非背捨。
[0216a02] 滅受想患厭散亂心故,入定 休息,似涅槃法著身中得,故名「身證」。
[0216a03] 「八勝 處」者,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色 勝知勝觀,是名初勝處。內有色相,外觀色
多,若好、若醜,是色勝知勝觀,是名第二勝處。 第三、第四亦如是,但以「內無色相,外觀色」 為異。內亦無色相,外觀諸色青、黃、赤、白。是 為八勝處。
[0216a09] 「內有色相,外觀色」者,內身不 壞,見外緣。「少」者,緣少故名「少」。觀道未增長 故觀少因緣,觀多畏難攝故;譬如鹿遊未
調,不中遠放。
[0216a12] 「若好、若醜」者,初學繫心緣中, 若眉間、若額上、若鼻端,內身不淨相;內身中 不淨相觀外諸色,善業報故名「好」,不善業
報故名「醜」。
[0216a16] 復次,行者如從師所受,觀外緣種種不淨, 是名「醜色」。行者或時憶念忘故,生淨相,觀 淨色,是名「好色」。
[0216a18] 復次,行者自身中繫心一 處,觀欲界中色二種:一者、能生婬欲,二者、 能生瞋恚。能生婬欲者是淨色,名為「好」;
能生瞋恚者是不淨色,名為「醜」。於緣中自 在勝知、勝見,行者於能生婬欲端正色中,不 生婬欲;於能生瞋恚惡色中,不生瞋恚。但
觀色四大因緣和合生,如水沫不堅固——是 名「若好、若醜」。
[0216a25] 「勝處」者,行者住是不淨門中, 婬欲、瞋恚等諸結使來能不隨,是名「勝處」—— 勝是不淨中淨顛倒等諸煩惱賊故。
[0216a27] 問曰:
[0216a27] 行 者云何內色相外觀色?
[0216a28] 答曰:
[0216a28] 是八勝處,深 入定心調柔者可得。行者或時見內身不 淨,亦見外色不淨。不淨觀有二種:一者、三
十六物等種種不淨;二者、除內外皮肉五藏, 但觀白骨如珂如雪。三十六物等觀是名 「醜」,如珂如雪觀是名「好」。
[0216b04] 行者內、外觀時,心 散亂,難入禪;除自身相,但觀外色,如《阿毘 曇》中說。行者以得解脫觀,見是身死;死已,
舉出塚間,若火燒、若虫噉,皆已滅盡,是 時但見虫、火,不見身,是名「內無色相外觀 色」。
[0216b09] 行者如教受觀身是骨人,若心外散,還 攝骨人緣中。何以故?是人初習行,未能觀 細緣故,是名「少色」;行者觀道轉深增長,以
此一骨人,遍觀閻浮提皆是骨人,是名為 「多」;還復攝念觀一骨人,以是故名「勝知勝 見」。
[0216b14] 復次,隨意五欲中男女相、淨潔相能勝故, 名為「勝處」。譬如健人乘馬 擊 賊能破,是
名為「勝」;又能制御其馬,是亦名「勝」。行者亦 如是,能自於不淨觀中,少能多、多能少,是 為「勝處」;亦能破五欲賊,亦名「勝處」。
[0216b18] 內未能 壞身,外觀色若多、若少、若好、若醜,是初、第二 勝處。
[0216b20] 內壞身無色相,觀外色若多、若少、若 好、若醜,是第三、第四勝處。
[0216b21] 攝心深入定中, 壞內身,觀外淨,緣青,青色;黃、赤、白,白色,是 為後四勝處。
[0216b23] 問曰:
[0216b23] 是後四勝處、十一切處中 青等四處,有何等異?
[0216b24] 答曰:
[0216b24] 青一切處,能普 緣一切令青;是勝處若多、若少隨意觀,不 令異心奪,「觀」勝是緣,名為勝處。譬如轉輪
聖王遍勝四天下,閻浮提王勝一天下而 已。一切處普遍勝一切緣;勝處但觀少色 能勝,不能遍一切緣。
[0216b29] 如是等,略說八勝處。
[0216c01] 「十一切處」者,背捨、勝處已說,此以遍滿緣故, 名一切處。
[0216c02] 問曰:
[0216c02] 何以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 想處不名一切處?
[0216c03] 答曰:
[0216c03] 是得解之心。「安 隱快樂、廣大、無量、無邊虛空處」,是佛所說;一 切處中皆有識,能疾緣一切法故,一切法
中皆見有識。以是故,二處立一切處。
[0216c06] 「無所 有」中,無物可廣,亦不得快樂,佛亦不說是 「無所有」無邊無量。「非有想非無想處」心鈍,難 得取相令廣大。
[0216c09] 復次,虛空處近色界,亦能 緣色。識處能緣緣色,又識處起能超入第四 禪,第四禪起超入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
非無想處遠,無色因緣故,非一切處。
[0216c12] 是三 種法皆行得。
[0216c13] 勝處、一切處是有漏。初三背捨、 第七、第八背捨是有漏;餘殘,或有漏、或無漏。
[0216c15] 初二背捨、初四勝處,初禪、二禪中攝。淨背捨、 後四勝處、八一切處,第四禪中攝。
[0216c16] 二一切處, 即名說空處空處攝,識處識處攝。
[0216c17] 前三背 捨、八勝處、八一切處,皆緣欲界。後四背捨,緣 無色界及無漏法諸妙功德,在根本中,若 無色根本不緣下地故。滅受想定,非心心
數法故無緣。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但緣 無色四陰及無漏法。
[0216c22] 「九次第定」者,從初禪 心起,次第入第二禪,不令餘心得入,若善 若垢;如是乃至滅受想定。
[0216c24] 問曰:
[0216c24] 餘者亦有 次第,何以但稱「九次第定」?
[0216c25] 答曰:
[0216c25] 餘功德皆 有異心間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 者自試其心,從一禪心起,次入二禪,不令 異念得入;於此功德心柔軟,善斷法愛
故,能心心相次。是次第,二是有漏;七,或有漏 或無漏。
[0217a01] 禪中間、未到地不牢固,又是聖人所 得,又此大功德不在邊地,是故無次第。
[0217a02] 八 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聲聞法中略 說。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九相義第三十五
[0217a06] 【經】
[0217a06] 「九相:脹相、壞相、血塗相、膿爛相、青相、噉相、 散相、骨相、燒相。」
[0217a07] 【論】
[0217a07] 問曰:
[0217a07] 應當先習九相 離欲,然後得諸禪;何以故諸禪定後,方說九 相?
[0217a09] 答曰:
[0217a09] 先說果報,令行者心樂。九相雖是 不淨,人貪其果報,故必習行。
[0217a10] 問曰:
[0217a10] 行者云 何觀是脹相等九事?
[0217a11] 答曰:
[0217a11] 行者先持戒清淨, 令心不悔故,易受觀法,能破婬欲諸煩惱 賊。觀人初死之日:辭訣言語,息出不反,奄
忽已死;室家驚慟,號哭呼天,言說方爾,奄 便那去!氣滅身冷,無所覺識。此為大畏,無 可免處。譬如劫盡火燒,無有遺脫。如說:
「死至無貧富, 無懃修善惡,
無貴亦無賤, 老少無免者。
無祈請可救, 亦無欺誑離,
無捍挌得脫, 一切無免處!」
[0217a21] 死法名為永離恩愛之處,一切有生之所 惡者;雖甚惡之,無得脫者。我身不久,必 當如是,同於木石,無所別知。我今不應
貪著五欲,不覺死至,同於牛羊;牛羊禽獸, 雖見死者,跳騰哮吼,不自覺悟。我既得人 身,識別好醜,當求甘露不死之法。如說:
「六情身完具, 智鑒亦明利;
而不求道法, 唐受身智慧。
禽獸亦皆知, 欲樂以自恣;
而不知方便, 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 而但自放恣;
不知修善行, 與彼亦何異!
三惡道眾生, 不得修道業;
已得此人身, 當勉自益利!」
[0217b06] 行者到死屍邊,見死屍膖脹,如韋囊盛 風,異於本相,心生厭畏,我身亦當如是, 未脫此法。身中主識役御此身,視聽、言語,
作罪、作福,以此自貴,為何所趣?而今但 見空舍在此!是身好相,細腰、姝媚、長眼、直 鼻、平額、高眉,如是等好,令人心惑;今但見
膖脹,好在何處?男女之相亦不可識。作 此觀已,呵著欲心,此臭屎囊膖脹可惡,何 足貪著!
[0217b14] 死屍風熱轉大,裂壞在地,五藏、屎 尿、膿血流出,惡露已現。行者取是壞相,以況 己身:「我亦如是,皆有是物,與此何異?我為
甚惑,為此屎囊、薄皮所誑;如燈蛾投火, 但貪明色,不知燒身。已見裂壞,男女相滅, 我所著者,亦皆如是。」
[0217b19] 死屍已壞,肉血塗漫。
[0217b19] 或 見杖楚死者,青瘀、黃、赤,或日曝瘀黑;具取是 相,觀所著者,若赤白之色,淨潔端正,與此何 異?
[0217b22] 既見青瘀黃赤,鳥獸不食,不埋不藏,不 久膿爛,種種虫生。行者見已,念此死屍本有 好色,好香塗身,衣以上服,飾以華綵;今但
臭壞,膿爛塗染,此是其實分;先所飾綵,皆 是假借。
[0217b26] 若不燒不埋,棄之曠野,為鳥獸所 食。烏挑其眼,狗分手腳,虎狼刳腹,分掣 爴裂。殘藉在地,有盡不盡。行者見已,心生
厭想,思惟:「此屍未壞之時,人所著處;而今壞 敗,無復本相,但見殘藉,鳥獸食處,甚可惡 畏。」
[0217c02] 鳥獸已去,風日飄曝,筋斷骨離,各各異處。 行者思惟:「本見身法,和合而有身相,男女皆 可分別;今已離散,各在異處,和合法滅,身相
亦無,皆異於本,所可愛著,今在何處?」
[0217c05] 身既 離散,處處白骨,鳥獸食已,唯有骨在;觀是 骨人,是為骨相。
[0217c07] 骨相有二種:一者骨人筋 骨相連,二者骨節分離。筋骨相連破男女、長 短、好色、細滑之相;骨節分離,破眾生根本實 相。
[0217c10] 復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淨者,久骨 白淨,無血無膩,色如白雪;不淨者,餘血塗染, 膩膏未盡。
[0217c12] 行者到屍林中,或見積多草 木,焚燒死屍,腹破眼出,皮色燋黑,甚可惡 畏。須臾之間,變為灰燼。行者取是燒相,思
惟:「此身未死之前,沐浴香華,五欲自恣;今 為火燒,甚於兵刃!此屍初死,形猶似人;火 燒須臾,本相都失。一切有身皆歸無常,我亦 如是。」
[0217c18] 是九相,斷諸煩惱,於滅婬欲最勝; 為滅婬欲故,說是九相。
[0217c19] 問曰:
[0217c19] 無常等十想, 為滅何事故說?
[0217c20] 答曰:
[0217c20] 亦為滅婬欲等三毒。
[0217c21] 問曰:
[0217c21] 若爾者,二相有何等異?
[0217c21] 答曰:
[0217c21] 九相為 遮未得禪定,為婬欲所覆故;十想能除 滅婬欲等三毒。九相如縛賊,十想如斬殺。 九相為初學,十想為成就。
[0217c24] 復次,是十想中, 不淨想攝九相。
[0217c25] 有人言:十想中,不淨想、食不 淨想、世間不可樂想攝九相。
[0217c26] 復有人言:十想、 九相同為離欲,俱為涅槃。所以者何?初死 相,動轉、言語須臾之間,忽然已死;身體膖脹,
爛壞分散,各各變異,是則無常。若著此法, 無常壞時,是即為苦。若無常苦、無得自在 者,是則無我。不淨、無常、苦、無我,則不可樂,
觀身如是。食雖在口,腦涎流下,與唾和合 成味,而咽與吐無異,下入腹中,即是食不 淨想。以此九相觀身無常,變異,念念皆滅,
即是死想。以是九相厭世間樂,知煩惱斷, 則安隱寂滅,即是斷相。以是九相遮諸煩 惱,即是離想。以是九相厭世間故,知此五
眾滅,更不復生,是處安隱,即是盡想。
[0218a09] 復次, 九相為因,十想為果。是故先九相,後十 想。
[0218a11] 復次,九相為外門,十想為內門,是故 經言:「二為甘露門:一者不淨門,二者安那 般那門。」
[0218a13] 是九相,除人七種染著:
[0218a13] 或有人 染著色:若赤、若白、若赤白、若黃、若黑。
[0218a14] 或有 人不著色,但染著形容:細膚、纖指、修目、高 眉。
[0218a16] 或有人不著容、色,但染著威儀:進、止、坐、 起、行、住、禮拜、俯仰、揚眉、頓 睫 、親近、按摩。
[0218a17] 或有 人不著容、色、威儀,但染著言語、軟聲、美辭、 隨時而說、應意承旨,能動人心。
[0218a19] 或有人 不著容、色、威儀、軟聲,但染著細滑、柔膚軟 肌,熱時身涼,寒時體溫。
[0218a21] 或有人皆著五事。
[0218a21] 或 有人都不著五事,但染著人相,若男、若女。 雖得上六種欲,不得所著之人,猶無所解, 捨世所重五種欲樂而隨其死。
[0218a24] 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