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2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 第四十二 (卷二十七)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56b13] 【經】
[0256b13] 「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密。」
[0256b13] 【論】
[0256b13] 大 慈、大悲者,四無量心中已分別,今當更略說。
[0256b15]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 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 與眾生。譬如有人,諸子繫在牢獄,當受
大罪;其父慈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 是大悲;得離苦已,以五所欲給與諸子,是 大慈。如是等種種差別。
[0256b20] 問曰:
[0256b20] 大慈、大悲如 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為大?
[0256b22] 答曰:
[0256b22] 四無量心中慈、悲名為小,此中十八不 共法次第說大慈悲名為大。
[0256b23] 復次,諸佛心中 慈悲名為大,餘人心中名為小。
[0256b24] 問曰:
[0256b24] 若爾 者,何以言「菩薩行大慈、大悲」?
[0256b25] 答曰:
[0256b25] 菩薩大 慈者,於佛為小,於二乘為大,此是假名為 大;佛大慈、大悲真實最大。
[0256b27] 復次,小慈,但心念 與眾生樂,實無樂事;小悲,名觀眾生種種 身苦心苦,憐愍而已,不能令脫。大慈者,念
令眾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愍眾生苦, 亦能令脫苦。
[0256c02] 復次,凡夫人、聲聞、辟支佛、菩薩 慈悲名為小,諸佛慈悲乃名為大。
[0256c03] 復次,大 慈,從大人心中生,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 智、十八不共法大法中出;能破三惡道大 苦,能與三種大樂:天樂、人樂、涅槃樂。
[0256c06] 復次,是 大慈遍滿十方三世眾生,乃至昆虫,慈徹 骨髓,心不捨離。若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墮 三惡道,若人一一皆代受其苦,得脫苦
已,以五所欲樂、禪定樂、世間最上樂自恣 與之,皆令滿足,比佛慈悲,千萬分中不及 一分。何以故?世間樂欺誑不實,不離生死 故。
[0256c13] 問曰:
[0256c13] 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 說慈悲為大?
[0256c14] 答曰:
[0256c14] 佛所有功德法應皆大 故。
[0256c15] 問曰:
[0256c15] 若爾者,何以但說慈悲為大?
[0256c15] 答 曰:
[0256c16]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眾 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後世苦等諸苦 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後發心求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於 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 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一
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若無大慈大悲,便早 入涅槃。
[0256c23] 復次,得佛道時,成就無量甚深禪 定、解脫、諸三昧,生清淨樂,棄捨不受;入聚 落城邑中,種種譬喻、因緣說法;變化其身,無
量音聲,將迎一切,忍諸眾生罵詈誹謗,乃至 自作伎樂,皆是大慈、大悲力。
[0256c27] 復次,大慈、大 悲:大名非佛所作,眾生名之;譬如師子大 力,不自言力大,皆是眾獸名之。眾生聞佛
種種妙法,知佛為祐利眾生故,於無量 阿僧祇劫難行能行;眾生聞見是事,而名 此法為大慈、大悲。
[0257a03] 譬如一人,有二親友,以 罪事因緣故,繫之囹圄。一人供給所須,一 人代死。眾人言:「能代死者,是為大慈悲。」佛
亦如是,世世為一切眾生,頭目髓腦盡以 布施;眾生聞見是事,即共名之為大慈、大 悲。
[0257a08] 如尸毘王,為救鴿故,盡以身肉代 之,猶不與鴿等,復以手攀稱,欲以 身代之。是時地為六種震動,海水波蕩,
諸天香華供養於王。眾生稱言:「為一小鳥 所感乃爾,真是大慈、大悲!」
[0257a12] 佛因眾生所名, 故言大慈、大悲。如是等無量本生,是中 悉應廣說。
[0257a14] 問曰:
[0257a14] 禪定等諸餘功德,人不知 故,不名為大;智慧說法等,能令人得道,何 以不稱言大?
[0257a16] 答曰:
[0257a16] 佛智慧所能,無有遍知 者;大慈、大悲故,世世不惜身命,捨禪定樂, 救護眾生,人皆知之。於佛智慧,可比類知,
不能了了知;慈悲心眼見、耳聞,處處變化 大師子吼,是故可知。
[0257a20] 復次,佛智慧細妙,諸菩 薩、舍利弗等尚不能知,何況餘人!慈悲相 可眼見、耳聞故,人能信受;智慧深妙,不可 測知。
[0257a23] 復次,是大慈、大悲,一切眾生所愛樂; 譬如美藥,人所樂服。智慧如服苦藥,人多 不樂;人多樂故,稱慈悲為大。
[0257a25] 復次,智慧者, 得道人乃能信受;大慈悲相,一切雜類皆能 生信。如見像、若聞說,皆能信受,多所饒 益故,名為大慈、大悲。
[0257a28] 復次,大智慧名捨相、 遠離相,大慈大悲為憐愍利益相。是憐愍 利益法,一切眾生所愛樂,以是故名為大。
[0257b02] 是大慈、大悲,如《持心經》中說:大慈、大悲有三 十二種,於眾生中行。
[0257b03] 是大慈、大悲攝、相、緣, 如四無量心說。
[0257b04] 復次,佛大慈大悲等功德, 不應一切如迦旃延法中分別求其相。上 諸論議師,雖用迦旃延法分別顯示,不應
盡信受。所以者何?迦旃延說:「大慈大悲,一 切智慧,是有漏法、繫法、世間法。」是事不爾。 何以故?大慈、大悲名為一切佛法之根本,
云何言「是有漏法、繫法、世間法」?
[0257b10] 問曰:
[0257b10] 大慈悲 雖是佛法根本,故是有漏;如淤泥中生蓮 華,不得言泥亦應妙;大慈大悲亦如是, 雖是佛法根本,不應是無漏!
[0257b13] 答曰:
[0257b13] 菩薩未 得佛時大慈悲,若言有漏,其失猶可;今佛 得無礙解脫智故,一切諸法皆清淨,一切煩 惱及習盡。聲聞、辟支佛,不得無礙解脫智
故,煩惱習不盡,處處中疑不斷故,心應有 漏;諸佛無是事,何以故說佛大慈悲應是 有漏?
[0257b19] 問曰:
[0257b19] 我不敢不敬佛,以慈悲心為眾 生故生,應是有漏。
[0257b20] 答曰:
[0257b20] 諸佛力勢不可思 議,諸聲聞、辟支佛不能離眾生想而生慈 悲,諸佛能離眾生想而生慈悲。所以者何?
如諸阿羅漢、辟支佛,十方眾生相不可得,而 取眾生相生慈悲;今諸佛十方求眾生不 可得,亦不取眾生相而能生慈悲。如《無盡
意經》中說,有三種慈悲:眾生緣、法緣、無緣。
[0257b26] 復 次,一切眾生中,唯佛盡行不誑法;若佛於眾 生中取相而行慈悲心,不名行不誑法。 何以故?眾生畢竟不可得故。聲聞、辟支佛,不
名為盡行不誑法;故聲聞、辟支佛,於眾生、 於法,若取相、若不取相,不應難,不悉行 不誑法故。
[0257c03] 一切智能斷一切諸漏,能從一切 有漏法中出,能作無漏因緣,是法云何自是 有漏?
[0257c05] 問曰:
[0257c05] 無漏智各各有所緣,無有能悉 緣一切法者,唯有世俗智能緣一切法。 以是故說一切智是有漏相。
[0257c07] 答曰:
[0257c07] 汝法中 有是說,非佛法中所說。如人自持斗入 市,不與官斗相應,無人用者;汝亦如是, 自用汝法,不與佛法相應,無人用者。無漏
智慧,何以故不能緣一切法?有漏智是假 名虛誑,勢力少故,不應真實緣一切法。汝 法中自說能緣一切法!
[0257c13] 復次,是聲聞法中十 智,摩訶衍法中有十一智,名為「如實相 智」。是十智入是如實智中,都為一智,所謂
無漏智;如十方水入大海水中,都為一味。
[0257c17] 是大慈、大悲,佛三昧王三昧、師子遊戲三昧 所攝。
[0257c18] 如是略說大慈、大悲義。
[0257c19] 【經】
[0257c19] 「菩薩摩訶薩欲得道慧,當習行般若 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以道慧具足道種 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0257c21] 【論】
[0257c21] 道名一道,一 向趣涅槃,於善法中一心不放逸,道隨身 念。
[0257c23] 道復有二道:惡道、善道;世間道、出世間 道;定道、慧道;有漏道、無漏道;見道、修道;學道、
無學道;信行道、法行道;向道、果道;無礙道、解 脫道;信解道、見得道;慧解脫道、俱解脫道。 如是無量二道門。
[0257c27] 復有三道:地獄道、畜生 道、餓鬼道。
[0257c28] 三種地獄:熱地獄、寒地獄、黑闇地 獄。
[0257c29] 三種畜生道:地行、水行、空行。
[0257c29] 三種鬼道: 餓鬼、食不淨鬼、神鬼。
[0258a01] 三種善道:人道、天道、涅 槃道。
[0258a02] 人有三種:作罪者、作福者、求涅槃者。
[0258a03] 復有三種人:受欲行惡者、受欲不行惡 者、不受欲不行惡者。
[0258a04] 天有三種:欲天、色 天、無色天。
[0258a05] 涅槃道有三種:聲聞道、辟支佛道、 佛道。
[0258a06] 聲聞道有三種:學道、無學道、非學非無 學道。
[0258a07] 辟支佛道,亦如是。
[0258a07] 佛道有三種:波羅 蜜道、方便道、淨世界道。
[0258a08] 佛復有三道:初發 意道、行諸善道、成就眾生道。
[0258a09] 復有三道:戒 道、定道、慧道。
[0258a10] 如是等無量三道門。
[0258a10] 復有四種 道:凡夫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
[0258a11] 復有四種 道:聲聞道、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
[0258a12] 聲聞道有 四種:苦道、集道、滅道、道道。
[0258a13] 復有四沙門果道。
[0258a14] 復有四種道:觀身實相道觀受、心、法實相 道。
[0258a15] 復有四種道:為斷未生惡不善令不生 道、為斷已生惡令疾滅道、為未生善法 令生道、為已生善法令增長道。
[0258a17] 復有四種 道:欲增上道、精進增上道、心增上道、慧增上 道。
[0258a19] 復有四聖種道:不擇衣、食、臥具、醫藥,樂 斷苦修定。
[0258a20] 復有四行道:苦難道、苦易道、樂難 道、樂易道。
[0258a21] 復有四修道:一、為今世樂修道, 二、生死智修道,三、為漏盡故修道,四、分別慧 修道。
[0258a23] 復有四天道,所謂四禪。
[0258a23] 復有四種道: 天道、梵道、聖道、佛道。
[0258a24] 如是等無量四道門。
[0258a24] 復 有五種道:地獄道、畜生、餓鬼、人、天道。
[0258a25] 復有五 無學眾道:無學戒眾道,乃至無學解脫知見眾 道。
[0258a27] 復有五種淨居天道。復有五治道。
[0258a27] 復 有五如法語道。復有五非法語道。
[0258a28] 復有五 道:凡夫道、聲聞道、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
[0258a29] 復 有五道:分別色法道、分別心法道、分別心數 道、分別心不相應行道、分別無為法道。
[0258b02] 復有 五種道:苦諦所斷道、集諦所斷道、滅諦所斷 道、道諦所斷道、思惟所斷道。
[0258b04] 如是等無量五 法道門。
[0258b05] 復有六種道:地獄道、畜生、餓鬼、人、 天、阿修羅道。
[0258b06] 復有捨六塵道,復有六和合 (舊云六種) 道,六神通道,六種阿羅漢道,六地修道, 六定道,六波羅蜜道——一一波羅蜜各各有六
道。如是等無量六道門。
[0258b09] 復有七道:七覺意 道,七地無漏道,七想定道,七淨道,七善人道,七 財福道,七法福道,七助定道。如是等無量七 道門。
[0258b12] 復有八道:八正道,八解脫道,八背捨 道。如是等無量八道門。
[0258b13] 復有九道:九次第 道,九地無漏道,九見斷道,九阿羅漢道,九菩薩 道,所謂六波羅蜜、方便、成就眾生、淨佛世 界。如是等無量九道門。
[0258b16] 復有十道,所謂十 無學道,十想道,十智道,十一切處道,十不善道, 十善道。
[0258b18] 乃至一百六十二道。
[0258b18] 如是等無量道 門。
[0258b19] 如是諸道,盡知、遍知,是為道種慧。
[0258b19] 問 曰:
[0258b20] 般若波羅蜜是菩薩第一道,一相,所謂無 相,何以說是種種道?
[0258b21] 答曰:
[0258b21] 是道皆入一道 中,所謂諸法實相。初學有種種別,後皆同 一,無有差別;譬如劫盡燒時,一切所有,皆 同虛空。
[0258b24] 復次,為引導眾生故,菩薩分別說 是種種道,所謂世間道、出世間道等。
[0258b25] 問曰:
[0258b25] 云 何菩薩住一相無相中,而分別是世間道、 是出世間道?
[0258b27] 答曰:
[0258b27] 世間名但從顛倒憶想、 虛誑二法生,如幻、如夢、如轉火輪,凡夫人 強以為世間;是世間皆從虛妄中來,今亦
虛妄本亦虛妄,其實無生無作,但從內外 六情、六塵和合因緣生,隨凡夫所著故,為 說世間;是世間種種邪見羅網,如亂系相 著,常往來生死中。如是知世間。
[0258c04] 何等是出 世間道?如實知世間,即是出世間道。所以 者何?智者求世間、出世間,二事不可得;若 不可得,當知假名為世間、出世間。
[0258c07] 但為破 世間故,說出世間,世間相即是出世間,更 無所復有。所以者何?世間相不可得,是出 世間;是世間相常空,世間法定相不可得故。
如是行者不得世間,亦不著出世間。若不 得世間,亦不著出世間,愛、慢破故,不共 世間諍。何以故?行者久知世間空、無所有、虛
誑故,不作憶想分別。世間名五眾,五眾 相,假令十方諸佛求之亦不可得:無來處、 無住處、亦無去處。若不得五眾來、住、去相, 即是出世間。
[0258c17] 行者爾時觀是世間、出世間,實 不可見;不見世間與出世間合,亦不見出 世間與世間合;離世間亦不見出世間,
離出世間亦不見世間。如是則不生二 識,所謂世間、出世間。
[0258c21] 若捨世間,不受出世 間,是名出世間。
[0258c22] 若菩薩能如是知,則能為 眾生分別世間出世間道、有漏無漏一切諸 道,亦如是入一相,是名「道種慧」。
[0258c25] 【經】
[0258c25] 「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 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 若波羅蜜!」
[0258c27] 【論】
[0258c27] 問曰:
[0258c27] 一切智、一切種智,有 何差別?
[0258c28] 答曰:
[0258c28] 有人言:無差別;或時言一切 智,或時言一切種智。
[0258c29] 有人言:總相是一切智, 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 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者,總
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者,觀種種 法門破諸無明。一切智,譬如說四諦;一 切種智,譬如說四諦義。一切智者,如說苦
諦;一切種智者,如說八苦相。一切智者, 如說生苦;一切種智者,如說種種眾生處 處受生。
[0259a08] 復次,一切法名眼色乃至意法,是 諸阿羅漢、辟支佛亦能總相知無常、苦、空、無 我等;知是十二入故,名為一切智。聲聞、
辟支佛尚不能盡別相知一眾生生處好醜、 事業多少;未來、現在世亦如是,何況一切 眾生!如一閻浮提中金名字,尚不能知,
何況三千大千世界,於一物中種種名字! 若天語、若龍語,如是等種種語言名金,尚 不能知,何況能知金因緣生處,好惡、貴賤,
因而得福、因而得罪、因而得道!如是現事 尚不能知,何況心心數法,所謂禪定、智慧 等諸法!佛盡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為 一切種智。
[0259a20] 復次,後品中佛自說:「一切智是 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 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 無有一切種智。
[0259a23] 復次,聲聞、辟支佛雖於 別相有分而不能盡知,故總相受名; 佛一切智、一切種智,皆是真實。聲聞、辟支佛
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晝燈,但有燈名,無 有燈用。如聲聞、辟支佛,若有人問難,或時 不能悉答,不能斷疑;如佛三問舍利弗
而不能答。若有一切智,云何不能答?以 是故,但有一切智名,勝於凡夫,無有實也。 是故佛是實一切智、一切種智。有如是無
量名字,或時名佛為一切智人,或時名為 一切種智人。
[0259b04] 如是等略說一切智、一切種智 種種差別。
[0259b05] 問曰:
[0259b05] 如經中說:「行六波羅蜜、三 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等諸法,得一切智。」何 以故此中說但用道種智得一切智?
[0259b07] 答曰:
[0259b08] 汝所說六波羅蜜等即是道,知是道、行是 道,得一切智,何所疑?
[0259b09] 復次,初發心乃至 坐道場,於其中間一切善法,盡名為道。此 道中分別思惟而行,是名道智;如此經後 說:「道智是菩薩事。」
[0259b12] 問曰:
[0259b12] 佛道事已備故,不 名道智;阿羅漢、辟支佛諸功德未備,何以 不名道智?
[0259b14] 答曰:
[0259b14] 阿羅漢、辟支佛道,自於所 行亦辦,是故不名道智,道是行相故。
[0259b15] 復次, 此經中說聲聞、辟支佛,聲聞中不攝三道 故此中不說。佛道大故,名為道智;聲聞、辟 支佛道小故,不名道智。
[0259b18] 復次,菩薩摩訶薩 自行道,亦示眾生各各所行道,以是故說 名「菩薩行道智得一切智」。
[0259b20] 問曰:
[0259b20] 何等是一 切智所知一切法?
[0259b21] 答曰:
[0259b21] 如佛告諸比丘:「為 汝說一切法。何等是一切法?所謂眼色、耳聲、 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十二入名一切法。」
[0259b23] 復 有一切法,所謂名、色。如《佛說利眾經》中偈:
「若欲求真觀, 但有名與色;
若欲審實知, 亦當知名色。
雖癡心多想, 分別於諸法,
更無有異事, 出於名色者。」
[0259b29] 復次,一切法,所謂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有 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心、非心,心相應、
非心相應,共心生、不共心生,隨心行、不隨心 行,從心因、不從心因。如是等無量二法門攝 一切法,如《阿毘曇.攝法品》中說。
[0259c04] 復次,一切法, 所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見諦所斷、思惟所 斷、不斷法;有報法、無報法、非有報非無報法。
如是等無量三法門攝一切法。
[0259c07] 復次,一切法, 所謂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非過去未來現 在法;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不繫
法;從善因法、從不善因法、從無記因法、從非 善非不善非無記因法;有緣緣法、無緣緣法、 有緣緣亦無緣緣法、非有緣緣非無緣緣法。
如是等無量四法門攝一切法。
[0259c13] 復次,一切法, 所謂色法、心法、心數法、心不相應諸行法、無 為法;四諦及無記無為。如是等無量五法門 攝一切法。
[0259c16] 復次,一切法,所謂五眾及無為; 苦諦所斷法,集諦、滅諦、道諦、思惟所斷法,不 斷法。如是等無量六法門攝一切法。
[0259c18] 七、八、 九、十等諸法門。是阿毘曇分別義。
[0259c19] 復次,一切 法,所謂有法、無法,空法、實法,所緣法、能緣法, 聚法、散法等。
[0259c21] 復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 亦有亦無法,空法、實法、非空非實法,所緣 法、能緣法、非所緣非能緣法。
[0259c23] 復次,一切法, 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非有非無法, 空法、不空法、空不空法、非空非不空法,生法、
滅法、生滅法、非生非滅法,不生不滅法、非 不生非不滅法、不生不滅亦非不生非不滅 法、非不生非不滅亦非不不生亦非不不滅 法。
[0259c29] 復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有無法、非有 非無法、捨是四句法。空不空,生滅,不生不滅。 五句皆亦如是。
[0260a02] 如是等種種無量阿僧祇法 門所攝諸法,以是無礙智慧盡遍知上諸 法,名為一切智、一切種智。
[0260a04] 問曰:
[0260a04] 一切眾生 皆求智慧,云何獨佛一人得一切智?
[0260a05] 答曰:
[0260a06] 佛於一切眾生中第一故,獨得一切智。如 佛所說:「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 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一切眾生中,佛最第
一。」譬如須彌山,於眾山中自然最第一;如 四大中,火最有力,能照能燒;佛亦如是,於 一切眾生中最第一故,得一切智。
[0260a11] 問曰:
[0260a11] 佛 何以故於一切眾生中獨最第一?
[0260a12] 答曰:
[0260a12] 如 先答:「得一切智故。」今當更說:佛自利益亦 利益他故,於眾生中最第一。如一切照中 日為第一,一切人中轉輪聖王最第一,一切
蓮華中青蓮華為第一,一切陸生華須曼色 第一,一切木香中牛頭栴檀為第一,一切 珠中如意珠為第一,一切諸戒中聖戒為 第一,一切解脫中不壞解脫為最第一,一
切清淨中解脫為第一,一切諸諦中空觀 為第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