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9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畢定品第八十三 之餘 (卷第九十四)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715a20] ◎【經】
[0715a20] 「世尊!菩薩摩訶薩住何等白淨法,能作 如是方便力而不受染污?」
[0715a21] 佛言:「菩薩用般 若波羅蜜作如是方便力,於十方如恒河沙 等國土中饒益眾生,亦不貪著是身。何以
故?著者、著法、著處,是三法皆不可得,自性 空故。空不著空,空中無著者,亦無著處。何以 故?空中空相不可得。須菩提!是名不可得空。
菩薩住是空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0715a28] 「世尊!菩薩但住般若波羅蜜中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不住餘法中耶?」
[0715a29] 「須菩提!頗有 法不入般若波羅蜜者不?」
[0715b01] 「世尊!若般若波羅 蜜自性空,云何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 世尊!空中無有法若入、若不入。」
[0715b03] 「須菩提!一切 法、一切法相空不?」
[0715b04] 「世尊!空。」
[0715b04] 「須菩提!若一切 法、一切法相空,云何言一切法不入空中?」
[0715b05] 須 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時,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羅蜜; 住是神通波羅蜜中,到十方如恒河沙等國
土,供養現在諸佛,聞諸佛說法,於諸佛所 種善根?」
[0715b10]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 羅蜜時,觀是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皆空,是 國土中諸佛亦性空,但假名字故,諸佛現
身所假名字亦空。若十方國土及諸佛性不 空者,空為有偏;以空不偏故,一切法、一切 法相空。以是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是故菩
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用方便力,生神通 波羅蜜;住是神通波羅蜜中,起天眼、天耳、如 意足、知他心智、宿命智,知眾生生死。若菩
薩遠離神通波羅蜜,不能得饒益眾生,亦不 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 神通波羅蜜,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何
以故?用是天眼自見諸善法,亦教他人令得 諸善法,於善法亦不著,諸善法自性空故。空 無所著,若著則受味,是空中無有味。是菩薩
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能生如是天眼,用 是眼觀一切法空;見是法空,不取相、不作業; 亦為人說是法,亦不得眾生相、不得眾生
名。如是菩薩摩訶薩用無所得法故起神 通波羅蜜,用是神通波羅蜜,神通所應作者 能作。
[0715c01] 「是菩薩用天眼通過於人眼,見十方 國土;見已,飛到十方,饒益眾生——或以布施、 或以持戒、或以忍辱、或以精進、或以禪定、或
以智慧,饒益眾生;或以三十七助道法,或以 諸禪、解脫、三昧,或以聲聞法、或以辟支佛法、 或以菩薩法、或以佛法,饒益眾生。
[0715c06] 「為慳者如 是說法:『諸眾生!當行布施,貧窮是苦惱法,貧 窮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當
勤布施,自身得樂,亦能令他得樂;莫以貧 窮故共相食噉,不得離三惡道。』為破戒者說 法:『諸眾生!破戒法大苦惱!破戒之人自不能
益,何能益他?破戒法受苦果報:若在地獄,若 在餓鬼,若在畜生。汝等墮三惡道中,自不能 救,何能救人?以是故,汝等不應隨破戒心,
死時有悔。』若有共相瞋諍者,說如是法:『諸 眾生!莫共相瞋!瞋亂心人,不順善法。汝等今 共相瞋亂心,或墮地獄,若餓鬼、畜生中。以是
故,汝等不應生一念瞋恚心,何況多!』為懈 怠眾生說法,令得精進;散亂眾生,令得禪定; 愚癡眾生,令得智慧亦如是。
[0715c20] 「行婬欲者,令觀 不淨;瞋恚者,令觀慈心;愚癡眾生,令觀十 二因緣。行非道眾生,令入正道,所謂聲聞道、
辟支佛道、佛道。為是眾生如是說法:『汝等所 著是法性空,性空法中不可得著,不著相是 空相。』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時,住神通波羅蜜中,為眾生作利益。須 菩提!菩薩若遠離神通,不能隨眾生意善說 法。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時,應起神通。須菩提!譬如鳥無翅不能高 翔;菩薩無神通,不能隨意教化眾生。以是故,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起諸
神通;起諸神通已,若欲饒益眾生,隨意能益。
[0716a04] 「是菩薩用天眼見如恒河沙等諸國土及見 是國土中眾生;見已,用神通力往到其所,知 眾生心,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或說布施、或說
持戒、或說禪定乃至或說涅槃法。是菩薩 用天耳,聞二種音聲:若人、若非人。用天耳 聞十方諸佛所說法,皆能受持;如所聞法為
眾生說,或說布施乃至或說涅槃。是菩薩 淨他心智,用他心智知眾生心,隨其所應而 為說法,或說布施乃至或說涅槃。是菩薩宿
命智憶念種種本生處,亦自憶、亦憶他人;用 是宿命智,念過去在在處處諸佛名字及弟子 眾;有眾生信樂宿命者,為現宿命事而為
說法,或說布施乃至或說涅槃。用如意神通 力到種種無量諸佛國土,供養諸佛,從諸佛 種善根,還來本國。是菩薩漏盡神通智證,用
是漏盡神通智證故,為眾生隨應說法,或說 布施乃至或說涅槃。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 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起諸神通。菩
薩用修是神通故,隨意受身,苦樂不染;譬如 佛所化人,作一切事,苦樂不染。
[0716a23] 「菩薩摩訶薩 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遊戲神通,能淨佛 國土、成就眾生。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
淨佛國土、不成就眾生,不能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何以故?因緣不具足故,不能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716a28]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因緣具足已,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0716b01] 佛告須菩提:「一切善法是菩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
[0716b02]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何等是善法,以是善法故,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0716b04] 佛告須菩提:「菩薩從初發意已 來,檀波羅蜜是善法因緣,是中無分別是施 者、是受者,性空故。用是檀波羅蜜,能自利益,
亦能利益眾生,從生死拔出,令得涅盤。是 諸善法皆是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因緣。行是道,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
薩得度生死——已度、今度、當度。尸羅波羅蜜、羼 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 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
聖道分,十八空,八背捨、九次第定,陀羅尼門, 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如 是等功德,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須
菩提!是名善法。菩薩摩訶薩具足是善法已, 當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當轉法輪;轉 法輪已,當度眾生。」
[0716b19] 【論】
[0716b19] 釋曰:
[0716b19] 爾時,須菩提問:「住何等善根故能 受此身?」
[0716b20] 佛答:「菩薩摩訶薩一切善法具足。」
[0716b20] 乃 至須菩提大歡喜白佛言:「菩薩摩訶薩大方 便成就力,住何等聖無漏法,能受此身而 不為畜身所染?譬如幻師,亦如變化。住
何等白淨法,能作如是方便?」
[0716b24] 佛答:「菩薩以 般若波羅蜜力故,能成就如是方便,作種 種身,能利益十方國土中眾生,亦不貪是 身。」
[0716b27] 佛此中說因緣:「是菩薩三法不可得:一者、 是菩薩身,二者、所作鹿、馬,三者、所用法。」何 以故?是法皆性空。空亦不著空,空中亦無
貪著。法無故眾生無,眾生無故法亦無。
[0716c01] 此 中佛說因緣:「空中空不可得。」不可得故,菩 薩云何貪是智慧?是名無所得空般若波羅 蜜,菩薩住是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以無障礙故易得。
[0716c05] 須菩提問:「菩薩住六 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今何以但說住無 所得般若波羅蜜中得?」
[0716c07] 佛答:「須菩提!何法不 入般若中?」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若 住般若波羅蜜,則住一切法。
[0716c09] 復問:「若般若 波羅蜜性空,云何一切法皆入中?」
[0716c10] 此中須菩 提自說因緣:「一切法性空中,無有法出、無 有法入。」
[0716c12] 佛告須菩提:「一切法、一切法相空 耶?」
[0716c13] 「世尊!空。」
[0716c13] 「須菩提!若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一 切法應入空中,汝云何言空中無有法出 入?」
[0716c15] 爾時,須菩提心伏受解;聞是菩薩化身 度眾生,今問:「世尊!菩薩云何住一切法空 中,能起神通波羅蜜,到十方如恒河沙國
土供養佛、聽法、種甚深善根?」善根者,諸陀 羅尼、三昧門、無礙解脫之根本。
[0716c19] 須菩提意:般 若波羅蜜性空,云何菩薩安住性空波羅蜜 中能行是神通有法?
[0716c21] 佛言:「空故能行。所以 者何?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時,觀十方如恒 河沙國土皆空,是國土諸佛亦空。」
[0716c23] 問曰:
[0716c23] 若 國土空,佛亦應空,何以別說?
[0716c24] 答曰:
[0716c24] 佛以無 量阿僧祇實功德得是身,能以一足指動 十方如恒河沙國土;又菩薩世世來深愛重 佛,不能疾觀使空。是故不共國土合說。
[0716c28] 此中佛自說因緣:「若十方國土及諸佛不空 者,空為有偏。有偏名有空、不空處。今實 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
[0717a01] 菩薩行般若波 羅蜜,一切法無礙;以肉眼觀色不通:見 上、不見下,見前、不見後,通見、障不見,
晝見、夜不見;知肉眼力少故,以方便更求 天眼。方便力者,令他界四大來在身中。
[0717a05] 用 天眼義,如先說。生天耳、如意足、他心智、宿 命智,知眾生生死所趣等。
[0717a07] 菩薩若無神 通,不能得饒益眾生。何以故?若無神通, 云何能令多眾生發心?菩薩有神通,猶尚不 能盡令眾生發心,何況無!是故神通波羅
蜜是菩薩所行道。
[0717a11] 菩薩自見善法,亦令他 人得見善法,亦不著是善法。何以故?是法 性皆空故。
[0717a13] 問曰:
[0717a13] 天眼可見色,云何見善法? 又言見一切法性空?
[0717a14] 答曰:
[0717a14] 因中說果。以天 眼見,自見己身及見十方眾生,然後用他 心智、宿命智求其今世、後世善根;是善根及 果報,久皆磨滅,磨滅故見空。
[0717a17] 是善根皆 是有為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故不可著, 亦不可受味,不可受味故不著。譬如蠅 無處不著,唯不著火焰。眾生愛著亦如是,
善、不善法中皆著,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著故, 不能入涅槃;唯不能著般若波羅蜜性空 火。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空;
若般若波羅蜜不空,即是味,是可著處。
[0717a24] 菩薩 住是智慧中,不起有漏業,為眾生說法, 亦知眾生假名不可得。安住是無所得般 若波羅蜜中,而能具足神通事;若菩薩不
得是無障礙般若,則不能得無礙神通。
[0717a28] 菩 薩得是無障礙空神通,飛到十方國土,利 益眾生,如經中廣說,或以布施、或以持戒 等。慳者為說布施等六波羅蜜義,如此中
佛自廣說。
[0717b03] 如此中說譬喻:如鳥無翅不 能飛翔;菩薩亦如是,無神通波羅蜜,不 能教化眾生。
[0717b05] 菩薩以天眼見十方國土、諸 佛及一切眾生。以天耳力,從諸佛聞法。 以如意神通力,放大光明,或現水火作種
種變化,現奇特事,令眾生發希有尊重心。 以他心智力故,知他心心數法所著、所厭,可 度、不可度,是利、是鈍,是善根成就、是未成就——
如是等知他眾生心,攝取善根成就者。有 可度者,以宿命智、生死智觀其本末:「何 所從來?種何善根?所好何行?從此終當
生何所?何時當得解脫?」如是籌量思惟,知 可度者過去業因緣、未來世果報。復以神 通力,是人應以恐怖度者,以地獄示之:
「汝當生此中。」應以歡喜度者,示以天堂; 眼見是事,心懷驚怖、歡喜,厭患世間。爾時, 以漏盡神通說漏盡法,眾生聞是法,破其 著心,以三乘而得涅槃。
[0717b20] 譬如白鷺欲取 魚時,籌量進止,不失期會,知其可得,即便 取之,終不空也。菩薩亦如是,以神通力故,
觀眾生本末,應度因緣、國土、時節,知其信 等諸根增利、諸因緣具足而為說法,則不 空也。是故說:「菩薩離神通,不能饒益眾 生;如鳥無翅。」
[0717b26] 餘神力,如佛自說:「以天眼 見十方眾生生死,亦知眾生心,隨意說法。 乃至善修神通力,而為眾生受身,不為
苦樂所污。」是菩薩於眾生中,或為父、或為 子,或為師、或為弟子,或為主、或為奴,或 為象馬、或為乘象馬者,或時富貴力勢、或
時貧賤——於此諸事,亦不為染污;譬如佛所 化人,作一切事,不染苦樂。一切事者,如先 作種種阿僧祇身度眾生。苦樂不染者,樂中
不生愛,苦中不生瞋;不如生死眾生 隨處起煩惱。菩薩應如是遊戲神通,成就 眾生、淨佛國土。
[0717c08] 問曰:
[0717c08] 菩薩神通力有所作, 何以名遊戲?
[0717c09] 答曰:
[0717c09] 戲名如幻師種種現變;菩 薩神通種種現化,名之為戲。
[0717c10] 復次,佛法中三 三昧,空名為上行。何以故?似如涅槃無所著、 無所得故。諸餘行法,皆名為下下,如小兒。
是故說神通力名為遊戲,於成就眾生、淨 佛土中,最為要用。成就眾生,如是中說:「淨 佛土,共修善根。」
[0717c15] 問曰:
[0717c15] 何必要用成就眾生、 淨佛國土?
[0717c16] 答曰:
[0717c16] 佛自說因緣:「不成就眾 生、淨佛國土,不能得無上道。何以故?因緣 不具足,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緣者,所謂一切善法。
[0717c19] 從初發意行檀波 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於是行法中,無憶想 分別:是施者、是財物、是受者;乃至十八不共
法亦如是。若菩薩不著心、無所分別行六 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為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因緣。以是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亦能自度,又能度眾生。
[0717c25] 問曰:
[0717c25] 菩薩若著 心布施,有何等過而不名具足?著心布施, 受者恩重。
[0717c27] 答曰:
[0717c27] 雖有小利而有大過;如美 食雜毒,雖有美利而自喪命。
[0717c28] 問曰:
[0717c28] 何者是 過?
[0717c29] 答曰:
[0717c29] 若著心布施,有不稱意事,則生恚 怒;若受者不感其恩,即成怨嫌。若著心供 養善人,有少凶衰,則嫌布施無應,悔惜所
施;若布施心悔,所受果報則不清淨。
[0718a03] 復次,著 心布施者,深心貪著財物,若有侵奪,則便 加害;自念:「我為福德好事集財,汝何故侵
奪?」先貪財物,為今世事而作布施,為後 世事,愛惜轉深;以染著故,若有侵奪,能 為重罪;重罪因緣故,受三惡道苦。
[0718a08] 復次,貪著 因緣故生瞋恚,瞋恚因緣故加刀杖;刀杖殺 害,受諸苦惱。
[0718a10] 復次,人起愚癡業,大不安隱, 行此虛誑不實事故,後必致大患。十方諸 佛皆說無相解脫門,諸法無相相是為實。若
人取是財物虛誑不實相,然後心著;心著故, 期大果報而能施與。譬如人欲求多收故, 大用穀子。如是著心布施,果報少而不淨,
終歸於盡,受諸憂惱,不可稱說,皆由取 相故,有如是過。若以如實相行布施,無 有如是過;無量阿僧祇生死中,受諸福樂 而亦不盡,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718a19] 復 次,若人以著心行善法,是人若聞諸法畢 竟空,即時捨所行法,著是空法取相,以此 為實,先者為虛誑;是人則失二種法:失先
善法,而墮邪見。著心者,有如是過;譬如重 病之人,雖有眾藥,療之無損,藥復作病。
[0718a24] 著 心行諸功德,有如是等過罪。
[0718a25] 菩薩捨於著 心,不取空相;如如、法性、實際,於布施等法 亦如是見。為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0718a28] 復次,菩薩布施時,作是念:「如十方 三世諸佛畢竟清淨智慧,知諸法實相,亦 知是布施相;我亦以是性迴向。」
[0718b01] 復次,是菩 薩一切五情、心心數法中不用不行,不能 知諸法相故。是法皆是因緣邊生,虛誑,無 有自性故;我今欲知諸法實相迴向,是諸
虛誑入實相中,皆無有異。我今未能得 諸法清淨實智慧故,有所分別是虛、是實。 以清淨智慧知之,則皆作第一義諦;入第 一義諦中,皆為清淨,無有別異。
[0718b08] 如是布施 等,迴向,直至佛道。是故說:「無所分別心,能 行布施等,是名真菩薩道。」
◎
◎大智度論釋四諦品第八十四
[0718b12] 【經】
[0718b12]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是諸法是菩薩法, 何等是佛法?」
[0718b13] 佛告須菩提:「如汝所問『是諸 法是菩薩法,何等是佛法』者,須菩提!菩薩法 亦是佛法。若知一切種,是得一切種智,斷一
切煩惱習,菩薩當得是法;佛以一念相應慧 知一切法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 提!是為菩薩、佛之差別。譬如向道、得果異,是
二人俱為聖人。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無 礙道中行,是名菩薩摩訶薩;解脫道中無一 切闇蔽,是為佛。」
[0718b21]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 切法自相空,自相空法中,云何有差別之異—— 是地獄、是餓鬼、是畜生、是天、是人,是性地人、是
八地人、是須陀洹人、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羅 漢人、是辟支佛、是菩薩、是多陀阿伽度、阿羅呵、 三藐三佛陀?世尊!如諸人不可得,業因緣
亦不可得,果報亦不可得!」
[0718b27] 佛言:「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自相空法中,無眾生、無業因緣、無 果報。須菩提!眾生不知是諸法自相空,是
眾生作業因緣——若善、若惡、若無動:罪業因緣 故,墮三惡道中;福業因緣故,在人、天中生;無 動業因緣故,色、無色界中生。是菩薩摩訶薩
行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時,盡受行是 助道法;如金剛三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得已,饒益眾生。是利常不失故,不墮五 道生死中。」
[0718c07]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五道生死不?」
[0718c08] 佛言:「不 得也!須菩提!」
[0718c09] 「世尊!得業若黑、若白、若不黑 不白不?」
[0718c10] 佛言:「不也!」
[0718c10] 「世尊!若不得,云何說是 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 佛、菩薩、諸佛?」
[0718c12] 「須菩提!若眾生知諸法自相空, 菩薩摩訶薩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 不拔眾生於三惡趣,乃至五道往來生死中。
須菩提!以眾生實不知諸法自性空故,不得 脫五道生死;是菩薩從諸佛所聞諸法自 性空,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 提!諸法不爾如凡夫人所著;是眾生於無
所有法中,顛倒妄想分別得法——無眾生有眾 生相,無色色相,無受想行識受想行識 相;乃至一切有為法無所有,用顛倒妄想心,
作身、口、意業因緣,往來五道生死中不得脫。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一切善法 內般若波羅蜜中,行菩薩道,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為眾 生說四聖諦——苦、苦集、苦滅、苦滅道,開示分 別。一切助道善法皆入四聖諦中,用是助
道善法故,分別有三寶。何等三?佛寶、法寶、 僧寶。不信拒逆是三寶故,不得離五道生 死。」
[0719a06]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用苦聖諦得度?用 苦智得度?用集聖諦得度?用集智得度?用 滅聖諦得度?用滅智得度?用道聖諦得度?用
道智得度?」
[0719a09] 佛告須菩提:「非苦聖諦得度,亦 非苦智得度;乃至非道聖諦得度,亦非道 智得度。須菩提!是四聖諦平等故,我說即
是涅槃;不以苦聖諦,不以集、滅、道聖諦,亦不 以苦智,不以集、滅、道智得涅槃。」
[0719a13] 須菩提白 佛言:「世尊!何等是四聖諦平等?」
[0719a14] 「須菩提!若 無苦、無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