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ng Xian Lun 金剛仙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仙論卷第二[0804b22] 「世尊!云何菩薩於大乘中發阿耨菩提心乃至 則不名菩薩」,此第三段經,名為住分,亦名我 心。所以名為住者,欲明菩薩既道登初地,現
見真如法無我理,永斷四住習氣及無明麁 品,出二十五有分段生死、離五怖畏。爾時過 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性尊貴無可
譏嫌,具足廣等四種深心,畢竟利益一切眾 生,則能決定安住菩薩初地。所言住者,以不 住道解為住。云何不住?謂觀有為虛偽、斷生
死因盡,故不住世間。現見真如平等,得大 慈悲願力成就,故不住涅槃。以此不住為住, 故云住也。所以復名我心者,明初地菩薩既
證聖位,現見真如平等之理,由會此理,解知 我之所有真如佛性無為法身、眾生所有真如 佛性無為法身亦復如是,一體平等無二無差
別。於此理中,不自見我是菩薩修行之人有 真如法身、彼是眾生不修行者無真如法身, 解知一切眾生即是我身,然凡聖雖異而真
如平等,故云我心亦得。云何?一體悲心成 就,彼此無二,故曰我心,此以解真如自在我 為我心故。《十地經》云「於一切眾生起我心」也。
此住分經文所以來者,上第二段中既明如 來善護念地前二種菩薩,與其智力令證初 地,然上既明地前相似無漏能入之行,未出
證地之行,是故第三次正辨入初地已上真 如無漏行也。問:菩薩爾時以何等心、觀何境 界、修何等行、證何等法而得住於初地大
乘法中?住初地時有何相貌也?明菩薩爾 時僧祇行滿,具足四種深心、六度行成,現見真 如證無生法忍,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
家。有如是心行相貌則得住於初地,名為大 力菩薩。是故次明第三住分也。
[0804c25] 此一段經中須菩提有總別二問。云何菩薩 於大乘中發阿耨三菩提心者,此問中總句。 然汎明大乘有二種:一者因中大乘,謂十地
六波羅蜜,明十地菩薩乘六波羅蜜趣於極 果,故曰因大乘也。二者果頭大乘,謂無為法 身佛果是也。今言於大乘中者,是因大乘,亦
得義通因果也。大乘之義乃有無量,且略辨 四種:一者體大,明大乘之體苞含萬德出生 五乘因果,故名體大也。二者大人所乘,明菩
薩大士乘此地行趣於佛果也。三者大人所 證,明唯諸佛如來窮會此法也。四者能成大 義,明諸佛既證常果復能化益眾生有大恩
義。故曰能成大義也。具此四義,故名大乘也。
[0805a09]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菩提亦有二 種:一者因菩提,謂十地萬行也。二者果菩提, 無為法身是也。通此因果二種,以為無上菩
提也。今所言菩提心者,即是初地僧祇行滿, 現見真如所證無生法忍,以此為菩提心也; 隨分證用無為法身,即是果菩提也。發者,
亦言生成、證得也。阿之言無,耨多羅言上, 名為無上,亦云最勝、最上。三之言正,藐言遍 知。正者真如智,即一切智也。遍智者有中一
切種智也。又言三者亦是正也,菩提言道。此 是如來果頭無上最勝正遍知,離斷常二邊、 知中道正理,初地菩薩證會此道,故言發阿
耨三菩提心也。亦有解言:三藐者正也,明聲 聞道不正、佛菩薩道正,此明不同聲聞。後三 言遍也,明緣覺之人觀境起行不能周遍,諸佛
菩薩能遍觀萬境廣修萬行,此明不同緣覺 也。
[0805a25] 「云何住」等。此三問中別句:一、云何住者, 即起此住分經也。二、云何修行,三、云何降伏 其心者,此二問即起下第四如實修行分也。
如來所以讚言「善哉善哉須菩提」者,上第二 段中,須菩提雖嘆如來希有善護念付囑地 前根熟未熟二種菩薩,復發初地以上總別四
種問,然大眾意謂須菩提乃是聲聞之人,向 前所嘆如來善護念付屬二種菩薩,及聞初 地已上行,此乃諸佛菩薩境界,非其所知。懼
其此言未必契當於理、稱可聖心。有此疑念, 今將明須菩提得如來冥加力故,說當於理, 所嘆所問合其聖心,真實不虛非為謬說,
是故如來讚以善哉,佛去時眾疑心也。
[0805b09] 「佛告須菩提:菩薩生如是心」以下一段經文, 答初問云何住也。就此答初問中,明菩薩具 足四種深心故住於初地。大乘法中生如是
心者,初地菩薩緣三種眾生決定證得四種 深心也。所有一切眾生所攝者等,論云廣心。 所以名廣心者,明初地菩薩現見佛性平等
之理,得一體慈悲,故能化度虛空法界一切 眾生,情無限局,故曰廣心也。然此心所化眾 生,有總別二周經文。
[0805b18] 「所有一切眾生」者,謂先總明虛空法界一切 眾生也。「眾生所攝」者,明此所化者唯化有心 眾生,不化攝無情之物也。此下別明廣心所
攝眾生有三種差別。化生等四生,名生依止 差別也。有色無色等六,名麁細差別也。所有 眾生界眾生所攝者,二乘意生身差別,亦名
憍慢差別也。此第三別明二乘人既道出三 界,前二生不攝,所以別明也。然二乘人有二 種:一者發菩提心聲聞,如《法華》中舍利弗等
受記作佛者是;二者寂滅聲聞,斷三界惑盡, 出分段生死,生究竟想、起憍慢心、入寂滅 定,逕千萬億劫於此定中,而不免變易生
死微細行苦。後時定力既盡從禪定出,更無 所依故,還覓善知識,發菩提心求無上道故。 菩薩於此憍慢眾生亦興悲救度,故須明也。
亦得云十一種眾生,生依止中有四、麁細中 有六、意生身有一,合有十一也。
[0805c06]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者,論云第一心 也。前雖云廣度濕生等一切眾生,未知化此 眾生與何等樂?是以第二次明唯以常住佛
果無餘涅槃第一之樂與此眾生,不以二乘 中道所證灰身涅槃而以與之,況人天樂,故 曰第一心也。此言「無餘」者,有二種:一、二障永盡;
二、萬德圓滿。備此二義,故曰無餘,非謂以小 乘身智亡處為無餘也。「涅槃」者,此幡云寂滅 也。
[0805c14] 「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 度」者,論云常心也。常有二種:一、就佛性法身 凝然常住彼此平等以明常。然佛性法身雖
復平等,若就行者而言,一法身上有三種名: 或覆法身全不淨者,名為眾生;修行斷惑半 淨半不淨,名為菩薩;十地行滿斷惑障盡具
足清淨者,名之為佛。若據真如等有法身,彼 此無二,故曰一體常心也。二、就得慈悲一體 常心,眾生如自己身,常現在前心不捨離,故
名常心。具此二義,故名常心也。依此,論釋一 體悲義道「初地菩薩得一子地」者,猶非盡理 之言。何以得知?如有女人,唯有一子,愛之甚
重,常言:「寧愍我身不愍我子。」王即使人以大 火炎此女人。此女人患熱,推子遮火,護惜 己身故。知言一子地者,非盡理之言,故引
事來證此一體悲義也。然此眾生所以護惜己 身者,以無量世來計著虛妄我見習久故爾。 如經中說,有人造五逆罪,逕五大劫在阿鼻
地獄。償罪將畢,有人謂曰:「汝明日得出地獄。 然雖復得出,而汝此身於即斷滅。」罪人聞之, 即答云:「我寧更爾許劫在地獄中,不用出已
斷滅。」以此眾生從無始世來,貪著妄我故護 惜己身,非實有我也。此菩薩亦復如是,從一 大阿僧祇來習此慈悲,證初地時於一切眾
生得一體心成,冥然一體,不見二相二差 別,故曰一體。以此為常心也。此常心者,亦得 二心:一、真如自在我;二、一體悲心分也。
[0806a11] 「如是 滅度無量無邊眾生」者,牒前菩薩所化眾生 令入涅槃者來也。
[0806a13]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明菩 薩雖度向無量眾生令入涅槃,而於真如平 等理中不見我是菩薩有真如佛性,亦不見
彼是眾生異於我身無真如佛性而可度者, 以真如平等理中泯然一觀彼此無二,故曰 實無眾生得滅度也。又此菩薩得一體悲成
故,取一切眾生如自己身,冥然一體,不見彼 此之異,故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0806a21] 「何以故?若菩薩有眾生相即非菩薩」者,此釋 前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云何釋?明菩薩既廣 化法界眾生令入涅槃,而復言實無眾生得滅
度者。何以故如此二言相違也?今將明菩薩 由證此真如平等及一體悲成,絕分別之心, 不見彼是眾生、我為菩薩而起心度之令得
解脫,故言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非於妄想世 諦緣用明道中亦無眾生可度者,故此二言 不相違也。
[0806a29] 「若菩薩有眾生想即非菩薩」者,明 若菩薩起心分別,謂離真如佛性平等利外, 別有定實眾生異於己身而可度者,故有眾
生等想,此未是初地解真如平等真我菩薩, 故曰即非菩薩。此舉有眾生相、不生不分別 相者非菩薩故,明得我心無眾生相者,此以
是非相形答也。何以故知?如《首楞嚴經》中堅 意菩薩白佛:「菩薩住何地中得首楞嚴三昧?」 佛告堅意菩薩:「非初地中得,乃至非九地中
得。」若爾竟何地得也?故答於第十地中得。又 云「若不得首楞嚴三昧者,則不名菩薩」。若爾, 九地已下豈可一向非菩薩也?即答亦得如分
力得此三昧。然此言即非菩薩者,明九地已 還雖是菩薩,而不得名為第十地中具足得首 楞嚴三昧菩薩,然非不分得此三昧也。《寶髣
論》中有人問龍樹菩薩:「菩薩從何地來得首 楞嚴三昧?」答:「初地中得,乃至第十地中得。」又 云「菩薩不得此三昧者,則不名為菩薩。」以是
文驗,足知九地已前亦名得此三昧,但遂 勝處彰名,故云不得首楞嚴三昧者不名菩 薩也。如《涅槃經》云「十地菩薩眼見佛性,九地
已還名為聞見。」然九地已下亦分有眼見,但 以下形上,云九地為聞見,非是全不眼見。何 以得知?又即云「唯佛一人眼見佛性,十地已
下皆名聞見」。以此驗知,亦得言初地以上眼 見佛性,地前凡夫名為聞見。此皆就人有上 下迭相形奪優劣中語,非稱實之談。故今道
則非菩薩者,則非初地解真如平等菩薩也。
[0806b28] 「何以故非乃至不名菩薩」,此論釋云不顛倒 心。何故明此?眾生有人生疑:菩薩住初地 時,云何於一切眾生得我心者?此以何義故
名為我心?如外道凡夫以顛倒見故,於眾 生五陰無我法中橫計神我,未知此菩薩 我心者何異外道凡夫橫計神我,故言何以 故也。為除此疑故,佛將欲答菩薩起於我心
者非是橫神我,故言何以故也。為除此疑 故,佛將欲答菩薩起於我心者非是橫計顛 倒之我,故言非也。汎明我有二種:一者一切
眾生真如佛性一體平等自在之我;二者於 眾生五陰中橫計即離等神我顛倒心也。然 菩薩得真如平等自在我解故便住初地,故
此非橫計顛倒我也。應直作此答,何故乃云 有眾生相等不名菩薩答也?將以未得二種 無我平等解者,有眾生等相,非菩薩故。明知
得二種無我平等解者,無眾生相,是名菩薩。 以未得者非故,形得者為是,此轉答也。若菩 薩有眾生相至壽者相等者,此明若菩薩猶
有我人等相,則不名住初地已上解真如平等 得無我菩薩,故云則不名菩薩也。
[0806c20] 論曰「云何菩薩大乘中住」等,此是論主將釋 前經,故設此論生起也。大乘中住者,取經 中問答所明之義為此一段經名也。「問」者,
須菩提問。「答」者,如來答也。「示現此義」者,明 此經辨具足四種深心永大乘中住義也。此 一段經雖科為四句,論以一偈釋盡。初廣
心者,別釋卵生等三種眾生,明菩薩發心 教化卵生等色無色等盡眾生界,情無限局, 故名廣心也。「大」者,與廣義一名異,但為
成偈故所以並置也。「第一」者,釋經中「我皆令 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明菩薩乃以常住涅 槃至極之樂度於眾生,不以聲聞緣覺中道
所證而滅度之,況人天等樂,故名第一心也。 「常」者,釋前經中「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常有二 種:一明初地菩薩會真如佛性常住之理,然
此常理妙有湛然古今一定,無有凡聖彼此 之異。於此真如一體平等理中,何得見有眾 生異於己身而得滅度者?故言常心。二明菩
薩得一體慈悲平等之解,我所修善根即是 眾生善根,教化眾生如我自身,恒無休息,故 名常心也。「其心不顛倒」者,釋經中「若菩薩起
眾生相等則不名菩薩」者,明道言我心者非 妄計神我顛倒心也。「利益深心住」者,此是疾 轉,義通前四種心,下皆云利益深心住。此言
深心者,緣真如深理起此四心,故曰深。又復 深起悲心亦名深也。今言住者,具上四心故, 初地大乘法中決定住也。「此乘功德滿」者,明
初地菩薩具前四心故,初地僧祇大乘功德分 中滿足,非究竟滿也。
[0807a20] 「此偈說何等義」者,論主作偈釋義訖竟,復以 長行論來釋,故先假設問其一偈所釋之 意說何等義也。既有此問,即答云「若菩薩有
四種深利益心」。「此是菩薩大乘住處」訖 末 ,明 此下答意有二:初、辨以有四種深心故,此菩 薩能住初地大乘中。二、從「何等為四種心」以
下至末,廣別提四心,各舉經結之也。「若菩薩 有四種心」者,牒偈中上二句四種心也。「深利 益菩提心乃至大乘住處住」者,釋偈中第三
句也。「何以故?此深心功德滿足」者,舉偈中第 四句,以功德滿足故,釋成前第三句云何此 四種心得住於初地大乘中也,明具四種功
德滿足故得住初地大乘中也。「是故四種深 利益攝取心生」等者,結總釋四心也。是故者, 是四種深心滿足故,便近攝取初地、遠生佛
果也。「何等為四種心」者,將欲以一句經結一 種心,故問出四種心也。「一廣」等,數出四心也。 「云何廣心利益?如經」等,自下別提偈中四種
心各為問,各以一段經結之,更不委釋,即指 經為解,依論可知也。但第三常心其義猶隱, 故論主偏作問云「此義云何」。雖此一段明
於常心,猶未可解,不知此常心之義云何也。 「菩薩取一切眾生猶如我身」者,答於常心義, 明菩薩得一體心成,是故取一切眾生如我
身,不見眾生異於我也。「以此義故」者,以此菩 薩取眾生猶如我身義故也。令眾生得涅槃 滅度之者,即是我身涅槃故,異菩薩身外無
別眾生得滅度也。「若菩薩於眾生起眾生相, 不生我想」等,猶是經中舉非形是也。
[0807b20] 論曰「自此以下說菩薩如大乘中住修行」者, 此是論主牒前住分生後脩行分也。「如大乘 中住」者,牒第三住分也。「修行」者,處分,生後大
段第四如實修行也。此正應直處分,如實修 行分,何故通牒住分來者?明菩薩雖得四種 深心住於初地,猶行未究竟,故須臾進修二地
以上諸行,故通牒前第三分生起第四分也。
[0807b27] 「復次須菩提!不住於事行於布施」等一段經, 名為第四如實修行分也。云何名為如實修 行?明二地已上修道菩薩,既會真如平等、現
見佛性、得一體慈悲故,能以無分別不取相 心,而不為三事亦不見三事相,行八萬四千 諸波羅蜜,故名如實修行也。此經所以來
者,前第三段中已明菩薩現見真如具足四 種深利益心,則能永斷四住、出分段生死、離 五怖畏,生在佛家,住於初地大乘法中。然雖
一大僧祇行滿證初地無生見道之解,並觀三 種二諦平等照萬有,猶地行未圓、一切種智 未滿,觀境未周、斷惑未盡、大光明未具足,
必須重修萬行,增習見道備精眾德,更逕二 大阿僧祇行滿或盡,方能進趣證於佛果。 是故菩薩若能始從二地終于遠行,以不取
心行諸波羅蜜,遣功用相盡,乃得證於八地 已上無功用位,備修十地,得一切種智,是 故第四次辨如實修行分也。就此經中,始未
具明三道。何者是?前之住分,局在初地,即是 見道;此如實修行分,二地已上至于七地,即 是修道;下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