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ng Xian Lun 金剛仙論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仙論卷第三[0812a04] 自此以下,尊者須菩提生疑致問。
[0812a05] 「須菩提白佛言:頗有眾生,未來世於此脩多 羅生實相」等者,自此以下有二段經,是大段 第六,名為我空法空分也,此亦名住放辨
才段。所以名我空法空者,就對計我四句,明 無我四句以釋我空。明能信菩薩,於眾生五 陰中,解從本以來無定實神我、眾生、壽命等
四以之為我,又無定實五陰因緣以為我所。 以不見定性我所可以除蕩,故名我空。法 空者,就對法中四句以明法空。上我空,直
見生陰定性我無定性,所猶未空生陰因緣 法體。今明此生陰非直無有定實神我,其體 生滅因緣虛妄,本來寂靜乃至假名亦無,故
名法空。又知佛性真如古今一定體無方相, 亦名法空也。
[0812a19] 亦名任放辨才段,所以名任放辨才者,明諸 佛菩薩得不妄陀羅尼自在辨才,故能隨問 而答超越解釋,前後任意義不相違,故曰任
放辨才。就此段中有任放辨才義故,名任放 辨才段也。
[0812a24] 亦得名有能信者分,以此段中明三種人能 信此經故也。此經以何次第起?上第四段中, 明不住相行於布施,說因深義。第五段中,辨
如來非有為相,說果深義。有人生疑:如來說 法非直為利現坐大眾,乃亦被益未來像法 眾生。然現坐大眾親覩如來,復是久行大士,
善根淳厚智慧深妙,是人於此深經可容生 信,未來世眾生善根微薄智慧尠少,於此 因果深經不能生信。若爾,則為如來空說無
益,云何如來得言不空說法也?若空說無益, 如來則非一切智人。如是因果二種甚深修 多羅,未來末世為當有人能信、為無人能信
也?有如此疑故。須菩提騰大眾疑意,故白佛 言:於如來滅後惡世之中,頗有眾生能信此 經以之為實相不也。佛下答:有人能信,明於
未來惡世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三人,能信 此經生於實相,故次明也。
[0812b12] 應問:能信之人乃有其三,何故單以我法二 空 [標*寸] 第六段名者?明持戒、修福德二人,在
於地前,仰習二空,聞中生信;有智慧人,乃是 初地以上,現見我法二空,證中生信。然前之 二人雖未現證,以其亦同觀二空,髣髴見
理,故俱列為能信之人。今明雖有三人能 信,但逐三人所觀勝境為名,故曰我空法 空分也。然今將欲道有人能信,故先遮言莫
作是說,明未來惡世中有人能信此經,不應 問言頗有人能生信不也。
[0812b22] 須菩提既聞如來遮言莫作是說,即復生疑: 我今不解佛意,為當一向無人能信,直止我 令默?為有人能信而止我令諦聽也?故佛
答有言,有者明有人能信也。雖云有人能信, 未知何等人能信故,即云未來世有菩薩 能信。又此菩薩有何等德行、觀何境界,故能
信此經也?故次云有持戒、修福德、智慧也,此 總明三種人有能信之德。所以名「持戒」者,明 此人已久供諸佛,曾聞此《金剛般若》及以餘
大乘經,於中生信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知一 切眾生皆有佛性,發菩提心、慎教修行者, 乃名真實究竟持戒,非唯持律儀戒者為持
戒也。「福德」者,明此菩薩於諸佛所,廣以珍財 奉施,修波羅蜜行,名福德也。此之二人,在於 地前,聞中仰信。「智慧」者,明此人已僧祇行滿,
道登初地,現見我法二空,自證而信,名有智 慧也。明此三人於斯經能生實相之信也。此 言「實相」者,明彼三種人,能信上不取相行是
無相之因實能感無為法法身,亦信無為法 身是無相之果真實不虛,能生實相之解,故 言以此為實也。然上雖總出三人能信之德,
明前二種人在於地前聞中生信,有智慧人 地上證信。然此前二人若在地前,此人為曾 供養諸佛、發菩提心已修行未故信,為當未
修行來而能信此經也?若曾供養諸佛、久修行 來者、為當供養幾許佛來也?故佛告須菩提, 當知彼菩薩非於一佛二三四五佛所供養
種善根來也。然就三人之中,先別明前二人 非近修行來具能信之德也。此經正直爾汎 明斯二人能信之德,不可定指在習種性、性
種、道種性中,以其義通上下故也。「一二三四五 佛所修供養」者,此別出持戒人,明彼菩薩能 信此經,如此經如說修行稱可聖心,名為第
一供養,非謂香華等為供養也。又「非一二三 四五佛所種善根」者,廣以衣服珍寶財物等 奉施諸佛,修波羅蜜行,名為有福德人也。「於
無量諸佛所,修行供養種善根」者,直云非一 二三四五佛所修行供養種善根,未知幾許 佛所?今者明此人已於無量百千萬乃至不可
說不可說諸佛所,持戒修福德來,非是近 行之人能生信也。「乃至一念能生淨信」者,此 並明二人久供養諸佛殖因來遠,於此深經
能生信心。此是聞中髣髴信,非證信也。然此 一念信決定不退,無有疑濁,尚得名為淨信, 況多時也。上如來雖答此二種人曾供諸佛
能信此經,然大眾猶有疑心言:何故此人供 養諸佛乃多,而唯言生一念信,此則太少。 若爾,未知此二人,為決定能信此經、為不能
信?故佛答「如來悉知見是諸眾生」,明如來自 云我是一切種智人,凡有所說,此了了知 終不虛說,汝等應信我語勿生疑也。今言「悉
知」者,以現智知;「悉見」者,以佛眼見也。知之 與見,乃理通三種人。今始明前二人,未明第 三人。何故?此中已明者,是任放辨才,前後隨
意明也。然諸佛菩薩得自在陀羅尼故,說則 當理,前後隨意,超越說法而文義俱順,不 失次第亦不相違背,不同凡夫二乘要次
第誦,設越誦則失也。亦得言但知見前二人, 不論第三人也。何以得知?義該三人。下論釋 時解三種人竟,然後方釋悉知悉見,故知任 放辨才者前後隨意也。
[0813a25] 「生如是無量福德聚」等者,上雖明二種人具 持戒、福德二行,故能信上二種深經,乃至生 一念淨信,未知此人以此能信功德,於未來
世為有所得、為無所得也。故答言「生如是無 量福德聚,取如是無量福德」也。此明能信之 人未來世更得多福,非無所得也。生福德者,
明二種菩薩能信之心,近與初地作因,遠則 畢竟能與無上佛果作其勝因,故云生福德 聚也。取無量福德者,明此福德者非但唯能
作因而已,復藉此信心能決定修行,顯出法 界身,證於佛果無量福德,故云取也。
[0813b07] 「何以故?須菩提!是諸菩薩無復我相」等者,此 別明第三有智慧人能信此經也。「何以故」者, 上已別明前二人有持戒、修福德能信之行,
未別明第三人有能信之德。今疑者問意:未 知上第三有智慧人,復有何義、有何行、何所解、 何所證,故名有智慧人能信此經。有如是問,
故言何以故也。今欲出第三人能信之行,故 答言「是諸菩薩無復我相」等,明此人以得初 地已上,我空法空之解自證而信,故名有智
慧人能信此經;不同前二人,從他聞法、依教 生信也。
[0813b18] 「是諸菩薩無復我相」等者,此四,論釋云我空, 依四種所治我相,說四種能治無我相也。「無 復我相」者,對治我相也。外道凡夫計,謂有一
神我,與五陰一、與五陰異、不一不異,若無 我者,何由能府視眴、行來進止、覺苦覺樂,以 此知有我也。以對此計,故言無我相,明眾生
五陰因緣法中無有定實神我及以我所,故 曰無我相也。「無眾生相」者,有外道橫計,眾生 所以不斷不絕相續住世者,以有神我眾生
故也。為對治此計,故言無眾生相,明唯有虛 假生陰相續生滅,不由有神我不斷不滅,故 言無眾生相也。「無人相」者,對治人相。有外
道橫計,所以有一報之命不斷絕者,由有神 我,故命有長短之限、差品不同。為對治此計, 故言無人相。此經云「無人相」者,下論中名為
「命相」,明此命所以有長短者,以眾生業有厚 薄故命有脩促,不由於我。而菩薩解虛假之 命悉皆空寂,不見有神我之命,故云無人相 也。
[0813c08] 「無壽者相」,對治壽者相也。有外道橫計,以有 神我故,死此生彼,逕由六道受生。若無我 者,誰受諸趣之報?對治此計,故云無壽者相,
明神我是常,何由六道受生?然今所以有生 死者,皆由有無神我而但假名行者,乘善 惡等業,逕諸趣受報。若有我者,無受生義。菩
薩解眾生五陰虛妄不實無有神我壽者,以 不見此相,故云無壽者相也。然依世辨論,我 與眾生有一百種名,不可一一具說,且對四
種虛妄我相辨此四法,以明無我空也。
[0813c18] 「須菩提!是諸菩薩無法相」等者,此四,論釋云 「法空」,依四種所治之法相故,說四種能治之
法。「無法相」者,對治法相也。何者是法相?凡夫 人於十二入中,見有能取可取不同,故計謂 實有。對治此心,故言無法相,明十二入能取
六識、可取六塵悉皆空寂本來不生故。《大品 經》云「無有一法出法性者,乃至涅槃我亦說 言如幻如化」。「亦非無法相」者,對治非法相。
疑者聞十二入一切法空,便謂真如佛性無 為之法亦皆性空故空,同虛空、龜毛、兔角 等無為。對治此疑故,答云亦非無,明相今
言一切法空者,有為之法無體相故空,然 真如佛性法萬德圓滿,體是妙有湛然常住, 非是空法,直以體無萬相故說為空。不同前
有為諸法性空之無,又亦不同兔角等無,故 言亦非無法相也。
[0814a05] 「無相」者,對治於相。疑者聞真如是有體相不 空,便謂還同色等有為之有。又云:若有,應 同色香味觸有為之有;若無,應同性空兔角
等無,此名為相。對此疑故,答云無相,明真如 法體妙有妙無。語真妙雖有,不同前色等 法有;雖無,不同兔角等無,故云無相也。此
就理教別義邊明真如證法一向不可以有無 名相而說也。此第三何異第一?上第一明有 為無為一切法空,此第三唯明真如法體雙
絕有無二相,以此為異也。「亦非無相」者,對治 無相。何者是無相?疑者聞真證法並絕有無 二相,便謂真如證法一向絕於言相,不復可
藉詮得聞、假教悟理,此名無相。為對此疑,故 答亦非無相,明真如證法雖無名相可說,非 不尋此名相言教會於真如無名相理,明由
證此真如無為法故還說無為法,亦非無相, 此明就理教一義邊,真如非不有相,可藉聲 聞假教會也。此第四何異第二?上之第二明
真如法體雖空無萬相而體是妙有,今此第 四明真如法體絕字等有有為萬相,而由 詮悟理、因證有說,如此本末相推理無條然,
故得言即真如證法中有名字聲教可說,以 此為異也。然此我法二空,下偈論中釋之也。
[0814a28] 又「何以故?須菩提!是諸菩薩若取法相則為著 我」等者,此第二何以故所以來者,聞上法空 中第四句言亦非無相,還取證法同於名相,
疑云:若此菩薩有智慧人,已得彼我法二空 之解、斷我法上或者,何故猶起心謂此證法 同於名相,復言我有智慧能觀我法二空、
我能脩行斷煩惱、我能教化眾生。若爾,此菩 薩則斷滅我相等或不盡。有如此疑,故言何 以故也。又能解何以故者作難,或者聞法空
中第四句釋言,真如雖無名相,非不因此真 如證法有於言說,此音聲言教還詮證智,復 藉此言教得彼證智。若爾,真如證法中便有
名相,何以故言真如無名相不同有無也?故 答是諸菩薩若取法則為著我人等也,明初 地菩薩雖得我法二空之解,但斷初地所斷一
品麁惑,猶有二地以上四住根本無明住地 善法封著微分別心功用煩惱,故言則為著 我人等,非謂猶有四住麁惑取證法有名相
也。上已云是菩薩無相,復云無法相;此已 明菩薩得我法二空之解,此中復言「若取法 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此之二文所以相
違也。今者明斯之二文雖似相違,而其理冥 順。云何相順?前明初地菩薩得我法二空能 治之解,言無我相等者,但明初地所斷四住
麁惑,猶有二地以上修道中善法煩惱無明 細闇根本之惑,如《十地經》中言「我能知法入 定、能化眾生」等,猶有微惑未盡。所以知然,下
論釋云「但有無明,使無現行麁煩惱」,以此知 也。「若取法相」者,明此菩薩雖得我法二空之 解故起分別,由我有智慧能解我法二空,此
微分別是我見家根本,從麁為言,故云「著我 人」等,此釋前我空也。
[0814c02] 若有法相者,亦分別言,我有智慧故能解二 種法空。此釋前法空,亦得言先釋法空也。然 此二所以不定者,明同是善法中取著,更無
別境,故前後皆無妨也。若依次第,應先釋我 空、後釋法空,次第二明法空故棄釋法空,復 方釋我空也。
[0814c08] 又此「若取法相」二句,經中列之在先;「不應取 法非不取法」者,依經列之在後。及下論釋在 二句之前。何以故然?此第三經文為釋,須明
三人有生信差別,義便故釋在先也。此前二 句所以復在「悉知悉見」後釋者,為證成前二 人能信之行,然後方釋前之二句也。
[0814c14] 「何以故」者,此是第三何以故也。疑者聞前法 空中第三第四句釋,疑云:證法雖無名相,非 不可依言辭而說,故言亦非無相,便執言若
前證法可以名句詮說,此能詮名句則是證 智中有。若爾,證法便是有相,那得上言真如 證法體無名相?然如來言自不定,我謂為有,
如來說無,我適謂無、如來復為我說有。何以 故?不為我定說,故言何以故也。為遣此執,故 答言不應取法非不取法,此明中道之理不
可定說有無,若定說有無恐墮二邊,若墮二 邊則著我人眾生等相,故不得定說也。「不應 取法」者,明雖藉詮而說,而亦理非名相,不
應取聲教為證法謂是有相也。「非不取法」者, 聞言不應取法,便證法一向無名相,不可假 教而說。若無名相不可假教說者,則復謂音
聲言教令非是法,棄其能詮之義。為遣此疑, 故言非不取法。此明無言之旨,非不可寄名 相而說、藉詮而悟,言教非是一向非法,故言
非不取法也。所以不得定說有無者,明此法 亦有無義復有有義,而真如法體雖是妙有, 而無名無相,故不得定說為有,恐人取同名
相有。然此真如雖無名相而不得定說為無, 恐人取同兔角等無也。「以是義故」者,雙釋二 句。以是不應取聲教,即是真如證法無名相
理故;以是非不藉言教而會證法,言教名相 非是一向非法,不得捨義故。「如來常說筏喻 法門」者,如人乘船亦捨亦取,下論委釋,故不
具辨也。「是法應捨」者,此合前筏喻也。又餘 經或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依小乘經,言法 尚應捨者,明小乘羅漢入無餘涅槃時,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