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ng Xian Lun 金剛仙論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仙論卷第四[0820b13]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滿三千七寶布施」以下, 此中有九段經文,名為第七具足功德挍量 分。云何名挍量分者?明以三千七寶布施得
福雖多,取相心施是有漏因,但招三界人天 有為果報;不如受持此經一四句偈,乃與無 上佛果具足功德作無漏勝因。如此比挍優
劣上下勝如不同故,名具足功德挍量分也。 有何次第起者?此有疑故也。此疑從何處生? 從前第六段中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說中
生。第二疑云何生?若所證法非是名相、不可 取說,所說經教是名相可取可說者,則證說 二法名相、無名相條然有異。若爾,尋此言教
不能得證。若不能得證者,受持讀誦此所說 經教應無福德。若無福德者,則因義不成。若 因義不成,則為空說,無有利益。若無利益,則
無修道得果。云何餘經中言如來不空說法 也。若然,受持此能詮言教,為有福德、為無福 德?有此疑也,故引三千世界等經文答之。
答意云受持此經一四句偈所得功德勝前 七寶施福。所以然者,明此一偈經教雖證法 中無,而由得證故、方能說法故,此言教乃證
中一分。要尋此言教,解無為法身、發聞思修 慧等,然後得證。明知一偈經教能與佛果證 法作因,勝七寶施福,故次明此挍量分也。
[0820c08] 「三千大千世界」者,百億須彌、百億四天下、百 億日月,上至有頂、下至風輪,名此為三千大 千世界也。「滿中七寶持用布施得福多不」
者,如來將欲以受持經教一四句偈挍量勝 如故,先引七寶施福以問須菩提得福多不 也。「甚多。婆伽婆!甚多。脩伽陀」者,今須菩提將
明施者用寶既多得福亦多,敬答於佛,故仰 并如來二號也。「婆伽婆」者,西國正音,義翻 云一切種智人。「脩伽陀」者,漢翻善逝。略舉
二德答佛施福多也。「何以故」者,問如來何 以故,明此三千七寶布施得福甚多譬喻,故 云何以故也。即答「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上
言七寶布施得福甚多,今復云是福德聚即 非福德聚,此二言何故前後相違?似須菩提 失冥加力,謂此福甚多而似答不契。今須菩 提申 己
不失冥加之力;又亦非說多不當理, 我得冥加力故,玄知下如來以七寶施福雖 多,是有漏福德不能遠趣佛果故,挍量不及 持經四句偈得出世無為法身無漏福多故,
此採取下挍量之意也。「是福德聚」者,是七寶 布施福德聚也。「非福德聚」者,明此福雖多,是 取相因,但感人天有漏果報,非是得出世間
無漏福德聚也。「是故如來說福德聚福德聚」 者,前既明七寶布施非福德聚者,恐人謂今 無福名非福德。以如此義故,引如來說有二
種福德聚:一是有漏福德聚,二是無漏福德 聚。有漏若非福德者,但應有一,不應說二, 是故當知有世間福,但非出世福耳,故知不
得聞非福德謂全無漏也。從「佛言」以下至「七 寶布施」,將欲挍量故,還牒上譬喻來也。「若復 有人於此經中」至「不可數」者,明有人受持此
經四句偈福,能得無為法身無量福德,勝前 七寶施福不可算數也。此言「一四句偈」者,莫 問偈及長行,但使表法身理足者以為一四
句偈,不取說因緣事等經文為一四句偈也。
[0821a14]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菩提皆從此經出, 諸佛如來皆從此經生」者,此釋前挍量中疑。 「何以故」者,有人疑云:何故七寶布施是其了
因,其功甚多,得福乃少?受持一偈亦是了 因,其功甚少,得福乃多。故云何以故也。答意 明前布施是取相之福,唯獲三界報,不能得
三種佛菩提;受持此經,獲不取相福,能得三 種佛菩提,是故受持一偈之福勝七寶施 福。所以然者,以此一偈經教,用功雖少得福
乃多,能出生佛果故。受持此經生聞乃至能 得十地證智,終與法身作其了因,與報、應 二佛以為生因故,所以勝也。此言「阿耨菩提」
者,即無為法身無上正遍知正道也,明此法 身古今一定湛然常住,體非作法。受持此經 教,但能作其了因,不能作生因,故言皆從此
經出。「一切諸佛如來皆從此經生」者,有受持 此經言教,能與報佛如來以為生因。以此報 佛要因受持此經,發菩提心,始從習種終于
解行,修世間功德智慧,逕一大阿僧祇行道 證初地,名為見道。逕三阿僧祇,十地行滿金 剛心謝,即本有之性顯時有二種莊嚴,用此
詶往因,故名為報因。受持經教依而修行, 報得佛果,用義說了為生,故言從此經生,非 如世間法辨體為生也。若報佛為生因,所生
為當是有為、為是無為?若是有為,則應無 常,故下經引須彌山王喻釋也。若應佛藉經 教從生因生者,應是實佛。若是實佛,何故上
經云「無有定法應佛如來得三菩提」也。若定 非實佛,供養此佛為有福德、為無福德?此疑 下微塵喻,經未當釋也。既有報佛,必有應佛
影像之用,故應佛亦言從此經生也。既聞法 佛從此經出,報應二佛從此經生,有人乘即生 疑云:七寶施福用功乃多,得福亦應是多。受
持一偈經教,用功甚少,得福亦應是少。而 所以言受持此經一四句偈出生三種佛菩提, 勝七寶施福。若然,此三種佛菩提,為決定從
此經出、從此經生,勝七寶施福?為不決定?有 此疑念也。又云:此三種佛甚深法界若從此 經出、從此經生,體是有者,我等應見應知。然
此我今不知不見故,當知是無。若爾,云何道 法佛從此經出、報應二佛從此經生也?知如來 說此三佛其義甚深,乃云從一偈言教經生,
為有人能信、為無人能信?此謂為疑也。故 佛答須菩提「所謂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明 諸佛如來證三種佛菩提法故說此經教,還
詮彼三種佛菩提。是故若受持此經,即是 受持三佛菩提,故得為因。此三佛果頭甚深 法界雖從此一偈經出生,而正可是佛家所
得法,非凡夫二乘下人境界故。不知不解而 生疑云:此三種佛,為決定從此經出生?為不 決定?如此勸信也。而此經所以重言「佛法佛
法」者,牒前經法佛從此經出、報佛應佛從此 經生也,故云佛法佛法也。有言佛法佛法者, 明此三種佛菩提法唯是佛家法,故重云佛
法佛法也。「即非佛法」者,明即此佛所得法,非 餘凡夫二乘所得,以彼二乘非佛法故,即云 非佛法也。然此佛法非二乘境界,是故不見
不得也。亦可福德多少之義,唯佛境界,非餘 人境界也。亦應言是名佛法,明唯是如來果 頭佛法。故但應生信,勿復疑也。
[0821c16] 「論曰:此勝福德譬喻,示現何義」者,論主將欲 以偈釋此經故,先問於與喻挍量之意示現 何義也。即答「法雖不可取不可說,而不空
故」。疑者謂若法不可取說者,受持此經教應 無福德。今論主申此經來意,為欲釋疑,明持 經有福,挍量勝七寶施福,非為空也。
[0821c22] 此一段經凡二偈論釋。初偈作問答意,釋經 中「三千世界七寶乃至無量不可數」等挍量經 文。第二偈釋「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皆從
此經出乃至即非佛法」也。
[0821c26] 「受持法」者,釋經中「受持一四句偈」也。「及說」者, 釋經中「為他人說」也。「不空於福德」者,釋經中
「其福勝彼無量不可數」也。此偈上之二句經 文在下,所以論主釋之在先;此偈後之二句 經文在上,所以釋在後也。論主相上疑意,以
此「受持法及說」二句經雖在後,義乃在前,故 引之初釋;下二句經雖在先,義勢在後,故列 在後解也。雖言相上疑意,其義云何也?上云
證法不同名相,不可取不可說。惑者便謂:受 持經教空無利益。故以喻挍量,明持經有福 不空。以義勢在前,故先釋也。
[0822a08] 「福不趣菩提」者,釋經中「三千七寶布施」初福 德聚,明此有漏福德聚體是取相,故不能趣 菩提也。「二能趣菩提」者,明受持經教及為人
說是不取相福,能趣佛菩提也。
[0822a12] 「何故說言世尊是福德聚」等者,將欲釋此一 偈,先舉下半偈所釋經來也。「偈言」以下,提下
半偈來,與經相屬當。「此義云何」以下,然後設 問,通釋此經偈也。然偈中上二句猶故未釋, 何故超提下半偈來屬當所釋經者?但上二
句為釋挍量之意,以此意在前,故先作偈上二 句釋下挍量經文, 今 長行論中欲從經初次 第釋之故,所以先提「世尊是福德聚」等經,超
用下半偈屬當釋之也。「何者為二」者,將欲釋 上半偈故問,第四句「二能趣菩提」者為二也。 即出其二云「一者受持;二者演說」。此就自他、
內外為二,即舉所釋經來結也。「何故名福 德聚」者,問此七寶施福及持經福,何故皆名 為聚也。即答「聚義有二種」。「一者積聚義」者,通
解七寶施福持經之福等皆有積聚義,故俱得 名為聚也。「二者進趣義」者,明此二種福德雖 有聚義,而有進趣、不進趣異。七寶施福唯有 聚義而不能進趣,明 持
經之福有積聚義復 有進趣義也。「如人擔重說名為聚」者,此徧喻 持經之福,是聚而有進趣義也。「如是彼福德 聚」等者,此解聚而不進趣者,明七寶施福得
人天因果,有積聚之義故名為聚,但不能感 得菩提故,名為非福德聚也。「此二能趣大菩 提」者,此解受持演說能遠得菩提,是聚而有
進趣義也。「是故於彼福德聚中此福為勝」者, 論主以偈及長行釋此經竟,結受持經福勝 七寶布施福也。「云何此二能得大菩提」者,論
主將欲作第二偈釋於下經故,拘鎻問上偈 中二能趣菩提,此受持演說一偈經教於菩 提有何因義也。「如經」以下,即引經答有因義
也。雖舉此經於菩提有其因義,而未釋作因 義之所以,故復牒「云何說諸佛菩提」等經為 問,以偈解釋也。
[0822b16] 「於實名了因」者,此第二偈釋經中「一切諸佛 阿耨菩提皆從此經出」,明受持此經與法佛 為了因,非作生因也,故但言「於實名了因」也。
「實」者,明無為法身古今湛然,體絕有為虛偽 顛倒,故曰為實也。「亦為餘生因」者,釋經中「諸 佛如來皆從此經生」,明此經不但能與法化
為了因,亦與報應二佛以為生因。明報佛為 萬行所剋,酬於往因,用義如起。竪此用義, 得說了為生,故言亦為餘生因。所以復與應
佛為生因者,明應從真有,理條然故,亦得 言生也。
[0822b27] 「唯獨諸佛法佛法」者,釋經中「佛法者即非 佛法」也。「唯獨諸佛法」者,唯是諸佛所得,非餘
凡夫二乘所能得也。第四句「福成第一體」者, 結句,明福者受持經福也。「第一體」者,成前生 了二因所得法報及應三種無上佛果第一
體故,非凡夫二乘所得法也。受持此經,能得 三種佛菩提,則有福德,便為因義,成不空說 法。那得道言,若不可取說則為空說無益也。
「此義云何」以下長行,論作二意來釋向所引 一段經。從初至「皆從此經生」故,釋上半偈,解 經中「從此經出、從此經生」等也。「菩提者名無
為法身,彼體寶無為」者,釋偈上句中「於實」二 字,將欲解受持演說於法身為了因故,先明 法身體非作法名無為也。「是故於彼法身,此
二能作了因也,不作生因」者,明受持經福不 能辨法身體,不作生因,但能顯出法身故,作 了因也。「餘者受報相好」,佛應化佛等假受持
演說此經故,辨得二佛之用故,結於此為生 因也。「以能作菩提因,是故名因」者,通解作生、 了因義也。「顯彼福德中此福勝」者,解竟,結其
勝義也。「如經」以下,舉所釋經來結也。
[0822c19] 「云何成此義」以下,此是論中第二意,釋偈中 下二句,復解經中「佛法佛法」等也。「云何成此
義」者,還提上經中疑問之意。問云:何受持此 一偈經教,能為三佛生了因義,我能生信, 故言云何成此義也。故即提偈答「唯獨諸佛
法,福成第一體」,明三種佛菩提,從此一偈經 出生作二因之義,是佛境界,非汝所知故,但 應生信也。「須菩提!所謂佛法」者等至「第一不
共義」,復舉下半偈所釋經來略解其經中義, 提偈來結也。「以能作第一法因」者,以此持經 之福與三種佛菩提第一法作因也。「是故彼
福中此福為勝」者,論主以偈及長行論釋此 一段經竟,通結持經有福勝七寶施福,故不 空說也。
[0823a04]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果 不」者等,此挍量分中第二段經文。所以來者, 此有疑故也。此疑亦從第六段如來所說法
不可取不可說聖人無為法得名中生第三 疑。云何生疑?若一切聖人無為法得名是法 不可取說者,須陀洹等亦是聖人,為是無為
法得名、為當有為法得名?若有為法得名,則 不應言離分段生死;若無為得名,此無為為 可取可說、為不可取不可說?若不可取不可
說,與上諸佛菩薩所得無為,為一、為異?無為 若異者,不應名聖;無為若一,應無有異。又須 陀洹等證四沙門果,云何言不可取?復向
人說我得沙門果,云何言不可說?若爾,證法 便應是可取可說,云何言證法不可取說?有 如此疑故,答意明此四沙門果亦是不可取
不可說,故經言「實無有法名須陀洹,乃至實 無法名羅漢」等。此四人當證果時,不見有一 法可證為果,名須陀洹乃至羅漢故,此四沙
門果亦不可取說也。此所以言「實無有法名 須陀洹」等者,為答有可取說疑,故偏論之。若 汎解此四沙門果,亦得言可取說、亦得言不
可取說,亦得言有為、亦得言無為。四沙門 果無漏智慧,體是無常不免生滅,是其有 為,故亦得云有為也。以解生陰無定性,能斷
三結煩惱,無處無為之果不受三塗報,乃至 羅漢斷四住惑,不受三界報,此是無為樂故, 亦得言無為。此二乘之人無我正理及滅結
無為,故名為聖;未得因緣真如二種法空,未 能盡無明變易生死究竟無為,故不如佛菩 薩也。既所證有深淺不同,則條然有別,何得
無為名同,便以二乘臨佛菩薩也。此以聖無 為名一故,須此經料簡便異也。此四沙門 果言可取者,取無為果也。可說者,如 己 所
證,依虛妄名字向餘人說也。言不可取者,證 四沙門果時,得無我空解故,於眾生五陰法 中無有一法名為須陀洹等。又復不取者,不
取色等六塵境界也。不可說者,明所證法但 可以心知,非可以言及,故言不可說也。四果 人但緣生空證果,尚不可取說,況諸佛菩薩
乃以真如清淨得名而可取說也。為除此 疑,次來也。「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 須陀洹果不」者,如來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
須陀洹等既得無我之解,斷身見戒取疑證 聖果時,猶能作念分別我能得須陀洹果不? 故須菩提答言不也,即釋云何以故不也,以
實無有法名須陀洹,明須陀洹等於證果時 得無我之解,於假名眾生及五陰法泯然一 空無所分別,乃至六塵亦空。於此眾生五陰
內法中,不見一法定實可名須陀洹等,於六 塵境界中亦不見一法是可取故,不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