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ng Xian Lun 金剛仙論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仙論卷第六魏天平二年菩提流支三藏於洛陽譯
[0836b16] 「須菩提!如來說忍辱波羅蜜」者,此挍量分中 第八經文。此所以來者,前段經明以恒沙身 命布施,不如受持此經一四句偈、為人演說,其
福不可教,應云彼人取初心中捨身命布施 是有漏之因故,所以不及持經之福。論主應 如是釋,而所以云「彼捨身命苦身心故」者,為
欲生起此經,故作是說,序疑者意。云何疑者? 彼人捨恒沙身命,是取相心故,因不清淨。所 得果報不出三界,亦不清淨故。得福少者,諸
菩薩等依此經修行捨身命者,因亦應不清 淨。若因不清淨,所感果報亦不清淨,同於苦 果。如似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爾時
身心苦惱。引此為難,故以經答,明前捨恒沙 身者,在於地前是凡夫人,未得無我之解,未 斷身見等或,故有取相心,無忍波羅蜜。當
捨身時,情生苦性,以此捨身難。以為法故, 雖難能捨。復謂無為法身,因於人天有為果 報。有此分別故,所得因果俱不清淨。今明忍
辱仙人乃是初地菩薩,解法身是無為,已得 無生忍度,成就離取相心。捨身命時,心無煩 惱,故不以為難。以是義故,因是清淨、果亦
清淨。此之二人既凡聖位殊,何得以凡夫捨 身有苦,難於聖人依經修行捨身者亦使有 苦?為除此疑故,故次明也。
[0836c11] 「如來說忍辱波羅蜜」者,明如來說依經修行, 謂菩薩等已證初地,出生忍波羅蜜故,無 有取相之心。捨身之時無故,言如來說忍
辱波羅蜜也。「即非忍辱波羅蜜」者,明此初地 所得忍波羅蜜,非地前凡夫二乘所境界, 故言即非忍辱波羅蜜。此明地前凡夫未得
初地忍波羅蜜真無我解,猶有取相之捨 身有苦,不得以此比類引之為難也。何以故 知?「如我往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應生瞋恨」,
明忍辱仙人得初地無生,會真無我解,離二 種煩惱。何者為二?一者無始妄想我見俱生 煩惱。既有此我見故,便成就三不善根及三
善根性,後時遇緣則起也。二者瞋恨等墮煩 惱也。此言「何以故」,釋上何以得知。我 於爾時已證初地忍波羅蜜彼岸功德,非
是地前凡夫,故言何以故也,故引如我昔為 歌利王以答之。「歌利王」者,此幡惡王也,明 如來因地時曾現作外通仙人,在山學通,
為王射獵問鹿因緣,仙人說語答,王不正 敬,即為割截身體節節分解。「不生瞋恨」者, 以得初地無生真無我解、一體平等心,不見
彼是惡王、我為能忍,故不生瞋恨。以是故知 忍波羅蜜唯在初地上法也,不得以地前捨 身有苦是其不如,難於忍波羅蜜亦使
是劣也。「我於爾時無我相等」者,明仙人離於 我見俱生煩惱也。此我相等四句,釋不異上 第六段中,故不更釋也。「無相」者,明此菩薩既
證初地真如無我一體心成故,不見彼是惡 人能割之者、我為菩薩是受割之人,彼此隹 夷氓然平觀,故言無相也。得云無相者,何但
無有我相,乃至亦無無我相也。又復解云:以 此菩薩既道證初地,得一體悲心成故,冥然 無分別,不見有彼此,我異惡人、惡人異我,
故言無相也。乘此復生疑,難此云:菩薩不見 能割所割二乘之異名無相者,為有心故言 不見?為無心故不見?若無心故不見者,菩薩
云何而得修行利益眾生?故答「亦非無相」, 明此菩薩解彼此無二時,非是念無心,正是 初地以上轉勝真解無漏之心。既此解,
雖不見眾生與己身有異,而能以慈悲心廣 度眾生,但利眾生不自利益也。如《十地經》說 「一切動心憶想皆悉盡滅者,無有障法想,非
無治法想」;此亦如是,無有障想,故言無想。非 無治想,故言亦非無相也。故不應難言菩薩 得一體平等解無心修行度眾生也。
[0837a27]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等相, 應生瞋恨」者,釋無我人一。何以得知?我於 往昔彼歌利生割截身時,離我等根本煩惱
也。即釋云「我於爾時若有我等者,應生 瞋恨」故。以離我見之惑,得無我解,此以離瞋 恨,故證無我見根本或也。「又念過去五百
世作忍辱仙人至無壽者相」,何故復引此來 也?欲明忍波羅蜜有二種:一者地前、二者地 上,非但今者初地中得忍波羅蜜成就,能離
二種障煩惱;於往昔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在於地前性地中時,此以得相似忍深伏煩 惱,為王割截身體已不生瞋恨,況復今日在
初地中得真無我忍行成就,而復生於瞋恨? 故引此仙人為證也。
[0837b12] 「是故須菩提!菩薩離一切相發菩提心」,此 文所以復來,明「是故」者,以是初地以上得真 如實智平等無我之解、忍波羅蜜成就,能忍
苦行,於天上菩提不生退轉故。以是地前 未得無生忍波羅蜜成就,見苦行若,於無 上菩提喜生退轉故,是故勸勵地前諸小菩 薩,應當離一切法中所相之菩發三菩提心
也。言發三菩提心者,勸地前人發初地以上 三菩提也也。
[0837b21] 「何以故」者,問何以故,勸地前人發初地不取 相真無我解三菩提心。故答「若心有住則為 非住」,明若心於色等有為五欲法中有取相
心住者之倒者,則住世間有為法中,非住出 世間無為法中也。「則為非住」者,明既住世間 法中,則為非住於初地,不住道真無漏解出世
間法也。「不應住色等生心」者,不著果報。「應生 無所住心」者,不應報恩,闕不論不著自身 也。「是故佛說菩薩心不住色布施」者,是故懷
取相心者住於世間,不能住於出世,不住道 中故。上第四如實修行分中,佛說不著三事 行於布施,故云心不住色布施也。
[0837c04] 因前不住世間不見三事,乘生疑難:若菩薩 得出世無我平等解故不住三事,復不見施 者等三。若爾,菩薩出於世間,眾生沒在世間。
復言不見眾生,若爾,菩薩云何有施能利益 眾生也?故答云「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 如是布施」,明若取相心施,尚不能自利,況能
利他也?安以不取相心行施,故能利益一切 眾生。如我上說,如是不取相心而行布施,得 福德無量也。
[0837c13] 覆生疑難:若言為利益眾生行布施者,則還 是取眾生相,云何上言菩薩於平等理中,不 見我為菩薩、彼是眾生相也?故答「世尊!一切
眾生相即是非相」,此明一切眾生相者五陰 所成假名名字虛妄眾生,但有名用也。「即是 非相」者,明此虛妄眾生及以五陰中本來空
寂,求定實神我眾生及以定實我所不可得, 故言即是非相,此明人無我空也。
[0837c21] 乘復有疑:若一切眾生,本來無我我所,空故 不可得,即是非相者,如來何故於處處經中 說有眾生?如此經中說卵生等眾生,以此來
驗,故知實有眾生,那得道言眾生即非眾生 也?若爾,正可無定實神我眾生可度,故言一 切眾生即是非相;然非無五陰所成虛假眾
生,何故不度也?故答「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 眾生」,明如來依世諦道中說有眾生,非謂有 定實眾生,此正以五陰法來成彼虛假眾生,
此五陰法自體本來空寂故,此五陰所成假 名眾生亦空,故云即非眾生也。此明五陰因 緣法體空乃至假名亦無也,故亦無虛假眾 生可度也。
[0838a05] 此一段經,凡以五偈釋。「能忍於苦行」一偈,作 上問答意釋疑也。「能忍於苦行」者初二句,釋 經中忍辱波羅蜜,此明初地菩薩忍有二種:
一能忍打罵割截之惱;二得無生忍,能忍說 法生滅之患,故云能忍於苦行也。何故能忍? 故下句云「以苦行有善」。「有善」者,得忍波羅蜜
等無漏功德真如證智理之解,故言以苦 行有善也。「彼福不可量」者,釋經「即非波羅蜜」, 明初地所得忍波羅蜜,非二乘凡夫之所惻
度,故云不可量也。「如是最勝義」者,成上不可 量,明初地菩薩得忍波羅蜜,會二無我第一 之法,於住前凡夫二乘所不能及,故言最勝 義也。
[0838a18] 第二偈,釋經仙人為歌利王所割無二種煩惱 忍不生瞋也。「離我及恚相」者,此一句明菩薩 昔曾為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離二種煩
惱:一、離我見俱生煩惱,二、離瞋恨等容塵煩 惱。「離我」者,離我人見等根本惑也。「及恚相」者, 離瞋恨等容塵煩惱惑也。此明初地菩薩永
斷四住及習氣皆盡也。「實無於苦惱」者,釋經 中「無相」。苦本由於著我我所,菩薩既離我我 所,何惱之有?故云實無於苦惱也。「共樂有
慈悲」者,釋經中「亦非無相」。「共樂」者,此明 菩薩從發心以來,恒在心念:我何時當得慈 悲成就,身如地水火風能實益眾生?是故菩
薩既會初地無生,得一體心成,故能以慈悲 實益稱本願心,故共樂也。明何故無苦?以有 忍波羅蜜第一之樂。何故得此第一之樂?以
得一體慈悲心相應故也。「如是苦行果」者,如 是慈悲第一之樂,是初地所得。「苦行果」者,不 因地前故,成上持經之福勝也。「此二偈說
何義」以下,此一段長行論中有二:從初至「慈 悲心相應故如是說」,釋前二偈也。「雖此苦行 同於苦果,而此苦行不疲惓」者,論主將正答
疑家所引捨身無苦,先略領疑意故,言雖此 苦行同於苦果也。明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 截身時,此苦行雖似同前捨身,而此苦行不
疲惓,以仙人被割截時不以苦行為苦故。於 此捨身苦行情無厭惓,於無上菩提心不退 轉也。「以有羼提波羅蜜名為第一」者,明仙人
所以能於捨身無惓、於菩提不退者,以得此 初地羼提波羅蜜成就故不生苦惱,不同地 前人捨身生苦,那得之為難?此釋偈中初句 也。「彼 圻
有二種義」者,釋偈中第二句「以苦行 有善」,解經中波羅蜜義。「一者波羅蜜清淨善 根體」者,初地真如證智清淨善根萬德之體。 「二者彼 圻
功德不可量」者,明即此證智體上 有萬功德之用也。此萬德用,非二乘凡夫惻 量境界,故言不可量也。此句解波羅蜜義竟,
乘作非波羅蜜義也。「如經即非波羅蜜」者,即 乘舉第二句經來結,然後解作非波羅蜜義 也。「是故為得第一法」者,是初地忍辱波羅蜜,
非地前凡夫二乘惻量境界義故,說地前人 未得無我之解,但為得初地忍波羅蜜第一 法故,此苦行尚勝彼捨身,何況仙人已證初
地,離於我相及瞋恚相,而當不勝前捨身也? 此句結勝前捨身,即釋第二偈上句「離我及 瞋恚相」也。「又此行無苦」者,釋偈中實無於苦
惱也。「不但無苦,及有樂,以有慈悲故」者,釋偈 中其樂有慈悲也,如經結也。「此明慈悲心相 應故如是說」者,論主自言,我何故作偈云「實
無於苦惱,共樂有慈悲」釋此經中「無相亦非 無相」也?以得一體慈悲相應故,捨身時無苦 而有樂故,得說偈中二句為釋故,云如是說 也。
[0838c12] 「若有菩薩不離我相等」者,此長行論中第二, 將欲作第三偈,釋經中「菩薩應離一切相」,主 心不住色有施故,先玄舉凡夫菩薩未得無
我解於苦行生厭,復欲退菩提心。為勸此人, 令修不取相不退之行,故作此生起。「如經」等, 舉所勸經結也。「此明何義」者,此問:向論主生
起舉經結中為明何義也?即釋云「未生第一 菩提心者有如是過」,明未證初地第一菩提 心者,喜見苦行若有退菩提心過也。「為防此
過」者,為防退轉過故,即作第三偈,釋經中防 過之意。云「為不捨心起」,此第三偈,明為初地 不捨菩提心故,起地前不取相行,釋經中「是
故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菩提心」等。「不捨 心」者,謂初地不捨菩提心也,明地前菩薩未 發初地無我心者,見苦行苦,苦有退失。今
言為者,教地前菩薩為初地不捨菩提心故, 起地前方便不取相行,趣於地上真無生忍 堅固解故,之為不捨心起也。「修行及堅固」
者,上句云起,此言修也,明初地無生之解永 不退轉不可沮壞,名為堅固。所以修地前方 便行者,為證初地無生堅固之解,故云修行
及堅固。上句云為不捨心起,此言修行及堅 固,義一名異也。「為忍波羅蜜」者,釋前二句。然 前二句釋義已盡,所以有此四句綩轉相釋,
名為成偈故也。此第三句還釋成初句,明初 地所以得不捨菩提心者,以其得忍波羅蜜 成就故,不見苦行苦,不捨菩提心也。忍波羅
蜜猶是初地無生之解也。「習彼能學心」者,此 第四句,釋上第二句。「習」者,修習也。「彼」者,彼 於初地無生堅固解也。「能學心」者,是初地前
方便行也。明為彼初地平等無上堅固解故, 習地前方便能學心也。此能學心即是修行 故,言習彼能學心也。
[0839a15] 「此義云何」等一段長行, 論略有二意:從初至「攝六波羅蜜故」,此釋前 偈也。「為何等心起行相而修行」者,問偈中第
二句也。「為何等心不捨相」者,問偈中初句也。 若作次第,從初句問亦得。此作二問竟,以下 半偈答云「為忍波羅蜜,習彼能學心」也。「又第
一義心」者,提偈前生起中第一心來也。「已入 初地得羼提波羅蜜」者,屬當下半偈中忍波 羅蜜,以為已入初地第一義心也,答向二問
竟也。「此名不住心」者,此忍波羅蜜是初地不 住道心也。「如經」以下,重舉經結也。「何以故」者, 問此經中何故云應離一切相發三菩提心?
故言何以故也。即釋云「亦不住生心義故」,示 於色等法中不取著者,能證初地菩提心義 故。此釋經中「何以故?若心有住則為非住」也。
「若心住於色等法,彼心不住佛菩提」者,此明 於色等法中取著者,不能證初地菩提心也。 此釋經中「不住色生心乃至心不住色布施」
也。此明不住心行於布施者。此結次前所釋 二句經也。「此經文說不住心起行方便」者,此 向來經文明若能起此不著心者,便得與初
地為方便因也。「以檀波羅蜜攝六故」者,如上 第四如實修行分中以一攝六,義可知也。
[0839b09] 「云何為利益眾生而不名住於眾生」者,此 是偈中第二意,論主將作第四偈釋經故,先 作生疑之意,即舉斷疑經來結,後方以偈釋
之也。此第四偈,明離眾生相及五陰事也,釋 經中「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等一 段經。「修行利眾生」者,此一句偏釋「為利益一
切眾生應如是布施」。此中有疑:若不見三事、 不取眾生相,云何行施因義得成也?故答云 「修行利眾生」,明菩薩雖不見三事、不取眾生
相,然非不為利益眾生行於布施,因義得成, 故下句云「如是因當識」。「如是因」者,初地檀波 羅蜜即是了因行也,因義既成,勸人識知 也。
[0839b22] 乘復生疑者:為利益眾生行布施者,即走取 眾生相。故下半偈答云「眾生及事相,遠離亦 應知」,此釋經中「一切眾生相即是非相」。「遠離」
者,不取眾生相也。「亦應知」者,明非但離眾生, 亦遠離五陰事相也。以此即知,初地菩薩利 眾生行諸度者,非取相行也。「利益是因體」
者,釋上半偈。「彼修行利眾生,非取眾生相事」 者,釋下半偈。「何者是眾生事」者,作問生起第 五偈。此第五偈還成前第四偈,釋經中「何以
故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云何成第四 偈?上直云遠離眾生及事定實之相,未知此 眾生五陰何故無有定實所以而離?故此偈
正出也。「假名」者,假名名字眾生也。「及陰事」者, 五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