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Zhu Pi Po Sha Lun 十住毘婆沙論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一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之餘
[0077c15] ◎汝說耆年貴族家等應為上座。今當答。道 法中耆年貴族家等於道無益。何以故。生 佛法中名為貴族好家中生。從受大戒數
其年數名為耆年。汝謂耆年應供養者。先 出家受戒非是大耶。又從受戒以後無 有諸姓等差別。諸比丘受大戒。名為生在 佛家。是則失先大小家名皆為一家。汝說
持戒者。出家在先持戒日久長夜護持。年歲 多故應為上座。如結戒中說。汝說持戒之 人不應禮破戒者。今當答。破戒人尚不 應共住。何況禮拜供養。以其自言是比丘
故。隨其大小而為作禮。如禮泥木天像。以 念真天故。佛勅年少應禮上座。順佛教 故則便得福。汝說以頭陀故應敬禮者。今 當答。若頭陀人有五種故難得分別。一者
愚癡無所知故貪受難法。二者鈍根悕望 得利。三者惡意欺誑於人。四者狂亂。五者 作念。頭陀法者。諸佛賢聖所共稱讚。以其
隨順涅槃道故。是五種人。行頭陀法真偽 難別。多聞者。多聞之人亦如頭陀難可分 別。何以故。或以樂道故多聞。或以利養故
多聞。如是等亦難分別。又佛法貴如說行。 不貴多讀多誦。又如佛說行一法句能自 利益名為多聞。智慧亦如是。若不能如 所說行何用智慧為。是故不以智慧故說
為上座。譬如世間現事弟雖多聞多智而 兄不為作禮。是故不以智慧故先受供養 禮拜如是。雖多聞智慧應禮先受戒者。若 先供養多聞智慧者則為鬪亂。餘得沙門
果斷結。得神通最難知。是人得果是不 得果。是多斷結是少斷結。是得神通是 不得神通。不可以此為上座。若同得道 果斷結神通誰為上座。是故隨佛教行最
為第一。汝說佛於說法生疑。今當答。佛 於深法尚不有疑。何況應說不應說中而 有疑乎。佛不言我都不說法。但云心樂閑 靜不務興事。而後於說法中無咎。復次
諸外道言。佛為大聖寂默無戲論。何用畜 眾而教化為。設使教化亦不可盡。似如分 別何用說法畜養弟子是貪著相。是故佛自
思惟。我法甚深智慧方便無量無邊。而可度 者少。是故自言不如默然。又防外道所譏 呵故。令梵天王求請說法。即時梵天王等
白佛言。眾生可愍。中有利根結使薄者易 可化度。是故受諸梵王等請。如人得大寶 藏應示餘人。如是諸聖自得法利亦應利 人。如汝所說佛不知阿蘭迦蘭等先已命
終欲為說法者。今當答。佛不念其死與 不死。但念此人結使微薄堪任化度。隨所 念處則有智生。是故佛先自說。而後天告理
故宜然。又佛先出家。就此二人曾經宿止。 諸天人民儻能疑佛受其妙法餘處得道。 佛欲斷彼疑故。即時唱言彼人長衰如此。妙
法如何不聞。推如是義。五比丘事亦復可 知。但念其可度因緣。不念其住止所在。後 念住處即便得知。是故不應破一切智人。
汝言疑說巴連弗城壞者。今當答。是城破因 緣不定。不定因緣而定說者是則為過。又我 先說四十不共法中諸佛善知不定。答者則
不受此難。汝說佛問諸比丘。汝等聚會為 何所說。今當答。佛將欲說法門故。作如是 問。或欲結戒故。命其自說如是種種說
法故。問而無咎。世間亦有知而復問。如見 人食問言食耶。如天寒時問言寒耶。佛亦 如是知而復問隨俗無咎。汝言自讚毀他 非一切智人者。今當答。佛不貪身不貪
供養。不恚他人不增上慢。所以自說我 於世間最第一者。有信眾生諸根猛利捨 惡知識。以我為師是人長夜當得安隱。是 故佛自讚身。復次有人求第一樂道。而有
懈怠不能精進。是故佛言無上利中不應 懈怠。我於世間第一導師善說正法。宜勤 精進可得道果。如是等因緣自讚其身。非 為自貴輕賤他人。呵惡人者欲令除滅
惡法。非為憎恚眾生。有人求如法利。其心 清淨質直。而與惡知識和合。欲令遠離此 故而呵罵之。未得佛時尚以髓腦施人。何
況成佛而當呵罵。汝說佛法初後相違。今當 答。佛法中無有始終相違事。汝等不知佛 法義故以為相違。是涅槃道者。從迦葉佛
滅已來。無復人說。亦無人得。是故言我新 得道。餘處復說我得故道。是道錠光等諸佛 所得。所謂八聖道能至涅槃。一道一因緣故名
為故道。是故當知佛成一切智。問曰。所言 一切智者。云何名為一切智。為知一切故 名為一切智耶。答曰。一切智者知可知。可
知者五法藏。過去未來現在出三世不可說 所用。知此五藏者名為知。是故知及所知 名為一切。問曰。知可知名一切者。是事不
然。何以故。是法但是一。可知知亦是可知 故。如世間言是人知利是人知鈍。答曰。若 一切是一者則寒熱相違皆應是一。明闇苦
樂諸相違事亦應是一。但是事不然。是故不 得言一切皆是一。問曰。汝所執亦同此過。 若可知是一者。苦樂等亦應是一而實不
一。答曰。我不言一切可知是一。汝所執一 切皆是一。是故不與汝同過。復次汝說同有 過故。汝自執中有過。若人自受所執中過
即墮負處。汝知所執有過。不應復說他過。 是故汝說同有過者。是事不然。復次若謂 知可知二法為一者。應用可知法知瓶衣 等物而實用知知一切物。若謂瓶衣等於
知無異者。今瓶衣等不能知物。即應有 異而實用知知一切物。如是處處有過故 不得言一切皆是一。復次知所知是二名 為一切知。是一切法故。名如來名一切
智者。是一切智人因金剛三昧。是故金剛 三昧成。汝先言金剛三昧不成一切智不成 者。是事不然。
◎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二十三
[0079a09] 善知不定法者。諸法未生未出未成未定 未分別。是中如來智慧得力。如佛分別業經 中說。佛告阿難。有人身行善業。口行善業。
意行善業。是人命終而墮地獄。有人身行 惡業。口行惡業。意行惡業。是人命終而生 天上。阿難白佛言。何故如是。佛言。是人或
先世罪福因緣已熟。今世罪福因緣未熟。或 臨命終生正見邪見善惡心。垂終之心其 力大故。又首迦經中說。叔迦婆羅門子白
佛言。瞿曇。諸婆羅門在家白衣。能修福德 善根勝出家者。是事云何。佛言。我於此中 不定答。出家或有不修善則不如在家。在
家能修善則勝出家。又大涅槃經中說。巴 連弗城當以三事壞。或水或火或內人與 外人謀。又因波梨末梵志說。是裸形波梨末
梵志。若不捨是語。若是心若是邪見。到我 目前無有是處。若皮繩斷。若身斷。終不來 到佛前。又筏喻經中說。我此法甚深。以方
便說令淺易解。若有直心如教行者得二 種利。若今世盡漏。若不盡漏當得不還道。 又增一阿含舍迦梨經中。佛告阿難。若人故 起業。無有不受報而得道者。若現受報
若生受若後受。又增一阿浮羅經中說。佛告 諸比丘。諸惡人死若作畜生若墮地獄。善 人生處若天若人。又無畏王子經中說。無畏
白佛言。佛有所說能令他瞋不。佛言。王子 是事不定。佛或憐愍心故。令他人瞋得種 善因緣。如乳母以曲指鉤出小兒口中惡
物雖傷無患。又阿毘曇中說。眾生三品。從 不定聚或墮邪定。或墮正定。如是等四法 藏中無定事。數千萬種。問曰。若人智慧不定
無決定心。於事中或爾或不爾則不名一 切智人。一切智人者不二語者。決定語者。明 了語者。是故善知不定。不得名為佛不共
法。答曰。不定事。若爾若不爾。隨屬眾因緣 故。是中不應定說。又若不定事而作定 答不名一切智人。是故於不定事中必 應用不定智。是故有不定智不共法。復次
若人於一切法中決定知。是人即墮必定 邪論中。若一切法必定則諸所作為則不 須人功方便而得。如說。
若好醜已定 人功則應定
不須諸因緣 方便而修習
[0079b23] 復次現見不自守護身則有眾苦。若自防 護身則安利。又如種種作業事中受諸疲 苦後得種種富樂果報。或復有人今世靜默
都無所作而得果報。是故有是不定事。為 知是不定事故。知有不定智。問曰。汝守護 不守護。施功不施功。而亦有不定事成者。 有人好自防護而得苦惱。不自防護不
得苦惱。又勤自疲苦不得功果。不勤施 功而得功果。是事不定。答曰。汝所說則成 我不定義。若有不定事應有不定智。我不 言若人不自防護悉皆受苦。又不言離
功業有果報。有人雖作功夫先世罪障故 不得受樂。不言一切皆爾。是故汝難非也。 是名諸佛於不定事中獨有不定智具足。 知無色處者。聲聞辟支佛。知生無色處眾
生及法少分。諸佛世尊於無色處眾生及法 具足悉知。是無色處有若干眾生生此處。 若干眾生生彼處。若干眾生生初無色定處。
若干眾生生第二處。若干眾生生第三處。 若干眾生生第四處。若干眾生生來爾所 時。若干眾生經爾所時當退沒。若干眾 生極壽爾所時。若干眾生畢定壽命。若干
眾生不畢定壽命。若干眾生從欲界命終 來生此中。若干眾生從色界命終來生此 中。若干眾生從無色界命終還生此中。若 干眾生人中命終即來生此。若干眾生天中
命終即來生此。是諸眾生於此命終。若生 欲界若生色界若生無色界。是諸眾生此 中命終。若生天道若生人道若生阿修羅 道。若生地獄畜生餓鬼道中。是諸眾生
於彼處入涅槃。若干眾生皆是凡夫。若 干眾生是佛賢聖弟子。若干眾生凡夫弟子。 若干眾生成聲聞乘。若干眾生成辟支佛 乘。若干眾生皆成大乘。若干眾生不成
聲聞乘。若干眾生不成辟支佛乘。不成大 乘。若干眾生行滅者。若干眾生不行滅者。若 干眾生上行。若干眾生某佛弟子。諸佛又知
是定受味。是定不受味。是善是無記。是定 中斷若干結。是定上中下。略說無色諸定。 唯有諸佛以一切種智悉能分別大小深 淺心相應不相應果報非果報等。是名諸佛
具足悉知無色定處通達。滅法者。諸辟支佛 諸阿羅漢。過去現在滅度者。諸佛通達如經 中說。諸比丘是賢劫前九十一劫。毘婆尸佛
出至三十一劫。有二佛出。一名尸棄。二名 毘式婆。此賢劫中鳩樓孫迦那含牟尼迦葉佛 出。如是過去諸佛大知見。經此中應說。及
諸聲聞弟子滅度入無餘涅槃。及辟支佛。號 曰成。號曰華相。號曰見法。號曰法篋。號 曰喜見。號曰無垢。號曰無得。如是等諸辟
支佛。入無餘涅槃佛悉通達。復次未滅度 在有餘涅槃。生緣都盡通達是事。亦名通 達知滅。如經說。佛告阿難。我於此人悉知
無有微闇。是人畢定盡是內法。是人命終 當入涅槃。亦名知滅。又於餘人通達四 諦能知其事。亦名知滅。如經說。我何不 方便。令此人即於此處漏盡解脫。如佛告
阿難。汝樂禪定樂斷結使。亦名通達知 滅。如佛告舍利弗。我知涅槃知至涅槃 道。知至涅槃眾生。如是等諸經。此中應 說。是名諸佛通達知滅。善知心不相應非
色法者。戒善根使善律儀不善律儀等諸心 不相應非色法。聲聞辟支佛不能通達。諸佛 善能通達如現目前。於心不相應諸法中。
成就第一智慧力故。問曰。戒善律儀不善律 儀是色法。何以言非色法。答曰。戒善律儀 不善律儀有二種。有作有無作。作是色。無作
非色。無作非色。佛以不共力故現前能知。 餘人以比智知。問曰。諸佛但善知心不相 應非色法。不善知相應法耶。答曰。若通達
不相應法。相應法無所復論。如人能射毫 毛。麁物則不論。復次七百不相應法中。聲聞 辟支佛以第六識能知七法。一名二相三
義四無常五生六不生七度。佛以第六識皆 悉能知。佛知四諦相及知世俗法。是故言 諸佛善知心不相應無色法。勢力波羅蜜者。 於一切所知法無餘中得一切種智勢力十
力四無所畏四功德處助成故。又善得十 力故。是故佛能成就勢力波羅蜜。是勢力 在第十六心中得增益。一切智常在佛身。 乃至無餘涅槃。因是事故。於一切法中得
無礙智。無礙智波羅蜜者。法義辭樂說。於此 四法勢力無量通達無礙。如經中說。佛告 諸比丘。如來四弟子成就第一念力智慧
力堪受力。如善射射樹葉即過無難。是諸 弟子以四念處來問難。我常不休息。除飲 食便利睡眠。於百年中如來常答。樂說智慧 無有窮盡。佛於此中以少欲相自論智
慧。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下滿中微塵。 隨爾所塵數作爾所三千大千世界。滿中 眾生皆如舍利弗如辟支佛。皆悉成就智 慧樂說。壽命如上塵數大劫。是諸人等因
四念處盡其形壽問難如來。如來還以四 念處義答其所問。言義不重樂說無盡。法 無礙智者。善能分別諸法名字通達無礙。 義無礙者。於諸法義通達無礙。辭無礙者。
隨眾生類以諸言辭令其解義通達無礙。 樂說無礙者。問答時善巧說法無有窮盡。 餘賢聖不能究盡。唯有諸佛能盡其邊。是 故名無礙智波羅蜜。具足答波羅蜜者。一切
問難中。佛善能具足答。何以故。於四種問答 中無有錯亂。善知義故。具足不壞義波羅 蜜故。樂欲深知一切眾生性所行所樂故。
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佛為人說善法。而 是中多有眾生得證。證已心無渴愛。無 渴愛故於世間無所受。無所受已心則 內滅。佛於善法中無上事盡知無餘。更無
勝者。問曰。汝言四種問答。何謂為四。答曰。 一定答。二分別答。三反問答。四置答。定答 者。如一比丘問佛。世尊。頗有色常不變異
不。世尊。受想行識常不變異不。佛答言。比 丘無有色常而不變。無有受想行識常而 不變。如是等名為定答。分別答者。如布 多梨子梵志問娑摩提。有人故作身口意
業。受何等果報。娑摩提定答。有人以身口 意故作業受苦惱報。是問應分別答。是梵 志後來問佛是事。佛答言。布多梨子。有人
若身口意故作業。是業或受苦報。或受樂 報。或受不苦不樂報。苦業受苦報。樂業受 樂報。不苦不樂業受不苦不樂報。如是等諸
經皆分別答。反問答者。如先尼梵志問佛。 佛言。我還問汝。隨汝意答。先尼於汝意 云何。色是如來不。受想行識是如來不。答言。
非也世尊。離色受想行識是如來不。答言。 非也世尊。如是等經應廣說。是名反問答。 置答者。十四種邪見是。所謂世間常世間無
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間有邊。 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 非無邊。如來滅後有。如來滅後無。如來滅後
亦有亦無。如來滅後非有非無。身即是神。 身異神異。如上一切眾生如大辟支佛智 慧樂說以如是四種問佛。佛皆隨順答其 所問。不多不少。是故說佛具足答波羅蜜。
無有能害。佛者得不可殺法故。無能斷佛 身分支節存亡自在。如經說。若人欲方便 害佛者。無有是處。問曰。佛壽命為定為不
定。答曰。有人言不定。若佛壽命有定者。於 餘定壽命者有何差別。而實佛壽命不定。無 能害者。乃為希有。有人言。佛壽命有定。餘
人壽命雖定。而手足耳鼻可斷。佛無是事。 問曰。云何佛不可害。是不共法。答曰。諸佛 不可思議。假喻可知。假使一切十方世界眾
生皆有勢力。設有一魔有爾所勢力。復令 十方一一眾生力如惡魔。欲共害佛。尚不 能動佛一毛。況有害者。問曰。若爾者調達
云何得傷佛。答曰。此事先已答。佛欲示眾 生三毒相。調達雖持戒修善貪著利養而 作大惡。又令知佛於諸人天心無有異。 加以慈愍視調達羅睺羅如左右眼。佛常
說等心。是時現其平等。天人見此起希有 心益更信樂。又長壽天見佛先世有惡業 行。若今不受謂惡行無報。佛欲斷其邪見 故現受此報。復次佛於苦樂心無有異。無
吾我心。畢竟空故。諸根調柔不可變故。不 須作方便離苦受樂。如菩薩藏中說。佛 以方便故現受此事。應當廣知。是名佛不
可殺害不共法。說法不空者。諸佛所有言說 皆有果報。是故諸佛說法不空。何以故。諸 佛未說法時。先觀眾生本末心在何處結
使厚薄。知其先世所從功德。見其根性勢 力多少。知其障礙方處時節。應軟法可度 苦事可度。或復應以軟苦事度。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