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śabhūmikasūtraśāstra (Treatise on the Scripture of the Ten Stages) 十地經論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十地經論離垢地第二卷之四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0145b23] 論曰:菩薩如是已證正位,依出世間道、因 清淨戒,說第二菩薩離垢地。此清淨戒有二 種淨:一、發起淨;二、自體淨。發起淨者,說十種
直心。
[0145b27]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言:諸佛子!若 菩薩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當生十 種直心。何等為十?一、直心;二、柔軟心;三、調
柔心;四、善心;五、寂滅心;六、真心;七、不雜心; 八、不悕望心;九、勝心;十、大心。菩薩生是十 心,得入第二菩薩離垢地。
[0145c04] 論曰:十種直心者,依清淨戒直心性戒成就, 隨所應作自然行故。直心復有九種:一者 柔軟直心,共喜樂意持戒行故。二者調柔直
心,自在力故,性善持戒煩惱不雜故。三者善 直心,守護諸根不誤犯戒,猶如良馬性調 伏故。四者寂滅直心,調伏柔軟不生高心
故。五者真直心,能忍諸惱如真金故。六者 不雜直心,所得功德不生厭足,依清淨戒 更求勝戒樂寂靜故。七者不悕望直心,不
願諸有勢力自在故。八者勝直心,為利益 眾生不斷有願故。九者大直心,隨順有果而 不染故。自體淨者,有三種戒:一、離戒淨;二、
攝善法戒淨;三、利益眾生戒淨。離戒淨者,謂 十善業道,從離殺生乃至正見,亦名受戒 淨。攝善法戒淨者,於離戒淨為上,從菩薩
作是思惟:眾生墮諸惡道,皆由十不善業 道集因緣,乃至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一 切種清淨故。利益眾生戒淨者,於攝善法戒
為上,從菩薩復作是念:我遠離十不善業 道,樂行法行乃至生尊心等。
[0145c24] 經曰:諸佛子!菩薩住菩薩離垢地,自性成 就十善業道,遠離一切殺生,捨棄刀杖無 瞋恨心。有慚有愧具足憐愍,於一切眾生
生安隱心慈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眾 生,何況於他眾生起眾生想故起重心身 行加害。
[0146a01] 論曰:說十善業道遠離一切殺生者,示現 遠離勝利益勝故。依離殺生有三種離:一 者因離,如經「捨棄刀杖無瞋恨心,有慚有
愧具足憐愍」故。二者對治離,如經「於一切 眾生生安隱心慈心」故。三者果行離,如經 「尚不惡心惱諸眾生,何況於他眾生起眾
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故。於中殺生 有二種因:一、受畜因;二、起因。受畜因有二 種,所謂刀、杖。刀者斫截事,杖者捶打事。如
經「捨棄刀杖」故。乃至呪術諸藥能殺之具,悉 皆遠離。起因有二種,所謂貪、瞋。為財利故 造諸惡業,乃至沒命心無恥悔,對治是等,
如經「有慚有愧」故。為貪眾生捕養籠繫令 生苦惱,對治是等,如經「具足憐愍」故。離 此二種,故言因離。對治離有二種:一者安
隱心,於一切眾生而作利益,以善法教化 令住善道涅槃因故。二者慈心,令彼眾生 得人天報、涅槃樂果故,如經「於一切眾生
生安隱心慈心」故。如是於因果中不顛倒 求,離愚癡心殺生祭祀等,對治者即名為 離,故名對治離,彼能離故。言眾生者,示
諸眾生非常非斷,隨命根因緣,乃至現得壽 命住世,死則依業煩惱力未來還生故。果行 離有二種:一者微細心,念害故;二者麁重身,
行惱害故。如經「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眾 生,何況於他眾生起眾生想故起重心身 行加害」故。於中麁行有五種:一者身,如經
「他」故。二者事,如經「眾生」故。三者想,如經「眾 生想」故。四者行,如經「故起重心」故。五者體, 如經「身行加害」故。
[0146b02] 經曰:離諸劫盜,資生之物常自滿足,不壞 他財。若物屬他、他所用事、他守護想,不生 盜心。是菩薩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
資生之具。
[0146b06] 論曰:依離劫盜有三種離:一、因離;二、對治 離;三、果行離。因離者,自資生不足,此對治,
如經「資生之物常自滿足」故。對治離者,所謂 布施,於自資生捨而不著,以無貪故不 壞當來資生。如經「不壞他財」故。果行離者
有二種:一者微細物不與不取,二者麁重 物不與不取。此五種示現:一者身,如經「若 物屬他」故。二者事,如經「他所用事」故。三者
想,如經「他守護想」故。四者行,盜心取故,如 經「不生盜心」故。五者體,所謂微麁,如經 「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故。
[0146b17] 經曰:離於邪婬,自足妻色不求他妻,他守 護女人及以他妻、姓親標護、戒法所護,是菩 薩乃至不生貪求念想之心,何況彼此二形
從事,況復非處。
[0146b21] 論曰:依離邪婬有三種離:一、因離;二、對治 離;三、果行離。因離者,自妻不足,此對治,如
經「自足妻色」故。對治離者,現在梵行淨故, 不求未來妻色,如經「不求他妻」故。果行離 者有二種:一者微細,所謂心中;二者麁重,
謂身相中。身相有三種:一、不正;二、非時;三、 非處。不正者,他守護女共不共等。共者,他守 護故。不共者,他妻故。如經「他守護女人及以
他妻」故。姓親標護者,所謂父母親族姓護,及 已許他,標識所護故。如經「姓親標護」故。女人 者,示現遠離非眾生數女名故。非時者,謂
修梵行時,如經「戒法所護」故。非處者,謂非 道行婬,如經「況復非處」故。細麁者,謂意業身 業二種遠離故,如經「乃至不生貪求念想之
心,何況彼此二形從事」故。
[0146c07] 經曰:離於妄語,常作實語、諦語、時語。是菩 薩乃至夢中,不起覆見、忍見,無心欲作誑他 語,何況故妄語。
[0146c10] 論曰:依離妄語,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 行離。對治離者即是因離。何以故?彼身業有 二種離,妄語中無外事故,復無異因故。如
離殺生中受畜因有二種,謂刀、杖,外事如彼 中說離棄捨刀杖故。離妄語中無彼身業 二種外事故。無異因者,殺生因貪瞋癡等。妄
語因者,謂誑他心。遠離彼故即實語成,如 是實語對治誑他心即是因離。依彼生此 故言無異因,如是對治離即是因離。復對治
離有三種:一者隨想語,如經「常作實語」故。 二者善思量如事語,如經「諦語」故。三者知 時語,不起自身他身衰惱故,如經「時語」故。
果行離者,一細、二麁,如經「是菩薩乃至夢中 不起覆見忍見,無心欲作誑他語,何況故作 妄語」。夢中者是細故,作者是麁。覆見、忍見易 解,智見名為見。
[0146c26] 經曰:離於兩舌,無破壞心、不恐怖心、不惱 亂心,此聞不向彼說此壞故,彼聞不向此 說彼壞故。不破同意者,已破者不令增長。
不喜離別心,不樂離別心,不樂說離別語,不 作離別語,若實若不實。
[0147a02] 論曰:依離兩舌,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 行離。對治離者,謂不破壞行:一者心、二者差 別。隨其所聞往異處說,此二種用,心受
憶持,口業言說,破壞心故。如經「此聞不向 彼說此壞故,彼聞不向此說彼壞」故。差 別者有三種:一、身壞;二、心壞;三、業壞。身壞
有二種:一、未壞;二、已壞。此對治,如經「不 破同意者,已破者不令增長」故。心壞亦有 二種:一、未破者欲破;二、已破者隨喜。此對
治,如經「不喜離別心故,不樂離別心」故。業壞 亦有二種:一細、二麁實不實語。此對治,如 經「不樂說離別語、不作離別語,若實若不實」 故。
[0147a15] 經曰:離於惡口,所有語言侵惱語、麁獷語、 苦他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 語、不斷語、不喜聞語、聞不悅語、瞋惱語、心火
能燒語、心熱惱語、不愛語、不樂語、不善自壞身 亦壞他人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所有語言 美妙悅耳,所謂潤益語、軟語、妙語、喜聞語、樂
聞語、入心語、順理語、多人愛念語、多人喜樂語、 和悅語、心遍喜語、能生自心他心歡喜敬信 語,常說如是種種美妙語。
[0147a24] 論曰:依離惡口,有二種離:一、果行離;二、對 治離。果行離者,謂損他語,能令他瞋,如經「侵 惱語、麁獷語、 苦
他語、令他瞋恨語」故。此句次 第以後釋前,此等義一名異。復有相對語 不相對語、麁惡語、常行語故,如經「現前語
不現前語、鄙惡語、不斷語」故。於中現前語者, 麁而不斷。不現前語者,微而有斷。如是說者 與戒相違,能生他苦令他瞋故,如經「不喜
聞語、聞不悅語」故。作不利益語,因瞋妬心 起,令他戒相違,如經「瞋惱語」故。令他瞋惱 有二種無饒益事:一、未起瞋者能令生瞋,聞
時憶時不愛不樂,胸心閉塞故。如經「心火能 燒語、心熱惱語、不愛語、不樂語」故。二者已有 同意樂事,自身失壞令他失壞,如經「不善
自壞身亦壞他人語」故。離如是等惡語故, 言果行離。對治離者,謂潤益語,於中有二 種:一者不麁不疾語、二者可樂語,如經「軟
語妙語」故。是中不麁不疾者,戒分所攝,受行 不斷故。喜者,名為可樂故。可樂有二種:一 者樂可樂、二者安隱可樂。樂者,隨順人天
故。安隱者,隨順涅槃城。如經「喜聞語、樂聞語、 入心語、順理語」故。又復怨親中人聞時憶時 能生歡喜,如經「多人愛念語、多人喜樂語」故。
此語如是能作二種利益:一者他未生瞋 恨令其不生,生歡喜故,復能生三昧故。二 者未生親友令生故,自身現作故,令他現
作故。如經「心和悅語、心遍喜語、能生自心他 心歡喜敬信語,常說如是種種美妙語」故。
[0147b23] 經曰:離於綺語,常善思語、時語、實語、義語、法 語、順道語、毘尼語、隨時籌量語、善知心所樂 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不綺語,何況故作綺
語。
[0147b27] 論曰:依離綺語,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 行離。對治離者,善知言說時,依彼此語勸 發憶念;修行時若見非善處眾生,令捨不
善安住善法,彼時教化語故。如經「常善思 語故、時語故」。復不顛倒語,依展轉教誨,隨順 修行時義,言法言故。如經「實語、義語、法語」故。
復依展轉舉罪滅諍學行時,如法語及阿含 語。如經「順道語、毘尼語」故。復依攝受語說法 攝受,修行時如威儀住語故,譬喻順義語故。
如經「隨時籌量語、善知心所樂語」故。果行離 有二種:一細、二麁。遠離此二故,言果行 離。細麁者,如經「是菩薩乃至戲笑尚不綺 語,何況故作綺語」故。
[0147c11] 經曰:離於貪心,於他所有一切財物、他所 用財不生貪心,不求不願不生貪心。
[0147c13] 論曰:依不貪,有三種:一、事;二、體;三、差別。事 者,攝受用,於中有二種:一、已攝受用;二、攝
護想。如經「於他所有一切財物」故。體者有 二種:一、所用事,謂金銀等;二、資用事,謂飲食 衣服等。如經「他所用財」故。不貪性者,對治貪
心故,如經「不生貪心」故。此差別對治三 種貪。三種貪者:一、欲門行;二、得門行;三、奪門 行。對治是等,如經「不求不願不生貪心」故。
於中初、二細,第三麁。
[0147c22] 經曰:離於瞋心,於一切眾生常起慈心、安 隱心、憐愍心、樂心、利潤心、攝饒益一切眾生 心,所有瞋恨妬害妄想垢等悉皆遠離,所有
一切隨順慈悲善修成就一切行故。
[0147c26] 論曰:依離瞋障對治,為五種眾生說:一、於 怨讐所生慈愍心,如經「常起慈心」故。二、於 惡行眾生所,如經「生安隱心」故。三、於貧窮
乞匃及苦眾生所,如經「生憐愍心、樂心」 故。四、於樂眾生所煩惱染著處,如經「利潤心」 故。五、於發菩提心眾生所,無量利益行中勤
勞疲惓故,如經「攝饒益一切眾生心」故。此慈 心等有六種障,此非分別亦非一一對。於 未生怨者能生,已生者隨順增長;未生親者
令不生,已生者令不增長。於自身中 善法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滅;於不善 法未生者能生,已生者令增長。於他身中 不愛事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長;愛事
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不令隨順。如經「所 有瞋恨妬害妄想垢等皆悉遠離」故。此修多 羅文句次第說此瞋恨等無量惡行根本故。
言等彼悉捨離故,餘隨所念一切盡以慈心 利益,如經「所有一切隨順慈悲善修成就一 切行」故。
[0148a16] 經曰:離於邪見隨順正道,捨於種種占相 吉凶,離惡戒見修正直見,不姦欺不諂 曲,決定誠信佛法僧寶。菩薩如是日夜常 護十善業道。
[0148a20] 論曰:依正見有七種見對治。何者七種見? 一者異乘見,此對治,如經「隨順正道」故。二 者虛妄分別見、三者戒取淨見,此對治,如經
「捨於種種占相吉凶,離惡戒見」故。惡戒見 者,自取所見故。四者自謂正見,此對治,如 經「修正直見」故。五者覆藏見、六者詐現不
實見,此對治,如經「不姦欺、不諂曲」故。七者 非清淨見,謂世間見,此對治,如經「決定誠 信佛法僧寶」故。如是已說一切種離戒,
復說離戒增上清淨,不斷不闕常護持故。 如經「菩薩如是日夜常護十善業道」故,如 是具足一切種離戒性成就故,復示不斷 不闕故。次說攝善法戒淨,謂菩薩作是思
惟等,修多羅次第說。
[0148b05] 經曰:菩薩作是思惟:一切眾生墮諸惡道, 皆由不離十不善業道集因緣故。是故我 當先住善法,亦令他人住於善法。何以故?
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為他說法令 住善者,無有是處。
[0148b10] 論曰:墮諸惡道者,有三種義:一者乘惡行 往故;二者依止自身能生苦惱故;三者常 墮種種苦相處故。何故言十不善業道?謂攝
到一切惡果數故。言十不善業道攝到一切 惡果數者,說十不善業道故。數者,攝取十 名故。惡者,不善故。果者,墮地獄、畜生、餓鬼等
可毀故。到者,攝取業故。集因者,受行故。菩薩 如是遠離無因、顛倒因,善解眾生自行惡 業,住非法處不能遠離。菩薩思惟深寂靜
已,欲救彼眾生自知堪能,復觀察障及對 治,不善業道及果、善業道及果,及上上清淨, 起增上心求學修行,攝善法戒清淨行故。
[0148b22] 經曰:是菩薩復深思惟:行十不善業道集因 緣故,則墮地獄、畜生、餓鬼。行十善業道集 因緣故,則生人中乃至生有頂處。又是上
十善業道與智慧觀和合修行,其心狹劣故、 心厭畏三界故、遠離大悲故、從他聞聲而 通達故,聞聲意解成聲聞乘。
[0148b27] 論曰:智慧觀 者,實相觀故。惡道者是苦,不善業道是集, 彼離是滅,彼對治是道。又善道者是苦,善業
道是集,離彼使是滅,彼對治是道。智慧同 觀,修行無分別。聲聞有五種相:一、因集;二、畏 苦;三、捨心;四、依止;五、觀。如是狹劣等是聲
聞心。因集者,修行微少善根故,但依自身利 益,如經「其心狹劣」故。畏苦者,如經「心厭畏 三界」故。捨心者,捨諸眾生,如經「遠離大悲」
故。依止者,依師教授故。觀者念,音聲故。何 者音聲?我眾生等但有名故,如是彼者從 音聲解故,入眾生無我非法無我,如經「從
他聞聲而通達故,聞聲意解成聲聞乘」故。
[0148c11] 經曰:又是上十善清淨業道不從他聞故、 自正覺故、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而能通 達深因緣法成辟支佛乘。
[0148c14] 論曰:辟支佛有三種相:一者自覺;二、不能 說法;三、觀少境界。不假佛說法及諸菩薩, 唯自覺悟,如經「不從他聞故,自正覺」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