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nakūṭasūtraśāstra (Da Baoji Jing Lun) 大寶積經論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寶積經論卷第四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0224b07] 「迦葉!有當來比丘如犬逐塊」者,是中向外道 如犬者,色等五種境界如塊,擲者如畏色聲 香味觸示現畏諸境界。彼畏境界,不證知畏
因故,示現有四種相故唯逐境界。住空閑處 者,為欲轉得勝境界,取空閑處。彼住獨無 等侶,除彼雜染,永住無二,以身離五欲而
心不捨。是人有時或念好聲香味觸,貪心 微著而不觀內,不知不覺故。憶念諸境界,忍 故彼不知。云何當得離色聲香味觸?彼以
不知不覺故,後時來入城邑聚落王都等在 人眾中,還復為好色聲香味觸五欲所縛,故 還復退。若空閑處死者,持俗戒故,便得生
天有,為上天五欲所愛縛。復彼從天上滅,亦 不離四惡道。何等為四?所謂地獄、餓鬼、畜生、 阿修羅道。天中生墮,盡依貪欲行故黑朋應
知,依見行故說白朋應知。以見人無我故,彼 對治釋成二種黑白朋等應知。如是修諸行 已,有散心令使攝取,已攝者令得解脫。是
中修多羅句喻,以不入定心為得解脫故,說 諸方便舍摩他,取捨諸煩惱舍摩他等相錯心, 治故顯說咽喉喻及縛人喻等。以一心定心
中說解脫方便,示現見修相,煩惱中說方便 令滅故,彼障身見愛樂三昧故,如咽喉及縛 喻等識故。證諦時以出世間智作令難故,身
見如咽喉處病應知。如是行行已防有防等 法故,說二種空喻不淨心:一者讀誦世間外 道經書諸論等;二者多畜好衣鉢依業及依
身故。此諸二法能令得二種縛,如次:一見 縛;二利養名聞等縛。然此二種能縛,以未 生善法為令不生作障,當得二種法:一者聖
種朋;二者親近諸檀越。已生善法能滅及作 污染故,令得二種垢:一者忍諸煩惱垢;二者 貪諸檀越知識等。永斷拔諸善根法故,令助
得二種雨雹壞法:一者毀謗正法;二者破戒 受人信施。現法中彼不可治故,令得二種癰 瘡:一者求見他過;二者自覆諸罪。現法中苦
惡行故,令得二種燒法:一者有垢身心受 著袈裟;二者受他持戒有功德人所禮拜供 養等。未來喻者,為得不得不能生故,令得二
種不可治病:一者懷增上慢而自伏心;二者 壞他發大乘心。謗菩薩故,依聲聞戒,未來更 有漸次應知。「迦葉!當自觀內」者,如是乃至「中
有誰黠慧」,調伏貪惱等故,說增上戒行多聞 喻。生厭悔意故,明增上心戒行。咽喉喻及繫 縛人喻者,以人無我及法無我故,增上智戒 行。
[0224c23] 若以調伏貪惱等增上心戒行經所說 者,何故此中說增上戒行?
[0224c24] 答曰:能發起貪 惱行故。罪多因貪瞋癡等相發起,是故說 調伏貪惱等是增上戒行。
[0224c26] 問曰:云何貪惱 等令能發起罪?
[0224c27] 答曰:有二種相故。如彼不能 懺悔;如彼懺悔而不成懺悔。喻若有諸沙門 及婆羅門不知煩惱因故,怖畏色等境界。住
閑空處,自心發起不善思惟故,亦起貪惱 我慢境界。或餘處念見貪等,隨逐如犬逐土 塊,以塊打故唯逐塊。如是不除貪等故,若
以聚落等所有親近事作現念,是名未除。順 義故名除及以除竟。何故黑朋中說貪調伏 不說於惱,白朋中說惱調伏不說於貪?
[0225a06] 答 曰:二俱欲界中故,示現有餘調、有餘不調。示 現有餘調、有餘不調者,若在空閑處而命終,
如是未調故,住戒者亦壞,成增上戒故;況復 不住戒者,如馬下道或錯。如是行者行增上 戒,以錯諸念亦名亂,如咽喉病能斷命根。如
是依人無我行增上智,以身見能斷法命根, 如有人隨所縛處而求解脫。如是依法無我 行增上智,隨所性脫妄念中令計心。此三
修戒中,有八種戒相違法、有八種隨順不淨 心,讀誦世間外道經書諸論等、多好衣鉢等, 無所用故。如空橫染,橫染是縛因,故漸次說
二種縛:一者見縛;二者名聞利養縛。於縛作 因故說此漸次。以見縛故,憎謗聖種朋。以利 養名聞故,親近白衣。如垢障因故,漸次說二
種垢:一憎怨謗聖朋,忍受諸煩惱;二親近白 衣故,貪諸檀越知識等。是垢如雨雹因故,次 說雨雹。忍受諸煩惱故,毀謗正法。貪諸檀
越,以親近破戒緣故,說破戒受人信施。於雨 雹因故,次有癰瘡,以毀謗正法及破戒受人 信施故、自覆諸罪故。燒煮癰瘡因故,次說燒
法,求見他過,說有垢身心受著袈裟,以自 覆罪故,受他持戒有功德人所禮拜供養等。 於燒成病因故,次說不可治病,故言有垢身
心受著袈裟,而懷增上慢而集戒心故,受 他持戒有功德人所作禮拜供養等故,壞他 住發大乘心。對此故說白朋應知。此二人中
初是見行人,第二貪愛行人應知。有四種沙 門者,以何漸次示現?如彼違戒法患,或親 近或捨,得人患或得人功德已,所有於念中
成障。或非障者,彼示現是中人患有三種,依 三種人故說應知。形服相沙門者,心行俱壞, 依喜惡故說依義。誑詐沙門及名聞沙門,行
成就而壞心,依二種喜欲大及有喜欲。是中 喜欲惡者,若言沙門而非沙門。怖大者,若 有諸德,而自意過有自德,恒作是念。有喜欲
者,若有德而與德等生心。初者有二種壞行: 一者有餘;二者無餘。有餘者;依四沙門故 說應知。依於受戒有漏乃至行不淨意業;就
此三不善調伏等如次示現。依乞食故,說不 淨命。依受用故,說慳事受用畜聚 [卄/積] 宿等。 依修業故,說不淨命。依受用故,說慳事受 用畜
[卄/積] 宿等。依修業故,說懈怠。無餘者,以 破戒故,教犯根本戒故。壞心者,以惡法故,及 覆藏彼故。第二成就行故,依行命戒受用及
修道應知。是中成就行者,依行故。成就境 界者,依命故。成就威儀者,以染心四行故。 依戒者,受用麁澁食,故少欲。四聖種性者,依
受用故,言不親近諸道俗等故,依修道故。少 言少語故,樂寂靜。依論說慰喻等應知。雖行 如是等法皆為誑詐不為善淨心者,以壞心
故。依修行行故,誑詐應知。常有我見者, 依人無我,不滅我見行行故。於空法中而生 怖畏難,如臨深坑。依法無我不分別空,及彼
說者生怨家等想。第三者成就行順住念,依 止及依行,隨順諸法應知。是中住者持戒,念 者多聞,念彼故得順諸事。依止者,空閑處坐,
以空閑坐故順諸功德。隨順諸法者,少知 足少欲等。違心於親親中應知。是中不滅諸 念者,示現有厭離欲。彼對治故,滅熾然等,
欲三菩提故。滅三菩提,以道行果故。第四 人二俱成就,以九種成就勢應知。一、常行勢; 二、多聞勢;三、欲勢;四、寂靜思惟勢;五、正見
勢;六、證勢;七、滅勢;八、修勢;九、正證勢。不求 身命者,以不惜身命故,是名常行勢應知。樂 聞空等法意喜者,明第二多聞勢。亦不喜空
見等,復不喜涅槃修諸梵行,何況悕求三界。 不悕求諸見法,亦應滅法故。彼果彼道得涅 槃意故,說第三欲勢。常依止於法、不依止文
字章句者,諸煩惱求內解脫,不向外逃走。以 依止法故,求禪解脫思心世間智等。第四寂 靜思惟勢,於一切煩惱常求解脫,不向外求,
見一法本來性無垢畢竟清淨,而自依止亦不 依他者,性不染故。有學出世間法自內知見。 第五正見勢,以正法身尚不見佛,何況色身
者,以不見三寶故。真實三寶,亦以出世間 智分別念故。第六證勢,以空患離上不見 法,何況貪著音聲言說,以滅除所應除者故。
第七滅勢,無所修應修者,以修故。第八修 勢,不生生死不著涅槃,知一切法本來寂滅, 不見有縛不求解脫。是故不捨世間不證涅
槃者,以滅世間因故。及以得涅槃故,不生世 間不求涅槃,不悕求死及壽命,不求解不求 縛,已滅故。及有餘分故,不行亦不滅。是中
性滅盡無生智等所攝諸無學法應知,是名 第九正證勢。所有彼三種沙門立沙門名,彼 名無義,及不相似示現,以名所伐故,說貧
窮喻。云何以名所伐?異沙門名形服故,妄 受信施利養,自此已後非真實行沙門,及識 知起我慢真實行沙門故,并持戒識知顛倒
說似如持戒故。聞思修等智,依彼慢故說二 喻譬。如有人漂沒大水渴乏而死。此喻示 現以有聞慧故生我慢。藥師喻,以有思慧故,
樂著三摩拔提。凡夫離欲者,樂著利養恭 敬故。有學者起悔修三摩拔提者,修慧邪 行故。示現行正行中起我慢故,說餘三喻。初
名病人喻;第二者寶喻;第三者死人喻,依戒 起彼慢故,示現有四種破戒比丘。自善持戒 等喻,是中初者假受戒;第二者說不善持律
明了懈怠;三者以行似彼故,於破戒障壞故, 說壞障戒;第四者說具受十二頭陀功德,是 假名持戒。是中初者,見患滅破戒對治障故,
名為破戒應知。有者以破戒故,不可持彼中 一,於涅槃中生恐怖,不能滅破戒障故,修行 對治。第二以我慢故,生得解脫相,對治彼
故說諸真實持戒功德。然破戒惡所顯及修 道行所顯,是中初持戒者,說內入非外入故。 第二說作染業無作,善無作非是身等作,染
業亦無非作,是能作善無行無非行,依雜染 不雜染,依乞食無所行亦無不行,依雜染不 雜染受用故,無名無色無餘涅槃,無想無非
想無相行中離念一切想故。及念無想戒無 滅無非滅,無學行於涅槃有餘故,煩惱無餘 故。無取無捨,常行離喜憂故,及捨念同生有
故。無可取無可捨,還彼初境界,不取憂喜及 取捨念同生故。無眾生無眾生名,乃至無心。 無心名依解釋喻。既滅隨所能記及隨所記
隨所者,無世間無非世間,依器世間雜不雜 行人行故。言無依止無非依止,依雜染及不 雜染,依六識村田境界故。言不以戒自高不
謗下他戒,依親近家故。亦不憶想分別彼戒, 不分別我是持戒、我有如是持戒,不分別 彼性故。無漏亦有世間共可滅,尋即顯故說
不共。然彼若三界非果、非求三界因,是二 句示現,是名以漸次。依於戒有順不順諸法 故,說善學不善學沙門差別事。何者不善學
沙門?是中有三種應知。形服相似沙門。不惜 沙門戒,唯形服同不同者,形命受用與命 戒見心不相似等。是中形處及服處故,名形
服處相似。是中服處者,以彼僧伽梨等故 名服同。形處者,以剃鬚髮執持鉢故名為形 同。以不淨身等業行故,名行不相似。不淨
命故,命不相似。慳故,於受用中不相似。懈 怠故,用行不相似。破戒故,於持戒中不相 似。以惡法故,於見不相似。不調不伏不隱諸
根故,於心不相似。二威儀誑詐沙門者,乞資 用精進用等應知。增上心、增上慧同彼行及 心不相似,成就用意等故。增上戒同,一心安
詳故,乃至不樂雜亂故。增上心行同,少言少 語故。增上智行同,誑詐等彼行心不同故。三 名聞沙門者,唯求名聞應知。舍摩他分同、毘
婆舍那分同,彼二分修同,還彼二助行同,心 性不同。是中以戒故、有戒分故,舍摩他分 同,戒是三昧因故。以多聞故,於毘婆舍那分
同,聞能領得無漏智故。以住空閑阿蘭若 故,彼二修分相似同,於空閑處住修因故。少 欲等彼二助道行同,彼少欲等是助習行等
故。親近他故,心不相似應知。何者善學沙 門?有四種相應知:行故、心故、證故及盡至故。 以不惜身命故,於現法中得厭悔行故。空等
沙門意喜故,未來生教化身行故。是名行勢 應知。以依真如行故,信法無我意故,不喜涅 槃故,及不喜空故,所應得及所能得,彼亦
離假名性相不正執故。常依了義不依文 字者,悕求所須義故。於煩惱中而求解脫,不 向外逃走,不如隨聲性故。是名心勢應知。見
一切法體永清淨不染,以真如法故,作助己 形及他,不緣他智性,不染證故。是中諸報 等盡見解脫,不見假名性相故。是名證勢應
知。一切眾生自性滅故,不行善修一切煩惱 染等對治故。不取滅度,真如不斷故,及不觀 非事。是名盡至勢應知。是中貧人喻,與不善
學沙門,以三種相故,於名不如義應知。壞心 成就行,成就心而壞行,亦壞心及壞行。是中 壞心成就行有三種應知。能聞及所聞心為
知足,能說彼中而為知足,得世間三昧故,及 得彼功德以為樂著。是中漂墮河喻,說壞心 成就行,唯有聞等事應知。醫師喻,還彼唯有
說事應知。幻喻,得彼世間三昧,唯樂著彼事 應知。摩尼寶喻,成就心而壞行應知。死喻,說 壞心及壞行應知。長者子喻,成就心及成就
行應知。以一相義故,善學沙門應知。說有四 種破戒比丘似善持戒,有何漸次?以真實沙 門,示受真實行。以示現如戒相似住假名戒,
示現假名戒。示現假名戒何者?住假名戒行 有四種應知。彼復以我慢等壞身故,名為住 假名戒行。初者成就六種戒,以二種障壞戒。
何者六種行分戒持成?依波羅提木叉所說 而行成就,行成就壞境界成就,於微罪中而 見怖畏,受而修行。於諸戒中有二種障。何者
二種?身見熾盛令戒中起及命知。第二捨彼 二患,離身見熾然處故。以律師故,於諸犯戒 善能發起。然以等世間淨故,諸利養不能動,
同生身見。第三此同法得世間淨戒,復同生 身見,不解法無我,聞生恐怖懈怠。第四離一 切與患,然以信邪法無我故,壞我慢戒,住四
種不正戒。覺知謗等法戒,彼相彼無漏應知。 何者謗等法?初住假名戒者,亦見有我,亦言 有我所,對治彼故,言無我無我所故。所作犯
戒者是名不作,對治彼故,言無作無非作故。 作行彼亦非行,對治彼故,言無有所作亦無 作者故。安詳行亦名非行,對治彼故,言無行
無非行故。妄念行者是名非行,對治彼故,言 無有所行亦無不行故。第二住假名戒行,身 見朋煩惱隨順,亦見名及見色,對治彼故,
言無名無色故。未來生想定有及彼想,對治 彼故,言無想無非想故。彼熾然滅使者亦名 不滅,對治彼故,言無滅無非滅故。執人無我
及捨取人,對治彼故,言無取無捨故。還彼眾 生無我執中亦可取亦不可取,對治彼故,言 無可取無可捨故。不以色等執眾生相,彼說
取善哉,對治彼故,言無眾生無眾生名。語亦 說彼取善哉分別,對治彼故,言無身無身名, 無口無口名故。彼分別是心,及彼取分別善
哉,對治彼故,言無心無心分別名。第三住戒 行者,上生世間亦向捨下故非世間,對治彼 故,言無世間無非世間。依三昧亦依不貪欲,
對治彼故,言無依止無非依止。攝取自戒不 毀他戒,對治彼故,言不以戒自高、不毀下他 戒。第四住假名戒,言我是能持戒,生分別
念,對治彼故,言亦不分別戒故。勝性念等戒 分別念,對治彼故,言不分別戒及不念此戒 故,是名謗法。無漏戒中盡能滅盡,是名諸聖
持戒無漏足句。無所著者,出世間故,不至三 界理、不順一切煩惱故。離一切依止,對治離 三界故。是故於有還淨示現勝,彼持戒故。說 諸偈應知:
「具足持戒者, 無垢無所有。」
[0227b21] 初偈第一句,離垢故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