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dharmaskandhapādaśāstra (Apidamo Fa Yun Zu Lun)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十二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緣起品第二十一之餘
[0509a12] ◎云何名色緣觸?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 和合故生觸。此中眼及色,名為色;即彼所生 受想行識,名為名。如是名色為緣生眼觸,是
名名色為緣觸。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 和合故生觸。此中諸意識所了色,名為色;即 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如是名色為緣生
意觸,是名名色緣觸。復次《教誨頗勒窶那經》 中佛作是說:頗勒窶那!識為食故,後有生起。 此識云何?謂健達縛。廣說乃至與羯剌藍自
體和合。此羯剌藍自體和合,名為色;即彼所 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 色為緣,母胎藏中諸觸生起,是名名色緣
觸。復次《教誨莎底經》中佛作是說:三事和合 入母胎藏,廣說乃至此識無間入母胎藏。此 所託胎,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
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母胎藏中諸 觸生起,是名名色緣六處。復有一類,由貪 瞋癡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中身
語惡行,名為色;意惡行,名為名。由此惡行名 色為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諸觸生起,是名 名色緣觸。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復
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希求,因此希求。造 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中身語妙行,名為 色;意妙行,名為名。由此妙行名色為緣,身壞
命終生於人趣諸觸生起,是名名色緣觸。如 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 亦爾。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悕求,因此
悕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靜 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 清淨,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
此為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諸 觸生起,是名名色緣觸。如說梵眾天,梵輔天 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隨其所應當知亦爾。復
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觸為有緣 不?」佛言:「有緣,此謂名色。廣說乃至若依止此 相施設名身。此相若無,為可施設增語觸
不?」「不也。世尊!」「若依止此相施設色身。此相若 無為,可施設有對觸不?」「不也。世尊!」「若名色身
都無所有,為可施設有諸觸不?」「不也。世尊!」「是 故慶喜!諸觸皆以名色為緣,是名名色緣觸。」 如是諸觸,名色為緣、名色為依、名色為建
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名色 緣觸。
[0509b26] 云何六處緣觸?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 合故生觸,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 故生觸,是名六處緣觸。復次眼及色為緣生
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眼為內緣,色為外 緣生眼觸。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 故生觸,此中意為內緣,法為外緣生意觸。
是名六處緣觸。復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 和合故生觸。此中眼觸,以眼色眼識為緣,乃 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
意觸,以意法意識為緣,是名六處緣觸。復次 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眼、 色、眼識皆非是觸,由三和合而有觸生。乃至
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意、 法、意識皆非是觸,由三和合而有觸生。是名 六處緣觸。如是諸觸,六處為緣、六處為依、六
處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 六處緣觸。
[0509c14] 云何觸緣受?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 故生觸,觸為緣生受。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 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故生受。是名觸緣
受。復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 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順樂 受觸為緣生樂受、順苦受觸為緣生苦受、順
不苦不樂受觸為緣生不苦不樂受。乃至意 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或順樂受、 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順樂受觸為緣
生樂受、順苦受觸為緣生苦受、順不苦不樂 受觸為緣生不苦不樂受,是名觸緣受。復次 如契經說,尊者慶喜告瞿史羅長者言:眼界、
色界、眼識界,自體各別,順樂受二為緣生眼 識,三和合故生觸,名順樂受觸,此順樂受觸 為緣生樂受。順苦受二為緣生眼識,三和合
故生觸,名順苦受觸,此順苦受觸為緣生苦 受。順不苦不樂受二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 生觸,名順不苦不樂受觸,此順不苦不樂受
觸為緣生不苦不樂受。餘五三界,廣說亦爾, 是名觸緣受。復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 佛:「諸受為有緣不?」佛言:「有緣,此緣謂觸。廣說
乃至若無眼觸,為有眼觸為緣,生內樂受苦 受不苦不樂受不?」「不也。世尊!」「乃至若無意觸, 為有意觸為緣,生內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不?」「不也。世尊!」「若全無觸,為可施設有諸受不?」 「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受無不以觸為緣,是 名觸緣受。」如是諸受,觸為緣、觸為依、觸為建
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觸緣受。
[0510a13] 云何受緣愛?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 故生觸,觸為緣故生受,受為緣故生愛。乃至 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
故生受,受為緣生愛。是名受緣愛。復次眼 味受為緣故,數復於眼隨順而住。由隨順故, 數復於眼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
至意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意隨順而住。由隨 順故,數復於意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 染。是名受緣愛。復次《取蘊經》中佛作是說:苾
芻當知,我於色味已審尋思。諸有於色,或已 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 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
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 乃至我於識味以審尋思。諸有於識,或已 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識
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識隨順而住。由隨順 故,數復於識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 是名受緣愛。復次《取蘊經》中世尊又說:苾芻
當知,若諸色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色起 染。以諸色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色起染。 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
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 愛染。乃至若諸識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 識起染。以諸識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識
起染。彼以識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識隨順而 住。由隨順故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 是名受緣愛。復次《六處經》中佛作是說:苾芻
當知,我於眼味,已審尋思。諸有於眼,或已起 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眼 味受為緣故,數復於眼隨順而住。由隨順故,
數復於眼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 至我於意味,已審尋思。諸有於意,或已起味、 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意味,受
為緣故,數復於意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 於意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 緣愛。復次《六處經》中世尊又說:苾芻當知,若
諸眼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眼起染。以諸 眼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眼起染。彼以眼 味受為緣故,數復於眼隨順而住。由隨順故,
數復於眼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 至若諸意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意起染。 以諸意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意起味。彼
以意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意隨順而住。由隨 順故,數復於意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 染,是名受緣愛。復次《六處經》中世尊復說:
苾芻當知,我於色味,已審尋思。諸有於色,或 已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 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
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 乃至我於法味,已審尋思。諸有於法,或已起 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法
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法隨順而住。由隨順故, 數復於法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 名受緣愛。復次《六處經》中世尊又說:苾芻當
知,若諸色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色起 染。以諸色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色起染。 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
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 愛染。乃至若諸法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 法起染。以諸法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法
起染。彼以法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法隨順而 住。由隨順故,數復於法起貪等貪,執藏防護 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復次佛為大名離呫
毘說:大名當知,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樂所 隨、非樂喜受之所纏執,應無有情為求樂故, 於諸色中起貪起染、煩惱纏縛。大名!以色非
一向苦,彼亦是樂、是樂所隨、是樂喜受之所 纏執,故有有情為求樂故,於諸色中起貪 起染、煩惱纏縛。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
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 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若識一向是苦非 樂,非樂所隨、非樂喜受之所纏執,應無有情
為求樂故,於諸色中起貪起染、煩惱纏縛。大 名!以識非一向苦,彼亦是樂、是樂所隨、是樂 喜受之所纏執,故有有情為求樂故,於諸識
中起貪起染、煩惱纏縛。彼以識味受為緣 故,數復於識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 識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
愛。復次《滿月經》中佛作是說:苾芻當知,色為 緣故,起樂生喜,是名色味。彼以色味,受為緣 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
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識為 緣故,起樂生喜,是名識味。彼以識味,受為緣 故,數復於識隨順而住。由隨順故起貪等
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復次《大 因緣經》中佛告慶喜:「愛為緣故求,求為緣故 得,得為緣故集,集為緣故著,著為緣故貪,貪
為緣故慳,慳為緣故攝受,攝受為緣故防護, 因防護故,執持刀仗、鬪訟諍競、諂詐虛誑,生 無量種惡不善法。」佛告慶喜:「執持刀仗、鬪訟
諍競、諂詐虛誑,生無量種惡不善法,皆因防 護。防護為緣,有如是事。防護若無,有此事 不?」阿難陀曰:「不也。世尊!」「是故執持刀仗等
事,防護為由緒、防護為因、防護為集、防護 為緣而得生起。如是防護,因於攝受。攝受為 緣,而有防護。攝受若無,有防護不?」「不也。世尊!」
「是故防護,攝受為由緒、攝受為因、攝受為集、 攝受為緣而得生起。廣說乃至如是諸求皆 因於愛,愛為緣故而有諸求。此愛若無,為有
求不?」「不也。世尊!」「是故諸求,愛為由緒、愛為其 因、愛為其集、愛為其緣而得生起。慶喜當 知,愛有二種:一者欲愛;二者有愛。此二種
愛,依受而有。受若無者,二愛亦無,是名受 緣愛。」如是諸愛,受為緣、受為依、受為建 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受緣 愛。
[0511b03] 云何愛緣取?謂彼初生,說名為愛。愛增盛 位,轉名為取。此復如何?謂如有一,於諸欲 境繫心觀察,起欲貪纏。彼從此纏復起餘
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 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 愛緣取。復如有一,於諸色境或無色境,繫心
觀察,起色貪纏或無色貪纏。彼從此纏,復起 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 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
是名愛緣取。復次《險坑經》中佛作是說:吾為 汝等諸苾芻眾,宣說簡擇諸蘊法要,謂四念 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
支聖道。如是宣說簡擇諸蘊正法要時,而有 一類懷愚癡者,於我所說不住猛利信愛恭 敬,彼遲證得無上漏盡。復有一類懷聰叡者,
於我所說能住猛利信愛恭敬,彼速證得無 上漏盡。復有一類,於我所說色蘊法中等隨 觀我,此能觀行,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
類、從誰而生?謂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生愛, 此所生行以彼為緣、用彼為集、是彼種類、從 彼而生。此能生愛,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
種類、從誰而生?謂無明觸所生諸受,此所生 愛以受為緣、用受為集、是受種類、從受而 生。此能生受,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
類、從誰而生?謂無明觸。此所生受,以觸為 緣、用觸為集、是觸種類、從觸而生。此能生 觸,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類、從誰而
生?謂六處。此所生觸,以六處為緣、用六處 為集、是六處種類、從六處而生。如是六處,無 常有為、是所造作、從眾緣生。如是觸、受、愛、能
觀行,亦無常有為、是所造作、從眾緣生。此等 隨觀色為我者,是有身見現所起纏。彼從此 纏,復起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
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 為取,是名愛緣取。有不於色等隨觀我而等 隨觀我,有諸色有不等隨觀我,有諸色而等
隨觀色是我所,有不等隨觀色是我所而等 隨觀我在色中,有不等隨觀我在色中而 等隨觀受想行識為我,有不等隨觀受想 行識為我而等隨觀我有受想行識,有不等
隨觀我有受想行識而等隨觀受想行識是 我所,有不等隨觀受想行識是我所而等隨 觀我在受想行識中,有不等隨觀我在受想 行識中而起疑惑,有不起疑惑而起有見、無
有見,有不起有見、無有見而不離我慢。故由 等隨觀我及我所而起我慢。此我慢行,以誰 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類、從誰而生?謂無
明觸所生諸受為緣生愛。此所生行,以彼 為緣、用彼為集、是彼種類、從彼而生。廣說乃 至如是六處,無常有為、是所造作、從眾緣
生。如是觸、受、愛、我慢、行,亦無常有為、是所造 作、從眾緣生。如是我慢,是有身見所起慢 纏。彼從此纏,復起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
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 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復次有執世 間常、或無常、或亦常亦無常、或非常非無常。
執世間有邊、或無邊、或亦有邊亦無邊、或非 有邊非無邊。執命者即身、執命者異身。執如 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