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1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一十五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惡行納息第一之四
[0596a20] 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順樂受業。 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順樂
受等業。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 前。復有說者。前雖分別身等三業。而未 分別順樂受等三業。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所說受名總有五種。一自性受。二現前受。三 所緣受。四相應受。五異熟受。自性受者。如 說三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現前受
者。如大因緣法門經說。阿難當知。受樂 受時餘二受便滅。應知如是所受樂受。是無 常苦滅壞之法。離我我所如是苦受。不苦
不樂受應知亦爾。所緣受者。如識身論說。 眼色為緣生於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 故受。當知此受能領受色非數取趣。色是眼
觸所生受緣非數取趣。如是乃至意法廣說 亦爾。相應受者。如說有樂受法。有苦受法。 有不苦不樂受法。云何樂受法。謂樂受相應
法。云何苦受法。謂苦受相應法。云何不苦不 樂受法。謂不苦不樂受相應法。異熟受者。如 此中說。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
業。於此五受中依異熟受而作此論。云何 順樂受業。謂欲界繫善業。乃至第三靜慮地 善業。云何順苦受業。謂不善業。云何順不苦
不樂受業。謂廣果繫善業。及無色界繫善業。 問順樂受業決定能感樂受異熟果耶。餘二 受業為問亦爾。若決定者。此後所說當云
何通。如後論言。頗有業不感身心受異熟。 而感異熟耶。答有。謂諸業感色心不相應 行異熟。若不定者。何故說名順樂受業。順
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有說定感。謂順 樂受業。決定能感樂受異熟。由此故名順 樂受業。乃至順不苦不樂受業。決定能感不
苦不樂受異熟。由此故名順不苦不樂受業。 問若爾。後所說云何通。如說。頗有業不感 身心受異熟。而感異熟耶。乃至廣說。答彼
業定感彼受異熟。及感色心不相應行。然 所感受不常現前。所感色等則恒相續。於所 感受不現前時。說彼受業唯感色心不相
應行。是故無過。如此則二文善通。復有說 者。順樂受業不定。能感順樂受異熟。乃至 順不苦不樂受業不定。能感不苦不樂受異
熟。問若爾。何故此業名順樂受等耶。答順 樂受業。雖不定感樂受異熟。然感樂受異 熟者唯此業非餘。故說此為順樂受業。餘
二受業所說亦爾。復有說者。順樂受業。雖 不定感樂受異熟。然如樂受能與喜樂作 所依止。令喜樂生相續而轉作安足處。餘 異熟果亦能如是。故名順樂受業。順苦受
業。雖不定感苦受異熟。然如苦受能與憂 苦作所依止。令憂苦生相續而轉作安足 處。餘異熟果亦能如是。故名順苦受業。順
不苦不樂受業。雖不定感不苦不樂受異熟。 然如不苦不樂受。不能與喜樂憂苦作所 依止。不能令喜樂憂苦生。相續而轉作安 足處。餘異熟果亦復如是。故名順不苦不
樂受業。復有說者。如樂受能長養所依。餘 異熟亦爾。故名順樂受業。如苦受能損害 所依。餘異熟亦爾。故名順苦受業。如不苦
不樂受。非能長養亦非損害所依。餘異熟 亦爾。故名順不苦不樂受業。問欲界乃至第 三靜慮。有不苦不樂受異熟不。若有者。此
中所說云何通。如說。云何順不苦不樂受 業。謂廣果繫善業。及無色界繫善業。若無者。 靜慮中間所有善業。當言能感何受異熟。或
有說者。下地無有不苦不樂受異熟。所以 者何。下地法麁。此受微細。下地不寂靜。此 受寂靜。復有說者。下地有情所起善業。皆為
求樂受故起。無有希求不苦不樂受者。 是故下地所有善業。不感此受異熟。問彼亦 無有求苦受者。何故下地感此異熟。答欲 界有情為求樂故多造苦因。故雖不求而
感彼異熟。捨受寂靜無有求樂受而造捨 受業者。是故無彼異熟。問靜慮中間所有 善業。當言能感何受異熟。答感初靜慮喜 根異熟。復有說者。感初靜慮樂受異熟。問
若爾。後文云何通。如說。頗有業感心受異 熟。非身耶。答有。謂善無尋業。答彼文應作 是說。謂善無尋無伺業。而不作是說者有
何意耶。應知此中言勢減少。或有說者。靜 慮中間所有善業。雖不感受異熟果。而能 感色心不相應行。問若爾。何故此後論言。善
無尋業感心受耶。答但言能感心受非身。 不言唯感心受異熟。非感色心不相應 行。復有說者。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 問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云何順不苦
不樂受業。謂廣果繫善業。及無色界繫善 業。答此中但顯順不苦不樂受業異熟最後 邊際。謂第四靜慮是有色地邊。無色界是三
界邊。復有說者。此中但顯此受異熟不共 田器。誰是此受異熟不共田器。謂第四靜 慮。及無色界。復有說者。下地雖有此受異
熟。然為餘受所覆。相不明了不久相續。 從廣果上更無餘受。唯有此受明了相 續。是故偏說。諸說下地無不苦不樂受異熟 者。彼說欲界下三靜慮阿羅漢等。住威儀心
入涅槃。廣果阿羅漢。住威儀心異熟心入 涅槃。無色界阿羅漢。住異熟心入涅槃。諸 說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者。彼說欲界
四靜慮阿羅漢等。住威儀心異熟心入涅槃。 無色界阿羅漢。住異熟心入涅槃。
[0597b05] 已說前後三業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 前。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此中前三業
通有記無記。後三業唯有記。前三業通有 漏無漏業。後三業唯有漏。是故言前攝後 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記業及無漏業。
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過去未來現 在業。復有三業謂善不善無記業。復有三 業。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業。復有三業。謂
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業。為前攝後。後攝前 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所以者何。以身語 意業自性。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善或不
善或無記。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或見 所斷或修所斷或無斷。故言隨其事展轉相 攝。
[0597b20] 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欲色無色界 繫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 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此中前三業
通有漏無漏。後三業唯有漏。是故言前攝 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0597b25] 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為四攝 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 能斷諸業學思。欲界繫善不善不定業。色界
繫善不定業。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決 定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決定業。及 色界繫善決定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
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不定業。及 無記業。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順樂受等業。 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
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有三非四。謂無色 界繫善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業。色 界繫善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 思。餘無漏業。及無記業。
[0597c09] 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過去等業。復有三業。 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 謂見所斷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三
攝四。非四攝三。不攝者何。謂除能斷諸 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業。及無記 業。
[0597c15] 四業如前說。三業謂欲界繫等業。為四攝 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 能斷諸業學思。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
業。一切無記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 善業。色界繫善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 諸業學思。餘無漏業。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
復有三業。謂順樂受等業。為前攝後。後攝 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 定業。此中前三唯攝定業。後三通攝定不
定業。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 謂不定業。
[0597c26] 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復有三業。謂過去等 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 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
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 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此中前三業。唯攝 定唯有記唯有漏業。後諸三業。通攝定
不定。有記無記。有漏無漏業。是故言後攝前 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 漏業。
[0598a06] 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繫 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 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此中
前三業唯攝定唯有記業。後三通攝定不 定。有記無記業。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 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
[0598a12] 三業謂順樂受等業。復有三業。謂過去等業。 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 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
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 無記業。無漏業。此中前三業。唯有記唯有 漏。後諸三業。通有記無記。有漏無漏。是故
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 無漏業。問何故無記及無漏業不感樂受等 異熟耶。答諸無記業自性羸劣勢不堅住。故
無異熟。諸無漏業離諸煩惱。非三界繫。故 無異熟。所以者何。若所起業自性堅強。煩 惱所繫者能感異熟。譬如外種若體堅實。
有水所潤糞土所覆。乃能生芽。若不堅實。 雖有水潤糞土所覆不能生芽。若雖堅實 無水所潤糞土所覆亦不生芽。內業亦爾。 若體堅強愛水所潤餘煩惱覆能感異熟。諸
無記業雖愛水潤餘煩惱覆。而性劣不堅不 感異熟。諸無漏業雖體堅強。無愛水潤餘 煩惱覆不感異熟。諸不善業有漏善業具 足二義能感異熟。是故無記及無漏業。非
前所攝。
[0598b04] 三業謂順樂受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 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 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此中前三業唯
有記。後三通有記無記。是故言後攝前非 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
[0598b09] 三業謂諸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 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 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
轉相攝。義異體不異故。三業謂過去等業。復 有三業謂欲界繫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 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
業。此中前三業通有漏無漏。後三唯有漏。 是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 漏業。
[0598b18] 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業。 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 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此中前三業通有
漏無漏。後三業唯有漏。是故言前攝後非 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三業謂善等 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
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 轉相攝。義異體不異故。三業謂欲界繫等業。 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
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 攝後。不攝者何。謂無漏業。此中前三業唯 有漏。後三業通有漏無漏。是故言後攝前
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漏業。三業謂學 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 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如前釋。頗
有業感身受非心耶。答有。謂不善業。謂以 不善業唯感苦根異熟故。問何故不善業 不感心受耶。答彼類心受。所謂憂根而憂 根非異熟故不感心受。問何故憂根非異
熟耶。答憂根作意生故。分別強故。離欲捨 故。異熟不爾。
[0598c10] 頗有業感心受非身耶。答有。謂善無尋業。 此中諸有欲令下地無不苦不樂受異熟果 者。此善無尋業所感心受異熟。謂第二靜慮
喜根。第三靜慮樂根。第四靜慮。及無色界捨 根。有說。亦感初靜慮喜根同一地故。而不 感三識相應。樂根以此業微細故。諸有欲
令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此善 無尋業所感心受異熟。謂第二靜慮喜根捨 根。第三靜慮樂根捨根。第四靜慮。及無色界
捨根。有說。亦感靜慮中間捨根。有說。亦感 初靜慮喜根樂根麁故非此業感。
[0598c21] 頗有業感身心受耶。答有。謂善有尋業。諸 有欲令下地無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此善 有尋業。若在欲界感五識身相應。樂根身
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心受異熟。若 在初靜慮感三識身相應。樂根身受異熟。 及感意識相應。喜根心受異熟。諸有欲令
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此善有尋 業。若在欲界感五識身相應。樂根捨根身 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捨根心受異 熟。若在初靜慮感三識身相應。樂根捨根
身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捨根心受異 熟。問何故喜根是異熟果非憂根耶。答喜 受行相有麁有細。不必恒時作意而起。不
必恒時是強分別。微細定中亦得有故。又此 喜根非離欲捨。與異熟法不相違故有是 異熟。憂根不爾故非異熟。問何故捨根唯
善業感非不善耶。答捨根行相微細寂靜。智 者所樂故善業感。諸不善業性是麁動。故不 能感捨受異熟。頗有業不感身心受而
感異熟耶。答有。謂諸業感色心不相應行異 熟。色異熟者。謂九處除聲處。心不相應行 異熟者。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有說。 及無想事。
[0599a15] 問此中何者名身受。何者名心受。答若受 在五識身名身受。在意地名心受。復有 說者。諸受中無分別者名身受。有分別者名
心受。復有說者。若受緣自相境名身受。緣 自相共相境名心受。復有說者。若受緣現 在境名身受。緣三世及無為境名心受。復
有說者。若受緣實有境名身受。緣實有假 有境名心受。復有說者。若受於境一往取 者名身受。數數取者名心受。復有說者。若
受於境暫緣即了者名身受。推尋乃了者名 心受。復有說者。諸受中若依色緣色名身 受。若依非色緣色非色名心受。如色非 色如是有對無對。積聚非積聚。和合非和
合說亦爾。尊者世友說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