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17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七十七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四
[0887b23] 問相異熟業以何為自性。為身業。為語業。 為意業耶。答三業為自性然意業增上。有 說。唯意業為自性。非身語業。所以者何。
此業猛利。身語業鈍故。問相異熟業為在意 地。為五識身耶。答在意地。非五識身。所以 者何。此業有分別。要觀察已行。五識無分
別。隨境界力起故。問相異熟業。為加行得 為離染得。為生得耶。答唯加行得。非離染 得非生得。所以者何。此業必在三無數劫
修諸波羅蜜多。圓滿身中加行功用作意後 而得故。有說。此業加行得亦生得。但非離 染得。問相異熟業為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
耶。答唯思所成。非聞非修。所以者何。此業 勝故非聞所成。欲界繫故非修所成。有說。 此業通聞思所成。但非修所成。問相異熟業
何處起耶。答在欲界。非餘界。在人趣非餘 趣在贍部洲非餘洲。依何身起者。依男 身起非女身等。於何時起者。佛出世時非 無佛世。緣何境起者現前緣佛起勝思願。
不緣餘境。問三十二大丈夫相。為一思所 引。為多思耶。若爾何失。若一思所引者。云 何少業能引多果。施設論說復云何通。如說。
如是類業能感足下平滿善住相。乃至如是 類業能感頂上烏瑟膩沙相。若多思所引者。 云何一眾同分不分分別引耶。答有說。一
思所引。問云何少業能感多果。答先以一 思牽引。後以多思圓滿。是故無過。譬如畫 師先以一色作摸後填眾彩。問施設論說 復云何通。答彼論說圓滿業不說牽引業。
故無過。然三十二大丈夫相是眾同分圓滿 業果。非眾同分牽引業果。有說。多思所引。 問云何一眾同分不分分別引耶。答爾時菩
薩能一注心於一所依所緣行相有多思轉。 於中有思能感足下平滿善住相。乃至有 思能感頂上烏瑟膩沙相。如是說者。三十二
思引三十二大丈夫相。一一復以多業圓滿。 問菩薩所起三十二思。於諸相中先引何 相。答有說。先引足下平滿善住相。後引餘
相。先安其足後乃餘故。有說。先引目紺 青相。先以慈眼觀世間故。如是說者。此則 不定。隨此相緣合則引此相。
[0888a06] 三十二大丈夫相者。一足善住相。謂佛足 下平滿不凹不凸。於踐躡時等按觸地。是 故唯佛跡相分明。惡心欲去終不能滅。諸
在家者若有此相。必為人王賓伏率土。諸 出家者若有此相。必為法王化導一切。二 者千輻輪相。謂佛於雙足下有文。如輪千 輻具足轂輞圓滿分明巧妙。妙業天子雖極
作意不能擬之而別化作。所以者何。妙業 天子所化作事是無覆無記智所引。此相是 純淨業所引故。復次彼天所作是生得智所
引。此相是增上加行智所引故。復次彼天所 作是一生所習智所引。此相是無量生所習 智所引故。三者指纖長相。謂佛其指纖長 傭
而漸銳。節不麁現。並時無隙。安布得中光 澤圓滿。四者足跟圓長相。謂佛足跟圓長端 嚴廣直。五者手足細軟相。謂佛手足細軟如
妬羅綿。六者手足網縵相。謂佛手足指間皆 有網縵。猶如鵝王指。若合時網即不現而 無皺緩。開時便現而無攣急。七者足趺端厚 相。謂佛足趺圓厚向指 傭
寫兩邊端直。與跟 相稱。躡時不廣。足下如紅蓮華色。網內邊 如綵樹文爪甲如赤銅葉色。網外邊作真 金色。細毛紺潤如吠琉璃故。佛雙足猶如
寶履眾寶莊嚴光明微妙。八者翳泥耶 [蹲-酋+(十/田/ㄙ)] 相。謂佛 [蹲-酋+(十/田/ㄙ)] 脛圓直。漸下 傭 細。如翳泥耶鹿王
[蹲-酋+(十/田/ㄙ)] 。九者勢峯藏密相。謂佛勢峯藏密猶如馬 王。若爾云何所化得見。有說。世尊愍所化 故方便示之。有說。世尊化作象馬陰藏殊
妙告所化言。如彼我亦爾。十者身分圓滿 相。謂佛身分圓滿如諾瞿陀樹。如從臍至 頂。如是從臍至足上下相稱。十一者身毛
上靡相。十二者孔生一毛相。十三者身毛右 旋相。謂佛身諸毛孔各生一毛。如吠琉璃 其色紺潤宛轉右旋毛端上靡。所以一一毛
孔唯一毛者。以菩薩時不亂說法故。十四 者身真金色相。謂佛身真金色。映奪世間一 切金光令不復現。如今時人所用鐵等。於
今時所用金邊威光不現。今時所用金至佛 在世時所用金邊威光不現。佛在世時所用 金若至大海轉輪王路金砂贍部捺陀金邊 威光不現。此金砂金若至七金山金邊威光
不現。七金山金至妙高山王金邊威光不 現。妙高山王金至三十三天莊嚴具金邊威 光不現。如是展轉乃至樂變化天莊嚴具金 至他化自在天莊嚴具金邊威光不現。此他
化自在天莊嚴具金若至佛身金邊威光不 現。是故佛身金色最勝。映奪一切世間金色。 十五者常光一尋相。謂佛身分周匝常有光
明。面各一尋晝夜恒照。十六者皮膚細滑相。 謂佛皮膚細滑塵水不住。如吠琉璃及蓮華 葉。設佛以足蹈於塵山。吠嵐婆風於中擊
坌。欲令佛身及佛足下一塵染著無有是 處。十七者七處充滿相。謂佛七處充滿。於餘 身分此為少增。兩手兩足兩肩及項是為
七處。十八者身廣洪直相。謂佛身廣洪直不 偃不僂。亦不傍敧端雅充實。十九者師子 上身相。謂佛胸臆分齊方廣威肅。如師子王
上半身分。二十者肩髆圓滿相。謂佛肩髆圓 滿。非諸捔力姝壯力士之所能及。二十一 者立手摩膝相。謂佛平立舒手摩自膝輪。二
十二者師子頷輪相。謂佛頷輪廣好如師子 王。二十三者具四十齒相。二十四者齒齊平 密相。二十五者牙齒鮮白有光明相。謂佛具
四十齒皆悉齊平。中無間隙如毛髮許。其 色鮮白光明晈映如雪山王。問餘人但有三 十二齒。而說彼身中有一百三骨。佛具四十
齒。何故亦言身中有一百三骨。而不增耶。 答餘人頭骨九分合成。世尊頭骨但有一段。 是以俱有一百三骨。二十六者得最上味相。
謂佛舌根淨故。令所飲食變成上味。有說。 佛舌根上有一切世間悅意美妙勝味種子。 若諸苦酢等物至舌根時。此種雜變皆成
上味。有說。如來舌根有如是勢力。若諸飲 食來至舌根。於中悅意美妙性者便生舌 識。麁鄙性者不生舌識。有說。佛咽喉中有
二乳泉。若飲食時其乳流出。雜諸飲食皆 成上味。然於此中舌根淨故令味殊勝。此 理應然。二十七者廣長舌相。謂佛舌相薄 軟。廣長出時覆面至耳髮際。若還入口而
於口中無所妨礙。二十八者目紺青相。謂 佛眼目脩廣。其色紺淨如蘇闍多青蓮花葉。 二十九者牛王睫相。謂佛眼睫安布善好猶
如牛王。三十者烏瑟膩沙相。謂佛頂髻骨肉 合成。量如覆拳青圓殊妙。三十一者眉間 白毫相。謂佛眉間白毫長半尋量。右旋宛轉
光明清徹。三十二者得梵音聲相。謂佛於喉 藏中有妙大種。能發悅意和雅梵音。如羯 羅頻迦鳥。及發深遠雷震之聲。如帝釋鼓。
如是音聲具八功德。一者深遠。二者和雅。 三者分明。四者悅耳。五者入心。六者發喜。七 者易了。八者無厭。
[0889a10] 問相是何義。答幖幟義是相義。殊勝義是 相義。祥瑞義是相義。
[0889a12] 問何故大丈夫相唯三十二不增不減耶。脅 尊者說曰。若增若減俱亦生疑。唯三十二亦 不違法相。有說。三十二者世間共許是吉祥
數。故不增減。有說。若三十二相莊嚴佛身 則於世間最勝無比。若當減者便為 闕 少。若更增者則亦雜亂。皆非殊妙故唯爾
所。如佛說法不可增減。佛相亦爾。無減可 增無增可減故。問八十隨好為在何處。答 在諸相 間 隨諸相轉莊嚴佛身令極妙好。
問相與隨好不相障奪耶。答不爾。相與隨 好更相顯發如林中花顯發諸樹。佛身如 是相好莊嚴。又如金山眾寶雜飾。如是佛身
威光奇特。以如來身極鑒淨故。諸祥瑞物皆 現其中。如至那鏡極磨瑩已。隨物遠近影 像皆現。佛身亦爾。是故一切諸魔外道懷惡
心者。至佛處時無不瞻仰。覩之無厭右繞 而去。問菩薩於身為有愛慢而莊嚴耶。答 不爾。問云何。答菩薩為欲降伏世間恃色 憍慢不受化者令受化故。以諸相好而
莊嚴身。復次為顯佛所有法皆殊勝故。謂 色力族姓眷屬名譽財富自在。智見功德皆 悉殊勝。若不爾者。則所說法無人信受。是
故菩薩莊嚴其身。復次欲與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作所依器故。所以者何。殊勝功德 決定依止殊勝之身。彼未來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義。語菩薩言。汝欲令我在身中
者。先令汝身清淨殊勝。以諸相好而莊嚴 之。若不爾者。我亦不能於汝身生。譬如 有人欲娉王女迎至室宅。彼密遣使而語 之言。汝欲令我至舍宅者。先應灑掃除
去鄙穢。懸繒幡蓋燒香散花種種莊嚴。吾 乃可往。若不爾者。我亦不能至汝舍宅。是 故菩薩莊嚴其身。問菩薩造作增長相異熟
業已中間。或作轉輪王時。為即所修相異 熟業。感彼相果。為餘業耶。答有說。即以 所修相異熟業。以此業功能廣大。假設至今
恒作輪王。而彼業勢亦不盡故。如是說者。 彼以餘業。所以者何。菩薩修相異熟業皆 為於最後身受殊勝果未便受用。然由彼 業為增上造餘善業感輪王相果。譬如大
富長者多諸珍寶。其中大價寶珠未便出用。 餘輕價者隨時貿易。彼亦如是。問菩薩所得 三十二相與輪王相有何差別。答菩薩所得
有四事勝。一熾盛。二分明。三圓滿。四得處。 復次有五事勝。一得處。二極端嚴。三文象 深。四隨順勝智。五隨順離染。問菩薩造作
增長相異熟業已。未至最後身來。於諸有 情有異相可識知不。答有。謂生貴族形貌 端嚴具丈夫身諸根圓滿。得宿命念深信 因果。憙樂多聞尊重正法。智見猛利有勝
辯才。志性調柔言音和雅。所作決定終無退 屈。見他受苦情不堪忍。要當拔濟。所修無 不迴向菩提。樂與有情作饒益事。而不 求報。此等名為彼菩薩相。
[0889c08] 問如契經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何謂百 福。答此中百思名為百福。何謂百思。謂如 菩薩造作增長足善住相業時。先起五十
思。修治身器令淨調柔。次起一思正牽引 彼。後復起五十思令其圓滿。譬如農夫先 治畦壟次下種子後以糞水而覆溉之。 彼亦如是。如足善住相業有如是百思莊
嚴。乃至頂上烏瑟膩沙相業亦復如是。由此 故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問何者是五十思 耶。答依十業道各有五思。謂依離殺業道
有五思。一離殺思。二勸導思。三讚美思。四 隨喜思。五迴向思。謂迴所修向菩提故。乃 至正見亦爾。是名五十思。有說。依十業道
各起下中上上勝上極。五品善思如雜修靜 慮。有說。依十業道各起五思。一加行淨。二 根本淨。三後起淨。四非尋所害。五念攝受。
有說。緣佛一相起五十剎那。未曾習思相 續而轉。問如是百福一一量云何。答有說。 若業能感轉輪王位。於四大洲自在而轉。
是一福量。有說。若業能感天帝釋位。於二 天眾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若業能感 他化自在天王位。於一切欲界天眾自在而
轉。是一福量。有說。若業能感大梵天王位。 於初靜慮及欲界天眾自在而轉。是一福量。 有說。娑訶世界主大梵天王。勸請如來轉 法輪福。是一福量。
[0890a05] 問彼請佛時是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云何名 福。答有說。彼住梵世。欲來請時先起如 是善心。我當為諸有情作大饒益請佛轉
法輪。爾時即名得彼梵福。此不應理。所以 者何。非未作時已成就故。如是說者。彼請 佛已還至梵宮。後世尊轉法輪時地神先
唱。如是展轉聲徹梵宮。梵王聞已歡喜自 慶。發淳淨心而生隨喜。爾時乃名成就此 福。有說。世界成時一切有情業增上力。能
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福量。有說。除近佛 地菩薩餘一切有情。所有能感富樂果業。是 一福量。有說。此中一一福量應以喻顯。假
使一切有情皆悉生盲。有一有情以大方便 令俱得眼。彼有情福是一福量。復次假使一 切有情皆飲毒藥悶亂將死。有一有情令
皆除毒心得醒悟。彼有情福是一福量。復次 假使一切有情皆被縛錄臨當斷命。有一 有情俱令解脫一時得命。彼有情福是一 福量。復次假使一切有情壞戒壞見。有一有
情能令俱時戒見具足。彼有情福是一福量。 評曰。如是所說皆是淳淨意樂。方便讚美菩 薩福量。然皆未得其實。如實義者。菩薩所
起一一福量無量無邊。以菩薩三無數劫積 集圓滿諸波羅蜜多已。所引思願極廣大故。 唯佛能知。非餘所測。如是所說廣大。量福。
具足滿百莊嚴一相。展轉乃至三十二相皆 具百福。佛以如是三十二百福莊嚴相。及 八十隨好莊嚴其身故於天上人中最尊 最勝。
[0890b05] 問此相異熟業經於幾時修習圓滿。答多分 經百大劫。唯除釋迦菩薩。以釋迦菩薩極 精進故超九大劫。但經九十一劫修習圓
滿。便得無上正等菩提。其事云何。如契經 說。過去有佛號曰底砂。或曰補砂。彼佛有 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釋迦牟尼。二
名梅怛儷藥。爾時彼佛觀二弟子誰先根熟。 即如實知慈氏先熟。能寂後熟。復觀二士 所化有情誰根先熟。又如實知釋迦所化應
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云何令彼機感相會 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則易。非令多人。作是 念已。便告釋迦。吾欲遊山汝可隨去。爾時
彼佛取尼師檀。隨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 琉璃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 經七晝夜受妙喜樂。威光熾然。釋迦須臾 亦往山上處處尋佛。如犢求母。展轉遇至
彼龕室前。欻然見佛威儀端肅光明照曜。專 誠懇發喜歎不堪。於行無間忘下一足。瞻 仰尊顏目不暫捨。經七晝夜。以一伽他讚 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
[0890b27] 如是讚已便超九劫。於慈氏前得無上覺。 問近佛地菩薩必於名句文身。得未曾得巧 妙自在。應以別頌異門讚佛。何故經七晝
夜唯以一頌而讚佛耶。答菩薩爾時思願 勝故不重文頌。若改文頌則思願不淳。復 次菩薩爾時怖畏散亂。如頌差別心亦異 故。云何而得一心流注。復次菩薩顯己心
無厭倦能於一頌新新發起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