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2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 六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補特伽羅納息第三之四
[0132a09] 入息出息當言依身轉耶。依心轉耶。乃至 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令疑者得決定 故。謂契經說。佛告長者。此入出息是身法身
為本繫屬身依身而轉。施設論說。何緣死 者入出息不轉耶。謂入出息由心力轉。死者 無心但有身故。此入出息一說依身一說
依心。或有生疑。如是二說俱不了義。或俱 了義。欲顯此二真實義趣故作斯論。入息 出息當言依身轉耶。依心轉耶。答應言亦 依身轉亦依心轉如其所應。云何名為如
其所應。有作是說。於下中上如其所應。謂 入出息小時下品壯時中品老時上品。如是 說者。由四事故名如所應。謂入出息由四
事轉。一有息所依身。二風道通。三毛孔開。 四入出息地麁心現前。必具此四入出息轉。 由此故說如所應言。為顯此義復作是說
若入出息但依身轉不依心轉。則在無想定 滅盡定位入出息亦應轉。彼有入出息所 依身。風道亦通毛孔亦開。唯無入出息地 麁心現前以無心故雖有三事而闕一事
故息不轉。若入出息但依心轉不依身轉。 則無色界有情入出息亦應轉。彼界四事一 切皆無故息不轉。若入出息但依身心轉 不如所應。則在卵 [穀-禾+卵]
及母胎中。羯剌藍頞 部曇閉尸鍵南諸根未滿未熟。并在第四靜 慮入出息亦應轉。問何故羯剌藍位息不轉 耶。答彼稀薄故若息轉者彼應流動。問何故
頞部曇閉尸鍵南諸根未滿未熟位息不轉 耶。答彼身爾時風道未通毛孔未開。若息轉 者身應散壞。然在卵 [穀-禾+卵] 及母胎中。從羯剌
藍乃至諸根未滿未熟。爾時未有息所依 身風道未通毛孔未開。唯有息地麁心現 前。雖有一事而闕三事故息不轉。問何故 在第四靜慮息不轉耶。答彼心細故。謂入出
息依麁心轉第四靜慮以上諸地心極微細 故息不轉。復次內門轉故謂息必依外門心 轉。第四靜慮以上諸地心內門轉故息不轉。
復次內事轉故。謂息必依外事心轉。第四靜 慮以上諸地心內事轉故息不轉。復次極寂 靜故。謂息必依躁動心轉。如人涉路躁則
動塵心若躁動起入出息。第四靜慮以上諸 地心極寂靜故息不轉。尊者世友作如是 說。入第四靜慮便得轉依。謂所依身。有第 四靜慮微妙大種令諸毛孔一切密合無竅
隙故非息所依。由此爾時息不復轉。大德 說曰。入第四靜慮心便不動。心不動故身 亦不動。身不動故息不復轉。入彼定時一 切動法皆息滅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入
第四靜慮一切麁重皆息滅故息不復轉。謂 欲界中有麁欲貪。初靜慮地有尋有伺。第 二靜慮有喜。第三靜慮有樂。由此發生身
心麁重。由麁重故入出息轉。第四靜慮一切 皆無故息不轉。如是若在下地入第四靜 慮。唯有息所依身及風道通然毛孔不開亦 無息地麁心現前。雖有二事而闕二事故
息不轉。問何故但說在第四靜慮息不復 轉。不說生第四靜慮耶。答是作論者意欲 爾故。乃至廣說復次亦應說生第四靜慮 息不復轉。而不說者應知此是有餘之說。
復次已說入彼定當知亦說生彼。如契經 說。先在此間入彼靜慮後方生彼。問第四 靜慮亦有風界以四大種不相離故。何緣 生彼無息轉耶。答第四靜慮雖有風界而
不名為入息出息。以於彼身不入出故。 有說生彼雖有風界而無前說四種事故 不名為息。以入出息亦依身轉亦依心轉 及如所應。是故下從無間地獄上至遍淨。
其中有情諸根滿熟入息出息依身心轉。此 中諸根滿熟言顯前四事具足。不說眼等根 滿熟義。謂前四事能發息故說之為根。具
故名滿。熟謂作用即前四事具足有用。是故 說為諸根滿熟。有說諸根滿熟言者。簡處 胎卵根未滿熟。顯風道通毛孔開義。身心 二事次後自說應知此中有入息有出息。
有入出息地無入出息地。入息者。謂息風 入身。出息者謂息風出身。有入出息地 者。謂欲界及下三靜慮。無入出息地者。謂
第四靜慮及四無色。生有入出息地。無入出 息地心現在前息便不轉。生無入出息地。有 入出息地心現在前息亦不轉。生有入出息
地及有入出息心現在前。若不如所應息亦 不轉。要生有入出息地及有入出息地心 現在前。如其所應息方得轉。
[0133a05] 問入出息。何地繫隨身繫耶隨心繫耶。有作 是說。隨身地繫。諸有欲令入出息隨身地繫 者。彼說生欲界者若欲界心現在前。彼欲界
身欲界入出息隨欲界心轉。即此心所觀。即 彼若初靜慮心現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 息。隨初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問若爾施設
論說當云何通。如說欲界入出息離欲界 染時最後無間道滅。答欲界入出息。有隨 欲界心轉。有隨初靜慮心轉。隨欲界心轉 者爾時滅。隨初靜慮心轉者爾時現在前。復
次彼依擇滅說故無相違失。即彼若第二第 三靜慮心現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隨 第二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生初靜慮
者。若初靜慮心現在前。彼初靜慮身初靜慮 入出息隨初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即彼若 欲界心現在前。彼初靜慮身初靜慮入出息。
隨欲界心轉。非此心所觀。即彼若第二第 三靜慮心現在前。彼初靜慮身初靜慮入出 息。隨第二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生第
二靜慮者。若第二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二靜 慮身第二靜慮入出息。隨第二靜慮心轉。即 此心所觀。即彼若欲界初靜慮心現在前。彼
第二靜慮身第二靜慮入出息。隨欲界初靜 慮心轉非此心所觀。即彼若第三靜慮心現 在前。彼第二靜慮身第二靜慮入出息。隨第
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生第三靜慮者。若 第三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三靜慮身第三靜 慮入出息。隨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即
彼若欲界初二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三靜慮 身第三靜慮入出息。隨欲界初二靜慮心轉。 非此心所觀。諸有欲令入出息隨身地繫
者。彼說欲界入出息四地心所觀。初靜慮入 出息三地心所觀。第二靜慮入出息二地心 所觀。第三靜慮入出息唯第三靜慮心所觀。
問若入出息隨身地繫。施設論說當云何通。 如說何緣死者入出息不轉耶謂入出息由 心力轉死者無心但有身故。答顯入出息隨 心而轉必不離心故作是說不言此息隨
心地繫。有餘師說。隨心地繫諸有欲令入 出息隨心地繫者。彼說生欲界者。若欲界 心現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隨欲界心
轉。即此心所觀。即彼若初第二第三靜慮心 現在前。彼欲界身初第二第三靜慮入出息隨 初第二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生初靜
慮者。若初靜慮心現在前。彼初靜慮身初靜 慮入出息。隨初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若欲 界心現在前。彼初靜慮身欲界入出息隨欲
界心轉。即此心所觀。若第二第三靜慮心現 在前。彼初靜慮身第二第三靜慮入出息。隨 第二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生第二靜
慮者。若第二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二靜慮身 第二靜慮入出息。隨第二靜慮心轉。即此心 所觀即彼若欲界初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二
靜慮身欲界初靜慮入出息。隨欲界初靜慮 心轉。即此心所觀。即彼若第三靜慮心現在 前。彼第二靜慮身第三靜慮入出息隨第三
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生第三靜慮者。若 第三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三靜慮身第三靜 慮入出息。隨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
即彼若欲界初二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三靜 慮身欲界初二靜慮入出息。隨欲界初二靜 慮心轉。即此心所觀。諸有欲令入出息隨
心地繫者。彼說欲界入出息。唯欲界心所觀。 乃至第三靜慮入出息唯第三靜慮心所觀。 問若入出息隨心地繫。契經所說當云何通。
如說佛告長者。此入出息是身法身為本繫 屬身依身而轉。答顯入出息由身力轉必 不離身故作是說。不言此息隨身地繫。評 曰。此入出息隨身地繫是身分故。前說為善
問入出息風為先入耶。為先出耶。答應說 先入。謂此息風先入口鼻。流至咽喉復從 咽喉流至心胸。復從心胸流至臍輪。復從
臍輪漸漸流散。遍諸支節。有說。先出。謂臍 輪中有息風起流散上下。開諸毛孔方出 至外。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息風不能開
毛孔故。應作是說。有業生風開諸毛孔。 毛孔開已乃有息風於中入出。問於胎卵 中至何分位入出息轉。答至具色根六處 滿位息風方轉。謂將生時息風先入。息風入
已名為已生將欲死時息風後出。不復更 入名為已死。由此可觀生死分齊。有餘師 說。臨欲生時息風先出。息風出已名為已 生。將欲死時息風後入不復更出名為已
死。如說。云何使我常活令我入息恒得出 耶。諸有欲入第四靜慮息風後出不復更 入名已入定。將出定時息風先入息風入 已名已出定。有餘師說。諸有欲入第四靜
慮息風後入不復更出名已入定。將出定 時息風先出息風出已名已出定。評曰。此中 前說為善。問此入出息為是有情數為非 有情數耶。答是有情數。問此入出息為有執
受為無執受耶。答是無執受。身中雖有有 執受風而入出息是無執受。問此入出息為 是長養。為是異熟。為是等流。答唯是等流。
身中雖有異熟生風及長養風。然入出息唯 是等流如契經說。佛告阿難。若如射箭筈 筈相續調入出息令不亂者。應知彼名殊 勝飲食。問何故世尊說入出息名飲食耶。
答能損益故。謂無上妙飲食益身。如有方 便調入出息。亦無麁惡飲食損身。如無方 便調入出息。是故世尊說為飲食。問如射 箭筈筈相續者是何義耶。答如以後箭
射於前箭後觸前筈是此中義。有說此 中但顯前後無間斷義。不說後箭觸前箭 義。又不定說如以後箭射前箭義如契 經說。有持來有持去有持來持去念有
修持來持去念。此中持來者。謂入息。持去 者謂出息如施設論說。吸風入內名持來。 引風出外名持去。如鍜金師囊。囊開合
風隨入出。此亦如是。有作是說。出息名持 來。入息名持去有餘師說。煖息名持來。 冷息名持去。復有說者。上息名持來。下息
名持去。評曰。此中初說為善。能緣彼念名 持來持去念。即於此念及此相應俱有諸法。 若修若習若多所作。名修持來持去念。問此
持息念自性是何。答慧為自性。然此聚中念 力增故說名為念。如四念住及宿住念本性 生念慧為自性。然彼聚中念力增故說名為
念。如除色想慧為自性。然彼聚中想力增 故說名為想。此亦如是。若并眷屬四蘊五蘊 為其自性。此持息念。界者謂欲色界非無色
界。地者五地謂欲界靜慮中間及下三靜慮 近分。諸有欲令下三根本靜慮地亦有捨 根者。彼說此念通八地。謂前五及下三靜
慮。所依者。唯依欲界。非色無色界。有餘師 說。依欲色界非無色界。然初起時必依欲 界。行相者。非聖行相。所緣者。緣息風。念住
者。是身念住加行。非根本念住。若依汎爾 四念住說是身念住緣色法故。問何故契 經說。持息念通四念住。答此能引起四念 住故作如是說。問不淨觀亦能引起四念
住。何故不說四念住耶。答亦有經說。此不 淨觀通四念住。如說若觀青淤膿爛蟲食 等事名身念住。又說。若觀此中有受能引 淨貪亦令止息名受念住。又說。若觀無損
害意憐愍一切遍諸方域名心念住。又說。 若觀貪瞋癡斷離染起明得眾苦盡名法 念住。問雖此一經說不淨觀通四念住。而 無量經說持息念通四念住。非不淨觀有
何意耶。答以持息念依處串習牢固可恃。 假使失念煩惱現行速可依之伏諸煩惱 引四念住。如人怖賊速走歸城處謂大種 相決定故。若不淨觀非處串習性不牢固。或
時失念煩惱現行不能依之速伏煩惱引 四念住。言非處者。謂諸造色相不定故。由 此多經說持息念通四念住非不淨觀。復 次以持息念增益法想是空觀本。由此速
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說。若不淨觀增有情 想。如說此骨為女為男障礙空觀。不能 速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說。復次以持息念所 緣憐近無種種相。無定次第不依有情任
運而轉。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說。若 不淨觀與此相違是故不說。復次以持息 念唯內道起不共外道。由此速能引四念 住是故偏說。若不淨觀外道亦起。不能速
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說。此持息念。智者一世 俗智。三摩地者非三摩地。俱根者一捨根。相 應世者。通三世。緣世者過去緣過去。現在
緣現在未來。若生法緣未來。若不生法緣 三世。善不善無記者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 唯緣無記。繫不繫者欲色界繫。緣繫不繫者
緣欲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非學 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緣非學 非無學。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唯修所斷。緣
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唯緣修所斷。緣名緣 義者唯緣義。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 唯緣自相續。復次此持息念由六因故應 知其相。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轉六淨。數有
五種。一滿數二減數三增數四亂數五淨數。 滿數者。謂從一數至十。減數者。謂於二等 數為一等。增數者謂於一等數為二等。亂
數者。謂數過十。有餘師說。於入謂出於出 謂入名為亂數。復有說者。數無次第故名 亂數。淨數者。於五入息數為五入。於五出 息數為五出。問為先數入息為先數出
息耶。答先數入息。後數出息。以生時息入 死時息出故。又如是觀身心安隱非顛倒 故。又如是觀顯於生死先入後出非顛倒 故。隨者繫心隨息從外入內。謂從口鼻流
至咽喉。復從咽喉流至心胸。復從心胸流 至臍輪。如是展轉乃至足指心皆隨逐心復 隨息從內出外。半麻一麻。半麥一麥。半指
節一指節。半指一指。半搩手一搩手。半肘一 肘。半尋一尋。乃至廣說。隨根勢力。息去近遠 心皆隨逐。止者。謂觀息風初住口鼻。次住
咽喉。次住心胸次住臍輪。展轉乃至後住 足指。隨息所止心住觀之。有說。止者。住心 觀息遍住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