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4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 三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思納息第八之二
[0221a08] 應知此中有二種三摩地。一染污。二不染 污。染污者。名三摩地。亦名散亂。不染污者。 名三摩地。不名散亂。故三摩地有十二句。
一有三摩地。一所緣是散亂。二有三摩地。一 所緣非散亂。三有三摩地。一行相是散亂。 四有三摩地。一行相非散亂。五有三摩地。
一所緣一行相是散亂。六有三摩地。一所緣 一行相非散亂。七有三摩地。多所緣是散 亂。八有三摩地。多所緣非散亂。九有三摩
地多行相是散亂。十有三摩地。多行相非 散亂。十一有三摩地。多所緣多行相是散亂。 十二有三摩地。多所緣多行相非散亂。有
三摩地一所緣是散亂者。如有一類。隨於一 物思惟不淨。修未純熟。復即於此或觀青 瘀。或觀膖脹。或觀膿爛。或觀破壞。或觀異
赤。或觀被食。或觀分離。或觀白骨。或觀骨 鎖。其心散亂流蕩不住。不專一境。由此 因緣前定退失。後定不進。有三摩地一所
緣非散亂者。如有一類。隨於一物思惟 不淨。修已純熟。復即於此或觀青瘀廣說 乃至或觀骨鎖。心不散亂。不流不蕩。安住 守一。由此因緣前定不失能進後定有三
摩地一行相是散亂者。如有一類。思惟非 常。修未純熟。復即由此。或觀增減。或觀暫 時。或觀轉變。或觀磨滅。其心散亂流蕩不
住。不專一境。由此因緣前定退失後定不 進。有三摩地一行相非散亂者。如有一類 思惟非常。修已純熟。復即由此或觀增減。 廣說乃至或觀磨滅。心不散亂不流不蕩
安住守一。由此因緣前定不失能進後定 有三摩地一所緣一行相是散亂者。如有 一類。思惟色非常。修未純熟。復即於此由 此或觀增減。廣說乃至或觀磨滅。其心散
亂流蕩不住。不專一境。由此因緣前定退 失後定不進。
[0221b13] 有三摩地一所緣一行相非散亂者。如有 一類。思惟色非常。修已純熟。復即於此由 此或觀增減。廣說乃至或觀磨滅。心不散
亂。不流不蕩安住守一。由此因緣前定 不失能進後定。
[0221b18] 有三摩地多所緣是散亂者。如有一類。於 身住循身觀。修未純熟。復於受住循受觀。 於心住循心觀。於法住循法觀。其心散亂
流蕩不住。不專一境。由此因緣前定退失 後定不進有三摩地多所緣非散亂者。如 有一類。於身住循身觀。修已純熟。復於 受住循受觀。乃至於法住循法觀。心不散
亂。不流不蕩安住守一。由此因緣前定不 失能進後定。
[0221b27] 有三摩地多行相是散亂者。如有一類。思惟 非常。修未純熟。復或觀苦。或觀空。或觀非 我。其心散亂流蕩不住。不專一境。由此因
緣前定退失後定不進。
[0221c01] 有三摩地多行相非散亂者。如有一類。 思惟非常。修已純熟。復或觀苦。或觀空或 觀非我。心不散亂。不流不蕩安住守一。由
此因緣前定不失能進後定。
[0221c05] 有三摩地多所緣多行相是散亂者。如有一 類。思惟身是非常。修未純熟復觀受是苦。 心是空。法是非我。其心散亂流蕩不住。不
專一境。由此因緣前定退失後定不進。
[0221c09] 有三摩地多所緣多行相非散亂者。如有 一類。思惟身是非常。修已純熟。復觀受是苦。 心是空。法是非我。心不散亂。不流不蕩安
住守一。由此因緣前定不失能進後定。
[0221c13] 云何無明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 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契經說不達不解 不了知故。名為無明。不正知亦以不了知
為相。或有生疑無明即是不正知性。是則 二種體無差別。欲令彼疑得決定故。顯此 二種其體各別故作斯論。云何無明。答三界
無智。此說應理。謂三界繫無智具攝諸無 明故。若作是說不知三界名無明者。則 應不攝緣滅道諦二種無明。彼不緣三界 故。云何不正知。答非理所引慧。問此中何故
問少答多。謂不正知唯染污慧。非理所引 慧。通染及不染云何知然。如業蘊說。諸意 惡行皆是非理所引意業。有是非理所引意
業非意惡行。謂一切有覆無記意業。及一分 無覆無記意業。故知非理所引慧名通染不 染。答此中非理所引慧者。應知唯攝諸染
污慧。所以者何。非理所引略有二種。一者世 俗。二者勝義。今說勝義非理所引。故知唯 攝諸染污慧。唯染污法名為勝義非理所
引。無覆無記但由世俗得彼名故此後應 理論者與分別論者。相對問答難通顯不正 知。雖是非理所引慧攝。然有正知而妄語 義。汝說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耶者。是分別
論者問。重定前宗。若不定他宗說他過失 則不應理答如是者是應理論者答。謂前 所立理無顛倒故言如是。汝何所欲諸有 正知而妄語者。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
耶者。亦是分別論者問。舉有妄語復審所 宗。答如是者亦是應理論者答。謂彼所說稱 可所宗故言如是。又何所欲無有正知而 妄語耶者。是分別論者將欲設難反定所
宗顯違正理。答不爾者是應理論者。遮彼 所問顯理無違。謂雖不正知是非理所引 慧。然有正知而妄語義非無此義故言不 爾。應聽我說。若言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
諸有正知而妄語。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 語者則應說無有正知而妄語。若不說無 有正知而妄語者。則不應言不正知是非 理所引慧。諸有正知而妄語。彼皆失念不正
知故而妄語。作如是說俱不應理者。是分 別論者前後兩關翻覆設難。前關顯順宗違 理。後關顯順理違宗。二俱不可故總結言作
如是說俱不應理。彼難意言。若不正知即 是非理所引慧者。諸虛誑語皆是非理所引 慧。發此語即從不正知起。應說無有正 知妄語。若說非無正知妄語。則不應說此
語皆從不正知起故。前違理後復違宗。進 退推徵二俱有難。應理論者後通意言。諸虛 誑語雖許皆從不正知起。而可說為正 知妄語。所以者何。虛誑語者正知彼事而
妄說故。謂彼正知所見等事而顛倒說。是故 說為正知妄語。復次虛誑語者正知自想而 妄說故。謂彼正知見等自想而顛倒說。是故
說為正知妄語。復次虛誑語者正知自見而 妄說故。謂彼正知見等自見而顛倒說。是故 說為正知妄語。復次虛誑語者應正知說而 妄說故。謂彼對他王臣等眾應正知說而
顛倒說。是故說為正知妄語。故虛誑語雖 許皆從不正知起而可說為正知妄語。若 此語從不正知起則但名不正知妄語非 正知妄語者。此語亦從十大地法等起。亦
應名受等妄語非正知妄語。應理論者此後 反破分別論者以通前難。三種破中是等彼 破。三種破義如前已說。然於受等大地等 法。略去初後但舉中間無明。詰彼以通前
難應詰彼言。諸無明皆不正知相應耶者是 應理論者問。審定他宗若不定他宗說他 過失則不應理。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 所問理定故言如是。汝何所欲諸有正知而
妄語者皆無明趣無明所纏。失念不正知故 而妄語耶者亦是應理論者問。舉有妄語重 審彼宗。答如是者亦是分別論者答。謂此所 說稱可彼宗故言如是。又何所欲無有正
知而妄語耶者是應理論者將欲設難反定 彼宗顯違正理。答不爾者。是分別論者遮 此所問顯理無違。謂諸無明雖皆不正知相 應。然有正知而妄語義非無此義故言不
爾。應聽我說若言一切無明皆不正知相 應。諸有正知而妄語。皆無明趣無明所纏失 念不正知故而妄語者。則應說無有正知 而妄語。若不說無有正知而妄語者則不
應言一切無明皆不正知相應。諸有正知而 妄語皆無明趣無明所纏失念不正知故而妄 語。作如是說亦俱不應理者。是相應論者
前後兩關翻覆設難。前關顯順宗違理。後關 顯順理違宗。二俱不可故總結言。作如是 說亦俱不應理。此難意言。若諸無明皆不
正。知相應者。諸虛誑語皆是失念。不正知發 此語即從無明而起。應說無有正知妄 語。若說非無正知妄語則不應說此語皆 從無明而起。故前違理後復違宗。進退推
徵二俱有難分別論者理應通言。諸虛誑語 雖許皆從無明而起。然可說為正知妄語。 不說彼為無明妄語。應理論者應告彼言。 我宗亦爾諸虛誑語雖許皆從不正知起而
可說為正知妄語非不正知。故彼非難 云何憍。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 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心憍心慢契經 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
根本。彼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 憍。答諸憍醉極醉悶極悶心傲逸心自取是 謂憍。此中憍等名雖有異而體無別。皆為
顯了憍自性故。云何慢。答諸慢已慢當慢心 舉恃心自取是謂慢。此中慢等名雖有異而 體無別。皆為顯了慢自性故。憍慢何差別。
問何故復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謂此二法展轉相似。見多憍者世人共言此 是多慢。見多慢者。世人共言此是多憍。為令 彼疑得決定故顯憍與慢自性各別故作
斯論。憍慢何差別。答若不方他染著自法心 傲逸本名憍。若方於他自舉恃相名慢。是 謂差別。此中憍者。謂不方他但自染著種
姓色力財位智等心傲逸相。此中慢者。謂方 於他種姓色力財位智等自舉恃相。問憍以 何為自性。有作是說。意為自性。末陀末那
聲相近故。有餘師說。愛為自性。此中說染 著自法故。復有說者。慢為自性。末陀磨那 聲相近故。然依他轉但名為慢。不依他轉
說名為慢。亦名為憍。評曰。應作是說。有 別心所愛所引起說名為憍。唯在意地。 唯修所斷。此憍與慢多種差別。謂慢是煩
惱。憍非煩惱。慢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憍非 結縛隨眠及纏但隨煩惱慢通見修所斷。憍 唯修所斷。慢非大地等法攝。憍是小煩惱
地法攝。然慢與憍俱三界繫。問慢方他起。欲 色二界修所斷慢。可方他起外門轉故。無 色界慢見所斷慢不方他起內門轉故。云何
名慢。答且無色界修所斷慢。雖不方他而 住慢相故亦名慢。復次先在下界方他起 慢由數習力後生無色彼慢現行。有作是 說。雖生無色慢不現行而在下界亦起
彼慢。謂二證得無色定者展轉問答所得定 相因斯起慢。謂我所得勝於彼定。我能速 入彼則不能。我能久住彼則不爾。見所斷慢 雖不方他。而住慢相故亦名慢復次修所
斷慢方他而起由數習力引見所斷慢亦現 行。有作是說。見所斷慢亦方他起。如我見 者集在一處展轉問答我我見相因斯起 慢。謂己我見勝他我見。評曰。應作是說。非
一切慢要方他起。無始時來數習力故。依 自相續慢亦現行。如契經言。尊者無滅往詣 尊者舍利子所。作如是言。我有天眼清淨
過人觀千世界不多用力。舍利子言。此是 汝慢。此慢但依自相續起。然說諸慢方他 起者從多分說。多分方他而起慢故若起 增上慢我見苦是苦。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
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慢 無所緣。或復有執。慢緣他地。或復有執。慢 緣無漏。或復有執。慢緣無為。或復有執。慢
緣他部。為遮如是種種僻執。顯一切慢皆 有所緣。不緣他地。不緣無漏。不緣無為。 不緣他部。故作斯論。若起增上慢我見苦
是苦。或見集是集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緣 得諦順忍。苦現觀邊者。於苦忍樂顯了是
苦。集現觀邊者。於集忍樂顯了是集。彼由 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間不作意故見疑不 行。設行不覺。便作是念。我於苦見是苦。或
於集見是集。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 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緣苦或即緣集。此 中如有一類者。謂修順決擇分者。親近善 士者。謂親近善友。善友謂佛及佛弟子。令
修善法得利樂故。聽聞正法者。毀此流 轉讚歎還滅。引勝行教名為正法。彼能屬 耳無倒聽聞。如理作意者。謂厭惡流轉。欣
樂還滅。正思所聞趣修勝行。由此因緣者。 謂由前三為加行故。得諦順忍者。謂順決 擇分善根中忍。此忍隨順四聖諦理。或順聖
道故。名諦順。苦現觀邊者。於苦忍樂顯了 是苦者。謂緣苦諦順忍。集現觀邊者。於集 忍樂顯了是集者。謂緣集諦順忍。忍樂顯
了是忍異名。皆為顯示觀察法忍。現觀者謂 見道。此忍近彼故名為邊。此則總顯法隨 法行。此中具顯四預流支。謂親近善士乃
至法隨法行預流向果此為先故。彼由此忍 作意持故者。彼瑜伽師由忍觀諦於境作 意善根持故。能令見疑暫不現行。或由中 間不作意故者。已出前定未入後定說為
中間。非理作意名不作意。或此顯無如理 作意。此則顯後設行不覺見疑不行者。由 忍作意善根持故。此中見者。謂有身見及戒
禁取。疑者謂疑。有說見者。謂有身邊見戒 禁取。唯除邪見。得忍不撥四聖諦故。西 方師言。唯戒禁取此中名見。以得忍者不
執我故。評曰。應作是說。彼亦執我。是故此 中初說為善。雖暫執我不執斷常故。雖 暫計淨不執為勝故。然諸煩惱由五因緣。
雖未永斷而不現行。一由奢摩他力。二由 毘鉢舍那力。三由善師友力。四由好居處 力。五由性薄煩惱力。此中略故但舉前二
忍。謂毘鉢舍那作意。謂奢摩他。由二善根所 任持故見疑不行。設行不覺者煩惱細故。覺 慧劣故。便作是念乃至廣說者。彼有漏忍觀
苦集諦。便謂已得無漏真見。未得謂得名增 上慢。因見苦起者。緣所緣苦。因見集起者 緣所緣集。彼有漏忍雖能總別觀苦集諦。而
增上慢但能別緣。謂見苦所斷者。但緣自地 見苦所斷法。乃至修所斷者。但緣自地修所 斷法。問此增上慢亦應能緣苦集忍品心心
所法。何故但說緣苦集耶。答亦應說彼而 不說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說。復次緣忍品者 唯修所斷。緣苦集者通五部慢。此中但說
能遍緣者故不說緣忍增上慢。復次有漏忍 品亦苦集攝。是故此中說緣苦集。緣苦集言 遮計此慢無所緣執。亦遮此慢能緣他地及
他部執。有餘師說。緣苦集者緣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