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5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 一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六
[0263a08] 問何故名善不善無記答若法巧便所持。能 招愛果。性安隱故名善。巧便所持者顯道 諦。能招愛果者。顯苦集諦少分即有漏善。
性安隱者顯滅諦。若法非巧便所持。能招 不愛果。性不安隱故名不善。此總顯苦集 諦少分即諸惡法。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
名無記。復次若法能招可愛果樂受果。故名 善。若法能招不愛果苦受果。故名不善。若 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能 引可愛有芽及解脫芽故名善。若法能
引非愛有芽故名不善。若法與彼二種相 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能令生善趣故名 善。若法能令生惡趣故名不善。若法與彼 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墮還滅品。
性輕昇故名善。若法墮流轉品。性沈重故 名不善。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霧 尊者言。由四事故名善。一自性故。二相應
故。三等起故。四勝義故。自性故者。謂自性 善。有說。是慚愧。有說。是三善根。相應故者。 謂相應善即彼相應心心所法。等起故者。謂
等起善即彼所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勝義 故者。謂勝義善即是涅槃安隱故名善。分別 論者亦作是說。自性善謂智。相應善謂識。等
起善謂身語業。勝義善謂涅槃。由四事故 名不善。一自性故。二相應故。三等起故。四 勝義故。自性故者。謂自性不善。有說。是無慚
無愧。有說。是三不善根。相應故者。謂相應不 善即彼相應心心所法。等起故者。謂等起不 善即彼所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勝義故者。
謂勝義不善即是生死不安隱故名不善。分 別論者亦作是說。自性不善謂癡。相應不善 謂識。等起不善謂身語業。勝義不善謂生死。
脇尊者言。若法是如理作意。自性與如理作 意相應。從如理作意等起。是如理作意等流 離繫果故名善。若法是非理作意。自性與非
理作意相應。從非理作意等起。是非理作 意等流果故名不善。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 名無記。復次若法是慚愧。自性與慚愧相應。
從慚愧等起。是慚愧等流離繫果故名善。 若法是無慚無愧。自性與無慚無愧相應。從 無慚無愧等起。是無慚無愧等流果故名不
善。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 法是三善根。自性與三善根相應。從三善根 等起。是三善根等流離繫果故名善。若法是
三不善根。自性與三不善根相應。從三不善 根等起。是三不善根等流果故名不善。若法 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是信等
五根。自性與信等五根相應。從信等五根 等起。是信等五根等流離繫果故名善若法 是五蓋。自性與五蓋相應。從五蓋等起。是
五蓋等流果故名不善。若法與彼二種相違 故名無記。集異門說。何故名善。答由此能 引可愛可憙可樂悅意如意果。故名善。此顯
等流果。復次由此能招可愛可喜可樂悅意 如意異熟故名善。此顯異熟果。何故名不 善。答由此能引不可愛不可憙不可樂不悅
意不如意果。故名不善。此顯等流果。復次 由此能招不可愛不可憙不可樂不悅意不 如意異熟。故名不善。此顯異熟果。若法與
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問世尊定記苦真是 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一切法者 謂十二處。如是諸法世尊顯說施設開示。如 何可立為無記耶。答非為不說故名無
記。然諸善法佛記為善。諸不善法記為不善。 若法不可記善不善。說為無記。復次佛記 善法有可愛果。記不善法有非愛果。若法
無彼二果可記。說為無記。復次由二事故 善法可記。一由自性。二由異熟。不善亦爾。 無記雖有自性可記。而無異熟故名無記。
或有不說故名無記。如諸經中應捨置記。 四種記論雜蘊已說。
[0263c21]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有異熟。幾無異熟。 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 或有執。離思無異熟因。離受無異熟果。如
譬喻者為止彼意。顯異熟因及異熟果俱 通五蘊。或復有執。諸異熟因果。若熟已因 體便無。如飲光部。彼作是說。諸異熟因果
未熟位其體猶有。果若熟已其體便無。如外 種子。芽未生位其體猶有。牙若生已其體 便無。為遮彼意顯異熟因果已熟位其體猶
有。或復有執。善不善業無異熟果。如諸外 道。為破彼義顯善惡業有異熟果。為止 此等種種異執顯己所宗故作斯論。復次 勿為止他顯示己義。但為開發諸法實性
令生正解故作斯論。答諸不善有異熟。諸 無記無異熟。此廣分別應准前門。問有異 熟者義何謂耶。為與自異熟法俱名有異 熟。為與他異熟法俱名有異熟。設爾何失。
若與自異熟法俱名有異熟則因果應並。 伽他所說復云何通。如說。
作惡不即受 非如乳成酪
猶灰覆火上 愚蹈久方燒
[0264a13] 有薩闍草。磨置乳中即便成酪。業果不爾。 如灰覆火。愚夫輕蹈。初雖不覺後便被燒。 作惡亦爾。因時雖樂至果熟時有惡趣苦。
若與他異熟法俱名有異熟。則應聖道亦 有異熟。與他異熟俱時起故。答自異熟俱 名有異熟。問若爾。因果應並。伽他所說復
云何通。答俱有二種。一者有俱。二者並俱。 有俱者。如有因有果有所緣有異熟。有因有 果者。如因謝已百俱胝劫果乃現前。相去雖
遠。而後名有因前名有果。有所緣者。如人 住此觀日月輪發生眼識。此彼相去雖四 十千踰繕那量。而此眼識名有所緣。有異熟
者。如造業已百俱胝劫異熟方起。相去雖 遠。而前業因名有異熟。並俱者。如有尋有 伺有喜有警覺。有尋者謂尋相應法。有伺者
謂伺相應法。有喜者謂喜根相應法。有警覺 者謂作意相應法。應知此中有異熟者。依有 俱說。不依並俱。復次俱有二種。一者有俱。
二者合俱有俱者。如有因有果有所緣有異 熟。合俱者。如有尋有伺有喜有警覺應知 此中有異熟者。依有俱說不依合俱。復次
俱有三種。一者近俱。二者遠俱。三者近遠俱。 近俱者。如有尋有伺有喜有警覺。遠俱者。 如有因有果有所緣有異熟。近遠俱者。如有
漏有隨眠有緣有事。有漏者謂漏相應法。及 漏所緣法。有隨眠亦爾。有緣者謂與彼緣近 遠諸法。有事亦爾。事謂因事或所繫事。應知
此中有異熟者。依遠俱說不依餘二。問何 故名異熟。答異類而熟故名異熟。熟有二 種。一同類。二異類。同類熟者謂等流果。即善
生善。不善生不善。無記生無記。異類熟者 謂異熟果。即善不善法招無記果。餘問答義 如雜蘊說。
[0264b17]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 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 譬喻者作如是說。異生不能斷諸煩惱。大
德說曰。異生無有斷隨眠義。但能伏纏。若 作是說於理無損。問彼何故作此執。答依 契經故。謂契經說。若以聖慧見法斷者。是
名真斷非諸異生。已有聖慧故未能斷。 問若爾。經說復云何通。如說。苾芻彼猛憙 子。已斷欲染。已斷色染。已斷空無邊處識
無邊處無所有處染。生非想非非想處。又 說外仙已離欲染。彼作是答。所引契經不 斷說斷不離說離如餘契經不斷說斷不 離說離。何等契經不斷說斷。如說。
愚執我我所 死時皆永斷
智者既知此 不執我我所
[0264c03] 何等契經不離說離。如說。有村邑中童男 童女。戲弄灰土以造舍宅。於此舍宅未離 染時修營擁衛。若時離染毀壞捨去。如此
二經不斷說斷不離說離。所引契經義亦應 爾。然諸異生於諸煩惱。實未永斷但能暫 伏。謂離染時以世俗道攀初靜慮離欲界 染。漸次乃至攀非想非非想處。離無所有處
染。非想非非想處無上可攀故不能離。猶 如蚇蠖緣草木時攀上捨下。若至極處 無上可攀即便退下。如人上樹應知亦然。 如野干等踐暴麻蘆。但損苗莖不除根
栽。異生離染應知亦然。唯能暫伏不能永 斷。為遮彼意顯諸異生以世俗道亦能斷 結。或復有執。必無聖者以世俗道斷煩惱 義。彼作是說。聖者何緣捨無漏道而用世
俗。為遮彼意顯有聖者以世俗道斷煩 惱義。或復有執。一切煩惱皆悉頓斷。無漸 斷義。彼作是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煩惱頓 斷。即由彼定斷一切惑。是故說名金剛喻
定。猶如金剛能破鐵石牙骨貝玉末尼等 故。彼雖許有四沙門果。然斷煩惱要金剛 定。問前之三果未能斷惑。何用立為。彼作 是答。前之三果伏諸煩惱。引金剛定令現
在前。方能永斷故非無用。譬如農夫左手握 草右執利鎌一時刈斷。為遮彼意顯諸煩 惱有二對治。謂見及修二道差別。一一現前
皆能永斷。或復有執。於四聖諦得現觀時 頓而非漸。為斷彼執顯於四諦得現觀 時漸而非頓。見所斷惑如修所斷。不應一 時斷一切故。若於四諦得現觀時頓非漸
者。便違聖教。如契經說。給孤獨長者來詣 佛所白佛言。世尊。於四聖諦得現觀時。 為頓為漸。世尊告曰。如四桄梯漸登非頓。
或復有執。一切煩惱無有見修所斷差別。為 遮彼意顯諸煩惱定有見修所斷差別。為 止此等種種異執顯己所宗故作斯論。復 次勿為止他顯示己義。俱為開發諸法實
性令生正解故作斯論。答三結中有身見 結見為前行有二句。或見所斷。或見修所 斷。問前行是何義。答先立義先答義是前行
義。先立義是前行義者。先立見所斷句。後 立不定句。先答義是前行義者。先以見所斷 句答。後以不定句答。云何見所斷。若有身
見非想非非想處繫。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苦 忍斷。是見所斷。謂有身見從欲界乃至非想 非非想處可得。世俗道起能斷欲界乃至無
所有處有身見。於非想非非想處有身見。此 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若見道現在 前時方能斷彼。此中有身見者。定彼自性。
非想非非想處繫者。定彼地。隨信隨法行者。 定彼能斷補特伽羅。現觀邊苦忍者。定彼對 治道。斷者。定彼道所作。若有身見有不雜
對治決定對治不共對治。聖者斷非異生。 聖道斷非世俗。見道斷非修道。忍斷非智 者是此所說。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
斷見所斷。何者是餘。謂從欲界乃至無所有 處有身見。彼若異生斷以修道斷。聖者斷 以見道斷。異生斷以世俗道斷。聖者斷以
無漏道斷。異生斷以智斷。聖者斷以忍斷。 異生斷以九品斷九品。聖者斷以一品斷 九品。異生斷數起斷。聖者斷不起斷。異生斷
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斷。如有身見結。五順 下分結中有身見結。五見中有身見邊執見 亦爾。自性同故俱通九地唯一部故。戒禁取
疑結見為前行有二句。或見所斷或見修所 斷。前行義如上說。云何見所斷。若戒禁取疑 非想非非想處繫。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諸忍
斷。是見所斷。謂戒禁取疑從欲界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可得。世俗道起能斷欲界乃至 無所有處戒禁取疑。於非想非非想處戒禁 取疑。此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若
見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此中戒禁取疑者。 定彼自性。非想非非想處繫者。定彼地。隨 信隨法行者。定彼能斷補特伽羅。現觀邊諸
忍者。定彼對治道。斷者定彼道所作。若戒 禁取疑有不雜對治決定對治。不共對治。聖 者斷非異生。聖道斷非世俗。見道斷非修
道。忍斷非智者是此所說。餘若異生斷修所 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何者是餘。謂從欲 界乃至無所有處戒禁取疑。彼若異生斷以
修道斷。聖者斷以見道斷。異生斷以世俗 道斷。聖者斷以無漏道斷。異生斷以智斷。 聖者斷以忍斷。異生斷以九品斷九品。聖
者斷以一品斷九品。異生斷數起斷。聖者 斷不起斷。異生斷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斷。 如戒禁取疑結。四暴流軛中見暴流軛四取
中見取戒禁取。四身繫中戒禁取此實執取 身繫。五順下分結中戒禁取疑結。五見中邪 見見取戒禁取。七隨眠中見疑隨眠。九結中
見取疑結亦爾。自性同故俱通九地唯四 部故。貪不善根修為前行有二句。或修所 斷或見修所斷。問前行是何義。答先立義先
答義是前行義。先立義是前行義者。先立修 所斷句。後立不定句。先答義是前行義者。先 以修所斷句答。後以不定句答。云何修所
斷。若貪不善根學見迹諸智斷。是修所斷。謂 貪不善根五部可得。即見苦乃至修所斷。見 道起能斷見苦乃至見道所斷貪不善根。於
修所斷貪不善根。此見道無能斷力。便住不 進。後勝修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此中貪不 善根者定彼自性。學見迹者定彼能斷補特
伽羅。諸智者定彼對治道。斷者定彼道所 作。若貪不善根有不雜對治決定對治不共 對治。聖者斷非異生。修道斷非見道。智斷
非忍者是此所說。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 弟子斷見所斷。何者是餘。謂前四部貪不善 根即見苦乃至見道所斷。彼若異生斷以修
道斷。聖者斷以見道斷。異生斷以世俗道 斷。聖者斷以無漏道斷。異生斷以智斷。聖 者斷以忍斷。異生斷以九品斷九品。聖者
斷以一品斷九品。異生斷數起斷。聖者斷不 起斷。異生斷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斷。問此 中所說若貪不善根學見迹諸智斷是修所斷
者。顯聖者身中修所斷貪不善根。餘若異生 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者。顯異生聖 者身中見所斷貪不善根。餘有異生身中修
所斷貪不善根。此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 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彼已說在前 所說中。所以者何。以部差別建立煩惱。不
以在身諸煩惱。部有五無六。聖者見道現 在前時斷見所斷。後若修道現在前時斷修 所斷。異生修道現在前時總斷五部。以諸異 生不能分別五部差別唯能總斷。說異生
斷修所斷言。即已說彼故不別說。復次說 學見迹諸智斷言。即已顯彼故不別說。異生 身中修所斷者。即學見迹智所斷故。如貪不
善根。瞋癡不善根。三漏中欲漏。四暴流軛 中欲暴流軛。四取中欲取。四身繫中貪欲瞋 恚身繫。五蓋中除惡作疑餘蓋五結中瞋結。
五順下分結中貪欲瞋恚結。七隨眠中欲貪 瞋恚隨眠。九結中恚結亦爾。自性同故俱唯 欲界通五部故。有漏無明漏見為前行有
三句。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見修所斷問前 行是何義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