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6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 五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三
[0335a29]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一一盡何果攝。問何 故作此論。答先雖說十五部結盡諸果所 攝。而未說十六章煩惱盡諸果所攝。今欲
說之故作斯論。答三結中有身見盡四沙門 果攝。或無處。四沙門果攝者。謂彼盡證預流 果時即預流果攝。乃至證阿羅漢果時即阿
羅漢果攝。或無處者謂無異生非果攝義。 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 有身見故。次第者苦現觀一心頃。集滅現觀
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有身見盡非果攝。 如三結中有身見盡。應知五順下分結中有 身見。五見中有身見邊執見盡亦爾。自性等
故同對治故。戒禁取疑盡四沙門果攝。四果 攝義如前應知。此無異生非果攝義。所以 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戒禁取
疑故。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 道類智忍滅時方斷彼盡。道類智生時隨其 所應證前三果。戒禁取疑盡即前三果攝 故。如三結中戒禁取疑盡。應知四瀑流軛
中見瀑流軛。四取中見取戒禁取。四身繫中 戒禁取此實執身繫。五順下分結中戒禁取 疑。五見中邪見見取戒禁取。七隨眠中見
疑隨眠。九結中見取疑結盡亦爾。自性等故。 同對治故。三不善根盡不還阿羅漢果攝。或 無處。不還果攝者。謂彼盡證不還果時即不
還果攝。阿羅漢果攝者。謂彼盡證阿羅漢果 時即阿羅漢果攝。或無處者。謂諸異生已離 欲染彼盡非果攝。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
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盡非果攝。無次第者 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離欲染第九無間道 滅時方斷彼盡。第九解脫道生時證不還果
即不還果攝故。如三不善根盡。應知三漏中 欲漏。四瀑流軛中欲瀑流軛。四取中欲取。四 身繫中貪欲瞋恚。五蓋中前四蓋。五結中瞋
嫉慳結。五順下分結中貪欲瞋恚。六愛身中 鼻舌觸所生愛身。七隨眠中貪欲瞋恚。九結 中恚嫉慳結盡亦爾。自性等故。同對治故。有
漏無明漏盡阿羅漢果攝。謂彼盡證阿羅漢 果時即阿羅漢果攝。無有異生非果攝義。 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有 漏無明漏故。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
者何。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斷彼盡。初盡智 生時證阿羅漢果彼盡即阿羅漢果攝故。如 有漏無明漏盡。應知四瀑流軛中有無明瀑
流軛。四取中我語取。五結中貪慢結。五順上 分結中除色貪餘四。六愛身中意觸所生愛 身。七隨眠中有貪無明慢。九結中愛慢無明
結盡亦爾。自性等故。同對治故。疑蓋盡四沙 門果攝。或無處。四沙門果攝者如前說。或無 處者。謂諸異生已離欲染疑蓋盡非果攝。
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 疑蓋盡非果攝。次第者道現觀二心頃疑蓋 盡非果攝。色貪順上分結盡阿羅漢果攝或 無處。阿羅漢果攝者。謂彼盡證阿羅漢果時
即阿羅漢果攝。或無處者。謂諸異生已離色 染彼盡非果攝。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 見道十五心頃及道類智等諸有學位彼盡 非果攝。次第者從離第四靜慮染第九解
脫道。乃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盡非果攝。 如色貪順上分結盡。應知眼耳身觸所生愛 身盡亦爾。自性等故。同對治故。然有差別。
此中應言或無處者。謂諸異生已離梵世染 彼盡非果攝。已離梵世染入正性離生者。 見道十五心頃及道類智等諸有學位彼盡非 果攝。次第者從離初靜慮染第九解脫道。
乃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盡非果攝。九十 八隨眠中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隨眠盡四沙 門果攝或無處。此如十五部結中欲界前四 部盡說。欲界修所斷隨眠盡不還阿羅漢果
攝或無處。此如十五部結中。欲界第五部盡 說。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 攝或無處。此如十五部結中色界前四部盡
說。色界修所斷隨眠盡阿羅漢果攝或無處。 此如十五部結中色界第五部盡說。無色界 見苦集滅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
此如十五部結中無色界前三部盡說。無色 界見道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攝。此如十五 部結中無色界第四部盡說。無色界修所斷 隨眠盡阿羅漢果攝。此如十五部結中無色
界第五部盡說。預流向中諸結盡何果攝。答 無處。所以者何。預流果前無沙門果攝彼 盡故。預流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預流果。謂
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一來向中 諸結盡何果攝。答預流果或無處。預流果攝 者。謂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或無
處者。謂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 心頃諸結盡非果攝。次第者欲界前五品修 所斷諸結盡非果攝。所以者何。是勝果道所
證得故。如勝果道非果所攝。所得結盡理亦 應爾。一來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一來果。謂 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及攝欲界
修所斷前六品諸結盡。不還向中諸結盡何果 攝。答一來果或無處。一來果攝者。謂此果中。總 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及攝欲界修所斷前
六品諸結盡。或無處者。謂已離欲乃至無所 有處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諸結 盡非果攝。次第者。欲界修所斷第七第八品
諸結盡非果攝。不還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 不還果。謂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 及攝欲界修所斷諸結盡。阿羅漢向中諸結
盡何果攝。答不還果或無處。不還果攝者。謂 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及攝欲界 修所斷諸結盡。或無處者。謂離初靜慮一品。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八品染諸結盡非果攝。 所以者何。是勝果道所證得故。如勝果道 非果所攝。所得結盡理亦應爾阿羅漢果中
諸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謂此果中總攝 三界見修所斷諸結盡。問此中為說諸向果 中所成就諸結盡。為說諸向果中新所證
得諸結盡。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 若說諸向果中所成就諸結盡者。前三果中 諸結盡不應唯說自果攝。如已離欲前五 品染入正性離生者。至道類智時證預流
果。彼欲界修所斷五品結盡。非此果攝。何 故不說或無處耶。又已離欲前八品染入 正性離生者。至道類智時證一來果。彼欲 界修所斷第七八品結盡非此果攝何故不
說或無處耶。又已離欲乃至無所有處染 入正性離生者。至道類智時證不還果。彼 上二界七地修所斷結盡非此果攝何故不 說或無處耶。若說諸向果中新所證得諸
結盡者。後三向中諸結盡不應亦說前果 攝。向中新所證結盡定非前果所攝故。答此 中總說諸向果中所成就諸結盡。問若爾善 通後三向難。前三果難當云何通。答此說
具縛入見道者故。前三果所成就結盡唯 說自果攝。有作是說。此中果位說新所證 所求滿故。向位未滿所求事故總說成就 故。向果位二說善通。
[0336c13] 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欲界修所斷諸結 盡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處。一來果攝者。謂 欲界修所斷前六品諸結盡。或無處者。謂
欲界修所斷第七第八品諸結盡。已離欲染 未離色染。色界修所斷諸結盡何果攝。答無 處。謂離初靜慮一品乃至第四靜慮八品染。
彼修所斷諸結盡非果攝。已離色染未離 無色染。無色修所斷諸結盡何果攝。答無處。 謂離空無邊處一品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八 品染。彼修所斷諸結盡非果攝。
[0336c23] 此中說有四沙門果。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 果阿羅漢果。問何故說此四沙門果。答為止 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說。四沙門果唯是
無為如分別論者。問彼何故作是說。答依 契經故。如契經說。佛告苾芻。吾當為汝 說沙門性及沙門沙門果。云何沙門性。謂八
支聖道。云何沙門謂成就此法者。云何沙門 果。謂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云何預流果謂 永斷三結。云何一來果謂永斷三結薄貪
瞋癡。云何不還果謂永斷五順下分結。云何 阿羅漢果。謂永斷貪瞋癡及一切煩惱。依此 經故說沙門果唯是無為。為遮彼意顯沙
門果亦有為亦無為。若沙門果唯無為者便 違契經。如契經說。有行四向有住四果。此 中住者住有為果非無為果。以無為果不
可住故。彼作是說。無為果中亦可說住故。 施設論作如是說。彼住於斷不求勝進。為 得未得。為獲未獲。為觸未觸。為證未證。
彼論非證。所以者何。彼論意說。住於道故。 謂住斷者非如乘象馬住象馬上。但於證 斷道不進不退說名為住。有餘契經。唯說
有為是沙門果。如說五根增上猛利迅速圓 滿。名俱解脫阿羅漢果。次減劣者名慧解脫 阿羅漢果。次減劣者名不還果。次減劣者名
一來果。最減劣者名預流果。此中。唯說信 等五根勝劣差別名沙門果故。知沙門果。 非但是無為。問若沙門果亦是有為。云何通
彼所引契經。答四沙門果實通有為無為。而 彼契經且說是無為者。所以者何。唯說果 故。若法是沙門果非沙門性者彼經說之道。
是沙門果亦是沙門性故彼不說。復次若法 是婆羅門果非婆羅門性者彼經說之道。是 婆羅門果亦是婆羅門性故彼不說。復次若 法是梵行果非梵行性者彼經說之道。是梵
行果亦是梵行性故彼不說。復次若法是果 非有果者彼經說之道。是果亦是有果故彼 不說。復次若法是離非有離者彼經說之 道。是離亦是有離故彼不說。復次若法是所
求非所厭者彼經說之道。是所求亦是所厭 故彼不說。為止如是他宗所說欲顯自 宗故說四果。復次勿為止他顯示己義。但 為開發法相正理令他了知故說四果。問
四沙門果自性是何。答品類足論作如是說。 預流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為。云何有為預 流果。謂證預流果者於諸學法已正當得。
已得者謂過去。正得者謂現在。當得者謂未 來。云何無為預流果。謂證預流果者。於諸 結斷已正當得。已得者謂過去。正得者謂現
在。當得者謂未來。問道是有為墮在三世可 說於彼已正當得。斷是無為不墮三世云 何說於彼已正當得耶。答品類足論應作 是說。於諸結斷得獲觸證不應說言已正
當得。作是說者有別意趣。欲顯彼斷得及 相續得者。謂彼斷得在過去名已得。在現 在名正得。在未來名當得。相續者謂證斷 相續。在過去名已得。在現在名正得。在
未來名當得。又彼論說一來果有二種。謂 有為及無為。云何有為一來果。謂證一來果 者。於諸學法已正當得。餘如前說。云何無
為一來果。謂證一來果者。於諸結斷已正 當得餘如前說。不還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 為。云何有為不還果。謂證不還果者。於諸
學法已正當得餘如前說。云何無為不還果。 謂證不還果者。於諸結斷已正當得。餘如 前說。阿羅漢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為。云何
有為阿羅漢果。謂證阿羅漢果者。於諸無 學法已正當得。餘如前說。云何無為阿羅漢 果。謂證阿羅漢果者。於諸結斷已正當得。
餘如前說。施設論中亦作是說。預流果有 二種。謂有為及無為。云何有為預流果。謂此 果得及此得得。此果得者。謂有為無為預流
果得。此得得者。謂此果得之得由此果得故 成就預流果。由此得得故成就此果得。若 諸學根學力學戒學善根八學法。及此種類
諸學法。是名有為預流果。云何無為預流果。 謂三結永斷。及此種類諸結法永斷。八十八 隨眠永斷。及此種類隨眠法永斷。是名無為
預流果。一來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為。云何 有為一來果。謂此果得及此得得。餘如前說。 若諸學根學力學戒學善根八學法。及此種
類諸學法。是名有為一來果。云何無為一來 果。謂三結永斷。及此種類諸結法永斷。八十 八隨眠永斷。及此種類隨眠法永斷貪瞋癡
倍斷。及此種類煩惱法倍斷。是名無為一來 果。不還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為。云何有為 不還果。謂此果得及此得得。餘如前說。若諸
學根學力學戒學善根八學法。及此種類諸學 法。是名有為不還果。云何無為不還果。謂五 順下分結永斷。及此種類諸結法永斷。九十
二隨眠永斷。及此種類隨眠法永斷。是名無 為不還果。阿羅漢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為。 云何有為阿羅漢果。謂此果得及此得得。餘
如前說。若諸無學根無學力無學戒無學善 根十無學法。及此種類諸無學法。是名有為 阿羅漢果。云何無為阿羅漢果。謂貪瞋癡永
斷。及一切煩惱永斷。越一切趣斷一切路。 滅三種火渡四瀑流。摧諸傲慢離諸渴愛。 破阿賴耶。無上究竟無上寂靜無上安樂。及
諸愛盡離滅涅槃。是名無為阿羅漢果。是謂 四沙門果自性我物相分本性。已說自性。所 以今當說。問何故名沙門果。沙門果是何
義。答所有聖道是沙門性。有為無為及諸 擇滅。是此果故名沙門果。問若爾。此果不 應唯四。謂見道中八忍品是沙門性。八智
品是有為沙門果。八部法斷是無為沙門果。 離欲界染時九無間道是沙門性。九解脫道 是有為沙門果。九品法斷是無為沙門果。如
是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應知亦爾。 如是便有八十九有為沙門果。八十九無為 沙門果。若依此說。此沙門果有二百六十 七。謂八十九在過去。八十九在現在。八十
九在未來。品類足論作如是說。云何果法。 謂一切有為法及擇滅。隨諸聖道爾所剎那。 即有爾所有為沙門果。隨有漏法有爾所
量。擇滅無為亦有爾所。隨有爾所擇滅無 為。即有爾所無為沙門果。若以剎那在身 分別。便有無量沙門果體。何故唯說四沙 門果。有作是說。此是世尊為受化者所宜
聞故有餘略說。脇尊者曰。唯佛世尊能具 正智諸法性相勢用分齊。餘不能知。若此 堪立沙門果者即便立之。若不堪者便不 建立。故不應難。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是
世尊為開智者簡要而說。故不應難。復次 此四果位易見易施設。謂此是預流果乃至 此是阿羅漢果。所餘諸位難見難施設。故佛
但說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諸瑜伽師於 果發起增上慶悅。餘位不爾。如務農者於 六月中修治稼穡。後收子實積置場中生
大慶悅。此亦如是。故佛唯說四沙門果。復 次此四果位具三因緣。一捨曾得道。二得 未曾得道。三證結斷一味得。餘位不爾。故
佛唯說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具五因 緣。一捨曾得道。二得未曾得道。三證結斷 一味得。四頓得八智。五一時修十六行相。餘
位不爾。故佛唯說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 位。是瑜伽師最勝安隱穌息之處。餘位不爾 故佛唯說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所有聖
道是功用。是功用究竟所有結斷是所作。是 所作究竟。餘位聖道是功用非功用究竟。餘 位結斷是所作非所作究竟。故佛唯說四沙
門果。復次此四果位容修行者廣修聖道。 餘位不爾。故佛唯說四沙門果。復次此四 果位。諸瑜伽師能善了知功德過失。功德者
謂道及道果。過失者謂生死因果。餘位不爾。 故佛唯說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諸瑜 伽師方能善取四聖諦相。餘位不爾。如人
道。行於四方相未能善取。若坐一處方能 善取。此亦如是。故佛唯說四沙門果。復次 此四果位。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