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9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 六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四
[0494b21] 彼後所引舍利子經亦不定遮一時生義。謂 舍利子。善知入出覺支定心。於覺支定。隨 心所欲能自在住。此依時分說住覺支隨
意自在。不說別起一一覺支。故不成證。復 次彼經依住三地覺支。故作是說亦不違 理。謂於日初分欲住有尋有伺地覺支。即 便能住。於日中分欲住無尋唯伺地覺
支。即便能住。於日後分欲住無尋無伺地 覺支。即便能住。故作是說不違俱起。復次 彼經依住三根相應覺支而說亦不違理。 謂於日初分欲住樂根相應覺支。即便能
住。於日中分欲住喜根相應覺支。即便能 住。於日後分欲住捨根相應覺支。即便能 住。故作是說不違俱起。復次彼經依住三 三摩地俱生覺支而說亦不違理。謂於日初
分欲住空三摩地俱生覺支。即便能住。於 日中分欲住無願三摩地俱生覺支。即便能 住。於日後分欲住無相三摩地俱生覺支。 即便能住。故作是說不違俱起。復次彼經
依住三智俱生覺支而說亦不違理。謂於 日初分欲住盡智俱生覺支。即便能住。於 日中分欲住無生智俱生覺支。即便能住。 於日後分欲住無學正見智俱生覺支。即
便能住。故作是說不違俱起。復次彼經依 住九地覺支而說亦不違理。謂於日初分 欲住未至定等三地覺支。即便能住。於日 中分欲住後三靜慮地覺支。即便能住。於
日後分欲住前三無色地覺支。即便能住。 故作是說不違俱起。或復有執。靜慮近分 有喜無戒。或復有執。靜慮中間以上諸地
有正思惟。或復有執。無色地中亦得有戒。 為遮此等種種異執及顯正理故作斯論。
[0494c24] 若依未至定念覺支現在前時。學六覺支 八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此中六覺支者除喜覺支。九道支者正見正
智隨除一種。餘皆具有。此說即遮靜慮近 分有喜無戒。亦有誦言。若依有尋有伺未 至定。念覺支現在前者。雖於義無益而為 除疑故作是說。如餘處說。依未至言通
靜慮中間。及上地近分。皆未至彼根本定 故立未至名。今為簡去靜慮中間及上近 分。故說若依有尋有伺未至定言。此顯唯 依初靜慮前未至定念覺支現在前。若依初
靜慮念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現 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此中九道 支者如前說。餘皆具有。若依靜慮中間念
覺支現在前時。學六覺支七道支現在前。無 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依第三第四靜慮 亦爾。此中六覺支者除喜覺支。學七道支
者除正思惟。無學八道支者除正思惟及正 見正智隨一。此說便止上地亦有正思惟 執。若依第二靜慮念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 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
前。彼地有喜無正思惟。餘如前說。若依無 色定念覺支現在前時。學六覺支四道支現 在前。無學六覺支五道支現在前。此中六覺
支者除喜覺支。學四道支者。除正思惟及正 語業命。無學五道支者。即除前四及正見正 智隨一。此說便止無色定中亦有戒執擇法
精進輕安定捨覺支。正見正勤正念正定道 支亦爾。皆通一切地如念覺支故此即總 說。有差別者。若正見道支現在前時定除 正智。
[0495a26] 若依初靜慮喜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 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此 中九道支者正見正智隨除一種。餘皆具有。
若依第二靜慮喜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 七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 此中學七道支者除正思惟。無學八道支者。
除正思惟及正見正智隨一。問何故近分地 無喜覺支耶。答非田器故。復次諸近分地 已離下染未離下染俱得現前。未甚希 奇故不生喜。如人被縛及解脫時所得勝
事。心於此事不以為奇。故不生喜。復次 若近分地亦有喜者。與根本地應無差別。 復次若近分地亦有喜者。應耽著此喜不 求根本地。若爾便應障離下染。如人中路
有所耽著。於所趣方不能速至。故諸近 分無喜覺支。若依未至定正思惟現在前 時。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九
道支現在前。此中六覺支者。除喜覺支。九道 支者。正見正智隨除一種。餘皆具有。若依 初靜慮正思惟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
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此中無 學九道支者如前應知。問何故上地無正思 惟。答非田器故。復次為對治尋希求上 地。若上地中亦有尋者。應不希求起勝加
行。復次若下地法上地皆有。是則應無漸次 滅法。若無漸滅法應無究竟滅法。若無究 竟滅法。應無解脫出離涅槃。勿有此失。是
故上地無正思惟。復次正思惟麁上地微細。 復次正思惟者。是尋求相。上無尋求故彼非 有。復次若地中有身語表業。及五識中隨
有一種。可於此地有正思惟。上地中無身 語表業。及五識身故彼非有。若依未至定 正語現在前時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
學六覺支九道支現在前。此中六覺支者。除 喜覺支。餘如前說。若依初靜慮正語現在 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
九道支現在前。此中無學九道支者如前應 知。若依靜慮中間正語現在前時。學六覺 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 前。依第三第四靜慮亦爾。此中六覺支者
除喜覺支。學七道支者除正思惟。無學八道 支者。除正思惟及正見正智隨一。若依第二 靜慮正語現在前時。學七覺支七道支現在
前。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此中學七道 支無學八道支俱如前說。正業正命亦爾者。 俱唯六地有故。問何故無色無正語等三種
戒耶。答非田器故。復次戒是色一分。無色 無色故彼無戒。復次戒是大種所造。無色無 大種故亦無戒。問既無無漏大種。亦應無
無漏戒耶。答戒由大種而得成。色不由大 種而成。無漏但由心力成無漏故。復次厭 患諸色入無色定。戒是色故彼地中無。復次
若無色定猶有色者。則應無有漸次滅法。 乃至廣說。故彼無戒。復次對治惡戒故有 善戒。無色界定不能對治諸惡戒法。故無
善戒。所以者何。諸惡戒法唯欲界有。無色於 欲具四遠故不能對治。云何四遠。一所依 遠。二所緣遠。三行相遠。四對治遠。故無色定 無正語等三種戒支。
[0495c27] 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勝四神 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世尊雖說菩提 分法而不說有三十七種。但說七覺支名
菩提分法。云何知然。經為量故。謂契經說 有一苾芻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却住一面 而白佛言。如世尊說。七覺支者何謂七覺
支。世尊告曰。即七種菩提分法名七覺支。問 菩提分法有三十七。何故世尊唯說七覺支 名菩提分法。答佛隨苾芻所問而答。苾芻
唯問七覺支故。佛唯說七菩提分法。若彼 苾芻問四念住乃至若問八道支者。佛亦 應隨彼所問一一而答。復次彼契經中唯 說無漏菩提分法。唯七覺支一向無漏。故偏
說之。餘通有漏故彼不說。有作是說。餘 契經中亦具說有三十七種菩提分法。時既 久遠彼經滅沒。云何知然。如彼尊者達羅達
多作如是說。世尊有時說一道支。有時說 二。乃至有時說三十七。即三十七菩提分法。 如斧柯喻。契經中說於三十七修道法中
若唯取決定者。則應說七種修道法。謂七 覺支唯無漏故。若唯取不決定者。則應說 餘六位修道法。謂四念住乃至八道支。通有
漏無漏故。若通取決定不決定者。則應說 三十七種修道法。謂前六位及七覺支。故三 十七菩提分法。亦是世尊契經所說。問菩提
分法名有三十七。實體有幾耶。答此實體。 有十一或十二。若以一切攝入覺支即七 覺支。名既有七實體亦七信正思惟各唯一 種正語業命。有說為二。正命即是正語業
故。有說為三。正語業外有正命故。若說為 二即唯十一。若說為三則有十二。所以者 何。謂四念住慧根慧力正見。攝入擇法覺支。
四正勝精進根精進力正勤。攝入精進覺支。 四神足定根定力正定。攝入定覺支。念根念 力正念。攝入念覺支。信根信力合為信故。
若以一切攝入道支即八道支。名雖有八 實體不定。若說正念即正語業。實體唯七。 若說正命非正語業。實體有八。復有信喜
輕安捨四。故亦十一。或有十二。所以者何。 謂四念住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攝入正見。四 正勝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攝入正勤。四
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攝入正定。念根念力 念覺支。攝入正念。信根信力合為一信故。 有作是說。正語業命戒自性故應合為一。
若作是說。菩提分法名有三十七。實體唯 十。如名實體如是。名施設。體施設。名異相。 體異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差別。體差別。名
分別體分別。名覺。體覺。應知亦爾。如是名 為菩提分。法自性。我物相分本性。已說自 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為菩提分法。菩
提分法是何義耶。答盡無生智說名菩提。已 究竟覺四聖諦故。若法隨順此究竟覺勢用 增上。此中說為菩提分法。已釋總名。一一
所以今應別說。問何故名念住乃至道支 耶。答由念勢力折除自體故名念住自 體即是有漏五蘊。要由念住折除彼故。 於正持策身語意中此最為勝。故名正勝
或名正斷。於正修習斷修法時。能斷懈 怠故名正斷。能為神妙功德所依故。名神 足。勢用增上故名為根難可摧制故名為 力。助如實覺故名覺支。助正求趣故名
道支。問言覺支者是何義耶。為能覺悟故 名覺支。為覺之支故名覺支。若能覺悟故 名覺支。則應一是六非若覺之支故名覺 支。則應六是一非。有作是說。此能覺悟故
名覺支。問若爾。則應一是六非。答六是覺 分能隨順覺。從勝而說亦名覺支。復有說 者。是覺之支故名覺支。問若爾則應六是一
非。答擇法是覺亦是覺支。餘六是覺支而非 覺。如正見是道亦是道支。餘七是道支而非 道。心一境性是靜慮亦是靜慮支。餘是靜慮
支而非靜慮。離非時食是齋亦是齋支。餘 是齋支而非齋。此亦如是。問言道支者是何 義耶為能求趣故名道支。為道之支故名
道支。若能求趣故名道支。則應一是七非。 若道之支故名道支。則應七是一非。有作 是說。此能求趣故名道支。問若爾。則應一
是七非答七是道分能隨順道從勝而說亦 名道支。復有說者。是道之支故名道支。問 若爾。則應七是一非。答正見是道亦是道 支。餘七是道支而非道。如擇法是覺亦是
覺支。餘六是覺支而非覺。餘如前說。 已說菩提分法。所以次第今當說。問何故 先說四念住乃至後說八道支耶。答隨順 文詞巧妙次第法故。復次隨順說者受者輕
便次第法故。復次四念住從初業地乃至盡 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先說。四正勝從煖乃 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四神足從
頂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五根 從忍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五 力從世第一法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
故次說。八道支見道中勝七覺支修道中勝。 問何故八道支見道中勝。七覺支修道中勝 耶。答求趣義是道支義。見道速疾不越期
心。順求趣義故見道中八道支勝。覺悟義是 覺支義。修道九品數數覺悟。順覺悟義故修 道中七覺支勝。問若爾。何故先說七覺支。後
說八道支耶。答隨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 復次隨順說者受者輕便次第法故。復次隨 順增數次第法故。謂先說四次說五次說 七後說八故。復次顯清淨法漸增長故。謂
先修四次修五次修七後修八故。有餘師 說。諸修行者。先由念住於身等境。自相共 相如實了知。除自相愚及所緣愚導起諸 善。如有目者引導盲徒。是故最初說四念
住。由念住力了知境已。於斷修事能發 正勤。故於第二說四正勝。由正勝力令相 續中。過失損減功德增盛。於殊勝定能正修 習。故於第三說四神足。由神足力令信等
五與出世法為增上緣。故於第四說於五 根根義既成能招惡趣。煩惱惡業不能屈 伏。故於第五說於五力。力義既成能如實 覺四聖諦境無有猶豫。故於第六說七覺
支既如實覺四聖諦已。厭捨生死欣趣涅 槃。故於第七說八道支。評曰。應知此中前 說為勝。以修道位隣近菩提。順覺義勝故 說覺支。又修道位九地九品數數能覺覺支
勝故。如是已總說菩提分法七位次第。今 當別說覺支道支二位次第。問何故七覺支 中先說念覺支。乃至後說捨覺支耶。答隨 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復次隨順說者受者
輕便次第法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已見 諦者。憶念先時所現觀事而為上首。修習 覺支令漸圓滿。如契經說。彼於此法繫念 思惟令不迷謬。起念覺支修令圓滿。念圓
滿已於法簡擇籌量觀察起擇法覺支修令 圓滿。擇法滿已發勤精進心不退屈。起精 進覺支修令圓滿。精進滿已發生勝喜心 不染著。起喜覺支修令圓滿。喜圓滿已身
心猗適離惛沈故。起輕安覺支修令圓滿。 輕安滿已身心悅樂得三摩地。起定覺支修 令圓滿。定圓滿已遠離貪憂心便住捨。起 捨覺支修令圓滿。故七覺支如是次第。問
何故八道支中先說正見支。乃至後說正定 支耶。答隨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復次隨 順說者受者輕便次第法故。尊者妙音作如 是說。求見諦者於現觀事正見為先修習
道支令漸圓滿。如契經說。由正見故起正 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語。由正語故復得 正業。由正業故復得正命。由正命故發起 正勤。由正勤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
正定。故八道支如是次第。
[0497b24] 已說次第。所依地今當說。問何地有幾菩 提分法。答未至定中有三十六。除喜覺支。 初靜慮中具三十七。靜慮中間及第三第四
靜慮各唯有三十五。除喜覺支及正思惟。第 二靜慮有三十六。除正思惟。前三無色有 三十二。除喜覺支及正思惟正語業命。欲界
有頂各有二十二。除覺支。道支唯無漏故。 若覺支前說道支者。欲界有頂亦有道支 通有漏故。
[0497c04] 已說依地。現在前今當說。問何地有幾菩 提分法俱時現前。答未至定中有三十六菩 提分法。唯三十三俱時現前。除三念住。所以
者何。以四念住所緣各別。尚無有二俱時 現前。況有三四。初靜慮中具三十七。唯三 十四俱時現前。除三念住。靜慮中間及第三
第四靜慮各三十五。唯三十二俱時現前除 三念住。第二靜慮有三十六。唯三十三俱時 現前。除三念住。前三無色有三十二。唯二
十九俱時現前。除三念住。欲界有頂有二十 二。唯有十九俱時現前。除三念住餘隨義 說非要別體。
[0497c16] 已說現在前。雜不雜相今當說。問此三十 七菩提分法中。諸是覺支者亦是道支耶。答 應作四句。有是覺支非道支。謂喜輕安捨。
有是道支非覺支。謂正思惟正語業命。有 是覺支亦是道支。謂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