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9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 七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五
[0499c12] 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擇法覺支相應耶。乃 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 理故。謂或有執。無實相應諸心心所不俱
起故。為遮彼意欲顯相應是實有物故 作斯論。答應作四句。此中念及擇法覺支。 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 有法念相應非擇法。謂擇法覺支者。謂念俱
生擇法覺支自性。彼與念相應非擇法覺支。 由三緣故自性不與自性相應。一無二體 俱時起故。二前與後。不和合故。三一切法
不觀自體。必以他體為緣生故。有法擇法 相應非念。謂念覺支者。謂擇法俱生念覺支 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念覺支。自性不與
自性相應義如前說。有法念相應亦擇法。 謂二相應法者。謂念擇法覺支俱生。除二自 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
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念相應亦 非擇法。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者。謂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
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 擇法覺支。對精進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定 亦爾者。如念覺支對擇法覺支作小四句 對精進覺支乃至正定應知亦爾。諸法念覺
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 中念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喜覺支遍 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有
法念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念 覺支相應法者。謂念俱生喜覺支自性。彼與 念相應非喜覺支。自性不與自性相應義
如前說。及喜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即未至 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念覺支相 應法。彼與念相應非喜覺支。彼諸地中皆無
喜故。有法喜相應非念。謂喜覺支相應念 者。謂喜俱生念覺支自性。彼與喜相應非念 覺支。自性不與自性相應義如前說。有法
念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者。謂念喜覺支俱 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 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
念相應亦非喜。謂喜不相應念覺支。及餘心 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未至定靜 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念覺支自性。彼
非念覺支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 非喜覺支相應。彼諸地中皆無喜故。除無 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
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喜覺支。 對正見正思惟亦爾者。如念覺支對喜覺 支作中四句。對正見正思惟應知亦爾。諸
法念覺支相應。彼法正念相應耶。答如是。設 法正念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 謂念覺支即是正念故。應作如是句。
[0500b04] 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精進覺支相應耶。 答應作四句。此中擇法精進覺支俱遍一切 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有法擇法
相應非精進。謂精進覺支者。謂擇法俱生精 進覺支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精進覺支。 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精進相應非
擇法。謂擇法覺支者。謂精進俱生擇法覺支 自性。彼與精進相應非擇法覺支。自性與 自性不相應故。有法擇法相應亦精進。謂
二相應法者。謂擇法精進覺支俱生。除二自 性餘相應法即九大地法。九大善地法。隨地 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擇法相應亦 非精進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者。謂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 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 精進覺支對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 亦爾者。如擇法覺支對精進覺支作小四
句。對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應知亦 爾。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 答應作四句。此中擇法覺支遍一切地一切
無漏心。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 故應作中四句。有法擇法相應非喜。謂喜 覺支及喜不相應。擇法覺支相應法者。謂擇
法俱生喜覺支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喜覺 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喜不相應擇 法覺支相應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
慮。前三無色擇法覺支相應法。彼與擇法相 應非喜覺支彼諸地中皆無喜故。有法喜 相應非擇法。謂喜覺支相應擇法者。謂喜俱
生擇法覺支自性。彼與喜相應非擇法覺支。 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擇法相應亦 喜。謂二相應法者。謂擇法喜覺支俱生。除二
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 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非擇法相應亦 非喜。謂喜不相應擇法覺支。及餘心心所法。
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 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擇法覺支自性。彼非擇 法覺支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
喜覺支相應。彼諸地中皆無喜故。除無漏心 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無為 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喜覺支。對正 思惟亦爾者。如擇法覺支對喜覺支作中
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諸法擇法覺支 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諸法正見相應亦 擇法相應。有法擇法相應非正見相應。謂正
見所不攝擇法覺支相應法者。謂盡無生智 相應法。彼與擇法覺支相應非正見。盡無 生智非見性故。由擇法寬正見狹故作順 後句。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
耶。答應作四句。此中精進覺支遍一切地 一切無漏心。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 地故。應作中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 如對喜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亦爾者。如精
進覺支對喜覺支作中四句。對正見正思 惟應知亦爾。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輕安 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精進與輕 安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
小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輕安覺 支對定捨覺支正念正定亦爾者。如精進 覺支對輕安覺支作小四句。對定捨覺支 正念正定應知亦爾。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
法正勤相應耶。答如是。設法正勤相應。彼法 精進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謂精進覺支即 是正勤故。應作如是句。諸法喜覺支相應。
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喜 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輕安覺支 遍一切無漏心亦遍一切地故。應作中四 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輕安覺支。對
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亦爾者。如喜覺支 對輕安覺支作中四句。對定捨覺支正勤 正念正定應知亦爾。諸法喜覺支相應。彼法 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喜覺支遍
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正見遍一切地非 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大四句。有法喜相應 非正見。謂喜覺支相應正見。及正見不相應。
喜覺支相應法者。謂喜覺支俱生正見自性 彼與喜覺支相應非正見。自性與自性不 相應故。及正見不相應。喜覺支相應法。即初
二靜慮盡無生智俱生喜覺支相應法。彼與 喜覺支相應。非正見是他聚故。有法正見 相應非喜。謂正見相應喜覺支。及喜覺支不
相應。正見相應法者。謂正見相應喜覺支自 性。彼與正見相應非喜覺支。自性與自性 不相應故。及喜覺支不相應。正見相應法即
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正見 相應法。彼與正見相應非喜覺支。彼諸地 中皆無喜故。有法喜相應亦正見。謂二相應
法者。謂喜覺支正見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 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 尋伺等及心。有法非喜相應亦非正見。謂
喜覺支不相應正見。正見不相應喜覺支。及 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喜覺 支不相應正見。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
慮前三無色。正見自性彼非喜覺支相應。彼 諸地中皆無喜故。亦非正見相應。自性與自 性不相應故。正見不相應喜覺支。即初二
靜慮盡無生智俱生喜覺支自性。彼非正見 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喜覺支相應。自性與 自性不相應故。及餘心心所法。即未至定
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盡無生智俱 生聚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并一 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正 見對正思惟亦爾者。如喜覺支對正見作
大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
[0501b21] 諸法輕安覺支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 應作四句。此中輕安定覺支俱遍一切地一 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廣釋四句准前
應知。如對定覺支對捨覺支正勤正念正 念亦爾者。如輕安覺支對定覺支作小四 句。對捨覺支乃至正定。應知亦爾。諸法輕 安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此中輕安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正見 遍一切地非一切無漏心故。應作中四句。 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正見對正思惟 亦爾者。如輕安覺支對正見作中四句對
正思惟應知亦爾。
[0501c04] 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捨覺支相應耶。答應 作四句。此中定捨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 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
知。如對捨覺支對正勤正念亦爾者。如 定覺支對捨覺支作小四句。對正勤正念 應知亦爾。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 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定覺支遍一切地一
切無漏心。正見遍一切地非一切無漏心 故。應作中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 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者。如定覺支對正 見作中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諸法定
覺支相應。彼法正定相應耶。答如是。設法正 定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謂定 覺支即是正定故應作如是句。
[0501c18] 諸法捨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乃至廣 說。此中捨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作中四句。 對正勤正念正定作小四句。正見對正思
惟作大四句。對正勤正念正定作中四句。 正思惟對正勤正念正定作中四句。正勤 對正念正定作小四句。正念對正定作小 四句。如是一切准前應知。
[0501c25] 云何世俗正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 為欲分別諸契經中深隱義故。如契經說。 若成就增上世俗正見者。設經百千生終 不墮惡趣。
[0501c29] 如是等經雖說種種世俗正見而不廣釋。 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釋者今應分別。復 次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世
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 彼未說者今應說之。復次為止他宗顯正 理故。謂或有說。意識相應善有漏慧非皆
是見。如譬喻者彼作是說。五識所引能發 表業。及命終時意地善慧皆非見性。所以者 何。見有分別五識所引意地善慧。如五識 身不能分別故非見性。見內門起能發表
業。意地善慧依外門轉故非見性。見用強 猛命終善慧。勢用微劣故非見性。問彼云何 通契經所說。如契經說。彼命終時善心心所
法。與正見俱行彼作是答。世尊說彼將命 終時。相續善心正見俱起。非正死位有正 見行。為遮彼執顯意識俱。一切善慧皆見 性攝。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作斯論。
[0502a17] 云何世俗正見。答意識相應有漏善慧。此有 三種。一加行得。二離染得。三生得。加行得 者。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此中差
別有不淨觀持息念等。及諸念住。并 暖 頂忍 世第一法等俱生慧。離染得者。謂靜慮無量 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俱生慧。生得者。謂生
彼地所得善慧。諸如是等世俗正見。差別無 邊如四大海水渧無量。今於此中略說麁 顯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答五識相應善
慧。及意識相應有漏善慧。五識相應善慧者。 謂眼識相應善慧。乃至身識相應善慧。眼識 相應善慧者。謂觀父母諸佛獨覺菩薩聲聞
親教軌範。及餘尊重同梵行等。所起眼識相 應善慧。耳識相應善慧者。謂聽父母親教軌 範。及餘尊重同梵行等所有善語。及聽諸佛
聖弟子等三藏法教。所起耳識相應善慧。鼻 舌身識相應善慧者。謂受用段食時所起三 識相應善慧。此非一切皆能起之。要觀行者
觀察段食。而受用時方能發起。意識相應有 漏善慧廣如前說。
[0502b08] 已說世俗正見正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 諸世俗正見。是世俗正智耶。答諸世俗正見 亦是世俗正智。有世俗正智非世俗正見。
謂五識相應善慧。此中世俗正見必於所緣 重審決故。五識俱慧不名為見如前已說。 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世俗正智攝世俗正 見耶。答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非世俗正
見攝世俗正智。不攝何等。謂五識相應善 慧。此中正智體寬正見狹故。如大攝小非 小攝大。
[0502b18] 諸成就世俗正見。彼世俗正智耶。答如是。 設成就世俗正智。彼世俗正見耶。答如是。 問誰成就世俗正見正智耶。答不斷善根者。
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或有唯 成就欲界世俗正見正智。或有唯成就色界。 或有唯成就無色界。或有成就欲色界。或 有成就色無色界。或有成就三界世俗正
見正智。如說三界九地亦爾。或少或多如理 應說。諸世俗正見已斷已遍知。彼世俗正智 耶。答如是。設世俗正智已斷已遍知。彼世俗
正見耶。答如是。問誰於世俗正見正智。已 斷已遍知耶。答諸阿羅漢。此則總說。若別說 者有多有少。謂已離無所有處染異生聖
者。八地世俗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乃至已 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異生聖者。一地世 俗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此世俗正見正智 是有漏故。具問定攝成就斷五門分別。
[0502c06] 問何故名世俗。為可變壞故名世俗。為貪 依處故名世俗。若可變壞故名世俗者。聖 道亦可變壞應名世俗。若貪依處故名世
俗者。亦是瞋癡依處何獨說貪。答應作是 說。是可變壞故名世俗。問若爾聖道亦可 變壞應名世俗。答若可變壞能續諸有 增長有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不
能續諸有。乃令諸有損減故非世俗。復次 若可變壞能令生死流轉無窮。生老病死恒 相續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不令 生死流轉無窮。乃斷生老病死令不相續
故非世俗。復次若可變壞是趣苦集行。亦是 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名為世俗。聖道 雖可變壞而非趣苦集行。亦非趣有世間 生老病死集行故非世俗。復次若可變壞是
有身見處。是顛倒處。愛處。隨眠處。是貪恚癡 安立足處。有垢有毒有過有刺有濁有 染。隨有世間隨苦集諦者名為世俗。聖道 雖可變壞而與彼相違故非世俗。復有說
者。是貪依處故名世俗。問若爾亦是瞋癡依 處何獨說貪。答彼雖亦是瞋癡依處。而貪初 勝是故偏說。然契經中說可變壞故名世
俗。如契經言。具壽豐贍來詣佛所。頂禮雙 足而白佛言。世尊。所說世俗世俗義何謂 耶。佛告豐贍。是可變壞故名世俗。具壽
豐贍。復白佛言。何謂可變壞。佛告豐贍。 眼處可變壞。色處可變壞。乃至意處可變 壞。法處可變壞。由可變壞故名世俗。問何
故世尊說十二處是可變壞故名世俗非餘 法耶。答觀受化者。宜聞諸處是世俗言。而 得悟解故偏說處。如餘經中說取蘊等名 為世俗此經亦然。復次十二處教是處中說。
而攝法盡故偏說之。問諸變壞者皆世俗耶。 答應作四句。有是世俗而非變壞。謂過去 未來苦集二諦。有是變壞而非世俗。謂現
在道諦。有是世俗亦是變壞。謂現在苦集二 諦。有非世俗亦非變壞。謂過去未來道諦。 及一切無為。問變與壞有何差別。答變者
顯示細無常法。壞者顯示麁無常法。復次變 者顯示剎那無常。壞者顯示眾同分無常。復 次變者顯示內分無常。壞者顯示外分無常。
復次變者顯示有情數無常。壞者顯示非情 數無常。如說舍壞倉庫等壞。云何無漏見乃 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雖總說見智
慧三。而未別說云何無漏見云何無漏智。 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 復次前雖已說世俗見智。今欲顯彼近對 治法故作斯論。云何無漏見。答除盡無生
智餘無漏慧。此復是何。謂現觀邊八無漏忍。 及學八智無學正見。云何無漏智。答除無漏 忍餘無漏慧。此復是何。謂學無學八智。已
說無漏見智自性。今當顯示雜不雜相。諸 無漏見是無漏智耶。答應作四句。有無漏 見非無漏智。謂無漏忍。此有見相無智相
故。有無漏智非無漏見。謂盡無生智。此有 智相無見相故。有無漏見亦無漏智。謂除 無漏忍盡無生智。餘無漏慧此復是何。謂學
八智無學正見。此有見相及智相故。有非 無漏見亦非無漏智。謂除前相。相謂所名 廣如前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無漏慧。
諸餘行蘊及四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