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毘婆沙序釋道挻作
[0001a07]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則群迷革正。指歸既宣。則邪輪輟駕。自釋迦遷暉。六百餘載。時北天竺有五百應真。以為靈燭久潛。神炬落耀。含生昏喪。重夢方始。雖前勝迦栴延撰阿毘曇以拯頹運。而後進之賢尋其宗致。儒墨競構。是非紛拏。故乃澄神玄觀。搜簡法相。造毘婆沙。抑止眾說。或即其殊辯。或標之銓評。理致淵曠。文蹄豔博。西域勝達之士。莫不資之以鏡心。監之以朗識。而冥瀾潛灑。將洽殊方。然理不虛運。弘之由人。大沮渠河西王。天懷遐廓。摽誠冲寄。雖跡纏紛務。而神栖玄境。冉能丘壑。廊舘林野。是使淵叟投竿。巖逸來庭。息心昇堂。玄客入室。誠詣既著。理感不期。有沙門道泰。才敏自天。冲氣疏朗。關博奇趣。遠參異言。往以漢土。方等既備。幽宗粗暢。其所未練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嶮。爰至蔥西。綜攬梵文。義承高旨。并獲胡本十萬餘偈。既達涼境。王即欲令宣譯。然懼環中之固。將或未盡。所以側席虛衿。企囑明勝。天竺沙門浮陀摩。周流敷化。會至涼境。其人開悟淵博。神懷深邃。研味鑽仰。俞不可測。以乙丑歲四月中旬。於涼城內苑閑豫宮寺。請令傳譯理味。沙門智嵩道朗等三百餘人。考文評義。務在本旨。除煩即實。質而不野。王屢迴駕。陶其幽趣。使文當理詣。片言有寄。至丁卯歲七月都訖。合一百卷。會涼域覆沒。淪湮遐境。所出經本。零落殆盡。今涼王信向發中。探練幽趣。故每至新異。悕仰奇聞。更寫已出本六十卷。送至宋臺宣布未聞。庶令日新之美。敞於當時。福祚之興。垂於來葉。挻以微緣。豫參聽末。欣遇之誠。竊不自默。粗例時事。以貽來哲。
[0001b11] 如來滅後法勝比丘造阿毘曇心四卷。又迦旃延子造阿毘曇。有八犍度凡四十四品。後五百應真造毘婆沙重釋八犍度。當且翻時大卷一百。太武破沮渠已後。零落收拾得六十卷。後人分之作一百一十卷。唯釋三犍度在。五犍度失盡。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一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0001b24] 云何世第一法。何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章及 解章義。是中應廣說。優波提舍問曰。誰造此 經。答曰。佛世尊。所以然者。諸法性相甚深微
妙。唯一切智乃能究盡。問曰。誰問誰答。答 曰。或有說者。尊者舍利弗問佛答。復有說者。 五百阿羅漢問佛答。復有說者。諸天問佛答。
復有說者。化人問佛答。所以者何。諸法性相 應當廣說。然無問者。爾時世尊。作化比丘。 剃除鬚髮。著僧伽梨。形容端政。彼問佛答。如
問眾義經因緣問曰。若然者。何故復言迦旃 延子造耶。答曰。彼尊者常好受持讀誦。為他 解說廣令流布。名稱歸彼故言其造。復有說
者。即彼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經。問曰。向言 諸法性相甚深微妙。唯一切智乃能究竟。尊 者迦旃延子云何能造。答曰。彼尊者迦旃延
子。亦有猛利甚深智慧。善知總相別相。又知 文義及前後際。通達三藏。三明六通具八解 脫。離三界欲獲得願智。於五百佛所修行立
願。願使我於未來世釋迦牟尼佛遺法之中。 造阿毘曇經。問曰。若然者。佛阿毘曇何者是 耶。答曰。世尊於處處方邑。為化眾生作種種
說。彼尊者迦旃延子。於種種說中。立章門 造偈頌。制品名作犍度。若說種種不相似義 立雜犍度。若說使相立使揵度。若說智相立
智犍度。若說業相立業犍度。若說四大相立 四大犍度。若說根相立根犍度。若說定相立 定犍度。若說見相立見犍度。如法句經。世尊
於處處方邑。為眾生故種種演說。尊者達摩 多羅。於佛滅後種種說中。無常義者立無常 品。乃至梵志義者立梵志品。此迦旃延子亦
復如是。又諸佛出世盡說三藏。所謂修多羅 毘尼阿毘曇。
[0001c27] 問曰。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有何差別。答曰。或 有說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從一智海佛河 出故。因大慈心說故。復有說者亦有差別。云
何差別。名即差別。所謂此修多羅此毘尼此 阿毘曇。復次為分別心名修多羅。為分別戒 名為毘尼。為分別慧名阿毘曇。問曰。若然者。
修多羅中亦分別戒亦分別慧。毘尼中亦分 別心。亦分別慧。阿毘曇中亦分別心。亦分 別戒。如是三藏。有何差別。答曰。從多分故。
修多羅中多說心法。毘尼中多說戒法。阿毘 曇中多說慧法。復次修多羅中。若分別心 名修多羅。若分別戒名毘尼。若分別慧名阿
毘曇。阿毘曇中。若分別戒名毘尼。若分別心 名修多羅。若分別慧名阿毘曇。毘尼中。若分 別慧名阿毘曇。若分別戒名毘尼。若分別心
名修多羅。如是三藏。是名差別。復次修多羅 中應次第求。以何等故。世尊說此。次復說此 (如說信佛次應信法是次第求義) 。毘尼中。應因緣求。如說此戒
緣何事制。阿毘曇中。應以相求。不以次第。復 次修多羅依力故說。毘尼依大慈故說。阿毘 曇依無畏故說。復次種種雜說名修多羅。廣
說戒律名曰毘尼。說總相別相名阿毘曇。復 次未種善根令種善根名修多羅。已種善根 欲令成熟名曰毘尼。善根已熟得正解脫名
阿毘曇。復次為初入法名修多羅。已入法中 為受持戒名曰毘尼。已受戒者為令正解名 阿毘曇。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是名差別。
[0002a25] 問曰。彼尊者以何因緣造作此經。答曰。為饒 益他故。若有受持讀誦通利說正憶念。無量 煩惱及諸惡行不現在前。以此懃修能入法
相。譬如有人。欲饒益他於黑闇中。然大燈明。 為有目者見種種色。彼尊者亦復如是。為饒 益他造作此經。佛亦如是為饒益他說十二
部經。一修多羅。二祇夜。三婆伽羅那。四伽 他。五優陀那。六尼陀那。七阿波陀那。八伊 帝目多伽。九闍陀伽。十毘佛略。十一阿浮陀
達摩。十二優婆提舍。所以者何。若有眾生。 雖有內因無外緣者。終不能修勝進之行。若 遇外緣則能修行。譬如鉢頭摩分陀利拘物
頭優鉢羅華在池水中。日光不照不開不敷 不香。日光若照則開敷出香。如闇室中有種 種物。若無燈照終不可見。有燈則見。眾生亦
然。雖有內因若無外緣。終不能修勝進之行。 若遇外緣。則能修習勝進之行。以是緣故。佛 說偈言。
譬如闇室中 雖有種種物
若無燈明照 有目不能見
若人雖有智 不從他聞法
是人終不能 分別善惡義
譬如有目人 因燈見眾色
有智依多聞 能別善惡義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遠惡
多聞離無義 多聞得涅槃
[0002b22] 佛經亦說。有二因二緣發於正見。一從他聞 法。二內正思惟。又說。人有四法甚為希有。一 親近善知識。二從他聞法。三內正思惟。四如
法修行。又說。若我弟子。一心聽法能斷五蓋。 具足修行七覺分法。如佛世尊為饒益他故 說十二部經。彼尊者亦復如是。復次為破無
明闇故。如燈破闇作明。阿毘曇者亦復如是。 破無明闇與智慧明。復次欲令無我像得分明 故。譬如明鏡照諸色像。若人能以阿毘曇慧。
善分別總相別相。無我人像自然顯現。復次 為度生死河故。譬如百千那由他眾生。依堅 牢船而無所畏。能從此岸到於彼岸。如是百
千那由他諸佛世尊。及諸眷屬亦復如是。依 阿毘曇船而無所畏。能從此岸到於彼岸。復 次為諸修多羅經作燈明故。如人執炬於諸
闇中終無所畏。如是行者執阿毘曇炬。於諸 修多羅義中而無所畏。復次為觀察善不善 無記法故。如善識寶人善別金剛等寶。如是
知者。以阿毘曇慧。分別善不善無記法。復 次為現阿毘曇人須彌山不傾動故。如須彌 山王安住金輪地上。四方猛風不能傾動。如
是智者。以阿毘曇慧須彌山。安置於戒金輪 地上。四倒邪風不能傾動。復次以三因緣故。 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經。一為增益智故。二
為開覺意故。三為斷我人故。增益智者。於內 外法中一切經論莫若阿毘曇。開覺意者。眾 生常眠無有覺時。不知何者是一切遍使何
者不遍使。何者自界緣遍使。何者他界緣遍 使。何者有漏緣。何者無漏緣。何者有為緣。何 者無為緣。云何為攝。云何相應。云何因。云何
緣。誰成就。誰不成就。能了知如是等遠近法 者。是阿毘曇力。斷我人者。彼尊者造阿毘曇 經。未曾說有我人。於一切處常說無我無人。
以如是等眾因緣故。彼尊者造阿毘曇經。問 曰。阿毘曇體為何者是耶。答曰。無漏慧根。 自體攝一界一入一陰。一界者法界。一入者
法入。一陰者行陰若取相應共有攝三界二 入五陰。三界者意界識界法界。二入者。意 入法入。五陰者色受想行識。又修多羅說。此
帝釋長夜其心質直無有諂曲。諸有所問。為 了知故不為嬈亂。我當以甚深阿毘曇。恣汝 所問。此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無漏慧根。又
如經說。有梵志姓犢子。其性質直無有諂曲。 諸有所問。為了知故不為嬈亂。我當以甚深 阿毘曇。恣汝所問。此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
無漏慧根。復有梵摩瑜婆羅門須跋梵志。亦 如上說。如佛告先尼梵志。我法甚深。難解難 了難知難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唯有微
妙決定智者。乃能知之。非汝淺智之所能及。 所以者何。空即無我。而汝計我。汝常長夜有 異見異欲異心。以是之故。非汝淺智之所及
也。此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空三昧也。如說 愚人無眼。而與上座智慧比丘論甚深義。此 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退法是也。如佛告阿
難。此十二因緣法甚深。難解難了難知難見。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唯有微妙決定智者。 乃能知之。非汝淺智之所能及。此中何者是
甚深義。所謂因緣是也。如說此處甚深。所謂 緣起。此法離欲寂滅涅槃。此中何者是甚深 義。所謂因緣寂靜滅性也。如說諸法甚深故
難見。難見故甚深。此中何者是甚深。一切諸 法體性甚深是也。問曰。阿毘曇體。何者是耶。 答曰。無漏慧根。以無漏慧根力故。令生處得
慧。能受持十二部經。讀誦通利。亦名阿毘曇 也。又以無漏慧根力故。能令聞慧知總相別 相。又令聞慧建立總相別相。又令聞慧斷自
性愚及緣中愚。於法不謬。又以無漏慧根力 故。能令思慧。不淨安般念處等。亦名阿毘曇。 又以無漏慧根力故。能令修慧。煗頂忍世第
一法。亦名阿毘曇。又以如是等慧。令無漏慧 根。轉得明淨。名阿毘曇。
[0003b06] 問曰。若無漏慧根。是阿毘曇體者。何故此經 復名阿毘曇。答曰。阿毘曇具故亦名阿毘曇。 如處處經中說。因種種具立種種名。以漏具
故說漏。如說七漏。是煩惱。是熾然。是苦惱。 實漏有三。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垢具故說 垢。如偈說。
女垢梵行 女縛眾生 苦行梵行
不因水淨
[0003b14] 女實非垢。實垢有三。所謂貪瞋癡垢。樂具故 說樂。如偈說。
飲食時樂 著衣亦樂 經行山窟
斯亦復樂
[0003b18] 飲食等非樂。實樂者是樂受。使具故說使。如 說比丘為色所使為色所繫。色非是使。實使 有七。味具說味。如說比丘眼味於色。色是魔
鉤。眼非是味。實味是愛。欲具說欲。如說五欲 美好能令愛心增長染著。色等非欲。實欲是 愛。退具說退。如說時解脫阿羅漢有五因緣
退。一者營事勤勞。二者多誦經。三者諍訟。四 者遠行。五者長病。非營事等是退。實退是不 善隱沒無記法。業具說業。如說比丘有三種
意不善業生苦果報。所謂貪恚邪見。貪恚邪 見。體非是業。實業有三。謂身口意。報具故說 報。如尊者阿泥盧頭說。我以一食施報。七生
三十三天。七生波羅柰國。食非生報。生報者 是不善。善有漏法。如是等處處經中說。因種 種具說種種名。此亦如是。阿毘曇具故說阿
毘曇問曰。以何義故名阿毘曇。答曰。尊者和 須蜜說。能決定分別十二部經名阿毘曇。復 說能覺了十二因緣名阿毘曇復次於四聖諦。
能次第得正決定名阿毘曇。復說能解說修 習八聖道法。名阿毘曇復說能證涅槃名阿 毘曇。尊者婆檀陀說曰。煩惱出要。繫縛解脫。
生死涅槃。如是等法。以名味句身。次第撰集。 分別解說。名阿毘曇。尊者瞿沙說曰。求解脫 者諸所施行。未分別者皆分別之。所謂是苦
是苦因。是道是道果。是方便道。是無礙道。是 解脫道。是勝進道。是向果道。是得果。名阿 毘曇。尊者波奢說曰此智是究竟智。此智是
第一智。此智是不謬智。名阿毘曇。阿毘曇人 說曰。能種種選擇覺了。證知一切諸法。名阿 毘曇。復說法性甚深。能盡其原底。名阿毘曇。
復說能淨法眼名阿毘曇。復說顯發幽隱甚 深智慧。名阿毘曇。復說若人以阿毘曇慧。分 別總相別相。無有人能如法說其過者。名阿
毘曇。彌沙塞部說曰。如燈能照名阿毘曇。如 說一切照中慧照最上曇摩掘部說曰。此法增 上名阿毘曇。如說一切諸法慧為最上。譬喻
者說曰。種種諸法涅槃為上。此法次故名阿 毘曇。聲論者說曰。阿毘言除棄亦言選擇。除 棄者所謂結縛使纏煩惱。選擇者所謂陰入
界緣起道品等諸法。復次阿毘言增上慢。如 說名增上慢。如說上者名增上者。如說上逸 名增上逸。此經增上名阿毘曇。復次阿毘言
現前。一切諸善道品等法皆現在前。名阿毘 曇。復次阿毘言恭敬。此法尊重可敬。名阿毘 曇。此經名智慧基本。問曰。何故名智慧基本。
答曰。諸究竟智皆出此經。故名基本。復次此 經名安智足處。諸究竟智皆因此經而得成 立。是故名安智足處。問曰。此經有何利益。答
曰。隨順解脫。隨順無我。斷計我人。顯明無我。 發人覺意。出生智慧。除愚癡。斷疑網。得決 定。背熾然。向出要。得相續。樂寂靜。止生死
輪。隨順空法。到涅槃岸。能斷一切外道異見。 於佛法中。能生一切欣樂之心。此經有如是 等利。名阿毘曇。
阿毘曇毘婆沙雜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
[0004a15] 云何世第一法。問曰。何故此經先說世第一 法。為順次說為逆次說耶。若順次說者。應先 說不淨。次說安般。次說念處。次說七處。善
三種觀義煗頂忍。然後應說世第一法。若逆 次說者。應先說阿羅漢果。次說阿那含果。次 說斯陀含果。次說須陀洹果。次說見道。然後
應說世第一法。又問。為以初入法故說。為以 達分善根故說。為以最勝功德故說。若以初 入法說者。應說不淨若說安般。若以達分善
根說者。應先說煗法。以煗法最在初故。如尊 者瞿沙論中先說煗法。若以最勝功德說者。 應先說阿羅漢果。有如是等事。如佛在世。尊
者大迦旃延有正觀智慧。成就無量功德無 礙精進。入阿毘曇海。心無增減。覺意無邊。 言論難勝。一切義論無能當者。第二迦栴延
子亦有如是智慧功德。何故造作此經。先說 世第一法。答曰。諸論師說世第一法種種不 同。或有說者不以順次故說。亦不以逆次故
說。但彼作經者意爾。隨彼意故造作此經。不 違法相。是故先說世第一法。或有說者。阿毘 曇應以相求。不求次第。修多羅經應求次第。
毘尼應求因緣。阿毘曇經若求次第於文煩 亂。是故不應求其次第。或有說者。世尊經說。 若人不能正觀諸行性相。能起世第一法者。
無有是處。若能正觀諸行性相。能起世第一 法者。斯有是處。如世尊經中先說世第一法。 彼作經者。因經造論。故亦應先說世第一法。
問曰。置作經者。世尊何故先說世第一法。答 曰。世尊為化眾生次第說法。諸受化者已得 下忍中忍。未得上忍及世第一法。欲令得故。
世尊說正觀思惟諸行性相。當知即是上忍。 次得此世第一法。是故先說。或有說者。為止 諸誹謗故。世第一法多諸誹謗。所謂名受誹
謗。體受誹謗。界受誹謗。現前受誹謗。退受誹 謗。名受誹謗者。或言是性地法非世第一法。 體受誹謗者。或言是五根性。界受誹謗者。或
言是欲界繫。或是色無色界繫。或是三界 繫。或是不繫。現前受誹謗。或是多心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