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雜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0017a17] 云何頂法云何頂法退。云何煗法乃至廣說。 問曰。此中逆說凡夫所得法。說世第一法已。 何以不次說忍耶。答曰。或有說者。彼作經者
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應說云何為忍。 以何等故名忍。當云何繫乃至廣說。而不說 者。有何意耶。答曰。此是有餘之說簡略之義。
復有說者。先已說忍而不彰顯。如先說。若後 心心數法。勝者前者。則非世第一法為是何 耶。答曰。增上忍是名說忍。復有說者。若佛經
說此中便說。若經不說此中不說。佛經無說 忍處是故不說。說曰。如增一阿含中說。若不 成就六法。則不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云何
為六。一不樂聞法。二雖聞法不攝耳聽。三不 為知解。四所未得法不方便勤求。五所得法 不善守護。六不成就順忍。若成就六法則。能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云何為六喜樂。聞法。乃 至成就順忍。問曰。彼經雖說順忍。不說是順 諦忍。答曰。順忍順諦忍。有何差別。因論生論。
以何等故。忍言順諦。忍煗頂不耶。或有說者。 如說忍言順諦。煗頂亦應說。而不說者。當知 皆是有餘之說。復有說者。順者言隨順。彼忍
善隨順。煗頂不爾。復有說者。煗法能止緣諦 增上愚。頂止中愚。忍止下愚。以止身中愚 故。生世第一法。復有說者。煗法能生緣諦下
明。頂生中明。忍生上明。以此身中有緣諦明 故。能生世第一法。復有說者。煗法於陰悅適。 頂法於寶悅適。忍法於諦悅適。以觀聖諦身
中悅適故。能生世第一法。復有說者。忍於一 切時。與見道相似。如見道一切時唯法念處 現在前。彼忍亦爾。煗頂不爾。所以者何。先修
法念處。後增長三念處。展轉現在前。是故不 相似也。忍修習法念處。唯增長法念處。以與 見道相似故。名順諦忍。煗頂不爾。不名順諦。
復有說者。忍法側近見道。煗頂不如。復有 說者。忍法亦多相續。亦一剎那現在前。頂 煗唯多相續現在前。復有說者。忍法唯一定
意。煗頂不爾。復有說者。忍法正觀不雜。煗 頂有雜。或時起欲界善根。復有說者。忍法 正觀。不多不廣。而能隨順趣向涅槃。煗頂
正觀。亦多亦廣。亦能隨順趣向涅槃。此中 應說轉買摩尼寶喻。以如是等眾因緣故。忍 名順諦。煗頂不得名順諦。
[0017c01] 是煗頂及下中忍。行十六行。緣四真諦。增上 忍。行四行。緣苦諦。復有說者。增上忍緣道 諦。問曰。忍為緣何法得正決定。答曰。或有說
言緣於道諦。問曰。若然者云何不緣行倒錯 耶。若緣行倒錯。云何不為得正決定而作留 難。答曰。假令緣行倒錯。於正決定。不作留
難。所以者何。於此善根。修習緣行。先有徑 路。是以入聖道時。於此緣行。自在能用。如見 道中。先起欲界忍智道。次生有頂忍智道。彼
有頂忍智道。後復還生欲界忍智道觀苦行。 後復生觀習行。乃至廣說。如此皆名緣行倒 錯。不以緣行倒錯。便為見道。而作留難。何以
故。以於見道修習緣行先有徑路故。忍亦如 是。於得正決定。不作留難。諸作是說。緣道諦 增上忍。後得正決定。彼有三心。應同一緣一
行。所謂世第一法。苦法忍苦法智。二心應同 一行。不同一緣。謂苦比忍苦比智。二心同於 一緣。不同一行。謂習法忍習法智。評曰。應作
是說。應緣苦諦增上忍。後得正決定。彼見道 是猛健善根。雖緣行倒錯。於正決定。而無留 難。彼忍是世俗有漏善根。其性羸劣。若緣行
倒錯。則與見道。而作留難。如實義者。應觀 苦增上忍。後得正決定。非先觀道忍後得正 決定。增上忍行苦行緣苦。而忍方便道廣行
十六行。緣四真諦。彼行者正觀欲界苦。觀色 無色界苦。欲界行集。色無色界行集。欲界行 滅。色無色界行滅。斷欲界行道。斷色無色界
行道。如是三十二心。是名下忍。行者後時漸 漸減損行及緣。復更正觀欲界苦色無色界 苦。乃至觀斷欲界行道。除觀斷色無色界行
道。從是名中忍。復更正觀欲界苦。觀色無色 界苦。乃至觀色無色界行滅。除減一切道。復 更正觀欲界苦色無色界苦。乃至觀欲界行
滅。除色無色界行滅。復更正觀欲界苦。乃至 觀色無色界行集除一切滅。復更正觀欲界 苦。乃至觀欲界行集。除色無色界行集。復更
正觀欲界苦色無色界苦。除一切集。復更正 觀欲界苦。除色無色界苦。復更正觀欲界苦 常相續不斷不遠離。如是觀時。深生厭患。復
更減損。但作二心。觀於一行。如似苦法忍苦 法智。如是正觀。是名中忍。彼復以一心。觀欲 界苦。是名上忍。後次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
後。次生苦法忍。譬如有人。欲從己國適於他 國。多有財寶及諸生業之具。不能持去。以此 財物。轉以易錢。猶嫌其多不能持去。以錢易
金。猶嫌其多不能持去。以金復易多價寶珠。 持此寶珠。隨其所安。往適他國。如是行者。乃 至漸捨。相續不離。生於上忍。忍後次生世第
一法。世第一法後。次生苦法忍。諸言緣苦忍 後得正決定。彼四心須同一行一緣。所謂增 上忍。世第一法。苦法忍。苦法智。二心同一行。
不同一緣。所謂苦比忍。苦比智。二心同一緣。 不同一行。所謂集法忍集法智。是故如此說 者好。問曰。世第一法。為有上中下不。答曰。無
也。不得一人心中有。多人心中乃有如尊者 舍利弗。是上目連是中。其餘聲聞是下。性分 亦有上中下。佛為上。緣覺為中。聲聞為下
云何名頂。以何等故名頂。尊者瞿沙說曰。有 二種達分善根。一是欲界所謂煗頂。二是色 界所謂忍及世第一法。欲界中下者是名為
煖。上者名頂。色界中下者名為忍。上者名世 第一法。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此盡是色界法。 是修法住定地法。能行聖行法。如是說者好。
問曰。何以言頂法耶。答曰。色界善根。有動者 有不動者。有住不住。有難無難。有斷不斷。有 退不退。諸彼動者。諸不住有難有斷有退者
有二。下者是煖。上者是頂。諸彼不動住無難 不斷不退者有二。下者是忍。上者是世第一 法。復有說者。應言下頂。所以者何。在下煗法
頂故。復有說者。猶如山頂。故名為頂。如山頂 之道人不久住。若無諸難。必過此山。到於彼 山。若遇諸難即便退還。如是行者。住頂無久
住者。若無諸難。必到於忍。若有諸難。還退到 煖。是以猶如山頂。故名為頂。復有說者。勝於 煗法。故名為頂。云何為頂。歡喜於佛法僧。生 下小信。乃至廣說。
[0018b19] 問曰。何以故。言此信為下小耶。答曰。如尊 者瞿沙說。此煗頂二達分善根。是欲界法 故言下小。復有說者。此住不久停故。故言
下小。復有說者。此信當言異信。何以故。異 於色界定地修地行聖行煗法故。故名為異。 於佛僧。生下小信。是緣道諦信。於法生下
小信。是緣滅諦信。問曰。如頂能緣四諦。此 中何以唯說緣二諦信。不說緣苦集信耶。答 曰。或有說者。此中說名義最勝法故。於此
四諦何者最勝。所謂滅道。何以故。此二諦 清淨無過故。復有說者。此二諦是妙是離。 復有說者。此二諦能生信處。復有說者此
二諦有二義。一可信。二可求。復有說者。為 生受化者。信樂心故。若世尊說。苦集是可敬 信者。則無受化者。何以故。彼受化者。當作是
念。此是煩惱惡行。邪見顛倒。何可敬信。而我 等常為此苦之所逼迫。若世尊說滅道。是可 敬信。彼受化者。心生欣樂。是故滅道最勝可
信。復有說者。此滅道有可信敬事。一樂觀在 前。二無心捨離。復有說者。信佛信僧說緣道 信信法是緣三諦信。若如是者則說盡緣四
諦信也。如說波羅延摩納婆等。能於佛法僧。 生下小信。是名頂法。彼作經者。引經為證。 問曰。如住頂時。亦信陰亦信三寶亦信諦。以
何等故。世尊為摩納婆等。但說信寶。不說信 陰諦耶。答曰。或有說者。彼摩納婆等。非不信 苦集諦。但不信三寶。以不信故。佛故為說。
復有說者。彼為苦所困。欲求離苦。往詣佛所。 如說偈。
為苦所逼諸眾生 不知離苦來詣佛
願示法要除眾患 猶如熱時入涼池
[0018c21] 如實能離苦者。唯有滅道。彼有二義可信。一 常樂觀。二常喜求。復有說者。信佛說緣二諦 信。信僧說緣道諦信。信法說緣滅諦信。復有
說者。信佛說緣四諦信。信僧說緣道諦信。信 法說緣三諦信。復有說者。三寶是生信敬處 是以說之。復有說者。隨行者意悅適故是以
說之。若於陰生悅適是名為煖。於寶生悅適 是名為頂。於諦生悅適是名為忍。
[0018c29] 問曰。如頂體性。是五陰。何以世尊為波羅延 等。以信名說。為諸新學比丘。以慧名說。答曰。 或有說者。唯佛世尊決定明解法相。亦知所
應作事。非餘所及應為眾生而說何法。即便 說之。復有說者。以波羅延等。未住所作地。未 入佛法中。未得舍摩他。未有漸次聞他天言
生信。來詣佛所。爾時世尊。因彼善根欲令增 長故。以信名說。彼諸新學比丘。與上相違故。 即慧名說。復有說者。隨他乏少為饒益故。如
波羅延等乏少於信。釋種比丘乏少於慧。是 以波羅延等。說信以饒益之。釋種比丘。說慧 以饒益之。復有說者。為止諂曲愚癡意故。
波羅延等。雖復聰明。乏少於信。無信之慧。能 增長諂曲。是故為波羅延等。說信止其諂曲。 新學比丘釋種出家。雖少有信而乏於慧。無
慧之信增長愚心。是故為新學比丘。說慧止 其愚心。復有說者。世尊說法。受化者二種。有 利根。有鈍根。為利根者說信。為鈍根者說慧。
以波羅延等利根故說信。新學比丘等。鈍根 故說慧。如利根鈍根。內因力外緣力內分力 外分力。內正觀思惟增益外從他聞法內增
益。無愚無貪修不修損身見聚處不損身見 聚處。當知亦如是。
[0019a23] 云何頂法退乃至廣說。問曰。以何等故說頂 有退。不說煖退。答曰。或有說者如說頂退。亦 應說煖退。而不說者。當知皆是有餘之說。復
有說者。行者在頂之時。多諸留難。有三時諸 煩惱業。多諸留難。如從頂至忍。爾時惡道諸 煩惱業。多作留難。所以者何。彼諸煩惱。而作
是念。若彼行者。已到於忍。我復於誰身中當 生果報。離欲界欲時。彼欲界諸煩惱業。多作 留難。所以者何。諸煩惱業。而作是念。若彼行
者。出於欲界。我復於誰身中。生於果報。離非 想非非想處欲時。受未來有諸煩惱業。多作 留難。所以者何。諸煩惱業。而作是念。若彼行
者。離欲已彼更不受身。我復於誰身中。生 於果報。行者於此三時。多諸留難。是故說頂 有退。不說煖退。復有說者。行者爾時生大憂
惱猶如有人。見珍寶藏。見已歡喜作是思惟。 我今永斷貧窮根本。後欲取時忽然還滅。彼 人爾時於此寶藏生大憂惱。如是行者。住頂
法時。自念不久。當得於忍。永斷惡道。心生歡 喜。後便還退生大憂惱。復有說者。若說頂有 退。當知亦說煖有退。復有說者。以頂法不久
住故是以有退。復有說者。欲得忍時大獲重 利。猶如聖人不墮惡道。得忍之時亦復如是。 如沙門二十億九十一劫不墮惡道。與上相 違名失重利。
[0019b19] 云何頂退。答曰。猶如有人。親近善知識。從其 聞法乃至廣說。何以復作此論。答曰。前雖說 頂體相未說云何得頂云何失頂。今欲說之
故作此論。猶如有人。親近善知識者。說親近 善友。從其聞法者。聽隨順方便法。內正觀思 惟者。自身修行正行。信佛菩提。信善說法。信
僧清淨功德。是說信寶說色無常。乃至說識 無常。是說信陰。知有苦集滅道。是說信諦。彼 於餘時。不親近善知識者。親近惡友。不從他
聞法者。不聽隨順方便法。不正觀思惟者。自 身行邪行。失此信法。是名頂退。問曰。頂退體 相為是何耶。答曰。是不成就性。不隱沒無記。
心不相應行。行陰所攝。復有說者。是不信體 性。所以者何。有信便得。無信便失。復有說者。 以何使纏。而退頂法。即彼使纏性。如是說者。
亦是染污性。復有說者。若法隨順退法即是 其性。若然者一切諸法。盡是退性。何以故。一 切諸法。與威勢緣故。尊者佛陀提婆說曰。無
所有性。是退性。強生分別。無有相對。彼善根 和集名頂。善根離散名退。復有何性。猶如有 人多諸財物。他人劫去。後便貧窮人問之言。
汝今貧窮為是何性。彼人答言。我本有財。他 人劫去今唯貧窮。當有何性。又如有人衣裂。 他人問言。汝今衣裂為是何性。彼人答曰。衣
本完堅今者破裂。更有何性。又如有人身本 著衣。人奪其去。他人問言。汝今裸形無衣為 是何性。彼人答言。我本著衣。他人奪去。今者
裸形無衣當有何性。如是行者善根和集之 時名之為頂。後若離散名之為退。當有何性。 是故無所有性是名退性。評曰。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頂退是不成就性。不隱沒無記。 心不相應行。行陰所攝。
[0019c22] 問曰。如說信佛菩提。是名信佛。乃至廣說。以 何等故世尊。或說信寶。或說信陰。或說信諦。 答曰。或有說者。佛於法明了。乃至廣說。復有
說者。隨眾生愚處。佛隨其所愚而解說之。復 有說者。受佛化者有三種。一多疑心。二染 著於我。三為見所覆。為疑者說。寶為染著 我者說陰。為見所覆者說諦。
[0019c29] 云何煗法。乃至廣說。以何等故名煖。答曰。或 有說者。智緣境界。能生於煖。燒煩惱薪。猶如 火攢。上下相依。生火燒薪。復有說者。以有
智知有能生煖智。令有萎悴。猶如夏時聚花 為 [卄/積] 花生煖氣。還自萎悴。復有說者。智生 依陰。在陰智火。還燒於陰。猶如兩竹相摩生
火還燒竹林。尊者瞿沙說曰。求解脫智火。彼 最在初。如火以烟在初為相。無漏智火。亦以 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