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3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八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二
[0278b19] ◎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 意識界。界名略說亦名廣說。略說者於說大 經。如大因緣經大涅槃經等。廣說者。於說入
經入。亦名略說亦名廣說。略說者於說界經。 廣說者於說陰經。陰亦名略說亦名廣說。略 說者於說入經。廣說者如說。若有所受。當知
皆苦。於如是等經。名為廣說。復有說者。界亦 名略說亦名廣說。即於界中。不於餘法。所以 者何。界中心色是廣說。心數法是略說。入亦
是略說。亦是廣說。即於入中。不於餘法。所以 者何。入中色是廣說。心心數是略說。陰亦是 略說。亦是廣說。即於陰中。不於餘法。所以者
何。陰中色心是略說。心數是廣說。如說若有 所受。當知皆苦。此說一向是略。復有說者。界 是廣說。亦攝一切法。大因緣經大涅槃經。雖
是廣說。不攝一切法入。雖攝一切法。而非廣 說。所以者何。是中說法故。陰不攝一切法。所 以者何。攝一切有為法。不攝無為法故。亦非
廣說。所以者何。是略說故。如說若有所受當 知皆苦。此一向是略說。佛所說經。廣略義如 此。非謂如說法施財施是略說。大因緣經大
涅槃經是廣說。世尊於所知法。先廣說十八 界。即於彼所知。次略說十二入。於彼十二入。 除無為法。略說五陰。是名世尊廣略之說。以
如是廣略所說法。佛告尊者舍利弗。我說諸 法。若廣若略。能知解者難得。以如是廣說 略說故。尊者舍利弗。請於世尊。世尊說法若
廣若略。能有知解法寶者。譬如大海中龍於 大海中化作大身。上昇虛空興起大雲遍覆 虛空放電光。出如是雷音。我今當雨藥草樹
木。聞如是音。皆生恐怖作如是念。大海中龍。 若降雨者。我等皆當沒滅。是時大地。心無疑 懼。又無異色而請之言。汝當降雨經百千歲。
我盡能受。世尊亦爾。於主童佛然燈佛迦 拘遜陀村佛迦那含牟尼佛。乃至迦葉佛所。 長養智身。上昇有餘涅槃虛空界中。以大悲
雲遍覆世間。放智電光。出無我師子吼音作 如是言。舍利弗我所說。若廣若略。知解者難 得。是時一切受化者。聞說是言心懷恐懼。唯
除尊者舍利弗。世尊以未曾聞名味句身。而 說諸法。我等所不能解。尊者舍利弗。於六十 劫中。增長如地知見。心無恐懼又無異色。而
請於佛。世尊說法。若廣若略。能有知解法寶 之者。
[0279a05] 問曰。有法非聲聞辟支佛境界。何故尊者舍 利弗。作如是請佛。答曰。聲聞所知。非佛知。 以聲聞境界非佛境界。以聲聞所行非佛所
行。以聲聞根非佛根。復次佛聽故請。尊者舍 利弗作如是念。世尊所說。常以憐愍知量。觀 其田器。當雨法雨。不唐捐其言。若說一句。
前人不受。佛則不說。世尊知我有爾所受法 器。則為我說如是法。以是事故。佛聽故 請。
[0279a14] 問曰。為何等受化者說界。何等說入。何等說 陰。答曰。於界中愚者為說界。於入中愚者為 說入。於陰中愚者為說陰。復次受化者。或
是初行。或是已行。或是久行。為初行者說界。 為已行者說入。為久行者說陰。下根中根上 根。樂廣樂略樂廣略者。說亦如是。復次若恃
性憍慢縱逸者為說界。所以者何。性義是界 義故。若恃財憍慢縱逸者為說入。所以者何。 輸門義是入義故。恃命憍慢縱逸者為說陰。
所以者何。陰說名殺賊。復次於色心愚者為 說界。所以者何。界中廣說色心。略說數法。 於色愚者為說入。所以者何。入中廣說色。略
說心心數法。於心數法愚者為說陰。所以者 何。陰中廣說心數法。略說色心。復次為計我 者說界。為於所依緣愚者說入。為我憍者說
陰。佛為如是受化眾生說陰界入。
[0279b01] 問曰。十八界。名有十八。實體有幾。答曰。十 八界。名有十八。實體或十七或十二。若說六 識身。則無意界。所以者何。離六識身外。更無
意界。是故名有十八。體有十七。若說意界。則 無六識身。所以者何。意界之外。更無六識身。 是故名有十八。體有十二。如名體。名假體假。
乃至知名知體。說亦如是。問曰。十八界體。或 有十七。或有十二者。云何立十八界。答曰。以 三事故立十八界。一以所依。二以依。三以境
界。六界是所依。六界是依。六界是境界。所依 者。眼界乃至意界。依者。眼識乃至意識。境界 者。色乃至法。問曰。若以所依依境界。立十八
界者。阿羅漢最後心。則非意界。所以者何。不 能生識故。答曰。彼亦是意界。所以識更不相 續者。非以意界。更以餘事故。若識生者。亦
能作所依。過去有十八。未來現在。亦有十八。 問曰。過去有十八界可爾。所以者何。六識次 第滅者是意界。未來現在云何有十八界。答
曰。以是決定相故。若未來現在識。無意界相 者。過去者亦無。以決定相故。過去有十八界。 是故以三事說十八界。謂所依依境界。佛經
作如是喻。如大樹葉聚。比丘當知。無量界性 亦復如是。雖說無量界性。而不過十八界。盡 以三事故名界。謂所依依境界。佛經又說六
十二界。如多界經說。彼亦不過十八。盡以三 事故名界。
[0279b27] 問曰。佛經何故說六十二界。答曰。欲異外道 故。外道有六十二見。以身見為本。為對治彼 見故。說六十二界。餘經又說。憍尸迦。世間有
種種無量界眾生。各於自界。而起貪著。生牢 彊想。言我界勝。唯我是實。餘者是愚。如是 盡在十八界。亦以三事。謂所依依境界。復有
說者。此中諸見。以界名說。悉在法界中。以是 事故。十八界以三事立界。謂所依依境界。尊 者婆摩勒說曰。以四事故故立十八界。一以
自體二以事三以所作四以分別陰。以自體 者。色界乃至法界事者。眼識乃至意識。所作 者。眼界乃至意界。分別陰者。色陰有十界。
識陰有七。三陰有一界。此是界體性。乃至廣 說。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界。界是何 義。答曰。性義是界義。叚義分義別義種種相
義不相似義分齊義。是界義。種種所依是界 所作。聲論者說曰。趣義是界義。持養義是界 義。性義是界義者。譬如一山之中多有諸性
鐵性白鑞性鉛性銅性銀性金性石性白塔 性。如是一所依身。有十八界性。叚義是界義 者。如諸材叚次第安置。名宮殿樓觀。次第
安置竹篾。名扇名蓋。次第安置肉叚。名為男 女。分義是界義者。十八分是男。十八分是女。 別義是界義者。男別有十八。女別有十八種
種相義是界義者。眼界相異乃至法界相異。 不相似義是界義者。眼界於餘界不相似。乃 至法界。於餘界不相似分齊義是界義者。眼
界自有分齊。餘十七界亦有分齊。乃至法界 自有分齊。餘十七界。亦有分齊。種種所作是 界所作者。眼界所作。乃至非法界所作。法界
所作。乃至非眼界所作。聲論者說。趣義是界 義者。趣諸界諸趣諸生。持養義是界義者。能 持自性故。是故性義。乃至持養義是界義。
[0280a02] 已總說界所以。今當一一別說。云何眼界。若 眼已見色今見色。當見色。已見色是過去。今 見色是現在。當見色是未來。及諸餘彼分眼。
外國法師作如是說。彼分眼有四種。過去有 彼分眼界。謂眼不見色。滅墮過去者。現在亦 有彼分眼界。謂眼不見色今滅者。未來亦有
彼分眼界。謂眼不見色。當滅者及未來必不 生彼分眼。罽賓沙門說。彼分眼有五種。三種 如先說。未來必不生彼分眼。有二種。一與眼
識合。二不與眼識合。若以眼見色。於己名自 分。於餘一切眾生。亦名自分。若眼不見色。於 己名彼分。於餘一切眾生。亦名彼分。復有說
者。若以眼見色。於己名自分。於餘一切眾生。 名彼分。若眼不見色。於己名彼分。於餘一 切眾生。亦名彼分。復有說者。若以眼見色。於
己名自分。於餘一切眾生。不名自分。亦不 名彼分。若眼不見色。於己為彼分。於餘一切 眾生。非自分亦非彼分。不應作是說。云何是
眼。不名自分亦非彼分。評曰。如前說者好。若 以眼見色。於己為自分。於餘眾生。亦名自分。 若眼不見色。於己名彼分。於餘眾生。亦名彼 分。
[0280a24] 問曰。無有以他眼見色者。云何己眼於餘眾 生。名為自分耶。答曰。誰說以他眼見色者耶。 問曰。若無說以他眼見色者。云何己眼於餘
眾生。名為自分耶。答曰。以所作同故。如己眼 見色已滅。於餘眾生。亦名見色已滅。無有以 他眼見色者。問曰。自分眼見色。彼分眼不見
色。不見色眼。於見色眼。云何名彼分。答曰。展 轉為因故。見色眼與不見色眼作因。不見色 眼與見色眼作因。復次以展轉相生故。見色
眼能生不見色眼。不見色眼。能生見色眼。復 次展轉相續故。見色眼續不見色眼。不見色 眼續見色眼。復次見色眼。不見色眼。俱是一
界一入一根一見。諸界有如是相者此中略 說。如眼界。耳界鼻舌界身界。說亦如是。云 何色界。答曰。若色為眼。已見今見當見。已見
者是過去色。今見者。是現在色。當見者是未 來色。及餘彼分色。彼分色有四種。過去有彼 分色界。謂不為眼所見已滅者。現在有彼分
色界。謂不為眼所見今滅者。未來有彼分色 界。謂不為眼所見當滅者。及未來必不生色。 有色界於一眾生。是自分。於二三乃至百千
眾生。是自分色界。於一眾生乃至百千眾生。 是自分者。如初生月。若生緣彼眼識。是自分 色界。若不生緣。彼眼識。是彼分色界。譬如大
會之中有一端正莊嚴伎女。在中種種舞戲。 若生緣。彼眼識。是名自分色界。若不生緣。 彼眼識。是名彼分色界。大眾之中。昇立坐
法師說法。亦復如是。有色界於一眾生。是彼 分。於二三乃至百千萬一切眾生。是彼分。謂 如須彌山中色大海大地中色。問曰。如是色
界。非天眼境界耶。答曰。雖是境界以不用故。 然有天眼者。不必一切時見所應見色。
[0280b27] 問曰。彼色不為佛眼所見耶。答曰。是所見以 不用故。如今無佛。無佛眼見色。問曰。若以眼 見色。於己是自分。於餘一切眾生。亦是自
分。何故色界。若為眼所見是自分。不為眼所 見是彼分耶。答曰。一色界。容有一眾生。不 見二三眾生。則見無有一眼二人用見。何況
多耶。色界有如是相者。此中略說。如色界。聲 香味觸界說亦如是。以世俗言說故作是說。 世俗作如是語。汝所嗅香我亦嗅之。汝所甞
味我亦甞之。汝所覺觸我亦覺之。實義不爾。 若一人已嗅香。第二人所不能嗅。一人已甞 味。第二人所不能甞。一人已覺觸。第二人所
不能觸。若世俗言說文說如上。若以實義文 應如是說。如眼界。耳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 身界觸界說亦如是。云何眼識界。答曰。眼緣
色生眼識。問曰。眼識生時除其自體。餘一 切法皆作緣。何以但說眼色作緣耶。答曰。此 說眼識所依及境界眼。是彼所依色。是彼境
界。復次與眼識。作近威勢緣者說。眼色與眼 識作近威勢緣勝。於自體生老無常。是以故 說。問曰。眼識亦緣色生。何以但言眼識不言
色識。答曰。如外入經說。緣色生識。是名色 識。乃至廣說。
◎
[0280c21] ◎問曰。但一經說色識。餘經多說眼識。答曰。 若是內法則說。不說外法。如內外所依所緣 根根義所境界境界不共共說亦如是。復次
識以所依故有別名。從眼生者。名為眼識。乃 至從意生者名為意識。如聲以所依故有別 名。如鼓聲依鼓貝聲依貝琴聲依琴。彼亦如
是。問曰。此皆依意。何以不盡依名意識耶。答 曰。若依是不共不同別異相。作識別名。云何 眼識所依不共不同別異。謂依於眼不依餘。
乃至身識說亦如是。以是事故而作四句。或 作所依。不作次第緣。乃至廣作四句。作所依 不作次第緣者。謂俱生眼。作次第緣不作所
依者。謂前次第滅心數法。作所依作次第緣 者謂意界。不作所依不作次第緣者。除上爾 所事。乃至身識說亦如是。若為意識作所依。
亦為意識作次第緣耶。答曰。若作所依。亦作 次第緣。頗有作次第緣不作所依耶。答曰。有 前次第滅心數法。尊者和須蜜說曰。亦緣色
生識。何故不言色識。但言眼識。答曰。眼為識 作所依非色。復次眼所作勝。復次眼在自身 中色則不定。復次眼是內入。色則不定。復次
眼屬內色則不定。復次眼於識有損益。色則 不爾。問曰。若然者色亦有損益。答曰。一色雖 有損益。餘色能生眼識。眼不爾。若一眼壞。更
無餘眼能生識。餘識說亦如是。復次眼有上 中下識。亦有上中下色則不爾。復次眼所不 共。色則不定。如緣一界中色生二界中識。無
有依一界中眼生二界中識。緣一趣中色生 五趣中識。無有依一趣中眼生二趣中識。何 況多四生說亦如是。復次眼是威勢非色。尊
者佛陀提婆說曰。若眼無留難。識亦無留難。 問曰。色若有留難。識亦有留難。若無色者。識 何緣生。答曰不爾。境界常不壞。所依有壞。若
所依壞者。識則不生。假令有那由他色若所 依壞。緣色識不生者識則住不生法中。問曰。 眼識識色。何故言眼識色耶。答曰。或說所依
以顯依。或說依以顯所依。說所依以顯依者。 如此中說眼能識色。說依以顯所依者。如說 眼識所更所分別名見。復次以名義勝故。如
伎人染衣書法。猶如伎師作伎時。非無伎子 伎女及餘侍從時會。然伎師於中勝故。但言 伎師作樂。如以染染衣。非無人水器等。但染
勝故言以染染衣。如以筆作字令字有差別。 非無人工紙墨等。但筆於中勝故說筆作字 令字差別。如是雖識能識色。以眼勝故說眼
識色。復次眼是識色具故言眼識色。如說伴 行於道。行者是足非伴。伴是道行之具。彼亦 如是。雖識識色。眼是識色具。故言眼識色。有
心意識。問曰。心意識。有何差別。答曰。或有 說者。無有差別。心即是意。意即是識如是等。 皆同一義。無有差別。如火名火亦名炎亦名
熾亦名燋薪。如是等十名經說。帝釋名因 陀羅。亦名憍尸迦。亦名釋迦。亦名千眼。一帝 釋有如是等十名。如阿毘曇說。受名為受。亦
名別受。亦名等受。亦名覺受。一受有如是等 五名。彼亦如是。一心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