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4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九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智犍度八道品下
[0367b07] ◎念覺支與喜覺支相應。喜覺支俱聚中。念 覺支體。與喜覺支相應。不與念覺支相應。所 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與自體相應。如先
說。與念覺支亦與喜覺支相應者。除念覺支 相應者。所以者何。以其多故除之。及念覺 支喜覺支俱聚中念覺支喜覺支自體。諸餘
心數。盡與二相應。彼是何耶。謂八大地。十善 大地。有覺觀地。則有覺觀。及心不與念覺支 喜覺支相應者。不與喜覺支相應念覺支。彼
是何耶。謂未至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 念覺支體不與念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 事故。自體不與自體相應。如先說。亦不與喜
覺支相應。所以者何。彼諸地中無喜故。諸餘 心心數法者。此中盡說一切無漏心。更無餘 有餘。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
第四句。如念覺支。喜覺支念覺支正見正覺 亦如是。諸法與念覺支相應。亦與正念相應 耶。答曰。如是。設與正念相應。亦與念覺支相
應耶。答曰。如是。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定捨 覺支正方便正念正定。說亦如是。諸法擇法 覺支相應。亦與正見相應耶。答曰。若法與正
見相應。亦與擇法覺支相應。頗法與擇法覺 支相應。非正見耶。答曰有。正見所不攝擇 法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謂盡智無生智相
應法。諸法精進覺支相應。亦與正方便相應 耶。答曰。如是。若與正方便相應。亦與精進覺 支相應耶。
[0367c05] 答曰。如是。諸法與定覺支相應。亦與正定相 應耶。答曰。如是。若與正定相應。亦與定覺支 相應耶。答曰。如是諸法與喜覺支相應。亦與
猗覺支相應耶。答曰。或與喜覺支相應。不與 猗覺支相應。乃至應作四句。喜在一切無漏 心中。不在。一切地中。猗在一切無漏心中。亦
在一切地中。與喜覺支相應。非猗覺支相應 者。猗覺支與喜覺支相應。喜覺支俱聚中。猗 覺支體。與喜覺支相應。不與猗覺支相應。所
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與 猗覺支相應。非喜覺支相應者。是喜覺支猗 覺支俱聚中喜覺支體。與猗覺支相應。所以
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餘喜 覺支不相應。猗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謂未 至禪禪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猗覺支相
應法。與猗覺支相應。非喜覺支。所以者何。彼 地中無喜故。與喜覺支相應。亦與猗覺支相 應者。除猗覺支及與猗覺支相應者。所以者
何。以多故除之。與喜覺支猗覺支俱聚中者。 除自體。諸餘心心數法。俱與二相應。彼是何 耶。謂九大地。九善大地。在有覺有觀地。則有
覺觀。及心非喜覺支。亦非猗覺支相應者。喜 覺支不相應猗覺支。彼是何耶。謂未至禪禪 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猗覺支體。不與
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彼地中無喜故。亦 不與猗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 不應自體。如先說。諸餘心心數法者。此中
盡說一切無漏心。更無餘有餘有漏心心數 法。亦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諸法。不與 喜覺支相應。亦不與猗覺支相應。如喜覺支
猗覺支。喜覺支捨覺支正方便正念正定。說 亦如是。諸法與喜覺支相應。亦與正見相應 耶。喜在一切無漏心中。不在一切地。正見在
一切地不在一切無漏心中。是故得作大四句。 與喜覺支相應非正見者。正見與喜覺支相 應。喜覺支俱聚中正見體。與喜覺支相應。不
與正見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 自體。如先說。餘正見不相應喜覺支相應 法。彼是何耶。初禪第二禪中。盡智無生智。俱
聚中喜覺支相應法。不與正見相應。所以者 何。是他聚故。與正見相應非喜覺支者。喜覺 支與正見相應。正見俱聚中喜覺支體。與正
見相應。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 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餘喜覺支不相 應。正見相應法。彼是何耶。謂未至禪禪中間
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正見相應法。不與喜 覺支相應。彼地中無喜故。與喜覺支亦與正 見相應者。除正見與喜覺支相應。除喜覺
支與正見相應。諸餘心心數法。彼是何耶。謂 八大地。十善大地。在有覺有觀地。則有覺 觀。及心不與喜覺支。亦不與正見相應者。
正見不與喜覺支相應。彼是何耶。未至禪禪 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正見體。不與喜 覺支相應。所以者何。彼地中無喜故。不與
正見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 體。如先說。喜覺支不與正見相應。彼是何 耶。初禪第二禪盡智無生智俱中喜覺支體。
不與正見相應。所以者何。是他聚集故不與 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 自體。如先說。餘心心數法。彼是何耶。未至禪
禪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盡智無生智。 俱聚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 喜覺支。正見喜覺支正覺正覺於正見。說亦 如是。
[0368b11] 云何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問何故作此 論。答曰。前論是此論所為根本。前論作如是 說。云何為見。云何為智。云何為慧。而不作是
論。云何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以前論 是此論所為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 復有說所以作論者。或有說意識相應善慧
不盡是見性。如譬喻者說。彼是何耶。謂次五 識生者。能起身口業者死時心。問曰。彼何 故說次五識生者非見性耶。如五識不能分
別彼次生。意識亦不能分別。何故能起身口 業者非見性耶。答曰。見行內。彼行於外。何 故死時心非見耶。答曰。見有勢力。彼慧微
劣。問曰。彼作是說。云何通佛經如是說。人 欲死時。善心心數法。與正見俱。答曰。彼作是 說。佛說死時前相續心非死時心。為止如是
說者意亦明一切意識相應有漏善慧盡是見 性故。而作此論。
[0368b28] 云何世俗正見。答曰。意識相應有漏善慧。彼 是何耶。謂不淨覺相應者。安那般那念念處 與煗頂忍世第一法相應者。與禪無量解脫
勝處一切處相應者。世俗正見。多於四大海 水。此中略說麁者。云何世俗正智。答曰。意 識相應有漏善慧。彼是何耶。答曰不淨覺相
應。乃至世俗正智。多於四大海水。及五識相 應善慧。彼是何耶。善眼識相應。乃至善身 識相應者。善眼識相應慧。何者是耶。答曰。如
見父母佛辟支佛聲聞及諸尊重處。生善眼 識善耳識相應慧。何者是耶。答曰。如聞佛語 及父母諸尊重處語。生善耳識。餘善三識。非
常人能起。唯除觀摶食修行者。能起三善識。 已說體性。今當說同異相。若是世俗正見。亦 是世俗正智耶。答曰。若是世俗正見。亦是世
俗正智。頗是世俗正智。非世俗正見耶。答曰 有。五識相應善慧是也。世俗正見攝世俗正 智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耶。答曰。世俗正智
攝世俗正見。非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不攝 何等。謂五識相應善慧。
[0368c19] 若成就世俗正見。亦成就世俗正智耶。答曰。 如是。若成就世俗正智。亦成就世俗正見耶。 答曰。如是。誰成就世俗正見世俗正智耶。答
曰。不斷善根者。總而言之。是不斷善根者。然 有多少。或有但成就欲界善見智者。但成就 色界者。或有但成就無色界者。或有成就欲
色界者。或成就色無色界者。或有成就欲色 無色界見智者。以是事故。總而言之。是不斷 善根者。然有多少。
[0368c28] 若斷世俗正見。亦斷世俗正智耶。答曰。如是。 若斷世俗正智。亦斷世俗正見耶。答曰。如 是。誰斷世俗正見正智耶。答曰。阿羅漢。總
而言之。是阿羅漢。餘人則有多少。若離無所 有處欲。斷八地正見正智。乃至離欲界欲。未 離初禪欲。斷一地正見正智。是故總而言之。 是阿羅漢。餘人則有多少。
[0369a06] 問曰。何故名世俗耶。為以毀壞故言世俗耶。 為以是貪立足處言世俗耶。若以毀壞言世 俗者。無漏道亦毀壞。應是世俗。若以是貪立
足處言世俗者。亦恚癡立足處。答曰。應作是 說。以毀壞言世俗。問曰。若然者。無漏道亦毀 壞。應是世俗。答曰。若毀壞增長於有無漏道
雖毀壞不增長。於有令有損減。復次毀壞能 令有相續生老病死相續。無漏道雖毀壞能 斷有不令生老病死相續。復次若毀壞是苦
集道迹生老病死道迹。無漏道雖毀壞是滅 苦集道迹滅生老病死道迹。復次若毀壞是 身見。愛使所緣處是貪恚癡立足處。雜垢雜
毒雜過雜滓堅在苦集性中者。是世俗。聖道 與此相違。不名世俗。復次有說者。是貪立足 處言世俗。問曰。若然者亦是恚癡立足處。答
曰。若說是貪立足處亦是恚癡立足處。問曰。 若世俗是毀壞耶。答曰。或是世俗非毀壞。乃 至廣作四句。是世俗非毀壞者。過去未來二
漏。是毀壞非世俗者。現在道諦。是毀壞亦是 世俗者。現在二漏。非毀壞亦非世俗者。過 去未來道諦。一切無為法。經說長老式蜜提
往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所言世俗者是何 耶。佛告式蜜提。以毀壞故言世俗。復問。何等 是毀壞。佛告式蜜提。眼入是毀壞。乃至意
入是毀壞。問曰。世尊。何故說入是世俗耶。答 曰。為受化者故。受化者應聞入是世俗乃得 悟解故。佛說入是世俗。問曰。毀壞有何差別
耶。答曰。毀者是剎那頃無常。壞是身壞時無 常。復次毀是細無常。壞是麁無常。復次毀是 內法無常。壞是外法無常。復次毀是眾生數 法。壞是非眾生數法。
[0369b08] 云何無漏見。云何無漏智。問曰。何故作此 論。答曰。前論是此論所為根本。前論作如是 說。云何為見。云何為智。云何為慧。而不作是
說。云何無漏見。云何無漏智。以前論是此 論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復次欲 說近對治法故。先說云何世俗正見云何世
俗正智。何法是其近對治。謂無漏見智。故作 此論。云何無漏見。答曰。盡智無生智所不攝 餘無漏慧。彼是何耶。見道中八忍學八智無
學正見。云何無漏智。答曰。除見道中諸忍。 餘無漏慧。彼是何耶。學無學八智是也。
[0369b19] 已說體性。今當說同異相。諸無漏見。是無漏 智耶。答曰。或是無漏見非無漏智。乃至廣作 四句。是無漏見非無漏智者。見道中諸忍是
也。所以者何。彼有見相無有智相。是無漏 智非無漏見者。盡智無生智是也。所以者何。 彼是智相無有見相。是無漏見亦是無漏智
者。除見道中諸忍盡智。無生智餘無漏慧是 也。彼是何耶。學八智無學正見是也。所以者 何。彼是見相亦是智相。非無漏見非無漏智
者。除上爾所事。若法已立名已稱已說者除 之。餘未立名未稱未說者。作第四句。彼是 何耶。行陰作此四句。一切無漏慧。作三句。有
見相智相者。餘有相應不相應行陰四陰及 無為法。作第四句。是名除上爾所事。攝亦 如是。若成就無漏見。亦成就無漏智耶。答曰。
若成就無漏智。亦成就無漏見。頗成就無漏 見。非無漏智耶。答曰。有住苦法忍時。
[0369c07] 問定理攝成就不說斷。問曰。何故不說斷耶。 答曰。若說於文不煩。彼尊者迦旃延子。乃至 不捨一剎那。而作文分別。若所說於文煩者。
如四大海水。文義盡略說之。復次以垢故斷。 無漏法無垢故不斷。問曰。若無漏法不斷者。 佛經云何通。如說。比丘汝若解筏喻法者。
法尚應斷。何況非法。答曰。斷二種。一除愛 斷。二捨斷。此中說捨斷。無漏法雖無除愛 斷。而有捨斷。以捨斷故。而作是說。諸比丘。
捨聖道盡漏。以念恩故。復數數起聖道現在 前。而受種種身苦。謂頭痛等苦。是故佛作是 說。比丘當知。聖道所應作者。皆已作之。應捨
此道入於涅槃。如人依筏渡河。以念恩故。 猶頂戴肩負。他人語言。汝男子筏所應作皆 已作之。汝今應捨隨意而去。彼亦如是。
[0369c22] 云何是法云何非法耶。答曰。內道言說是 法。外道言說是非法。內道法隨順空。隨順無 我。隨順涅槃。法尚應捨。何況外道言說。令有
相續令生老病死相續者耶。復次善受持名 句味身者是法。不善受持者是非法。善受持 名句味身者尚捨。何況不善受持名句味身
者。尊者瞿沙說曰。善受持阿含經者名法。不 善受持者名非法。以增長生死故應捨。何況 非法。尊者波奢說曰。正觀是法。不正觀是
非法。正觀法尚應捨。何況不正觀法耶。復次 慚愧是法。無慚愧是非法。三善根是法。三 不善根是非法。四念處是法。四顛倒是非法。
五根是法。五蓋是非法。六念是法。六愛身是 非法。七覺支是法。七使是非法。八道支是法。 八邪支是非法。九次第定是法。九結是非法。
十善業道是法。十不善業道是非法。如是等 法尚應斷。何況非法。
◎
◎阿毘曇毘婆沙論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
[0370a11] 云何他人心智。云何念前世智。如是章及解 章義。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問曰。彼尊者 迦旃延子。何故依二智而作論。答曰。彼尊者
有如是欲如是意。隨其欲意而作論。亦不違 法相。彼意欲因二智而作論。即論二智。謂他 心智。念前世智。意欲論二智故。餘處亦因二
智而作論。如根揵度中論法智比智。餘處亦 因二智而作論。如定揵度論盡智無生智。餘 處意欲論四智。即因四智而作論。如根犍度
論苦集滅道智。如說。若苦智是苦無漏智耶。 乃至若道智是道無漏智耶。餘處意欲論八 智。即因八智而作論。如使犍度定犍度智
犍度所說。餘處意欲論十智。即因十智而 作論。如說。眼根以幾智知。猶如善巧陶師。先 調柔泥團。安置輪上。隨其欲意。作種種器。彼
尊者亦爾。以聞思慧。觀察法相。斷緣中愚故。 隨其欲意造論。亦不違法相。復次此二智。以 離欲得方便得體是修慧亦是通體是四支
五支禪果故。復次此二智體。是智性見性。復 次以此二智各緣一世。他心智緣現在世。念 前世智緣過去世。若作是說。念前世智是有
漏無漏者。應作是說。以此二智是有漏無漏 故。
[0370b05] 云何他心智。答曰。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 得不失。是修者。體是修。是修果者。是四支 五支禪果。從修生者。修習故。得不失者。得不
捨。問曰。何故不說已得當得者。但說今得耶。 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若 得此智。名得道者。名知他心者。是中說之。
非已得當得者。以失故。以此智知他心所覺 所觀所行。所覺者是欲界初禪。所觀者。是中 間禪。所行者。是上三禪。復有說者。所覺是
欲界初禪。所觀者從欲界乃至中間禪。所行 者從欲界乃至第四禪。問曰。他人心覺觀緣 色時他心智。亦知他心所緣色耶。答曰。外國
法師經文作如是說。若智知欲色界現前他 人心心數法及無漏心。是名他心智。問曰。罽 賓沙門。何故不作如是說耶。答曰。亦應作如
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言所覺所 觀所行者。說其體。不說所緣處心心數法。如 實知之。心者是心數。法者是數法。如實知之
者。是說知境界。應說一。知他心智。謂知他心 智通。應說二。謂知有漏無漏及縛解繫不繫。 應說三。謂上中下。應說四。謂四禪果。應說
六。謂有漏上中下無漏上中下。應說八。謂四 禪有漏無漏。應說九。謂下下乃至上上。應 說十二。謂四禪中各有三種。謂上中下。應說
十八。謂有漏有九無漏有九。應說二十四。 初禪有漏有三無漏有三。乃至第四禪亦爾。 應說三十六。謂初禪有九種。乃至第四禪有
九種。應說七十二。初禪有漏有九種。無漏有 九種。乃至第四禪亦爾。若以在身。若在剎那。 則有無量無邊他心智。此中總說一種他心 智而作論。
[0370c07] 問曰。他心智體是何耶。答曰。體是慧已說 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知他心智。答曰。 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問曰。亦知數法。何
故但名知他心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 心。勤修方便。欲知他心。不期數法。亦知數 法故名知他心智。如人求見於王。不求見眷
屬。若見王時。亦見眷屬。彼亦如是。復次諸法 立名。各有所以。或以自體。或以對治。或以方 便。或以相應。或以所依。或以所行。或以所
緣。或以行以緣。以自體者。如五陰四諦等智 是也。餘解廣說如上。
[0370c18] 界者。有漏是色界繫。無漏是不繫。問曰。何故 無色界無他心智耶。答曰。非其田故。乃至 廣說。復次他心智因色故生。無色界無色。地
者。是四根本禪地。不在諸邊無色地。問曰。諸 邊中何故無知他心智耶。答曰。此是通若有 三昧。能生通果。則有此智。諸邊中無此定故。
問曰。中間禪心。以何知他心智知耶。答曰。或 有說者。以初禪地者知。復有說者。以二禪地 者知。評曰。應作是說。以初禪地者知。所以
者何。是一地法故。所依者依欲色界。身行 者無漏者行道等四行。有漏者不行行緣者。 初禪地者。緣欲界初禪二禪地者。緣欲界
乃至第二禪第三禪地者。緣欲界乃至第三 禪第四禪地者。緣欲界乃至第四禪。他心智 不知無色界。問曰。何故他心智不知無色界。
答曰。他心智不知上地法。初禪他心智。不知 第二禪心。乃至第三禪他心智。不知第四禪 心。問曰。生欲色界。起無色定現在前。他心智
能知彼心心數法不耶。答曰。不知。所以者 何。如果時不知。因時亦爾。念處者是三念處。 除身念處。智者是四智。謂法智比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