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hāṣāśāstra (Bing Po Sha Lun) 鞞婆沙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鞞婆沙論卷第二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三不善根處第二
[0422c07] 三不善根者。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 三不善根有何性。答曰。貪不善根者。欲界愛 五種六識身。恚不善根者。恚有五種六識身。
癡不善根者。欲界無明盡有四種。見習見盡 見道思惟所斷。見苦斷癡種少所入。問曰。何 以故。答曰。謂此有十種。五見相應疑愛恚慢
相應。不共有十。於中八種立不善根。二種不 立。欲界身見邊見相應也。問曰。因者說是根。 彼欲界身見邊見相應無明一切不善法因。彼
何以故不立不善根。答曰。謂性不善。亦一切 不善法因。彼立不善根。此欲界身見邊見相 應無明。雖一切不善法因。非性不善。問若
爾者為云何。答曰。無記是。是故說欲界無明 盡四種見盡見道思惟所斷。一種少所入見 苦斷也。六識身相應。此十五種三不善根性。
此是三不善根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 已當說行。何以故說不善根不善根義云何。 尊者婆須蜜說曰。生義養義增義不善根義。
重說曰。長義受義滿義不善根義。重說曰。因 不善義是不善根義。重說曰。轉不善義是不 善根義。重說曰。順不善義是不善根義。重說
曰。受不善義是不善根義。尊者曇摩多羅說 曰。諸尊處所中種不善法轉順受。是故說不 善根義。問曰。若因不善義是不善根義者。前
生不善五陰後生不善五陰。亦是因前生十 惡行。後生十惡行。亦是因前生四十四不善 使。後生四十四不善使。亦是因意故時無
量不善。何以故說三不善根。答曰。佛世尊法 真諦。餘真不能過上者。彼盡知法相。定知定 行。有不善根相者立不善根。無不善根相不
立不善根。尊者瞿沙說曰。世尊覺此隨彼力 隨重重彼隨彼近。此三不善根一切不善法 因。非餘不善法。或曰。謂一切不善法首在前
主將法故。此力故一切不善法轉。或曰。謂一 切不善法因根。導本所作緣等有習等起。於 中因種子法故。根堅法故。或曰。謂一切不善
法來持等持生養增。是故說不善根。或曰。謂 功德怨家。問曰。此中何功德。答曰。三善根是。 問曰。此何近不親怨家。答曰。三不善根是。或
曰。如守門人不令入門。住守門法故。或曰。謂 三善根相違。於中貪不貪相違。恚不恚相違。 癡不癡相違。或曰。謂說行本如所說 (出中阿含) 。迦
藍此三行本習。迦藍貪行本習。迦藍恚癡行 本習。或曰。謂各各相生各各相轉。如所說從 愛生愛。從愛生恚。從恚生恚。從恚生愛。於中
無明。或曰。說相違相違不相違相違故。眾生 多起鬪諍縛。謂天阿須倫往共鬪。婆羅他 (兄也) 摩訶婆羅他 (弟也) 羅摩 (兄也) 羅叉那
(弟也) 為私陀故 (妻也) 罽 那 (兄也) 阿詶那 (弟也) 。為彼一女故。殺十八姟人。何以
故。答曰。不相違相違故。不相違者愛。相違者 恚。問曰。何以故不說癡。答曰。於中已說。若 彼智者天境界故不作此惡。何況人間惡欲
故。人為國故為宮故爾所惡。何況園田作爾 所惡。何況長者為糞掃故作。於春時多起鬪 諍縛。是故說謂不相違相違。以此故爾。或曰。
謂三痛所使。如所說樂痛中貪使所使。苦痛 中恚使所使。不苦不樂痛中癡使所使。問曰。 如此中一切所使。答曰。多故樂痛中多貪所
使。苦痛中多恚所使。不苦不樂痛中多癡所 使。貪因樂痛中起 已 。即彼樂痛中受根已。增 不善五陰。增不善五陰已。多起惡行。多起惡
行已。生死中多受苦。恚因苦痛起。彼於苦痛 中受根已增不善五陰。增不善五陰已。多起 惡行。多起惡行已。於生死中多受苦。癡因不
苦不樂痛起。彼於不苦不樂受根已。增不善 五陰。增不善五陰已。多起惡行。多起惡行已。 於生死中多受苦。是故說謂此三痛所使。以
此故爾。或曰。謂五種六識身使性。能起身行 口行。斷善根時多方便。五種者。見苦斷至思 惟斷。六識身者。眼識相應乃至意識相應。使
性者。貪者欲使。恚者不可使。癡者無明使。能 起身行口行者。為貪故作身行口行。為恚癡 故作身行口行。斷善根時多方便者。如施設
中所說。若斷善根彼云何斷以何行。答曰。有 一人性欲重恚重癡重。彼欲重恚重癡重故。 難語難教難解難脫。是故說謂五種六識身
使性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多方便。彼立 作不善根。問曰。如邪見能斷善根。彼何以 故不立不善根中。答曰。方便堪任增上力。一
切善惡多用方便力。非堪任作。有說者如菩 薩。見世間生老病死苦盲無將導。始發無上 正真道意。於中初意最勝。不退轉不移動。於
此上三阿僧祇作行。不後得盡智無生智。當 來修三界善根。或曰。彼邪見若斷善根。彼一 切是不善根力。若彼不善根。令善根薄穿
減少力。然後彼邪見斷善根。或曰。謂彼斷 善根時轉不轉。貪者轉恚者不轉癡者轉不 轉。彼邪見能不轉非轉。以是故爾。或曰。此前
已說謂五種。彼邪見非五種是四種。非六識 身是意識。雖有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何以 故。答曰。無有見斷結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
時不多方便。彼邪見最後時用。謂彼邪見離 此聚。以是故不立不善根中。謂此五陰離不 善根中。彼亦離此聚色陰。非五種非六識身
非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 便。痛陰想陰識陰。彼相應行陰。謂彼離結。 是五種六識身非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斷
善根時不多方便。不相應行陰五種。非六識 身非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 方便。結中五見及疑。非五種非六識身。雖有
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慢五種非六識身。雖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餘說十纏。瞋纏不語纏
睡纏眠纏調纏悔纏無慚纏無愧纏慳纏嫉纏。 於中瞋不語非五種。非六識身非使性。不能 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便。眠五種非
六識身非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 不多方便。睡調此二五種六識身非使性。不 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便。無慚無
愧。此二五種六識身非使性。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多方便。慳嫉。此二非五種非六識 身非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
方便。憤依誑諂高害。此一切說是結。垢依結 非根本結。謂五種六識身使性。能起身行口 行。斷善根時多方便。彼立不善根。若離此聚
中彼不立不善根。或曰。謂此三不善根能起 十惡行。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問曰。云何此 三不善根能起十惡行。起十惡行已生十惡
道。答曰。佛說契經殺有三種。貪故恚故癡故。 至邪見三種。貪故恚故癡故。阿毘曇亦說。謂 此三不善根一切不善法因根。導本作緣有
習起。如是三不善根能起十惡行。問曰。云何 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答曰。佛說契經習殺 生修多修。生地獄畜生餓鬼中。若來生人中
短壽。阿毘曇亦說。習增上殺修多修。生大阿 鼻泥犁中。於中減於中軟。生熱地獄大熱地 獄叫喚大叫喚想黑繩等活地獄。生畜生餓
鬼中。如是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中。是故說 三不善根。或曰。謂彼亦說增亦說薄。如所說 云何增欲增恚增癡。答曰。因軟欲故便有中。
因中便有增。因軟恚故便有中。因中便有增。 因軟癡故便有中。因中便有增。如是增欲增 恚增癡。問曰。云何欲軟恚軟癡軟。答曰。增上
欲薄便有中。中薄便有軟。增上恚薄便有中。 中薄便有軟。增上癡薄便有中。中薄便有軟。 如是欲薄恚薄癡薄。是故說。謂彼亦說增亦
說薄。以故爾。或曰。謂彼退時多因多緣。如所 說若比丘比丘尼。自觀增欲恚癡。比丘比丘 尼當知我於善法中退。世尊說此是退。是故
說。謂彼退時多因多緣。以故爾。或曰。謂說結 障礙。如所說云何結障礙。答曰。若眾生性 欲重恚重癡重。彼性欲恚癡重故。難教難語
難解難脫。是故說結障礙以故爾。或曰。此 現門略度。若有爾所不善根。或欲分恚分癡 分。如彼契經說。婆羅門若有二十一結染著
意。彼必生惡道趣泥犁中。說者尊者曇摩多 羅說。此契經中一切結立三分。爾所欲恚癡 分。若說欲當知已說欲分。若說恚癡當知已
說恚癡分。如欲恚癡分。如是親分不親分親 不親分。益分不益分益不益分。樂分不樂分 樂不樂分。盡當知。是故說現門略度。或曰。
謂說內垢。如所說欲是內垢。恚癡是內垢。如 內垢者。如是內不親怨敵盡當知。或曰。謂說 塵。如所說欲是塵恚癡是塵。如塵如是。垢穢
障大刺毒刀盡當知。以是故立三不善根。問 曰。此結云何行。答曰。若意中行欲此中無 恚。若恚無欲。此二要有癡。問曰。何以故。若
意中行欲此中無恚。若恚無欲。答曰。性相違 故。貪性喜恚性憂。貪身長養受。恚身不長養 受。貪身軟安隱緣中不礙。軟安隱者。若貪現
在前一切身軟。緣中不礙者。若意中染著 受。長夜親不厭。恚身不軟不安隱緣中礙。 不軟不安隱者。若恚現在前一切身不軟。緣
中礙者。若意中恚現在前。眼不喜有所視。 是謂性相違故。若意中行欲。此中無恚。若恚 無欲。此二要有癡。此三不善根說五種六識
身。問曰。何以故。三不善根說五種六識身。答 曰。若此有見斷非思惟者。彼思惟斷不善心 應非根。若思惟非見斷者。彼見斷不善心應
非根。若有五識身非意識者。謂彼意識不善 心應非根。若有意識非五識者。謂彼五識不 善心應非根。一切不善心中此三不善根。是
根或二或一。貪相應不善意有二根。貪及彼 相應無明。恚相應不善意有二根。恚及彼相 應無明。離此已諸不善意。彼盡是一根無明。
是此說多有根。身見法根。世尊法根。欲法根。 不放逸法根。性根說一切法。問曰。何以故說 身見法根。答曰。計我故。計我已生六十二見。
以故爾。問曰。何以故說世尊法根。答曰。說故 誰說染著清淨縛解輪轉出要佛也。以故爾。 問曰。何以故說欲法根。答曰。欲得善法。欲得
者彼得善法。不欲得者彼不得善法。以故爾。 問曰。何以故說不放逸法根。答曰。堅持善法 故。不放逸者。彼能堅持善法。放逸者。彼堅持
善法已便失。況能更堅持。問曰。何以故說性 根一切法。答曰。不捨自己種故。問曰。如汝說 無為中亦應有根。彼亦不捨己種。答曰。若無
為中有根者無在。彼亦不捨己種。以故無在 更有欲。治此咎故說。性根者與因故。問曰。云 何與因。答曰。前生後生因。問曰。如汝說苦法
忍應無根。何以故。彼他不與自然因。答曰。彼 苦法忍雖他不與自然因。而彼與他彼涅槃。 他不與因。亦不與他因。彼云何性根與因故
此不論。如是說性根者。不捨己種故。以是故 說性根一切諸法。廣說三不善處盡。
鞞婆沙三有漏處第三
[0424c29] 三有漏者。欲有漏恚有漏癡有漏。問曰。漏 有何性。答曰。欲有漏性四十一種。愛五恚五 慢五疑四見十二十纏。此四十一種欲有漏
性。問曰。身惡行口惡行煩惱性耶。非煩惱性 耶。若煩惱性者。此欲有漏中何故不說。若非 煩惱性者。施設所說云何通。彼中說身惡行
口惡行。非結非縛非使。是煩惱非纏當棄 捨滅。因生苦故。作此論已說曰如煩惱性。問 曰。若爾者。此欲有漏中何故不說。答曰。應說
此身惡行口惡行立欲有漏中。應作四十三 種欲有漏性。若不說者是略言。更有說者如 非煩惱性。問曰。以是故欲有漏中不說。彼施
設云何通。答曰。此施設所說應爾。身惡行口 惡行非結非縛非使非煩惱非纏。當棄捨滅。 因生苦故應爾。問曰。若不爾者何意。答曰。彼
雖非煩惱性。為煩惱所煩惱。是故說煩惱。問 曰。彼非結性為結所繫。何故不說結。非縛性 為縛所縛。何故不說縛。非使性為使所使。何
故不說使。非纏性為纏所纏。何故不說纏。答 曰。應說若未說者是略言。或曰。現二門二略 二度二炬二明二光二數。如彼非煩惱性為
煩惱所煩惱。是故說煩惱。如是彼非結性為 結所繫。亦應說結。非縛性為縛所縛。亦應說 縛。非使性為使所使。亦應說使。非纏性為纏
所纏。亦應說纏。若彼非結性為結所繫而不 說結。非纏性為縛所縛而不說縛。非使性為 使所使而不說使。非纏性為纏所纏而不
說纏。如是彼非煩惱性為煩惱所煩惱。亦不 應說煩惱。是故說現二門至二數。有有漏性 五十二種 (應加睡調五十四也) 。愛十。色界五。無色界五慢
十。色界五。無色界五。疑八。色界四。無色界 四。見二十四。色界十二。無色界十二。此五十 二種有有漏性。無明有漏性十五種。欲界五
色界五無色界五。此十五種無明有漏性。此 百八種三有漏性。彼亦名百八種煩惱。是謂 三有漏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已。當說
行。何以故說有漏。有漏有何義。答曰。留住義 是有漏義。漬義是有漏義。漏義是有漏義。增 上主義是有漏義。持義是有漏義。醉義是有
漏義。留住義是有漏義者。眾生以何留住欲 界。眾生以何留住色無色界有漏也。漬義是 有漏義者。如漬種子而生萌芽。如是眾生為
結所漬生有萌芽。漏義是有漏義者。如漏刻 水漏。如乳房出乳。如是眾生六入門中常結 漏。增上主義是有漏義者。如人為人增上主。
不得令眾生東西南北自在。如是眾生結為增 上主。不得越界趣輪轉生死。持義是有漏義 者。如人為非人所持。不應說而說。不應語
而語。不應取而取。不應盜而盜。如是眾生為 結所持。不應說而說。至不應盜而盜。醉義是 有漏義者。如人飲根酒莖酒葉酒華酒果酒。
醉失慚愧不知事非事。如是此眾生結酒所 醉。失慚愧不知事不事。是故說留住義漬義 漏義增上主義持義醉義是有漏義。問曰。若
留住義是有漏義者。行亦留住眾生在生死 中。如所說二因二緣生死行及結行結。是生 死種子不斷不破不除不沒。復次若七歲八
歲得阿羅漢果。於彼上至百歲。住生死中受 無量苦。頭痛身熱乃至四百四病。彼一切結 盡。但因行故住生死中。如因行故。眾生住生
死中者。何以故。立結有漏中而不立行。答曰。 此結是行本。不可以不斷結而斷行。或曰。彼 因結故而起行。無結受報。如人以泥團摶壁
乾亦不墮。因本故。如是彼因結故而起行。 無結受報。或曰。結盡般涅槃。非行盡阿羅漢。 行住如須彌。而阿羅漢盡滅陰入無餘涅槃
界。或曰。彼行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