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nyāyānusāraśāstra (Apidamo Shun Zheng Lilun)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Scroll 7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三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智品第七之一
[0735a25] 如是已依諸道差別。建立賢聖補特伽羅。所 依道中作如是說。正見正智名無學支。故於 此中應審思擇。為有慧見非智。及有慧智非
見。而別建立見智二支。亦有云何。頌曰。
聖慧忍非智 盡無生非見
餘二有漏慧 皆智六見性
[0735b02] 論曰。慧有二種有漏無漏。唯無漏慧立以聖 名。此聖慧中八忍非智性。所以者何。非決斷 性故唯決斷義是智義故。如何八忍不能決
斷。自所斷疑得隨相續生故。或求見境意樂 止息。加行奢緩說名為智。諸忍正起推度意 樂。加行猛利故非智攝。而名見者推度性故。
盡及無生二智非見性。推度意樂一向止息 故。所起加行極奢緩故。而名智者決斷性故。 所餘皆通智見二性。已斷自疑推度性故。謂
前八忍盡無生餘。有學八智無學正見。一一 皆通見智性攝。豈不忍餘諸無間道。亦自所 治惑得隨生。無非正起推度意樂。加行猛
利應非智攝。盡無生餘解脫道等。此相違故 皆應非見。此難不然。餘無間道無自品疑得 隨相續生故。又彼唯見曾所見境。非如八忍
極違智故。餘解脫等非全息求。所起加行非 極奢緩。以皆於後有所作故。由此一切皆通 二種。並具推度決斷用故。諸有漏慧皆智性
攝。於中唯六亦是見性。謂五染污見世正見 為六。有餘師說。能發身語五識所引。及命終 時意識相應。善有漏慧亦非見性。外門轉故
如能引故。勢力劣故。此亦不然。不應許故。非 決定故。契經說故。謂不應許唯內門轉。方是 見性勿聖慧中。外身命住非見性攝。然契經
說。於外身循身觀是見性攝。亦非決定如五 識身。所引意識如是性轉。以彼善等所引意 識。有時亦是不善等故。由此不應所引意識
同。能引五識是無分別性。如契經說。有命終 時得正見俱善心心所。故說所有意地善慧。 皆見性攝於理為善。如是所說聖有漏慧。皆
擇法故並慧性攝。智有幾種相別云何。頌曰。
智十總有二 有漏無漏別
有漏稱世俗 無漏名法類
世俗遍為境 法智及類智
如次欲上界 苦等諦為境
[0735c08] 論曰。智有十種攝一切智。一世俗智。二法 智。三類智。四苦智。五集智。六滅智。七道智。 八他心智。九盡智。十無生智。如是十智總唯
二種。有漏無漏性差別故。如是二智相別有 三。謂世俗智法智類智。前有漏智總名世俗。 瓶衣等物性可毀壞。顯在俗情故名世俗。此
智多取世俗境故。多順世間俗事轉故。從多 建立世俗智名。非無取勝義順勝義事轉。然 是愛境無勝功能。息內眾惑故非無漏。或復
出世引發世間得世俗名。體即無智智隨屬 彼得彼智名。意顯此名目有漏智。有說。諸 趣名為世俗。此智多是往諸趣因。從果為名
名世俗智。有說。此智無始時來。生死身中顯 現而轉。由此故立世俗智名。或諸有中隨流 無絕名世俗智。以一切時隨順諸有相續轉
故。或復此智於一切境。能遍映發得世俗名。 獨能遍緣一切法故。後無漏智分為二種。法 類二名所目別故。此二名義如前已釋。然有
師釋。類謂比類以所現見事比不現見境。比 量所攝得類智名。此釋不然。說實見故。謂非 比量智可立實見名。諸契經中總說法類。若
如實見苦則定見非我。於四聖諦如實見故。 能如實見四聖諦故。有如是等無量契經。又 聖位中等決定故。謂見迹者等決定知諸行
非常。諸法非我涅槃寂靜。非真現見可與比 知等是決定。謂以此類彼名為比知。彼非決 定然亦有異故。由此真見與比度知。理不應
言等是決定。非諸聖智有比度理。故有智者 必不應言。有聖諦境比智所證。又聖應無緣 滅智故。謂若類智比智攝者。則應緣滅法智
亦無。以滅總非現見事故。然許現量總有三 種。依根領納覺慧別故。依根現量。謂依五根 現取色等五外境界。領納現量。謂受想等心
心所法正現在前。覺慧現量。謂於諸法隨其 所應證自共相。此中若就依根領納。說類智 境非現見事。則滅法智理亦應無。滅非依根
領納境故。若就覺慧則不應言。類智所緣是 比智境。是故一切如理所引。實義決擇皆現 量智。類智既然故現量攝。是名二智相別成
三。定心相應聖行相轉。有漏無漏二智何別。 無漏於境行相明利。彼有漏智與此相違。如 朅地羅餘木二炭。於所燒煉勢用不同。及勝
劣香能熏用別。炎鐵草火熱勢有殊。二智相 望差別亦爾。或俗智後起增上慢。無漏不然 故有差別。又世俗智與法類智。境有寬陜故
有差別。謂世俗智遍以一切有為無為為所 緣境。以契經說有世俗智能遍知苦。廣說乃 至遍知虛空非擇滅。故亦有以非我行相。總
緣一切法為境。以契經說諸行非常。一切法 非我涅槃寂靜故。然有經說。能以正慧觀一 切法為非我者。雖一切法實皆非我。而此一
切聲非總目。諸法唯目苦諦所攝法盡故。次 復言此能厭苦。有餘於此作是釋言。此慧實 能緣一切法。然此行相本為厭果。故偏依彼
說厭苦言。如為燒舍而縱於火。然火起時亦 燒餘物。此不應理。此經復言此道力能得清 淨故。聞思二慧亦能遍緣。作一切法非我行
相。此道豈能得清淨果。若謂說此能得清淨。 不言即此是能清淨故無有過。理亦不然。如 遮餘道說此言故。如契經說。唯有此道能得
清淨更無餘道。豈可於彼亦作是言。能得清 淨非是能淨。故知此經說以正慧。觀一切法 為非我者唯目苦諦。所攝諸法非收餘法說
一切聲。如言諸行皆非常苦。而非聖道是苦 非常。故諸行言唯遍苦諦。此亦應爾唯觀苦 境。起非我行非觀餘諦。除此以外必應別有。
總觀諸法非我行相。諸觀行者現所知故。謂 觀行者必應先修。觀一切法非我行相。淨治 身器令有堪能。依之趣入緣三義觀。若不爾
者一合我相。所擾亂故應不能修。建立諸法 無相雜觀。法智但緣欲界四諦。以本論說法 智云何。謂緣欲界繫諸行無漏智。緣欲界繫
諸行因無漏智。緣欲界繫諸行滅無漏智。緣 欲界繫諸行能斷道無漏智。及緣法智緣法 智地。無漏智是名法智。豈不法智緣四諦
境。何故復言及緣法智。緣法智地無漏智耶。 此二亦緣道諦為境。以前所說緣欲界繫諸 行。能斷道無漏智言。不能目一切緣道法智。
但說能緣能斷道故。為攝緣餘加行解脫勝 進道攝法智為境。及已離欲身中所起法智 法忍。為境法智。復說緣法智。緣法智地言。或
前所言緣斷道智。但目緣未至能對治。欲界 見修所斷為境法智。為攝緣餘五地法智品。 為境法智復說後二言。若爾彼文應作是說。
緣欲界諸行對治無漏智。若作是說總攝能 緣。一切法智品為境法智盡。以對治言目多 義故。不爾應有非愛過故。謂緣色界繫為
境。無漏智亦應名法智。有色界行是欲界行 對治攝故。豈不所言緣欲界行能斷道智。亦 有此失彼無此失。能斷道言已遮色界欲對
治故。謂此依諦辯法智境。道言即顯是道諦 攝。非汝所說亦有道言。故此過失在汝非我。 又設許彼更置道言。亦不能攝諸法智盡法
智通能治三界故。又亦應許緣類智品諸無 漏智是法智攝。類智品亦為欲遠分對治。許 對治言目多義故。由此本論所說無失。類智
能通緣上二界四諦。由此三智境有差別。即 於如是三種智中。頌曰。
法類由境別 立苦等四名
皆通盡無生 初唯苦集類
[0736c21] 論曰。法智類智由境差別。分為苦集滅道四 智。何緣俗智亦緣苦等。作苦等行相而非苦 等智。由彼先以苦等行相觀苦等已。後時復
容觀苦等境為樂等故。又得如是世俗智已。 後緣諦疑容現行故。如是六智若無學攝。非 見性者名盡無生。此二初生唯苦集類。以緣
苦集六種行相。緣有頂蘊為境界故。金剛喻 定若緣苦集。與此境同緣滅道異。若爾豈不 至教相違。如說。於盡有初智生。從此無間能
自了達無違教失。此於盡言是有第七聲非 境第七故。謂有煩惱無餘盡故。有初智生非 此智生緣盡為境何所違害。彼言意顯有惑
身中。無此智生要有惑盡。於前所說九種智 中。頌曰。
法類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
於勝地根位 去來世不知
法類不相知 聲聞麟喻佛
如次知見道 二三念一切
[0737a10] 論曰。有法類道及世俗智。成他心智。餘則不 然。豈不道智離法類無。應但言三成他心智。 理實如是為顯他心智。但知同類境故作是
言。謂為顯成此法類智。知他無漏心心所法。 是道智攝非苦集智。以無漏智決定不能。知 他有漏心心所故。他身無漏心心所法細故
勝故。非己有漏他心智境其理可然。何緣己 身無漏他心智。不能知他有漏心心所。於有 漏境無漏智生。行相所緣異此智故。謂無漏
智緣有漏時。必是總緣厭背行相。是故決定 不能別緣他心心所成他心智。以諸聖智緣 有漏時。必於所緣深生厭背。樂總棄捨不樂
別觀。緣無漏時生欣樂故。既總觀已亦樂別 觀。如有見聞非所愛事。總緣便捨不樂別緣。 於所愛中則不如是。總見聞已亦樂別緣。是
故於他有漏心等。必無聖智一一別觀。成緣 有漏心無漏他心智。以他心智決定於他心 心所法別別知故。豈不亦有三念住攝苦集
忍智。雖有而非但緣一法緣多體故。又他心 智有決定相。謂不知勝去來二世。并法類品 不互相知。勝復有三。謂地根位。地謂下地智
不知上地心。義唯能知自地下地。根謂信解 時解脫根智。不知見至不時解脫心。位謂不 還聲聞應果獨覺大覺。前前位智不知後後
勝位者心。義唯能知自下根位。然他心智 及所知境。根地既殊知亦有異。所知有漏心 心所法。曾未曾得各有十五。謂欲四靜慮各
下中上根能知。但除欲界三品曾未曾得各 有十二。所知無漏及彼能知。皆除欲三各有 十二。且諸有漏曾未曾得。下根所攝他心智
生。隨其所應能知下地三根心品。自地下根 中品亦知自地中品。上品總了自下地三。無 漏下根他心智起。唯知自地下地下根。中亦
知中上兼知上。何緣有漏無漏智生。知下地 心多少有異。有漏三品。可一身成。無漏隨 根立聖者別。尚無有一成二品根。況有成三
故有差別。如何說一補特伽羅成九品道斷 九品惑。此道差別非根有異。由因漸長後道 轉增。如次能令多品惑斷。或諸種性各有
九品。成一九品必不成餘。故前後言無相違 失。故依上地起下根心。有上根心依下地起。 地根互勝必不相知。地位位根相對亦爾。此
他心智不知去來。本為知能緣心心所法故。 法類二品不互相知。此二如次以欲上界。全 分對治為所緣故。此他心智見道中無。總觀
諦理極速轉故。然皆容作他心智境。三乘聖 者起此智時。中下二乘必須加行。聲聞加行 或上或中。麟喻但須下品加行。佛無加行隨
欲現前。若諸有情將入見道。聲聞獨覺預修 加行。為欲知彼見道位心。彼諸有情入見 道位。聲聞法分加行若滿。知彼見道初二念
心。若為更知類分心故。別修加行至加行滿。 彼已度至第十六心。雖知此心非知見道。是 故說彼唯知二念。麟喻法分加行若滿。知彼
見道初二念心。若為更知類分心故。別修加 行至加行滿。知彼第八集類智心。有餘師言。 知第十五。有說麟喻知四剎那。謂初二心第
八十四。此言應理。所以者何。許從知初二念 心已。唯隔五念知第八心。若復更修法分加 行。經五念頃加行應成。何不許知第十四念。
有餘亦說知四剎那。謂初二心第十一二。佛 於一切殊勝功德。隨欲現前心自在故。於十 五念能次第知。以佛世尊三無數劫。精勤修
習無量資糧。故獲難思殊勝妙智。具大勢用 隨欲能知。雖此智生亦知心所。然修加行本 為知心。如空處等名他心智。脇尊者曰。引
此智生要先知心後方知所。從初但立他心 智名。引此智時修何加行。先應觀察身之顯 形。所樂言音表心差別。謂彼行者初修業時。
為欲審知他心差別。先審觀察自身顯形。所 樂言音因何有別。遂知顯等差別由心。次復 審觀他身顯等。亦由心異有差別生。由此後
時離欲身意。調柔清淨引勝定生。依定發生 有威德智。此智真實照見他心。如明珠中種 種色縷。差別之相了然可得。是名修世俗他
心智加行。若修無漏他心智時。以觀非常等 苦智為加行。此加行位通緣色心。至成滿時 緣心非色。又加行位緣自他心。至成滿時緣
他非自。盡無生智二相何別。頌曰。
智於四聖諦 知我已知等
不應更知等 如次盡無生
[0738a04] 論曰。如本論說云何盡智。謂無學位若正自 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 由此所有智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盡智。云
何無生智。謂正自知我已知苦不應更知。廣 說乃至。我已修道不應更修。由此所有廣說 乃至是名無生智。由本意樂二智轉時。力能
引起如是解智。非於無漏二智轉時。作如是 解無分別故。謂出二智後得智中。方作如是 二類分別。此二分別二智後生。是盡無生力
所引故。此二俗智是彼士用果。故舉二果表 二智差別。理必應然說由此故。依為此義說 由此聲。即是為此所有智義。不爾應言如是
所有。諸觀行者本修行時。定起如斯要期意 樂。謂我當證阿羅漢時。要應起此自審察智。 故今出觀此智必生。為令此生所起之智。隨
應建立盡無生名。即後智生所依止義。故言 此釋理必應。然豈不二智非見性攝。如何乃 言智見明等。有作是釋乘言便故。然實二智
是於後時。所起見因故亦名見。謂離盡智後 出觀時。必不現行審察見故。先不動姓及 後練根。得不動時離無生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