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ācāryabhūmiśāstra (Yujia Shi Di Lun) 瑜伽師地論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
[0328c07] 已說有尋有伺等三。云何三摩呬多地。嗢拕 南曰。
總標與安立 作意相差別
攝諸經宗要 最後眾雜義
[0328c11] 若略說三摩呬多地。當知由總標故。安立 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略攝諸經宗要 等故。
[0328c13] 云何總標。謂此地中略有四種。一者 靜慮。二者解脫。三者等持。四者等至。靜慮 者。謂四靜慮。一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二從
定生無尋無伺靜慮。三離喜靜慮。四捨念清 淨靜慮。解脫者。謂八解脫。一有色觀諸色解 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淨解脫身
作證具足住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 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 處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等
持者。謂三三摩地。一空。二無願。三無相。復 有三種。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復有三種。謂小大無量。復有二種。謂一分
修。具分修。復有三種。謂喜俱行。樂俱行。捨 俱行。復有四種。謂四修定。復有五種。謂五 聖智三摩地。復有五種。謂聖五支三摩地。復
有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復有金剛喻三摩 地。復有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 等至者。謂五現見三摩鉢底。八勝處三摩鉢
底。十遍處三摩鉢底。四無色三摩鉢底。無想 三摩鉢底。滅盡定等三摩鉢底。
[0329a04] 云何安立。謂唯此等名等引地。非於欲界 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 界不爾。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
[0329a07] 復次初靜慮中。說離生喜。由證住此斷除 五法。謂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 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又於五法修習圓
滿。謂歡喜安樂。及三摩地。欲所引喜者。於 妙五欲。若初得時。若已證得。正受用時。或見 或聞。或曾領受。由此諸緣。憶念歡喜。欲所
引憂者。於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 不復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諸緣多生憂惱。 不善所引喜者。謂如有一與喜樂俱而行
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引憂者。謂如有一 與憂苦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引 捨者。謂如有一或王王等或餘宰官或尊尊 等自不樂為殺等惡業。然其僕使作惡業
時。忍而不制。亦不安處毘奈耶中。由縱捨 故。遂造惡業。彼於此業。現前領解非不現 前。又住於捨。尋求伺察。為惡方便。又於諸
惡。耽著不斷。引發於捨。又於不善現前轉 時。發起中庸非苦樂受。歡者。謂從本來清 淨行者觀資糧地所修淨行無悔為先。慰意
適悅心欣踊性。喜者。謂正修習方便為先。 深慶適悅心欣踊性安者。謂離麁重身心調 適性。樂者。謂由如是心調適故。便得身心
無損害樂及解脫樂。以離彼品麁重性故。 於諸煩惱而得解脫。三摩地者。謂於所緣。 審正觀察。心一境性。世尊於無漏方便中。先
說三摩地。後說解脫。由三摩地善成滿力。 於諸煩惱。心永解脫故。於有漏方便中。先 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由證方便究竟作意
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 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謂即於此方便究竟 作意。及餘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 解脫俱時有故。
[0329b09]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 略有五蓋。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何等為五。 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
惡作蓋。五疑蓋。貪欲者。謂於妙五欲。隨逐 淨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或隨憶念。先 所領受。尋伺追戀。瞋恚者。謂或因同梵行
等舉其所犯。或因憶念昔所曾經不饒益 事瞋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當作不饒益 事。於當所為瞋恚之相。多隨尋伺。心生恚
怒。惛沈者。謂或因毀壞淨尸羅等隨一善行。 不守根門。食不知量不勤精進減省睡眠。 不正知住。而有所作。於所修斷不勤加行
隨順。生起一切煩惱。身心惛昧。無堪任性。 睡眠者。謂心極昧略。又順生煩惱壞斷加 行。是惛沈性。心極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
合說一蓋。又惛昧無堪任性。名惛沈。惛昧 心極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沈生諸煩惱隨 煩惱時。無餘近緣如睡眠者。諸餘煩惱及
隨煩惱。或應可生。或應不生。若生惛昧。睡 眠必定皆起。掉舉者。謂因親屬尋思。國土尋 思。不死尋思。或隨憶念昔所經歷戲笑歡
娛所行之事。心生諠動騰躍之性。惡作者。謂 因尋思親屬等故。心生追悔。謂我何緣離 別親屬。何緣不往如是國土。何緣棄捨如
是國土來到於此。食如是食。飲如是飲。 唯得如是衣服臥具。病緣醫藥。資身眾具。 我本何緣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
或因追念昔所曾經戲笑等事。便生悔恨。 謂我何緣於應受用戲樂嚴具朋遊等時。 違背宗親朋友等意。令其悲戀涕淚盈目。 而強出家。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憂戀心。
惡作追悔。由前掉舉與此惡作處所等故。 合說一蓋。又於應作不應作事。隨其所應。 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應
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惡作。此 惡作纏猶未能捨。次後復生相續不斷憂 戀之心。惡作追悔。此又一種惡作差別。次前
所生非處惡作。及後惡作雖與掉舉處所 不等。然如彼相騰躍諠動。今此亦是憂戀 之相。是故與彼雜說一蓋。疑者。謂於師於 法於學於誨及於證中。生惑生疑。由心如
是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斷寂 靜。又於去來今及苦等諦。生惑生疑。心懷 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
[0329c23] 問此貪欲蓋以 何為食。答有淨妙相。及於彼相。不正思 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淨妙相者。謂第一
勝妙諸欲之相。若能於此遠離染心。於餘 下劣亦得離染。如制強力餘劣自伏。此復 云何。謂女人身上八處所攝可愛淨相。由此
八處。女縛於男。所謂歌舞笑睇。美容進止。 妙觸就禮。由此因緣。所有貪欲。未生令生。 生已增長。故名為食。問此貪欲蓋誰為非
食。答有不淨相。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 修習。以為非食。此復云何。謂青瘀等。若觀 此身種種不淨雜穢充滿。名觀內身不淨之
相。復觀於外青瘀等相種種不淨。名觀外 身不淨之相。由觀此二不淨相故。未生貪 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斷故。名非食。由於 彼相如理作意故。遮令不生。多所修習
故。生已能斷。前黑品中。由於彼相不正思 惟故。未生令生。多所修習故。倍更增廣。 問瞋恚蓋以何為食。答有瞋恚性。有瞋恚
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 為食。依於種種不饒益事心生惱害。名瞋 恚性。不饒益事。名瞋恚相。於九惱事。不正
作意。名不正思惟。如是等事皆名為食。問 此瞋恚蓋誰為非食。答有仁慈賢善。及於 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又此
慈善恒欲與他安樂為相。修力所攝。由思 擇力所攝作意。調伏九惱。以能斷除瞋恚 蓋故。經中唯說此為非食。問惛沈睡眠蓋
以何為食。答有黑暗相。及於彼相。不正思 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問此蓋誰為非 食。答有光明相。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
所修習。以為非食。明有三種。一治暗光 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復有 三種。一在夜分。謂星月等。二在晝分。謂日
光明。三在俱分。謂火珠等。法光明者。謂如 有一隨其所受所思所觸。觀察諸法。或 復修習。隨念佛等。依身光明者。謂諸有情自
然身光。當知初明。治三種暗。一者夜暗。二 者雲暗。三者障暗。謂窟宅等。法明能治三種 黑暗。由不如實知諸法故。於去來今多
生疑惑於佛法等亦復如是。此中無明及 疑俱名黑暗。又證觀察。能治惛沈睡眠黑 暗。以能顯了諸法性故。問掉舉惡作蓋以 何為食。答於親屬等。所有尋思。於曾所經
戲笑等念。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 習。以之為食。親屬尋思者。謂因親屬或盛 或衰。或離或合。發欣慼行。心生籌慮等。國
土尋思者。謂因國土盛衰等相。廣如前說。 不死尋思者。謂因少年及衰老位諸有所作 或利他事。發欣慼行。心生籌慮等。笑者。謂
隨有一或因開論。或因合論。現齒而笑歡 聚啞啞。戲者。謂雙陸摴蒱弄珠等戲。或有 所餘種類歡樂。謂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
諸快樂。或由同處。或因戲論。歡娛而住。所 行事者。謂相執持手臂髮等。或相摩觸。隨 一身分。或抱或嗚。或相顧眄。或作餘事。問
此蓋誰為非食。答有奢摩他。及於彼相。如 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奢摩他者。謂 九種住心。及奢摩他品所攝諸法。謂於自他
若衰若盛可厭患法。心生厭離驚恐惡賤。 安住寂靜。問疑蓋以何為食。答有去來今。 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
食。謂我於過去。為有為無。廣說如上。不 正思惟者。謂不可思處所攝思惟。不可思處 者。謂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間思惟。若於自
處。依世差別。思惟我相。名我思惟。若於他 處。名有情思惟。若於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處。名世間思惟。謂世間常。或謂無常。亦常
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問此蓋誰為非食。答 有緣緣起。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 以為非食。由彼觀見。唯有於法及唯法因。
唯有於苦及唯苦因故。所有一切不正思惟 為緣。無明於三世境。未生者不生。已生者 能斷。若不如理而強作意。其如理者而不。
作意。總說此二。名不正思惟。若於是中 應合道理。應知是處名為如理。謂於闇中 作光明想。由此方便。如理作意。非不如 理。於餘處所。亦有所餘如理作意。
[0330c14] 復次於初靜慮。具足五支。一尋。二伺。三喜。 四樂。五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四支。一內等 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第三靜慮有五
支。一捨。二念。三正知。四樂。五心一境性。第 四靜慮有四支。一捨清淨。二念清淨。三不苦 不樂受。四心一境性。初靜慮中。尋伺為取所
緣。三摩地為彼所依。喜為受境界。樂為除 麁重。第二靜慮中。內等淨為取所緣。三摩地 為彼所依。餘如前說。第三靜慮中。捨念正
知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餘如前說。 第四靜慮中。捨淨念淨為取所緣。三摩地為 彼所依。餘如前說。諸靜慮中。雖有餘法。然
此勝故。於修定者為恩重故。偏立為支。
[0330c27] 問何因緣故。初靜慮中有尋有伺耶。答由 彼能厭患欲界入初靜慮。初靜慮中。而未 能觀尋伺過故。第二靜慮。能觀彼過。是故
說為尋伺寂靜。如第二靜慮見彼過故名 尋伺寂靜。如是第三靜慮。見喜過故名喜 寂靜。第四靜慮見樂過故名樂寂靜。捨念 清淨差別應知。
[0331a05] 復次是諸靜慮名差別者。或名增上心。謂由 心清淨增上力。正審慮故。或名樂住。謂於 此中受極樂故。所以者何。依諸靜慮。領受
喜樂安樂捨樂身心樂故。又得定者。於諸靜 慮。數數入出。領受現法安樂住故。由此定 中現前領受現法樂住。從是起已。作如是
言。我已領受如是樂住。於無色定無如是 受。是故不說彼為樂住。然彼起已。應正宣 說。何以故。若有阿練若苾芻來就彼問。彼
若不答。便生譏論。此阿練若苾芻。云何名 為阿練若者。我今問彼超色無色寂靜解 脫。而不能記。是故為說應入彼定非為 樂住。或復名為彼分涅槃。亦得說名差別
涅槃。由諸煩惱一分斷故。非決定故。名彼 分涅槃。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別涅槃。復次 此四靜慮。亦得名為出諸受事。謂初靜慮。
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 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於無相中 出離捨根。如薄伽梵無倒經中說如是言。
苾芻憂根生已。應當如實了知。生者此於 何位。謂即於此斷方便位。若為憂根間心相 續。爾時應知又應并此因緣及序若相若行
皆如實知者。云何知因。謂了知此種子相 續。云何知緣。謂了知此種所不攝所依助 伴。云何知序。謂知憂根託此事生。即是能
發憂根之相。及無知種子。云何知相。謂了 知此是慼行相。云何知行。謂了知此能發之 行。即不如理作意相應思也。如是知已。於
出離中。極制持心者。云何制持。謂於染污 行。制攝其心。於思惟修。任持堅住。又於 是中無餘盡滅。乃至究竟者。謂滅隨眠故。
滅諸纏故。世間靜慮。但能漸捨彼品麁重。 不拔種子。若異此者。種永拔故。後不應 生。無漏靜慮。二種俱捨。如是於餘隨應當
知。問以何等相了知憂根。答或染污相。或 出離欲俱行善相。苦根者。或由自等增上力 故。或由身勞增上力故。或火燒等增上力
故。或他逼等增上力故。諸離欲者。猶尚生起。 喜根者。謂第二靜慮中。即第二靜慮地攝。樂 根者。謂第三靜慮中。即第三靜慮地攝。問何
故苦根。初靜慮中。說未斷耶。答彼品麁重 猶未斷故。問何緣生在初靜慮者。苦根未 斷。而不現行。答由其助伴相對。憂根所攝
諸苦。彼已斷故。若初靜慮。已斷苦根。是則 行者入初靜慮及第二時。受所作住差別應 無。由二俱有喜及樂故。而經中說。由出
諸受。靜慮差別。又此應無尋伺寂靜。麁重 斷滅。所作差別。如是餘根彼品麁重漸次斷 故。上諸靜慮斷有差別。又無相者。經中說
為無相心定。於此定中捨根永滅。但害隨 眠。彼品麁重。無餘斷故。非滅現纏。住無 相定。必有受故。於此定中。容有三受。謂喜
樂捨。非彼諸受得有隨眠。煩惱斷。故說以 為斷。彼品麁重。說名隨眠。又此捨根乃至 何處。當知始從第四靜慮。乃至有頂。復次
此五根出離無相。為後與彼五種順出離 界展轉相攝此中由欲恚害出離。即說乃至 樂根出離。由色出離。即說第四靜慮捨根出
離。由薩迦耶滅。即說無色界一切捨根出離。 順出離言。有何等義。由住此者能出離故。 名順出離。不說由此出離於彼。為離欲
者說此界故。問諸欲恚害。定同時斷。何緣 建立別出離耶。答彼諸出離雖復同時。約 修對治有差別故。宣說三種出離差別。對
治差別者。謂不淨慈悲。如其次第。或有唯 修不淨出離一切。或慈或悲。是故別說三 種出離。此上唯有一類對治故。後出離無
有差別。云何猛利見者。等隨念欲。謂由觀 察作意於勝事作意故。猛利功用作意故。 云何於諸欲中心不趣入。謂於彼處。不見
勝功德故。云何不美。謂於彼處。喜悅不生 故。云何不住。謂於彼處不樂受用為欣悅 故。云何無有勝解。謂於彼處不樂取著。
不如理相故。云何萎顇。謂雖縱任。而不舒 泰故。云何壞散。謂取境已尋復棄捨故。云 何而不舒泰。謂於所緣雖強令住。而不
愛樂故。云何等住於捨。謂行平等位。於 平等位中。心遊觀故。何等為厭。謂由於彼 深見過患。棄背為性。此復三種。謂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