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hisattvabhūmi (Pusa Shan Jie Jing) 菩薩善戒經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菩薩善戒經卷第六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菩薩地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0991a22] 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供養如來。供養如來 凡有十種。一者供養色身。二者供養塔。三者 現見供養。四者不現見供養。五者自供養。六
者他供養七者利益供養。八者最勝供養。九 者清淨供養。十者受持供養。供養色身者。菩 薩摩訶薩若見佛色身而供養之。是名供養
色身。供養塔者。若菩薩摩訶薩為如來故造 作塔廟形像龕窟。修治已壞朽故之塔。若見 新塔花香供養。是名供養塔。現見供養者。
菩薩摩訶薩若現見如來形像時。如見此佛 見十方佛亦復如是。是名現見供養。不現見 供養者。菩薩摩訶薩若供養現在諸佛及佛
塔廟得信解心。我今現見作是供養。亦得供 養過去未來佛。何以故。一切如來同一法性 故。以是故則得供養去來諸佛。若我供養
現在佛塔。亦得供養去來佛塔。何以故如是 諸塔同一法性故。若供養一佛則已供養十 方諸佛。若供養一塔則已供養十方佛塔。造
作龕窟補治故塔供養塔時亦復如是。是名 不現見供養。又復不現見供養者。若不見佛 不見佛塔。心想念言。此是如來此是佛塔。一
切佛一切塔一切窟一切像亦復如是。是名 不現見供養。復有不現見供養者。若菩薩佛 涅槃後。為如來故建立塔廟造作龕窟。若一
若二乃至無量隨力能作。是名不現見供養。 如是無量福德果報。攝取無量梵福德果。菩 薩摩訶薩以是因緣於無量劫不墮惡趣。亦
能莊嚴菩提之道。菩薩摩訶薩不現見三寶 而設供養。勝於現見供養之者。不可稱量不 可為比。所得果報不可宣說。愚癡之人現見
之後而設供養。智慧之人雖不現見而能供 養。是名不現見供養。自作供養者。菩薩摩訶 薩若供養佛及供養塔。手自經理不令他作。
是名自供養。他供養者。若佛若塔欲供養時。 聚集多人和合共作非獨自作。多人者。所謂 父母妻子宗親眷屬僮僕。若王大臣婆羅門
長者。隣比知識內人外人男女貧富受苦受 樂。若師和上。若同師同和上。若同住同法 同學同國同名同姓。乃至邪見及栴陀羅。是
名他供養。復有他供養者。菩薩摩訶薩若 財富自在。以慈悲心惠施眾生。臨施之時作 是願言。眾生貧苦尠於福德。今受施已我當
勸令供養三寶。以是供養三寶因緣破壞貧 窮多獲福德。作是願已惠施眾生。施眾 生已教令供養佛法僧寶。是名他供養。利 益供養者。菩薩若於佛及佛塔。奉施衣服
飲食臥具醫藥房舍恭敬禮拜。復以種種雜 華塗香末香散香伎樂幡蓋燈明供養。又歎 如來無量功德。五體投地右遶三匝至無量 匝。兼復奉獻金銀琉璃頗梨珂貝車 璩
馬瑙 及身瓔珞鍾鈴之屬乃至一錢一線一米。 是名菩薩利益供養。最勝供養者。菩薩若於 佛及佛塔。所設供養。利益供養。常恒供養。
好物供養。現見供養。不現見供養。自供養。 他供養。至心供養。喜心供養。至心忍樂供 養三寶。以如是等供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是名最勝供養。清淨供養者。菩 薩若於佛及佛塔手自供養非以憍慢輕賤心 故。令他執作無有放逸。懃心精進至心淨 心。非為國主生信敬故。非以當得國王大
臣長者居士所供養故。非以自顯己之功德 而供養也。所作形像不以雌黃雞子羅差膠 油酥等塗地。不燒膠香熏香供養。頗迦 花等亦不供養。一切臭華雖有好色亦不供
養。乃至種種臭穢之物不以供養。離如是 等諸供養者。是名清淨供養。受持供養者。 菩薩若於佛及佛塔。若自出財若從他求。
若作像若作塔。若一若二。若乃至百千無量 萬億。一一塔中一一像前恭敬禮拜。以好華 香伎樂燈明瓔珞幡蓋而供養之。亦不以此
供養因緣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於佛 道。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不退地故。菩薩住 是不退地已。於諸佛土受身無礙。菩薩摩
訶薩不自出財不求他財。作是願言。若閻浮 提所有眾生。有能供養佛法僧寶。從四天下 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所有
眾生。以上中下供養三寶。我當至心隨其歡 喜。復作是願。以是因緣令諸眾生悉得成就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莊嚴無上
菩提之道。是名如法作供養。菩薩摩訶薩修 集慈心如 [聲-耳+牛] 牛頃。悲喜捨心亦復如是。一 切有為無常無我無樂無淨。深觀涅槃功德
微妙。念佛法僧施戒天等。乃至不見法界之 中有微分相可得宣說。至心趣行六波羅蜜。 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是名如法作供養。若有
比丘常樂喜見恭敬供養金塔金像銀塔銀像 頗梨真珠車 璩 馬瑙璧玉塔像。不喜樂見供 養恭敬泥木塔像。當知是人不名如法作供
養。是如法作供養名無上供養無勝供養最 上供養。如是供養勝諸供養。能得無量無勝 之果。菩薩摩訶薩供養三寶為六事故。一
者福田無勝故。二者知恩報恩故。三者勝於 一切一足二足多足無足故。四者難遇如優 曇鉢花故。五者無師和上自然得成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故。六者能令眾生獲得世樂 出世樂因故法僧亦爾。菩薩欲受菩薩戒時 當觀和上。若具八法乃從受戒一者具足優 婆塞戒沙彌戒大比丘戒。二者能致供養。
三者善能觀察持戒毀戒相貌。四者得舍 摩他毘婆舍那。五者慈心憐愍一切。六者 能捨己樂以施眾生。七者無畏。八者不說 非法不聽非法。說非法者呵責諫喻。能忍一
切呰毀打罵惱害等苦貪瞋癡等毀禁之人及 懈怠者。處眾說法不辭疲勞。不謬解義亦不 誤說。發言柔軟初不麁獷。常念眾生欲令安
樂。有疑輒請不懷恥辱。善知方便教化眾生。 知諸眾生煩惱對治。於諸眾生其心平等。無 有貴賤尊卑之異六根具足威儀庠序。不信
讒言細行淨行。不自矜高輕蔑於人。不為利 養外現諂曲。捨除貪妬慳悋之心。若自得利 先推他人。其心常一無有放逸。見他得利歡
喜如己。知足少欲唯畜六物。六物之外隨得 隨施。恒勸前人隨犯發露為示憶念善知悔 法。善能瞻養病苦之人。終不宣說聲聞法藏
菩薩藏過。若有具足如是法者任為和上。菩 薩摩訶薩既受戒已。和上若病應為給使若 不病者應隨教作。應生虔重恭敬之心。迎
逆禮拜立侍左右。奉施衣食臥具醫藥隨順 法語。隨法而作無有動轉。隨所犯罪誠實而 說。若聽法時作佛想法想比丘僧想。難想眼
想。大智因想。大光明想。得大果報想是大涅 槃無上道因想。得常樂想。得舍摩他毘婆舍 那想。如是想者即是真實法想。是名具足聽
法功德又聽法時應至心聽信心聽。不應念 言我今不應從破戒者。斯下種姓根不具足。 不正語者弊性之人而問法也。離如是念至
心聽法。菩薩摩訶薩受菩薩戒有二種。一 者智二者愚。若作如上思惟觀者。是名愚癡。 不增善法不得大智。菩薩修集四無量心慈
悲喜捨。四無量心有三種。一者眾生緣。二者 法緣。三者無緣。眾生緣者。菩薩摩訶薩修 集慈心。諦觀一切三聚眾生一者受樂二者
受苦三者受不苦不樂菩薩摩訶薩修集慈 心。觀受樂者令其增長。觀苦眾生滅苦生樂。 觀不苦不樂者斷除苦樂令得涅槃。是名眾
生緣。法緣者菩薩摩訶薩唯觀法相不作眾 生相。若我修慈無眾生者。唯得離苦誰得受 樂。是名法緣。無緣者捨眾生相及以法相增
長慈心。是名無緣。如慈餘三無量亦復如是。 菩薩摩訶薩若因眾生修無量心。當知是心 不異外道。亦與聲聞辟支佛共。菩薩摩訶薩
四無量心合則為悲。是故菩薩名為大悲菩 薩觀察受苦眾生有百一十。為除是苦修集 大悲。何等百一十。一種生苦。復有二種。一者
求不得苦。二者得已失苦。復有三種一者苦 苦二者行苦。三者壞苦。復有四種。一者愛別 離苦。二者怨憎會苦。三者死苦。四者五陰
不滅苦。復有五種。一者欲因緣苦。二者瞋 因緣苦。三者睡眠因緣苦。四者掉悔因緣苦。 五者疑因緣苦。復有六種。一者惡道因苦。
二者惡道果苦。三者多求苦。四者守護苦。五 者得無厭苦。六者失苦。復有七種。一者生苦。 二者老苦。三者病苦。四者死苦五者愛別離
苦。六者怨憎會苦。七者求不得苦。復有八種 一者寒苦。二者熱苦。三者飢苦。四者渴苦。五 者不得自在苦。六者自作苦。如尼揵子。七者
他作苦。如王事等。八者久威儀苦。復有九種。 一者身貧窮苦。二者他貧窮苦。三者親愛壞 苦。四者失財物苦。五者病苦。六者破戒苦。七
者邪見苦。八者現在苦。九者他世苦。復有十 種。一者有食無器苦。二者步涉無乘苦。三者 求諸瓔珞華香不得苦。四者求覓伎樂遊戲
不得苦。五者求於光明不得苦。六者求給使 人不得苦七者求漿不得苦。八者求衣不得 苦九者得不用苦。十者見來求苦。復有九
種。一者一切苦。二者大苦。三者一切自苦。四 者不如法住苦。五者轉苦。六者不得自在苦。 七者害苦。八者隨逐苦。九者一切行苦。一切
苦者。由往昔因得現在苦。大苦者。如諸眾生 無量世中受地獄苦。一切自苦者。如地獄畜 生餓鬼人天中苦。不如法住苦者。如作謀議
欲害於他事不成就反受其禍如貪飲食後受 大苦。如念貪欲瞋恚癡苦。如因身口意惡業 受苦。如因毀戒受於憂苦。轉苦者。如現在王
身轉至他世為奴僕苦。如現父母兄弟妻子 轉至他世為怨憎苦。如現在巨富轉至他世 受貧窮苦。不得自在苦者。如欲得長命欲得
端正。欲得上族。欲得富貴。欲得身力。欲得 智慧。欲除怨敵。不得如意苦。害苦者。如世中 人求破貧窮不能破苦。出家之人求壞煩惱
不能壞苦。如事難苦。兵革起苦。行曠路苦。截 手脚苦。閉繫打縛苦。驅擯出外苦。一切行苦 者。因苦受苦離樂受苦。一切諸受未斷故苦。
不能出家苦。不能寂靜苦。不得菩提苦。多生 思覺苦。凡夫苦。四大苦。三界苦。煩惱苦。是 名百一十苦。菩薩觀察如是等苦增長大悲。
如是大苦因十八種而得增長。何等十八。一 者愚癡苦。二者受果報苦。三者行苦。四者常 苦。五者生苦。六者自作苦。七者他作苦。八者
破戒苦。九者邪見苦。十者過世苦。十一者 大苦。十二者地獄苦。十三者人天苦。十四者 轉苦。十五者受苦。十六者不知苦。十七者
增長苦。十八者懈怠苦。菩薩常以四事因緣 名為大悲。一者諦觀眾生受苦因緣甚深難 解。二者無量世中修集。者三至心修集。
四者以至心故為於眾生不惜身命。以是四 事因緣故。能為眾生勞謙忍苦受於苦身。是 故菩薩名淨大悲。淨大悲者名如來地。菩
薩摩訶薩觀是百一十事。一切菩薩皆悉修 集。為眾生故增長大悲。如是菩薩能觀眾生 及以法相生於大悲。不能觀察無緣之相生
於大悲。是故不得名為大悲。如來能具如是 三種故名大悲菩薩修集大悲故。得身寂靜 得心寂靜。以是身心寂靜因緣故。能破眾生
所有煩惱。住於淨地一子之地。於諸眾生 愛之如子。以大悲因緣故。為諸眾生懃行苦 行心無悔退。如聲聞道悟四諦時受無漏樂。
菩薩修悲亦復如是。菩薩修悲但為眾生。不 為自身。修悲因緣。菩薩乃至不惜身命及外 財物。修悲因緣捨身受身。終不毀失如來禁
戒。難得三昧即能得之。難得智慧即能得之。 是故如來於經中說。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住在何處。當言住於大悲。無量無邊不
可稱計。故名大悲。菩薩修集是無量心得現 在樂。能令眾生遠離苦惱。得無量無上功德 之聚。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菩薩地三十七助道品第十八
[0993c06] 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慚愧。慚愧有二種。一 者性。二者因緣。性者。菩薩摩訶薩自知所作 非法。怖畏惡報而生慚愧。因緣者。菩薩若於
自所作惡。恐人知故而生慚愧。性慚愧者。非 因緣得如菩薩性。菩薩修慚愧者從因緣得。 如八正道因緣。慚愧有四種。一者不應作而
作生於慚愧。二者應作不作生於慚愧。三者 心自生疑而生慚愧。四者於覆藏罪恐他知 故而生慚愧云何名為菩提薩埵。薩埵者。名
為勇健無所畏懼。菩薩之性性有健力。以性 健故能調煩惱不隨其心。能忍眾苦種種恐 怖。雖有恐怖不能傾動。菩薩所有善法莊嚴。
是名性勇健力。是故名為菩提薩埵。菩薩性 勇健力有五因緣。一者種種生死苦。二者眾 生種種行諸惡業。三者於無量世利益眾生
受無量苦。四者至心堅持菩薩禁戒。五者至 心聽受深法。菩薩摩訶薩有五因緣。為諸眾 生受大苦切心無愁惱。一者有大勇健力故。
二者修集無愁故。三者懃善方便健精進故。 四者智慧力健故。五者專念修悲心故。云何 菩薩解世書籍。菩薩善知世間方術。知字知
句知辭知義。心口和合專念受持。是名菩 薩知法知義。知法知義故能為他說。以說因 緣故法智義智而得增長。是名聞慧思慧。以
是聞思慧因緣故。助菩提法而得增長。云何 名為菩薩知世。世有二種。一者眾生世。二者 器世。菩薩摩訶薩觀眾生世。是故經說。世間
苦行受於生死。不知生死不得解脫。如來善 知眾生世間。是故經說。眾生有五濁。一者命 濁。二者眾生濁。三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
劫濁。如今人壽不滿百年。是名命濁。如今眾 生不能孝養父母師長和上沙門婆羅門等。 不隨義行。不畏現在及未來世。不樂惠施。不
喜福德。不樂受齋持戒精進。是名眾生濁。如 今眾生因煩惱故殺害父母。於母姊妹及餘 親屬強作非法。為與眾生作惡因緣。受畜弓
箭刀杖牟槊。多有眾生妄語兩舌惡口無 義語。有如是等無量諸惡。不善煩惱起時。是 名煩惱濁。如今眾生非法見法法見非法。非
法說法法說非法。以見說故破壞正法增 長邪法。無量眾生修集邪見。是名見濁。如 惡時惡眾生有三種內惡劫起。一者飢饉內
劫。二者疫病內劫。三者刀兵內劫。是名劫濁。 是名菩薩知眾生世間。復次菩薩知器世間。 菩薩善知器世成壞因緣。是故經說。迦栴延。
如來善知世間。知世間因。知世間滅。知世間 道。知世間味。知世間苦。知世間解脫。迦栴 延。六入五陰及四大等。名為人身。以人身故
隨世作相。名之為我。名為眾生。名為壽命。 名為士夫。名為某甲。如是名字性無真實因 煩惱故眾生說言我見我聞我知。見聞知者
亦無真實。流布如是名姓飲食受苦受樂長 壽短壽。是名流布流布者。名為相不名真 實。如來善知眾生世間器世間故。名如來
善知世間。菩薩若見於已年長福德勝者。應 起奉迎禮拜問訊安施床座。若見年德與己 等者。先意問訊謙下軟語執手共座。不生憍
慢我勝於彼。若見年德於己少者。先意軟語 勸以福德。教行善法心不輕慢。設其有罪終 不譏刺。隨所須物任以給施。菩薩悉於上中
下眾生。先意軟語善法教化。以食以法而攝 取之。身口意業善思惟等悉向眾生。常作是 念。願我莫與一切眾生作惡因緣。於諸眾生
不作怨想。常生親想無瞋恚心。設有瞋者不 以在意。若他瞋打當觀法界。身口意業常自 凝重。具足十四事。所謂六方便。四惡知識。
四善知識。如善生經說。常能利益今世後世。 能求財物。得已能護。營生富足。能作福德不 貪不慳。不作幻術誑惑世人。持戒慚愧。有
人寄附不令生疑。眾生見者如見真實。常近 善友治國理民勸以十善。見則言見。聞則言 聞。覺則言覺。知則言知。是故菩薩。名知世
間。云何名為菩薩學四依。菩薩依義不依於 字。菩薩聽法不為依字唯為依義。菩薩摩訶 薩依法不依人。知法非法。知如是法是佛所
說是長老說是眾僧說。若是非法。雖聞佛說 心不生信。復有是法非佛所說非長老說非 眾僧說。雖非佛說長老僧說。是法相者聞則
信受。菩薩摩訶薩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依了義者。不可動不可移。了義經者不生疑 心。菩薩若於了義經中生疑心者則可移動。
菩薩依智不依識。何以故。修智慧者名淨智 故。是故菩薩解甚深義。雖於深義未得解了 終不生謗。是名菩薩成就四依。菩薩成就如
是四依。了了能知世道出世道。菩薩復有四 道。以四道故知一切法界得無礙智。四道者 即是四無礙智。知一切法界。名法無礙智。若
知一切法性無礙智無顛倒智。名義無礙智。 菩薩若知一切諸法種種名字。名辭無礙智。 菩薩若知一切法界一切法名一切法義說不
可盡。名樂說無礙智。菩薩具足四無礙智。知 陰入界方便十二因緣方便是處非處方便。 菩薩具足四無礙智。了了自知菩提之道。復
能為人分別廣說。云何名為莊嚴菩提。莊嚴 菩提有二種。一者功德莊嚴。二者智慧莊嚴。 如自利利他品中說。菩薩若在初阿僧祇劫。
修集如是二莊嚴者。名下莊嚴。在第二阿僧 祇劫修。名中莊嚴。在第三阿僧祇劫修。名上 莊嚴。云何菩薩修集三十七品。菩薩具足四
無礙智得方便智。以方便智故修集三十七 品。亦未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知二 乘所修道品。知二乘者如初品說。云何名知
菩薩所修三十七品。菩薩觀身循身觀。作 是觀時不著身相不作空相。亦知是身不可 宣說。是名觀身第一義。為流布故說名為 身。如身餘三十七品亦如是。菩薩摩訶薩
觀是身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