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yānasaṅgrāhabhāṣya (She Dacheng Lun Shi) 攝大乘論釋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攝大乘論釋卷第十三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釋學果寂滅勝相第九
[0247a23] 論曰。如此已說依慧學差別。云何應知寂 滅差別。
[0247a24] 釋曰。菩薩道與二乘道既有差別。 由道得滅。菩薩滅與二乘滅亦應有差別。云 何可知。
[0247a27] 論曰。諸菩薩惑滅。即是無住處涅槃。
[0247a27] 釋曰。 二乘與菩薩同以惑滅為滅諦。二乘惑滅一 向背生死趣涅槃。菩薩惑滅不背生死不背 涅槃。故異二乘。菩薩此滅於四種涅槃中。是
無住處。一本來清淨涅槃。二無住處涅槃。三 有餘。四無餘。菩薩不見生死涅槃異。由般 若不住生死。由慈悲不住涅槃。若分別生死。
則住生死。若分別涅槃。則住涅槃。菩薩得無 分別智。無所分別故無所住。
[0247b07] 論曰。此相云何。
[0247b07] 釋曰。無住處涅槃。以何法 為相。
[0247b09] 論曰。捨離惑與不捨離生死。二所依死。轉依 為相。
[0247b10] 釋曰。若菩薩在轉依位。不與諸惑緣 起處。故名捨離。惑在出觀位。必起分別故。 名不捨離生死。若偏觀前後明此二義。亦得
一時具二義。若雙觀二義。必在一時。此二義 並以依他性為依止。無住處涅槃以轉依為 相。即轉二著。凡夫著生死。二乘著涅槃。菩薩
得無分別智。不見生死涅槃有差別。雖滅惑 不住涅槃。雖起分別不住生死。故此涅槃以 轉依為相。此轉依即依止依他性。
[0247b19] 論曰。此中生死是依他性。不淨品一分為體。 涅槃是依他性。淨品一分為體。
[0247b20] 釋曰。此釋 二所依止義。本識名依他性。本識若起分別。 即是不淨品。說此一分為生死體。如分別依
他性。此性不如此有。此分別無所有即是淨 品。依此一分為涅槃體。
[0247b25] 論曰。本依者。是具淨不淨品二分依他性。
[0247b26] 釋曰。分別性是生死。真實性。是涅槃。從本以 來此二品以依他性為依止。即說依他性為 本依。
[0247b29] 論曰。轉依者。對治起時。此依他性。由不淨品 分永改本性。由淨品分永成本性。
[0247c01] 釋曰。轉 依亦屬依他性。三乘道是對治。此依他性道 未起時。如見諦等。或能起諸業感惡道報。名
不淨品。道起已後。如此不淨品滅不更生。 故言永改本性。此依他性道及道果名淨品。 道即戒定慧。道果有二種。謂有為無為。有為
即解脫解脫知見。無為即本惑滅。及未來惑 不生。道未起時。戒等淨品未成立。但有本 性清淨。由道起故與五分法身及無垢清淨
相應。如此相應乃至得佛。無有變異。故言永 成本性。
[0247c12] 論曰。此轉依若略說有六種轉。
[0247c12] 釋曰。若約 三乘道及道果。廣說則有多轉依義。今略 說故但有六種。
[0247c15] 論曰。一益力損能轉。由隨信樂位。住聞熏習 力故。
[0247c16] 釋曰。由三乘聖道起阿黎耶識中。聞 熏習功能更增。說名益力。於阿黎耶識中。所 有諸惑熏習。由對治起故無復本用。說名損
能。此二事何位何因得成。若人住願樂位中。 聞如來說廣大甚深正教。於中起三信。願樂 修行。隨順不違。此損益以聞熏習力為因。
聞思慧為聞熏習體。因此二慧生修慧。修慧 是聞熏習力。若無修慧。本依則不得轉。由 此力故損益義成。若人已得如此轉依。煩惱 行於此人云何。
[0247c26] 論曰。由煩惱有羞行慚。弱行或永不行故。
[0247c27] 釋曰。若人已得此轉依。煩惱若起即生慚 羞。起亦不久。又復微弱。或永不起。何以故。 能羞自身。深見諸過故。
[0248a01] 論曰。二通達轉謂已登地諸菩薩。由真實虛 妄顯現為能故。
[0248a02] 釋曰。得無分別智。證真如 故名通達。由此通達有別轉異於地前。若已 登地。有時入觀。此通達為真實顯現因。何以
故。如初通達明證真如。後入觀亦爾。有時 出觀。此通達為虛妄顯現因。何以故。如先 未入觀。以散心修自利利他俗行。今出觀亦 爾。
[0248a09] 論曰。此轉從初地至六地。
[0248a09] 釋曰。此中同有 出入觀異故。以六地為其位。
[0248a11] 論曰。三修習轉。由未離障人。是一切相不顯 現。真實顯現依故。
[0248a12] 釋曰。前位修習依相起。 此位修習依無相起。已離惑障。離一切智障 未盡。是有學大乘人能得此轉。一切相。謂
相相生相真實相。此三相體不顯現。依止此 轉依得成。三無相得顯現。亦依止此轉依得 成。
[0248a18] 論曰。此轉從七地至十地。
[0248a18] 釋曰。此中同修 無相行故。以四地為其位。
[0248a20] 論曰。四果圓滿轉。由已離障人。一切相不顯 現。清淨真如顯現。至得一切相自在依故。
[0248a22] 釋曰。三德具足名果圓滿。已離一切障人。即 是諸佛。能得此轉。一切相不顯現。即是斷德。 以一切相滅故。清淨真如顯現。即是智德。如
理如量智圓滿故。謂具一切智及一切種智。 至得一切相自在。即是恩德。依止一切相中 所得自在。由得此自在。如意能作一切眾生 利益事。三德並以此轉為依止。
[0248a29] 論曰。五下劣轉。由聲聞通達人無我故。由一 向背生死。為永捨離生死故。
[0248b01] 釋曰。人境功 能三義皆下劣。是聲聞人故人下劣。但觀人 無我故境下劣。心求免離生死。自出三界
未得究竟。又不能兼濟眾生。故功能下劣。身 見是聲聞繫縛。為除此見故修人無我觀。苦 集通名生死。若得人無我。則能背苦捨集。
[0248b07] 論曰。六廣大轉。由菩薩通達法無我故。
[0248b07] 釋 曰。人境功能三義皆廣大。是菩薩人故人廣 大。觀法無我故境廣大。自度度他又能究竟 故功能廣大。分別是菩薩繫縛。為除此繫縛
故。修法無我觀。法無我是本。人無我是末。 若得法無我。必先得人無我。雖復先得。猶 未清淨。以根本未除故。證法無我後方得清
淨。法無我境能顯四德。故觀此境得離八 倒。
[0248b16] 論曰。於中觀寂靜功德故。
[0248b16] 釋曰。謂於生死 中。觀法無我故。稱寂靜功德。
[0248b18] 論曰。為捨不捨故。
[0248b18] 釋曰。此顯法無我觀功 能。於生死中由觀寂靜能離分別。不為惑染 故捨煩惱。由見生死寂靜與真如不異故。不 捨生死。
[0248b22] 論曰。若菩薩在下劣轉位。有何過失。
[0248b22] 釋曰。 欲顯有三失故為此問。
[0248b24] 論曰。不觀眾生利益事故。
[0248b24] 釋曰。此明失菩 薩恩德。
[0248b26] 論曰。過離菩薩法。
[0248b26] 釋曰。如理如量智。及隨 智所起福德是菩薩法。不行菩薩智慧法為 過。捨遠菩薩福德法為離。此明失智德。
[0248b29] 論曰。與下乘人同得解脫。此為過失。
[0248b29] 釋曰。 但滅惑障不滅智障。此明失斷德。
[0248c02] 論曰。諸菩薩若在廣大轉位。有何功德。
[0248c02] 釋 曰。欲顯有三德故。更為此問。
[0248c04] 論曰。於生死法中。由自轉依為依故。得諸自 在。
[0248c05] 釋曰。得無分別智。滅智障種子。此滅即 是轉依。以此轉依為依止。菩薩於一切法中。 得十種自在。
[0248c08] 論曰。於一切道中。能現一切身。
[0248c08] 釋曰。以自 在為依止。於六道中。隨彼形類。現種種身。
[0248c10] 論曰。於世間富樂及於三乘。由種種教化方 便勝能。能安立彼於正教。是廣大轉功德。
[0248c12] 釋曰。富樂是三界善道。先令得世間善道。後 令得三乘聖道。以三輪化度令住正法。何 法為大菩提自性轉依。異二乘是大菩提自
性。此轉依應知有四相。一生起依止為相。二 永不生依止為相。三成熟思量所知果為相。 四法界清淨為相。生起依止為相者。是佛相
續所攝。出世道依止。若不爾未至此轉依。佛 聖道不成。不應道理。若佛道離此轉依成。依 未轉道應先成。永不生依止為相者。一切惑
及習氣永不生依止。若不爾因緣已聚集。未 至此轉依。諸惑及習氣永不生不成。不應道 理。成熟思量所知果依止為相者。成熟尋思
及善通達所知。真如所知實際果。若不爾諸 佛自性應更尋思。應更滅障。法界清淨為相 者。伏滅一切相。最清淨法界所顯。若不爾
諸佛自性應無常。應可思佛自性常住。不可 思為相。亦不可說。
[0248c29] 論曰。此中說偈。
[0248c29] 釋曰。為顯此轉依故。重說 偈。
[0249a02] 論曰。
於凡夫覆真 於彼顯虛妄
[0249a04] 釋曰。見諦無明於凡夫。覆一切法人無我真 空於彼。謂於凡夫此無明倒彼心。令見我相 眾生相等及六塵相諸虛妄法。因此顯現無
明為其依止。
[0249a08] 論曰。
於菩薩一向 捨虛顯真實
[0249a10] 釋曰。菩薩無分別智。由滅無明故。捨一切虛 妄法。謂我相等。顯二空真如。無明生是凡夫 依。無明滅是菩薩依。此偈明滅為轉依相。
[0249a13] 論曰。
不顯現顯現 虛妄及真實
[0249a15] 釋曰。虛妄是分別性。分別不起即虛妄不顯 現。真實是三無性。虛妄不顯故真實顯現。
[0249a17] 論曰。
是菩薩轉依 解脫如意故
[0249a19] 釋曰。不顯現顯現是菩薩轉依。此轉依即菩 薩解脫。得解脫已無復繫縛。為利他故。如意 遍行於六道中。不同二乘解脫永滅無利他
義。如被斬首命必不續。此偈明解脫虛妄清 淨法身。此二由無分別智得成。即就三德明 轉依。
[0249a25] 論曰。
於生死涅槃 若智起平等
[0249a27] 釋曰。生死涅槃並是分別所作。同一真如。若 得無分別智。緣此平等起。
[0249a29] 論曰。
生死即涅槃 二無此彼故
[0249b02] 釋曰。不淨品名生死。淨品名涅槃。生死虛 妄無人法二我。即是涅槃。得無分別智。見生 死無所有。即是見涅槃無所有。故無此彼之
異。若得此智有何功能。
[0249b06] 論曰。
是故於生死 非捨非非捨
[0249b08] 釋曰。雖觀無我不離生死。是非捨義。雖在生 死常觀無我。是非非捨。若爾於涅槃云何。
[0249b10] 論曰。
於涅槃亦爾 無得無不得
[0249b12] 釋曰。離生死無別法名涅槃。菩薩既不得生 死。亦不得涅槃。是無得義。菩薩於生死常觀 勝妙寂靜。是無不得義。
攝大乘論釋釋智差別勝相第十之初
[0249b16] 論曰。如此已說寂滅差別。云何應知智差別。
[0249b17] 釋曰。前已說菩薩解脫與二乘解脫差別。 菩薩解脫知見。與二乘解脫知見。亦應有差 別。云何可知。
[0249b20] 論曰。由佛三身。應知智差別。
[0249b20] 釋曰。智差 別是菩薩解脫知見。即菩提道究竟果。如二 乘道究竟果名解脫知見。二乘解脫知見中 無三身。菩薩解脫知見中有三身差別。何
以故。二乘不能滅智障。無一切智故。不得 圓滿清淨法身。無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 無應化兩身。菩薩具此二義故有三身。故以 三身顯智差別。何法名三身。
[0249b28] 論曰。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
[0249b28] 釋曰。 身以依止為義。由能持諸法。諸法隨身故得 成。不隨則不成故。身為諸法依止。譬如身根 為餘根依止故得身名。法身亦爾。應化身
及如來一切功德所依故名為身。又身以實 為義。不破壞故名實。身即是體。體以性為 義。此性於一切位中。不改故名實。實故不破
壞。身有二種。一自然得。二人功得。自然得 者。如經言。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然。 謂一切法由二空不空。二空由虛妄不空。此
二法皆自然得。故說名自性。人功得者。謂 六道身。由依惑起善惡不動業。由業得七種 果。依果更生惑。是名人功所得。如來身亦有
二種得。一自性得。是法身。二人功得。是應化 兩身。為顯異人功所得故立自性身。依止自 性身。起福德智慧二行。二行所得之果。謂
淨土清淨及大法樂。能受用二果故名受用 身。於他修行地中。由佛本願自在力故。彼 識似眾生變異現故名變化身。
[0249c18] 論曰。此中自性身者。是諸如來法身。
[0249c18] 釋曰。 此三身中。若以自性為法身。自性有二種定。 以何自性為法身。一切障滅故。一切白法圓 滿故。唯有真如及真智獨存。說名法身。身
以依止為義。何法為依止。
[0249c23] 論曰。於一切法自在依止故。
[0249c23] 釋曰。一切法 自在。謂十種自在。又因中十波羅蜜。果中一 切不共法。皆得已不失。如意運用故名自在。
自在不可數量。隨諸法數量自在亦爾。云何 知此法依止法身。不離清淨及圓智。即如如 如如智故。
[0249c29] 論曰。受用身者諸佛種種土。及大人集輪依 止所顯現。
[0250a01] 釋曰。土有眾寶差別。不可數量 故稱種種。此無量寶土。依佛應身得成。諸菩 薩名大人集。是菩薩眾親近善友。正聞正思
正修等是輪體。如聖王金輪能從此至彼。未 得令得。已得令不失。能上下平行此是輪用。 菩薩亦爾。若離應身則二事不成。故此二
事以應身為依止。由能依止成故所依止顯 現。
[0250a09] 論曰。此以法身為依止。
[0250a09] 釋曰。法身無依止。 此身有依止。如前言於一切法自在依止故。 此即明應身依止法身故二身有異。
[0250a12] 論曰。諸佛土清淨大乘法受樂受用因故。
[0250a13] 釋曰。菩薩於諸佛淨土中。自聽受大乘法受 法樂。為他說大乘法亦受法樂。菩薩備受用 此二法樂。若無應身則無此二受用法樂。故
應身為此二受用法樂因。又釋受用有二義。 一受用塵。即受用淨土。二受用法樂。即受用 大乘法樂。若無應身則無此二受用。故以應
身為此二受用因。變化身與法身應身異相 云何。
[0250a21] 論曰。變化身者以法身為依止。
[0250a21] 釋曰。法身 無依止。此身有依止。如前言於一切法自 在依止故。此即明變化身依止法身。故二身 有異。
[0250a25] 論曰。從住兜率陀天。及退受生。
[0250a25] 釋曰。此下 明化身體異應身。應身以大智大定大悲為 體。化身但以色形為體。所現色形先住兜率 陀天中。後生人中。先二十年受中陰生故言
退。後於釋迦家受生。
[0250b01] 論曰。受學受欲塵。
[0250b01] 釋曰。修習王祕密巧六 十四能等。為受學納妃等。為受欲塵。
[0250b03] 論曰。出家往外道所修苦行。
[0250b03] 釋曰。捨王位 往欝陀阿羅羅仙人所。備修外道一切苦行。
[0250b05] 論曰。得無上菩提。轉法輪大般涅槃等事。所 顯現故。
[0250b06] 釋曰。後捨外道法。修不苦不樂行。 成無等覺。說三乘教。後方捨化。變化事非一。 乃至滅後猶有遺形。為佛事故言等事。以此
等事顯於化身。佛何故先住兜率陀天。後生 人中。欲顯自身是天人類。以天人是聖道 器故。欲示為天人師攝利同類故。為斷外道 毀謗故。
[0250b13] 論曰。諸佛如來所有法身。其相云何。
[0250b13] 釋曰。 欲引相等十義證成法身。法身若成。餘二身 亦成。故為此問。
[0250b16] 論曰。若略說其相。應知有五種。
[0250b16] 釋曰。若廣 說如無生無滅等。有無量相。今略說故言有 五相。即十義中第一相義。
[0250b19] 論曰。此中說欝陀那偈。
[0250b19] 釋曰。為攝持散義 故說此偈。偈中十義後次第釋。
[0250b21] 論曰。
相證得自在 依止及攝持
差別德甚深 念業明佛身
[0250b24] 五相者。一法身轉依為相。
[0250b24] 釋曰。法身即是 菩薩轉依。
[0250b26] 論曰。一切障及不淨品分。依他性滅已。
[0250b26] 釋 曰。障有二種。一具分障。二一分障。菩薩所斷 一切智障。通三界內外故名具分。即是一切 障。二二乘所斷惑障。唯在三界內名一分障。
即是不淨品分。並以依他性為依止。治道起 時即斷此二障。故言滅已。
[0250c03] 論曰。解脫一切障。
[0250c03] 釋曰。由二分障已滅。依 他性一分。解脫一切障。
[0250c05] 論曰。於一切法得自在為能。
[0250c05] 釋曰。此依他 性一分。能通達一切法同一無性。已得無失。 故名自在。
[0250c08] 論曰。清淨性分依他性。轉依為相故。
[0250c08] 釋曰。 欲顯異無分別後智。離一切分別故。言清淨 性分。此無分別智又是依他性一分。依他性 有二分。前明滅障顯無分別境。後明於一切
法得自在。為能顯無分別智。此二分是轉依。 轉依為法身相。
[0250c14] 論曰。二白淨法為相。
[0250c14] 釋曰。一切法有二 種。一黑二白。黑即是惡。白即是善。善中自有 四種。法身是真實善故。言白淨法為相。
[0250c17] 論曰。由六度圓滿。於法身至得十種自在。 勝能為相故。
[0250c18] 釋曰。由修六度究竟。於法身 得十自在。此十自在是法身勝能。即以法身 為性。由六度究竟得十自在。其義云何。
[0250c21] 論曰。何者為十。一命自在。
[0250c21] 釋曰。於壽命中。 修短及捨如意得成。
[0250c23] 論曰。二心自在。
[0250c23] 釋曰。於生死受生。不為生 死染污。
[0250c25] 論曰。三財物自在。
[0250c25] 釋曰。十種財物飲食為 初。隨時隨處如意能得。
[0250c27] 論曰。此三由施度圓滿得成。
[0250c27] 釋曰。若人一 切處施。一切物施。以大悲施則施圓滿。由大 悲行施為因。得心自在。由一切處施為因。
得命自在。由一切物施為因。得財物自在。
[0251a02] 論曰。四業自在。五生自在。此二由戒度圓滿 得成。
[0251a03] 釋曰。業為因生為果故。此二相應。由 能制身口業故得業自在。乃至若分分斷身 心。無變異身口業。由此心成故戒度圓滿。
由戒度圓滿。若欲受餘生。如意能引。此業 悉令現前故名業自在。由業自在。於業果生 中亦得自在。隨六道類如意往生利益。若竟
如意能